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许多教师的头脑中逐步确立和巩固,如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一、自主探索:既要凸显主体,又要体现主导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有机协调的系统。重教轻学,则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反之,重学轻教,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或轻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课改实践证明,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改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来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首先应该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其次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还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在数学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等。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都无需小组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并且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做好合作准备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明确合作目标
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形成合作机制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名“领头羊”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三、探究活动:该出手时才出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做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但学习方式的改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让学生每节课都去亲自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既无必要,又不现实。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度地探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允许。一些名词、概念、事实等只能用陈述和讲解的方式传授。如负数的表示,在数字前面加“-”号,告诉学生就行了;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也是不好操作和体验的,这类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讲授。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
四、课程整合:不要重了生活,轻了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课改之后的数学课堂越来越紧密联系生活,生活味越来越浓。如一位教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时,进行了如下的组织:
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
巩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按一荤一素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怎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和遗漏。
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柜台,让自由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从形式上看,这节课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可谓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学生积极性高。但是我在听课中发现,学生为了在纸上写出这些菜名,老师为了把学生的搭配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用符号来替代菜名)。整堂课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大家说的也全是菜名,而且当学生汇报时,很容易把荤菜和素菜搞混淆,学生看到或听到这些菜名时都先要想一想是荤菜还是素菜,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孩子们在挑选和搭配时显出了极其的可爱,教室里也不时有一阵阵笑声,但这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并不明确,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有点异化或泛化的生活化中,显得极其苍白与无力。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的确,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中,设计的活动很有必要,是一个亮点。数学课堂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活动更多的应注重其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强调数学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取代“数学味”时,应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更高层次的整合。
无论是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如果我们能远离形式的浮躁,多作务实的探索,及时反思并改进,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就一定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新课改朝着更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
一、自主探索:既要凸显主体,又要体现主导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有机协调的系统。重教轻学,则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反之,重学轻教,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或轻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课改实践证明,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改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来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首先应该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其次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还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在数学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等。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都无需小组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并且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做好合作准备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二)明确合作目标
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形成合作机制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名“领头羊”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保证组内成员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三、探究活动:该出手时才出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做数学”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改变了以往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但学习方式的改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一种方式去代替另一种方式,让学生每节课都去亲自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既无必要,又不现实。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度地探究在教学时间上也不允许。一些名词、概念、事实等只能用陈述和讲解的方式传授。如负数的表示,在数字前面加“-”号,告诉学生就行了;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也是不好操作和体验的,这类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讲授。
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端正思想,正确把握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条件:“该出手时才出手。”
四、课程整合:不要重了生活,轻了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课改之后的数学课堂越来越紧密联系生活,生活味越来越浓。如一位教师上三年级《找规律》一课时,进行了如下的组织:
引入:周一的菜谱(肉丸子、白菜、冬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搭配起来,使学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
展开:周三的菜谱(排骨、鱼、青菜、豆腐、油菜),让孩子们按一荤一素自由地搭配,在搭配的过程中体验有序搭配的必要性与价值,从而使学生产生有序搭配的内在心理要求。
巩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孩子们说一说,按一荤一素有哪几种搭配方法,并想一想怎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和遗漏。
应用:超市购物(出示超市食品柜台,让自由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从形式上看,这节课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数学,可谓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学生积极性高。但是我在听课中发现,学生为了在纸上写出这些菜名,老师为了把学生的搭配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费了很多时间(其实在教学时完全可以用符号来替代菜名)。整堂课黑板上写满了菜名,大家说的也全是菜名,而且当学生汇报时,很容易把荤菜和素菜搞混淆,学生看到或听到这些菜名时都先要想一想是荤菜还是素菜,更不用说学生看到这些美味所引起的条件反射了。尽管孩子们在挑选和搭配时显出了极其的可爱,教室里也不时有一阵阵笑声,但这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并不明确,数学的力量与价值在这种有点异化或泛化的生活化中,显得极其苍白与无力。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改变以往数学教学忽视学生实践和感性操作的倾向。的确,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中,设计的活动很有必要,是一个亮点。数学课堂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活动更多的应注重其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用活动这一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强调数学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用“生活味”取代“数学味”时,应借助现实、有趣的活动沟通生活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实现二者更高层次的整合。
无论是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如果我们能远离形式的浮躁,多作务实的探索,及时反思并改进,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就一定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新课改朝着更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