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时代发展迅速,要求公共文化服务顺应发展趋势,创新供给形式和内容。本文以成都为例,首先梳理了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大数据背景下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创举,主要有“文化天府”数字文化平台、新型志愿项目“文化连锁店”等,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民众意见收集等角度对成都公共文化服务新举措进行评析。
关键词:大数据;公共文化服务;成都;评析
一、研究背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时代和人民都对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中也提出了“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发展,2020 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大数据时代,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政府部门也意识到大数据的价值,认为政府大数据治理有助于实现政府大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同样,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还可以整合和利用机构、行业和领域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利用算法方法,准确匹配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成都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践基地,以及国家公共文化云推广试点地区,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都借力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难题迎刃而解。
二、大数据时代下成都公共文化服务新创举
(一)搭建“文化天府——成都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文化天府——成都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涵盖WEB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三部分,整合了全市文化馆公共服务资源,并具备文化地图、文化日历、培训报名、活动预约、场馆预约、活动直播、文化超市、在线培训、互动反馈、群众文化需求大数据分析、慕课、在线公益课程、艺术培训众筹等功能,是一个集全市文化信息资源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平台。各区(市)县板块自由切换,文化地图方便搜索,市民轻轻一点就能了解附近的文化活动、文化场馆、文化资讯等内容,空间资源得以整合,方便大众。随时更新重要文化艺术资讯,预告近期公共文化公益课程,时间资源得以共享,服务大众。通过为市民提供一站式和更多元的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扁平化、便利化和均等化,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快捷、方便。
(二)推出新型志愿项目“文化连锁店”
“文化连锁店”是成都市文化馆创新性提出的一项志愿服务项目,它以公益艺术培训为主打服务内容,以文化志愿者为服务载体,旨在打破行政体制界限,突破阵地服务局限,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利用各类社会空间等。总体来说,“文化连锁店”是一个面向基层群众按需打造的综合性文化志愿服务空间。“慕课”全新在线教学课程投入使用,“个性化”定制的文化连锁店全面开花。成都公共文化的全新探索在赢得了全国公共文化专家点赞的同时,也让成都市民在参与到公共文化各项服务中,体验到无尽的幸福感、获得感。“数”“网”结合,公共文化事业正步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成都市“文化连锁店”功能设施完备,服务丰富多彩。
三、大数据时代下成都公共服务新创举评析
(一)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利用大数据技术,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全面地掌握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精细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供给效率,促进成都市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能帮助决策者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架构,在居民需求的动态发展中,通过数据分析报告掌握先机、预测居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偏好,把握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方向,在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从浏览量、点击量、参加活动人数等指标直观地体现出辖区内居民对于公共文化机构提供的服务的接受度(满意度),以此刺激辖区内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
社会组织一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往往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它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收集群众诉求,比很多政府行政部门更了解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及相应的供给方式。在这种形式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由单一的依靠政府为主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供给模式,有助于完善公共文化政策。“文化连锁店”除了能够为市民带来文化服务,还能盘活社会闲置空间,让原本空置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过长期开展各类精心策划的文化志愿服务,实现良性循环,从门可罗雀到川流不息。通过联合社会力量建设运营“文化连锁店”,更多行业、社会组织参与到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中,全面撬动社会优良资源。
(三)公共文化服务效果反馈有待加强
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但对民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后的反馈意见的收集还有待加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文化连锁店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方便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但在注重创新形式、多元供给的同时,忽视对享受过该类服务人员意见的再征集,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根据民众年龄和文化知识水平差异,一方面,成都市可对年纪较轻和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中青年一代采取线上问卷调查等线上方式收集反馈意见;另一方面,针对年纪大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年人,采取面对面访谈等线下收集方式征集意见。收集公民对文化服务活动等的反馈意见,不仅能促使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改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加强政府和群众联系,吸引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阮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参与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3(3): 64-69.
[2]姜雯昱,曹俊文.以數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实践、困境与对策[J].求实,2018(6):48-61.
[3]庆海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方向与路径研究[J].图书馆,2018(8):22-26.
