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辨四字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比、北、化”四字,看似形近,难以辨别,其实,只要抓住其异同点,便可一目了然,甚至牢记终生。
  其相同点:都是由二个“人”字组成,且均为会意字。
  其不同点:方向不同,含义各异。
  “从”,是由一前一后西向而立的二人所构成。其基本含意是前者向西,后者亦然;一代人如此,二代人如此,代代如此(这里的“一”是以一代全,以具体代抽象)。人从出生起,便向“西方极乐世界”奔跑,一天一步,趋于坟墓,芸芸众生,无一例外,它揭示了人类生存的规律,诚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
  “比”,结构上也是由一前一后二人所构成,但方向与“从”刚好相反,是向东而立。东方是太阳升起之所在,代表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昂扬奋发。“比”的基本含意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有志青年,要敢于攀比,要充满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应大有作为,不甘示弱,勇争第一,乐为人先,爱拼才会赢,诚所谓:“谁是英雄谁好汉,较技场上比比看”!
  “北”字在结构上是由南北相背而立的二人所构成。北方寒冷,较萧条;南方温暖,较繁庶。故北方常代表凶煞,南方常代表吉祥。皇帝居室,面南背北(座北朝南)便是明证,因此,失败者称之为“败北”。有道是“分道扬镳趋北南,大道独桥缘自愿。”
  “化”字,在结构上亦由二人所构成,只是一人顺立,一人倒立。以此来表示变化,它告诉人们大千世界,神秘莫测,变化无穷,不要拘于成见,死板硬套,胶心固思,墨守成规,而要灵活机动,见机行事,实事求是,顺应潮流,有道是“别瞧食物香喷喷,一旦入肠臭熏熏。世间万物时刻变,心随物转迅如神。”
其他文献
美,是不灭的,因为她是永恒的。一、美之吾解本人认为美是可观、可闻、可触、可味、可悟、可人的意象或物象,可获得心身的享受。即"六可"说。"可"在《庄子·天运》里解析为"适
“自己酿的酒最甜”,强调的是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就会带来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将俗语的哲理运用到教学中,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既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又是对语文本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语文能力需要学习者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发展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有学生自主的探究摸索、积累建构的过程。自主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标志性特征,又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更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在新课改理念下
语文课堂往往只是几个勇于发言同学的阵地,而大多数同学总是由于不同的原因不愿发言或不敢发言。为打破僵局,同时也为了使每一个同学有锻炼的机会,我便有意识地在两人、四人或八人小组合作中把任务分及到每个人,使得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话说。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我摸索出“演读—分析—质疑”式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既先合作演读,再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再次是质疑的环节,当然根据文体的不同,问题分工也不同。  如
随着电力系统直流输电线路的投运,在单极大地运行时,直流换流站附近的交流变压器受到直流电流侵入,造成振动噪声增加及损耗增加和过热问题,影响变压器的安全运行。本文采用试
曾经有一段时间,传统文化思想被过度解读为腐朽的封建残余而被粗暴地全盘否定,于是文化传承链条被撕裂,道德信仰根基动摇。古人说,河川若断流,我辈何以见子孙;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见祖宗。否定了传统文化的光芒,我们就如盲人走夜路,迷失了奋斗的方向。传统文化是是一股来自远古的清泉,深邃而又甘甜。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结合传统文化思想精华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启其心智,助其开垦一片品行天
我想对课程文化作这样一种诠释: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大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材为载体,课堂为表达途径,通过对受教者生存能力的实现和对人类文化的传承,达成国家教育方针的一种课程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  课程文化的核心是受教者的健康发展。国家理念、国家意志、国家教育方针其出发点都不能脱离受教者这一核心,因为课程的核心价值最终是要通过受教者来体现的。培育潜能,鼓励创新,呵护个性,通过课程文化的建设实现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