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没有一夜爆红,我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也从来没有过‘我是一个大家都认识的人’、‘我是一个明星’的想法,就是自然地做自己。”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童星出道的蒋小涵依旧是荧幕上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主持过《大风车》、《蒲公英剧场》等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少儿节目,演唱过《海尔兄弟》、《歌声与微笑》等耳熟能详的歌曲。如今的蒋小涵,褪去童星光环,以自己的专业和阅历,解析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从家喻户晓的童星到央视电影频道主持人,再到参演多部舞台剧,蒋小涵每一次华丽转身,除了兴趣的驱使,还有日复一日的坚持。
遵从内心
蒋小涵生在一个艺术家庭,父亲蒋函是音乐人。按照预期,蒋小涵应该顺利成为一名音乐人:“小时候特别想学钢琴,父母就买了钢琴,请了老师,后来练琴太辛苦就放弃了。”遵从自己内心的决定,蒋小涵放弃了钢琴,“父母很开明,尊重我的任何决定。”
年幼的蒋小涵放弃“音乐家”的设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参演了多部电视剧,主持了多档少儿节目,更是两次登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家喻户晓的童星。
蒋小涵直言,父母的教育理念非常“前卫”,“能做到我父母这样,很不容易,谁会愿意跟孩子讲道理啊,更别提尊重一个孩子的决定了。”面对蒋小涵的决定,父母总是静下心来跟她讲道理,从不干涉她的选择,尊重且全力支持她,包括到国外留学,也包括毅然回国。
2001年底,蒋小涵决定奔赴英国,在曼彻斯特大学攻读戏剧影视研究学士学位。在校期间蒋小涵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担任校学生学者联谊会副主席及利物浦学生学者联谊会荣誉主席,多次成功策划和组织海外学生学者文化交流活动,并因此获得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表彰。
回想起留学经历,蒋小涵说“十分不容易”,克服了异国他乡的孤独和文化上的差异,“熬过来”之后的成就感,成为她“十分宝贵的财富”。
2005年,回国后蒋小涵正式成为央视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栏目的主持人。她与电影频道早有渊源。高中时,她经常作为《佳片有约》的嘉宾为观众们解读适合学生观看的电影。即便是留学期间,她也会趁寒暑假回国参加节目录制。
这一决定又一次遵从了自己的喜好。从《佳片有约》、《世界电影之旅》到《爱电影》,再到现在的《中国电影报道》,每一个栏目,每一期节目,蒋小涵都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我热爱电影,这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专长,这份工作可以让我学以致用。”
要引导,不要干涉
蒋小涵直言自己是个“幸运儿”。没有揠苗助长式的教育,一直追随天性,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对于很多父母对孩子急功近利式的培养路径,蒋小涵有自己的观点:“父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的天性,然后对这种天性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她觉得,要引导,不要干涉,“如果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天性是一种摧残。做一个天性自由、能够用自己独特视角去看世界的孩子,真的很了不起。”
尊重孩子的天性,他才能拥有快乐的童年。“我热爱舞台,出演《党的女儿》时只有9岁,共演了一年,一直都是白天上学,晚上演出,台下观众越多我就越兴奋。虽然很累,但真的特别快乐。”
再多的疲劳,都抵不过发自内心的热爱,蒋小涵热爱舞台带给她的激情,也用自己的天赋回馈着喜爱她的观众,父母一直在背后默默地用实际行动呵护着她的天赋。
蒋小涵享受舞台带给她的快乐。“享受展示自己的过程最重要。如果把这种展示变得功利化,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没意思了。”
关于知名度,蒋小涵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没有一夜爆红,我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也从来没有过‘我是一个大家都认识的人’、‘我是一个明星’的想法,就是自然地做自己。”
