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数学,肯定有不少师生有种“狼来了”的感觉,而学生就好比是那可怜无助的小羊羔,对“狼”有种恐惧的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普遍的原因是学生学不好数学,怕上数学课,怕写数学作业。
为什么有的学生这么怕数学呢?是因为大多数学生觉得上数学课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法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因为“要他学”是一种指令性目标,带有强制性;而“他要学”则带学习的欲望,带有一种积极主动性。只有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学起数学来,才能把自己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他们的思维才会散发出来。要让“羊”爱上“狼”,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数学课也需“模模糊糊”
通过学习《现代小学数学》,让我对“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堂好课”、“什么样的教师是一名好的数学教师”的看法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张教授的一席话语出惊人:“我建议数学老师不要讲得太清楚!”看似一句有悖常理的话,却道出了教学教学的真谛。的确,老师如果讲得太清楚,势必减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困难,从而“解除”了学生思考的任务,当学生的大脑无法经常性地获得一定强度的刺激时,他们思维水平提升的速度就会变慢,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一次认真的学校,让我第一次对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了充分的认识。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首次“觉醒”,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教学,“将思维训练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的策略”成为了我研究的重点。于是,在教学中,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换位思考,“哪些东西我该讲,哪些东西留给学生讲?”、“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问题经常在我脑海里徘徊。一段时间的尝试以后。我的数学课堂渐渐“热闹”起来,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听数学”变为愿意主动“说数学”,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思维过程的暴露也正好反映出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更有利于我进行教学的调整,我明显地感觉到我的教学正逐步贴近学生的需要,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激发,思维水平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二、挖掘数学课的“趣味性”
记得有老师在上《认识图形》这一课的时候老师让孩子准备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节课孩子学的很认真、学的很高兴,我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老师通过介绍物品、数物品、看物品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使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还培养了孩子的合作习惯。还有老师如诗一般的语言和舞蹈般的优雅地动作无不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情,也无不感动着在场听课的我。
“实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风格在她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这节课,给我一个很重要的启发,那就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同类性质数学问题中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基于这种角度的教学设计才是居高临下的,这样的数学课才更有“数学味”,才更具“深度”。
还有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李老师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李老师用高兴的神情传递给了小男孩,并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老师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列出了连加算式。想起自己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时,很多的表情都很茫然,我怀着很着急的心情采取了一个一个有顺序的跟孩子们讲了,我发现效果不理想,今天在这堂课中我领悟到了在本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多动脑筋,勤思考。所以这时,只要有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并能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三、经常反思自己
有老师提出的关于“教学流程要大气”、“练习设计要精致”两个观点让我不由得联想到当前许多教师“教学流程过于精致而练习设计过于粗放”的现状,“激活练习兴趣”、“用足课本练习”再一次引起了我的关注,而“一题多功能”便成为了我目前在教学中着力思考的练习形式。现将思考成果和大家分享:
(一)数学情境的优化: (1)认识情境的作用,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2)明确情境的目的,及早进入主题。因此,及早让学生明白所要研究的问题所在是情境导入的一大要素,如果为了形式的漂亮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就有可能会冲淡主题。延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佳时机。 (3)创设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数学情境: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用游戏、故事、竞赛等情境展开教学活动,而高年级的孩子可能对数学本身呈现的问题更感兴趣,因此。要靠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二)在作业设计上“诱惑”学生
首先,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突破。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巩固双基,使作业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
其次,在学生的需求点上着力。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的作业才是真正有用的作业。因此,作业的布置必须建立在确信每个学生都知道为什么他们应该做这些作业、为什么这些作业值得他们去做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的不同,灵活将作业穿插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及时来完成。课内的作业,不一定非要教师讲解在前,练习在后,也可以边讲边练,还可以先练后讲。比如,在处理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设计迁移性的预习作业,在形成新知时可以穿插巩固性作业,在授后加强时可以布置提高性作业等等。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将积极探索和思考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去,他们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在教学的延伸处拓展。设计精当的数学作业在教学延伸处适时地切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同时实现知识与方法、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成为一堂课的灵魂。这类作业的适时介入和运用,使作业的目的更加多元,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同时走向深刻。当然,这类作业布置的时机也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布置得过早,学生的能力水平与作业的要求还不吻合,他们会感到无从下手:布置得过晚,则会降低学生对完成作业的兴奋度,削弱了作业的功能。另外,这种作业还应该见縫插针地渗透在每一节数学课中,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近日,我看到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感同身受:“只有将自己从事的日常工作变成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创造出精彩和奇迹。” 是啊,因为老师用心教,学生学得认真,高兴;因为教师的用心,学生在课堂上激动不已,因为用心孩子们才能碰撞孩子智慧的火花;用心才能创造教学的精彩。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会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当“羊”爱上“狼”时,数学教学之忧,又何足挂齿?
