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教育,是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教育内容,它以人本思想为基础,通过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这一教育内容引入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优秀文本的内涵,向学生传达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尤其是阅读教学,更应该渗透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为此,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开展价值观教育,巧用策略,发挥价值观教育的功效。
一、 提升自身素养,树立典范
保证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保证教师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论语·子路》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具备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和熟练的教学技巧之外,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做好表率,从而使教师与学生探讨文本时,可以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和构建人物形象,给学生带来直观的价值观影响。
纵观语文教材,很多文章均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比如在《过秦论》中,作者将“民本思想”贯穿其中,洋溢在文字之间;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英勇、仁义、爱国主义情怀更是让人钦佩;在《荷花淀》中,爱国主义精神这一伟大民族精神的烙印深深印在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广大百姓心上,保家卫国,坚决斗争;在《勾践灭吴》中,勾践苦心经营,卧薪尝胆,最终得偿夙愿,“三千越甲可吞吴”,恒心和毅力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豁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自由的追求、《窦娥冤》中对黑暗的控诉等都是现代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宝贵财富,能够不断引导人积极向上。而《守财奴》中葛朗台对金钱的痴迷,也给当代高中学生敲响了警钟。诸如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含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正面教育,反面预警。
二、 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真实体验
在高中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培育,可以通过巧妙的课堂情境,还原一个立体的文本世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情境化教学过程中,借助情境的熏陶,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主动学习,教师积极引领学生追求文本背后的真善美。
抛却平面的文本本身,以立体的方式对其进行赏析,为阅读课堂价值观培育注入一股活水,其中的微妙之处,省却了教师的言语表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比如《荷塘月色》一文,在阅读教学中,配一曲《荷塘月色》笛奏曲,在悠扬的笛声中,品味作品的诗情画意,呈现在学生脑海中一幅美妙画卷:池塘里田田的荷叶、点点的荷花、缕缕的幽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轻雾,疏疏的暗影,袅袅的浮云,淡淡的月光……一切变得那么真实而细腻,给学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情境下,课堂气氛虽然静谧但是不沉闷,而是在“静”中给学生一场“闹”课堂,学生自己领略文章的人文内涵比教师花哨的表演更有效果。
三、 因材施教,体现个体价值
因材施教,同样适用于价值观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对症下药,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在已经关注知识和能力提升的同时,个体价值观的培养也不可或缺。为此,在实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第一,把握文本的差异,做好因“文”施教。具体到不同的文本,虽然都可以向读者传达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体验,但是艺术手法存在明显不同,把握其中的差异,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不同的文学体裁,侧重点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小说注重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诗歌注重意象和意境的创设,戏剧则重视矛盾冲突和语言。尊重差异,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文价值观的培养。
其次,注重因人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之间,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性格、知识积累等都存在明显差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价值观的培育,不是让学生的价值观整齐划一,而是要促进每个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健全发展。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要注意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上进,通过适当的体验、感悟、熏陶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注重因“我”施教。教师要创造自己的授课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提升自己的短板,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价值观教育服务。切忌一味模仿名师,“邯郸学步”。为此,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立足自我,显现个性,释放自我,充分发挥“我”在价值观培育和“传道受业解惑”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对于塑造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不同的策略,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共襄盛举,共同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734300)
一、 提升自身素养,树立典范
保证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保证教师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论语·子路》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具备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和熟练的教学技巧之外,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做好表率,从而使教师与学生探讨文本时,可以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和构建人物形象,给学生带来直观的价值观影响。
纵观语文教材,很多文章均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比如在《过秦论》中,作者将“民本思想”贯穿其中,洋溢在文字之间;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英勇、仁义、爱国主义情怀更是让人钦佩;在《荷花淀》中,爱国主义精神这一伟大民族精神的烙印深深印在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广大百姓心上,保家卫国,坚决斗争;在《勾践灭吴》中,勾践苦心经营,卧薪尝胆,最终得偿夙愿,“三千越甲可吞吴”,恒心和毅力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豁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自由的追求、《窦娥冤》中对黑暗的控诉等都是现代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宝贵财富,能够不断引导人积极向上。而《守财奴》中葛朗台对金钱的痴迷,也给当代高中学生敲响了警钟。诸如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含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正面教育,反面预警。
二、 创设情境,关注学生真实体验
在高中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培育,可以通过巧妙的课堂情境,还原一个立体的文本世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提升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情境化教学过程中,借助情境的熏陶,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主动学习,教师积极引领学生追求文本背后的真善美。
抛却平面的文本本身,以立体的方式对其进行赏析,为阅读课堂价值观培育注入一股活水,其中的微妙之处,省却了教师的言语表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比如《荷塘月色》一文,在阅读教学中,配一曲《荷塘月色》笛奏曲,在悠扬的笛声中,品味作品的诗情画意,呈现在学生脑海中一幅美妙画卷:池塘里田田的荷叶、点点的荷花、缕缕的幽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轻雾,疏疏的暗影,袅袅的浮云,淡淡的月光……一切变得那么真实而细腻,给学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情境下,课堂气氛虽然静谧但是不沉闷,而是在“静”中给学生一场“闹”课堂,学生自己领略文章的人文内涵比教师花哨的表演更有效果。
三、 因材施教,体现个体价值
因材施教,同样适用于价值观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对症下药,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在已经关注知识和能力提升的同时,个体价值观的培养也不可或缺。为此,在实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第一,把握文本的差异,做好因“文”施教。具体到不同的文本,虽然都可以向读者传达独特的个性和情感体验,但是艺术手法存在明显不同,把握其中的差异,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不同的文学体裁,侧重点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尽相同:小说注重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诗歌注重意象和意境的创设,戏剧则重视矛盾冲突和语言。尊重差异,才能更好地促进人文价值观的培养。
其次,注重因人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生之间,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性格、知识积累等都存在明显差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价值观的培育,不是让学生的价值观整齐划一,而是要促进每个学生在人格方面的健全发展。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要注意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上进,通过适当的体验、感悟、熏陶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自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注重因“我”施教。教师要创造自己的授课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提升自己的短板,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价值观教育服务。切忌一味模仿名师,“邯郸学步”。为此,在价值观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立足自我,显现个性,释放自我,充分发挥“我”在价值观培育和“传道受业解惑”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对于塑造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不同的策略,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共襄盛举,共同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7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