明星的光环,没有给蒋小涵带来骄傲的资本,有时反而是压力,“很多人对你有一定的期待,如果不能成为他们期望的人,就会辜负他们的期望。”
“有压力”的状态没有持续多久,蒋小涵在主持工作之余,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舞台剧世界里。
“真的喜欢舞台剧,才会去做这件事情。”从2005年到现在,“做自己”的蒋小涵已经主演8部舞台剧,在舞台上,她继续绽放着自己的热情,释放着天性。
另一个舞台
“从最开始拿到剧本、文本解读到入场排练,从粗排到细排,再到合成演出与观众见面,其中的每一环节我都乐在其中。”虽然是非科班出身,但蒋小涵对舞台剧有一种无法割舍的热爱。她说,舞台剧是全方位的锤炼,它喜欢与观众直接交流,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表演状态,是拍影视剧无法比拟的。
在蒋小涵看来,舞台剧不光是对影视演员表演功底的磨炼,对口才更是一种锤炼。
《李雷和韩梅梅》,作为80后的青春怀旧剧,自2011年首演以来就备受好评。2016年夏天,蒋小涵他们又推出了《李雷和韩梅梅》六周年纪念版,目前演出已过百场。“能够出演韩梅梅,一是年龄合适,二是我也算是公共记忆符号,各方面的契合,造就了韩梅梅这个经典角色。”
在《李雷和韩梅梅》全国巡演过程中,最难忘的一场戏要属那场“意外”了。“一场演出中发生意外,造成整个手撕脱性骨折。当时就眼冒金星,硬是挺着演完整场。”随后几十场,蒋小涵都是手上打着夹板,一直坚持到巡演结束。
“舞台上的每一秒,对我来说都是享受。”蒋小涵的另一部舞台剧《滚蛋吧!肿瘤君》改编自同名手绘漫画,这部作品以漫画师熊顿治疗过程和内心感触为素材,讲述了一个癌症患者笑对生活的感人事件,蒋小涵在剧中扮演主角熊顿。
“演熊顿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够让我在舞台有更大的表演空间。”谈到塑造角色是否有压力,蒋小涵表示,她不会去追求外形是否相像,主要是一种人生状态的传达。“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课题,但熊顿可以举重若轻地面对这个问题,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把大家逗笑,我们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通过舞台将熊顿的人生演绎出来,让更多的人笑对生活。”
在舞台上,每一次成功演绎一个角色,蒋小涵都充满成就感。“舞台剧对一个演员来说,是全方位的锤炼,你如果心里没底,站在舞台上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路上
蒋小涵现在的梦想是:跟志同道合的人,做能够燃烧热情的事。
因为对舞台剧的热爱,蒋小涵还试着做起戏剧制作人。在她看来,把自己的爱好、学业和职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一件幸运且开心的事情。
“我现在还跟小时候一样,绝对的兴趣驱使。如果没有兴趣,绝对坚持不下去。”坦言自己有些“晚熟”的蒋小涵,按照自己的喜好寻找着志同道合的人。
工作之余,她保持着阅读习惯:“永远不能懈怠,知识要随时更新,必须从书中汲取营养。”喜欢读纸质书的蒋小涵,习惯在书里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想,“就是边读边写写画画,通过电子产品接触的大多是短平快的信息,不利于深度思考。”
贾樟柯的《贾想》是蒋小涵最近在阅读的一本书。贾樟柯是她喜欢的导演,他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粗粝感,是蒋小涵喜欢的展现生活厚度和力量的真实。“把生活直接呈现给你看,让你发现一个全新的切入視角。”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真实感都是蒋小涵坚持的真理。
她定义自己的主持风格是真实自然。“做主持人,也是做你自己。主持人是风格化的,带有自己鲜明的标签,你的世界观、价值观,用语言去表达事物的方式,如何待人接物,有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节目里会一览无余。”
最初,她也曾希望自己像杨澜一样知性,像崔永元一样智慧,也按照这些标准要求自己,但后来她才逐渐感悟到,作为一名主持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性格魅力,“努力去做一个有趣的、有格调的、有性格魅力的人,你本身就会变成那样的主持人。”
