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瑶族传统蓝染手工艺的基本特征
植物蓝靛的染色又称蓝靛浆染,是瑶族传统的染色方法之一。 用于靛蓝染料的主要染料是蓝靛膏,由蓝草的枝叶发酵而成。 蓝草也被称为蓼,它属于蓼科,在七月开花,九月收获。《本草纲目》说:“其渣沉溅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
一些住在山上的瑶族人还在种着蓝草。 将它们浸泡在大型特别制作的木桶中的水中,让它们完全发酵。 十几天后,当坑里和桶里的水变成深蓝色时,把它捡起来过滤蓝色的靛蓝水。用稻草灰过滤适量碱性水,将石灰粉放入坑或桶中搅拌均匀,待水变成绿色泡沫后,用芭蕉叶封住坑或桶表面即可。几天后,当米灰、碱性水和蓝靛水完全混合并沉淀后,取下坑面盖,将坑或桶中的水全部倒掉,使蓝靛糊变硬成膏状物质,提起铲斗底部进行装载。装有芭蕉叶的竹篮可以用来染布。
将蓝靛膏、水、自酿酒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染料。每天用木棒搅拌一次,几天后,当桶里的水变黄时,将织物放入,每天浸泡两到三个小时,然后取出,微微晾干后再进行浸泡。每次浸泡前,用木棍在桶中搅拌,防止蓝靛膏沉淀到桶底。 重复浸泡和染色,直到染出所需的颜色。靛蓝的色泽鲜艳,光泽度好,很受瑶族人的欢迎。
瑶族用蓝靛印染布料,主要使用两种方法:一是蜡印(即蜡染),二是针线折印。生活在山区的壮、瑶族人,很早就从日常生活中得知织、印、染、绣,但由于发展滞后,粗纺手织针刺目前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
早期苎麻织出的布,多为淡黄色或奶白色,需要经过印染才可做他用,要在布上绣出五彩斑斓花纹,必须把布染成深蓝色或黑色。蠟染,古代文献也称蜡结,现代印染称“蜡防染色”。 它利用蜡液和染料的结合,制成色彩深沉耐用、图案丰富的彩色蜡染面料。
回溯历史,人类最早使用的染料是矿物。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使用赤铁矿红粉作为染料,后来使用天然植物染料。在广东瑶族民间印染中,用以染色的原料是植物原料,确切地说主要是用靛蓝。
据史籍记载,染蓝的来源有三种:蓼蓝染绿,大蓝染碧,槐蓝染青。三蓝皆可作靛。按民间资料反映:瑶族妇女喜用蓼蓝染色。靛蓝的色泽鲜艳,立泽度好,很受人们欢迎,在瑶族民间广泛使用。据何光岳的《百越源流史》考证:“在夏、商之际,东夷族群中有一支叫‘蓝夷’的部族,以制蓝闻名。蓝夷首先种植蓝靛,把野生植物培养成为栽培植物,用以染蓝衣料。后来历经迁徙,漂洋过海,蓝夷成为瑶族、畲族及苗族的部分先民,而且至今仍保持以蓝靛染布的习惯,并以穿蓝黑色衣服为主,瑶族中就有以‘蓝靛瑶’命名的支系,蓝姓也成为瑶族大姓之一。”
二、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研究条件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地查找到一些可参考的相关书籍,在知网、超星、万方等数字文库中找到部分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研究的理论资料可参考与学习。尽管本人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有关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原始资料,但是这些资料比较零散且不够深入,有些资料出版时期过于久远,数据情况可能已不够准确。缺少一手资料,无法清晰认识到现在的实际情况。所以笔者计划进入广东瑶寨进行实地考察,掌握和收集一手资料,使资料更具可信度。访问当地居民和非遗手工传承人,参观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制作流程,了解当地环境与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关联性及文化内涵。
三、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创新思路及目标
笔者计划从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图形、材质、工艺手法三个方面着手。图形方面,掌握图案的构成要素和比例关系,将图形进行提取、概括、重组、构建;材质方面,突破原有的单一的棉、麻面料,在新型材质上呈现出别样的效果;工艺手法上,除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代替传统手工艺以外,还可以融入其他的工艺形式,如印花、编织、钉珠等。
最后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模拟多种材质、款式和配色方案,从而选定较为理想的方案带入到实物创作中。基于传承与发扬传统瑶族文化内涵,根据当代大众审美的需求,保留瑶族染布手工艺基本的图形特征和独特的工艺,结合当下较流行的设计风格进行更为创意性的转化。
本文以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为主题作为研究对象,对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图案、技法、结构作综合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将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上的传统图案及工艺利用图案造型特征、新型工艺等方式将设计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通过对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文化的演绎与风格的演变,分析出瑶族的民族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以及在传统造物艺术中的审美意蕴。具体内容包括:
对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相关的研究资料的综述和分析。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调查和搜集,确定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从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图案的溯源与概念入手,归纳刺绣图案的历史渊源和主要类型,为下文研究与创新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更深次层的剖析奠定基础。对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进行形式分析以及其他载体中的运用。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都有其独特的技法、组合模式与装饰特点,通过对图案、技法等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图案及工艺在构成、组合、装饰中的形式美传递,以及如何将这种形式美创新应用到不同载体上。
参考文献:
[1]蔡成琴,张瑞萍,赵晴,纯棉织物的植物靛蓝生态染色[J].印染,2013,(5).
[2]刘道广,中国民间蓝染[J].今日中国,2005,(12) .