为什么有的学生这么怕数学呢?是因为大多数学生觉得上数学课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法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因为“要他学”是一种指令性目标,带有强制性;而“他要学”则带学习的欲望,带有一种积极主动性。只有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学起数学来,才能把自己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他们的思维才会散发出来。要让“羊”爱上“狼”,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数学课也需“模模糊糊”
通过学习《现代小学数学》,让我对“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堂好课”、“什么样的教师是一名好的数学教师”的看法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张教授的一席话语出惊人:“我建议数学老师不要讲得太清楚!”看似一句有悖常理的话,却道出了教学教学的真谛。的确,老师如果讲得太清楚,势必减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困难,从而“解除”了学生思考的任务,当学生的大脑无法经常性地获得一定强度的刺激时,他们思维水平提升的速度就会变慢,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一次认真的学校,让我第一次对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了充分的认识。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首次“觉醒”,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教学,“将思维训练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的策略”成为了我研究的重点。于是,在教学中,我经常提醒自己要换位思考,“哪些东西我该讲,哪些东西留给学生讲?”、“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问题经常在我脑海里徘徊。一段时间的尝试以后。我的数学课堂渐渐“热闹”起来,学生由原先的被动“听数学”变为愿意主动“说数学”,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一些思维过程的暴露也正好反映出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更有利于我进行教学的调整,我明显地感觉到我的教学正逐步贴近学生的需要,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激发,思维水平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二、挖掘数学课的“趣味性”
记得有老师在上《认识图形》这一课的时候老师让孩子准备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节课孩子学的很认真、学的很高兴,我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老师通过介绍物品、数物品、看物品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使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还培养了孩子的合作习惯。还有老师如诗一般的语言和舞蹈般的优雅地动作无不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情,也无不感动着在场听课的我。
“实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风格在她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这节课,给我一个很重要的启发,那就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定要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同类性质数学问题中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基于这种角度的教学设计才是居高临下的,这样的数学课才更有“数学味”,才更具“深度”。
还有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李老师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李老师用高兴的神情传递给了小男孩,并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老师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列出了连加算式。想起自己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时,很多的表情都很茫然,我怀着很着急的心情采取了一个一个有顺序的跟孩子们讲了,我发现效果不理想,今天在这堂课中我领悟到了在本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多动脑筋,勤思考。所以这时,只要有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并能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三、经常反思自己
有老师提出的关于“教学流程要大气”、“练习设计要精致”两个观点让我不由得联想到当前许多教师“教学流程过于精致而练习设计过于粗放”的现状,“激活练习兴趣”、“用足课本练习”再一次引起了我的关注,而“一题多功能”便成为了我目前在教学中着力思考的练习形式。现将思考成果和大家分享:
(一)数学情境的优化: (1)认识情境的作用,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2)明确情境的目的,及早进入主题。因此,及早让学生明白所要研究的问题所在是情境导入的一大要素,如果为了形式的漂亮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就有可能会冲淡主题。延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佳时机。 (3)创设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数学情境: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用游戏、故事、竞赛等情境展开教学活动,而高年级的孩子可能对数学本身呈现的问题更感兴趣,因此。要靠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二)在作业设计上“诱惑”学生
首先,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突破。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巩固双基,使作业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理解。
其次,在学生的需求点上着力。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的作业才是真正有用的作业。因此,作业的布置必须建立在确信每个学生都知道为什么他们应该做这些作业、为什么这些作业值得他们去做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的不同,灵活将作业穿插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及时来完成。课内的作业,不一定非要教师讲解在前,练习在后,也可以边讲边练,还可以先练后讲。比如,在处理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设计迁移性的预习作业,在形成新知时可以穿插巩固性作业,在授后加强时可以布置提高性作业等等。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将积极探索和思考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去,他们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三)在教学的延伸处拓展。设计精当的数学作业在教学延伸处适时地切入,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同时实现知识与方法、课内与课外的沟通,成为一堂课的灵魂。这类作业的适时介入和运用,使作业的目的更加多元,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同时走向深刻。当然,这类作业布置的时机也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布置得过早,学生的能力水平与作业的要求还不吻合,他们会感到无从下手:布置得过晚,则会降低学生对完成作业的兴奋度,削弱了作业的功能。另外,这种作业还应该见縫插针地渗透在每一节数学课中,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近日,我看到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感同身受:“只有将自己从事的日常工作变成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创造出精彩和奇迹。” 是啊,因为老师用心教,学生学得认真,高兴;因为教师的用心,学生在课堂上激动不已,因为用心孩子们才能碰撞孩子智慧的火花;用心才能创造教学的精彩。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会使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当“羊”爱上“狼”时,数学教学之忧,又何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