[4]吴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与破解[J].理论学习,2012( 3) : 48-51.
作者简介:罗坚(1996.08-),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公共文化
关键词:大数据;公共文化服务;成都;评析
一、研究背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时代和人民都对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中也提出了“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发展,2020 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大数据时代,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政府部门也意识到大数据的价值,认为政府大数据治理有助于实现政府大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同样,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还可以整合和利用机构、行业和领域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利用算法方法,准确匹配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成都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践基地,以及国家公共文化云推广试点地区,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都借力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难题迎刃而解。
二、大数据时代下成都公共文化服务新创举
(一)搭建“文化天府——成都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文化天府——成都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涵盖WEB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三部分,整合了全市文化馆公共服务资源,并具备文化地图、文化日历、培训报名、活动预约、场馆预约、活动直播、文化超市、在线培训、互动反馈、群众文化需求大数据分析、慕课、在线公益课程、艺术培训众筹等功能,是一个集全市文化信息资源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平台。各区(市)县板块自由切换,文化地图方便搜索,市民轻轻一点就能了解附近的文化活动、文化场馆、文化资讯等内容,空间资源得以整合,方便大众。随时更新重要文化艺术资讯,预告近期公共文化公益课程,时间资源得以共享,服务大众。通过为市民提供一站式和更多元的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扁平化、便利化和均等化,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快捷、方便。
(二)推出新型志愿项目“文化连锁店”
“文化连锁店”是成都市文化馆创新性提出的一项志愿服务项目,它以公益艺术培训为主打服务内容,以文化志愿者为服务载体,旨在打破行政体制界限,突破阵地服务局限,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利用各类社会空间等。总体来说,“文化连锁店”是一个面向基层群众按需打造的综合性文化志愿服务空间。“慕课”全新在线教学课程投入使用,“个性化”定制的文化连锁店全面开花。成都公共文化的全新探索在赢得了全国公共文化专家点赞的同时,也让成都市民在参与到公共文化各项服务中,体验到无尽的幸福感、获得感。“数”“网”结合,公共文化事业正步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成都市“文化连锁店”功能设施完备,服务丰富多彩。
三、大数据时代下成都公共服务新创举评析
(一)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利用大数据技术,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全面地掌握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精细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增强供给效率,促进成都市内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能帮助决策者科学规划顶层设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架构,在居民需求的动态发展中,通过数据分析报告掌握先机、预测居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偏好,把握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方向,在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从浏览量、点击量、参加活动人数等指标直观地体现出辖区内居民对于公共文化机构提供的服务的接受度(满意度),以此刺激辖区内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
社会组织一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往往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它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收集群众诉求,比很多政府行政部门更了解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及相应的供给方式。在这种形式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由单一的依靠政府为主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供给模式,有助于完善公共文化政策。“文化连锁店”除了能够为市民带来文化服务,还能盘活社会闲置空间,让原本空置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过长期开展各类精心策划的文化志愿服务,实现良性循环,从门可罗雀到川流不息。通过联合社会力量建设运营“文化连锁店”,更多行业、社会组织参与到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中,全面撬动社会优良资源。
(三)公共文化服务效果反馈有待加强
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但对民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后的反馈意见的收集还有待加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和文化连锁店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方便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但在注重创新形式、多元供给的同时,忽视对享受过该类服务人员意见的再征集,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根据民众年龄和文化知识水平差异,一方面,成都市可对年纪较轻和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中青年一代采取线上问卷调查等线上方式收集反馈意见;另一方面,针对年纪大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老年人,采取面对面访谈等线下收集方式征集意见。收集公民对文化服务活动等的反馈意见,不仅能促使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改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加强政府和群众联系,吸引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
参考文献:
[1]阮可.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参与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3(3): 64-69.
[2]姜雯昱,曹俊文.以數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实践、困境与对策[J].求实,2018(6):48-61.
[3]庆海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方向与路径研究[J].图书馆,2018(8):22-26.
[4]吴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与破解[J].理论学习,2012( 3) : 48-51.
作者简介:罗坚(1996.08-),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公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