作者简介:孙悦(1997.3~),性别女,籍贯(山东省淄博市),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职称:学历(2019级硕士)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植物蓝靛的染色又称蓝靛浆染,是瑶族传统的染色方法之一。 用于靛蓝染料的主要染料是蓝靛膏,由蓝草的枝叶发酵而成。 蓝草也被称为蓼,它属于蓼科,在七月开花,九月收获。《本草纲目》说:“其渣沉溅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
一些住在山上的瑶族人还在种着蓝草。 将它们浸泡在大型特别制作的木桶中的水中,让它们完全发酵。 十几天后,当坑里和桶里的水变成深蓝色时,把它捡起来过滤蓝色的靛蓝水。用稻草灰过滤适量碱性水,将石灰粉放入坑或桶中搅拌均匀,待水变成绿色泡沫后,用芭蕉叶封住坑或桶表面即可。几天后,当米灰、碱性水和蓝靛水完全混合并沉淀后,取下坑面盖,将坑或桶中的水全部倒掉,使蓝靛糊变硬成膏状物质,提起铲斗底部进行装载。装有芭蕉叶的竹篮可以用来染布。
将蓝靛膏、水、自酿酒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染料。每天用木棒搅拌一次,几天后,当桶里的水变黄时,将织物放入,每天浸泡两到三个小时,然后取出,微微晾干后再进行浸泡。每次浸泡前,用木棍在桶中搅拌,防止蓝靛膏沉淀到桶底。 重复浸泡和染色,直到染出所需的颜色。靛蓝的色泽鲜艳,光泽度好,很受瑶族人的欢迎。
瑶族用蓝靛印染布料,主要使用两种方法:一是蜡印(即蜡染),二是针线折印。生活在山区的壮、瑶族人,很早就从日常生活中得知织、印、染、绣,但由于发展滞后,粗纺手织针刺目前还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
早期苎麻织出的布,多为淡黄色或奶白色,需要经过印染才可做他用,要在布上绣出五彩斑斓花纹,必须把布染成深蓝色或黑色。蠟染,古代文献也称蜡结,现代印染称“蜡防染色”。 它利用蜡液和染料的结合,制成色彩深沉耐用、图案丰富的彩色蜡染面料。
回溯历史,人类最早使用的染料是矿物。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使用赤铁矿红粉作为染料,后来使用天然植物染料。在广东瑶族民间印染中,用以染色的原料是植物原料,确切地说主要是用靛蓝。
据史籍记载,染蓝的来源有三种:蓼蓝染绿,大蓝染碧,槐蓝染青。三蓝皆可作靛。按民间资料反映:瑶族妇女喜用蓼蓝染色。靛蓝的色泽鲜艳,立泽度好,很受人们欢迎,在瑶族民间广泛使用。据何光岳的《百越源流史》考证:“在夏、商之际,东夷族群中有一支叫‘蓝夷’的部族,以制蓝闻名。蓝夷首先种植蓝靛,把野生植物培养成为栽培植物,用以染蓝衣料。后来历经迁徙,漂洋过海,蓝夷成为瑶族、畲族及苗族的部分先民,而且至今仍保持以蓝靛染布的习惯,并以穿蓝黑色衣服为主,瑶族中就有以‘蓝靛瑶’命名的支系,蓝姓也成为瑶族大姓之一。”
二、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研究条件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地查找到一些可参考的相关书籍,在知网、超星、万方等数字文库中找到部分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研究的理论资料可参考与学习。尽管本人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有关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原始资料,但是这些资料比较零散且不够深入,有些资料出版时期过于久远,数据情况可能已不够准确。缺少一手资料,无法清晰认识到现在的实际情况。所以笔者计划进入广东瑶寨进行实地考察,掌握和收集一手资料,使资料更具可信度。访问当地居民和非遗手工传承人,参观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制作流程,了解当地环境与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关联性及文化内涵。
三、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创新思路及目标
笔者计划从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图形、材质、工艺手法三个方面着手。图形方面,掌握图案的构成要素和比例关系,将图形进行提取、概括、重组、构建;材质方面,突破原有的单一的棉、麻面料,在新型材质上呈现出别样的效果;工艺手法上,除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代替传统手工艺以外,还可以融入其他的工艺形式,如印花、编织、钉珠等。
最后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模拟多种材质、款式和配色方案,从而选定较为理想的方案带入到实物创作中。基于传承与发扬传统瑶族文化内涵,根据当代大众审美的需求,保留瑶族染布手工艺基本的图形特征和独特的工艺,结合当下较流行的设计风格进行更为创意性的转化。
本文以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为主题作为研究对象,对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图案、技法、结构作综合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将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上的传统图案及工艺利用图案造型特征、新型工艺等方式将设计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通过对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文化的演绎与风格的演变,分析出瑶族的民族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以及在传统造物艺术中的审美意蕴。具体内容包括:
对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相关的研究资料的综述和分析。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调查和搜集,确定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从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的图案的溯源与概念入手,归纳刺绣图案的历史渊源和主要类型,为下文研究与创新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更深次层的剖析奠定基础。对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进行形式分析以及其他载体中的运用。瑶族传统染布手工艺都有其独特的技法、组合模式与装饰特点,通过对图案、技法等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图案及工艺在构成、组合、装饰中的形式美传递,以及如何将这种形式美创新应用到不同载体上。
参考文献:
[1]蔡成琴,张瑞萍,赵晴,纯棉织物的植物靛蓝生态染色[J].印染,2013,(5).
[2]刘道广,中国民间蓝染[J].今日中国,2005,(12) .
作者简介:孙悦(1997.3~),性别女,籍贯(山东省淄博市),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职称:学历(2019级硕士)研究方向: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