关于未来,蒋小涵坦言自己比较随性:“没有大的目标,就是确定一个方向,然后认真踏实做好眼前的事。”在主持工作方面,“希望能够做一些更好地呈现自己特色的节目”;在舞台剧方面,从演员转型为戏剧制作人,蒋小涵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新人”,依然在不断学习成长的路上。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童星出道的蒋小涵依旧是荧幕上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主持过《大风车》、《蒲公英剧场》等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少儿节目,演唱过《海尔兄弟》、《歌声与微笑》等耳熟能详的歌曲。如今的蒋小涵,褪去童星光环,以自己的专业和阅历,解析着中国电影的发展。
从家喻户晓的童星到央视电影频道主持人,再到参演多部舞台剧,蒋小涵每一次华丽转身,除了兴趣的驱使,还有日复一日的坚持。
遵从内心
蒋小涵生在一个艺术家庭,父亲蒋函是音乐人。按照预期,蒋小涵应该顺利成为一名音乐人:“小时候特别想学钢琴,父母就买了钢琴,请了老师,后来练琴太辛苦就放弃了。”遵从自己内心的决定,蒋小涵放弃了钢琴,“父母很开明,尊重我的任何决定。”
年幼的蒋小涵放弃“音乐家”的设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参演了多部电视剧,主持了多档少儿节目,更是两次登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家喻户晓的童星。
蒋小涵直言,父母的教育理念非常“前卫”,“能做到我父母这样,很不容易,谁会愿意跟孩子讲道理啊,更别提尊重一个孩子的决定了。”面对蒋小涵的决定,父母总是静下心来跟她讲道理,从不干涉她的选择,尊重且全力支持她,包括到国外留学,也包括毅然回国。
2001年底,蒋小涵决定奔赴英国,在曼彻斯特大学攻读戏剧影视研究学士学位。在校期间蒋小涵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担任校学生学者联谊会副主席及利物浦学生学者联谊会荣誉主席,多次成功策划和组织海外学生学者文化交流活动,并因此获得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表彰。
回想起留学经历,蒋小涵说“十分不容易”,克服了异国他乡的孤独和文化上的差异,“熬过来”之后的成就感,成为她“十分宝贵的财富”。
2005年,回国后蒋小涵正式成为央视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栏目的主持人。她与电影频道早有渊源。高中时,她经常作为《佳片有约》的嘉宾为观众们解读适合学生观看的电影。即便是留学期间,她也会趁寒暑假回国参加节目录制。
这一决定又一次遵从了自己的喜好。从《佳片有约》、《世界电影之旅》到《爱电影》,再到现在的《中国电影报道》,每一个栏目,每一期节目,蒋小涵都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我热爱电影,这是我的专业,也是我的专长,这份工作可以让我学以致用。”
要引导,不要干涉
蒋小涵直言自己是个“幸运儿”。没有揠苗助长式的教育,一直追随天性,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对于很多父母对孩子急功近利式的培养路径,蒋小涵有自己的观点:“父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的天性,然后对这种天性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她觉得,要引导,不要干涉,“如果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天性是一种摧残。做一个天性自由、能够用自己独特视角去看世界的孩子,真的很了不起。”
尊重孩子的天性,他才能拥有快乐的童年。“我热爱舞台,出演《党的女儿》时只有9岁,共演了一年,一直都是白天上学,晚上演出,台下观众越多我就越兴奋。虽然很累,但真的特别快乐。”
再多的疲劳,都抵不过发自内心的热爱,蒋小涵热爱舞台带给她的激情,也用自己的天赋回馈着喜爱她的观众,父母一直在背后默默地用实际行动呵护着她的天赋。
蒋小涵享受舞台带给她的快乐。“享受展示自己的过程最重要。如果把这种展示变得功利化,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没意思了。”
关于知名度,蒋小涵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没有一夜爆红,我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也从来没有过‘我是一个大家都认识的人’、‘我是一个明星’的想法,就是自然地做自己。”
明星的光环,没有给蒋小涵带来骄傲的资本,有时反而是压力,“很多人对你有一定的期待,如果不能成为他们期望的人,就会辜负他们的期望。”
“有压力”的状态没有持续多久,蒋小涵在主持工作之余,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舞台剧世界里。
“真的喜欢舞台剧,才会去做这件事情。”从2005年到现在,“做自己”的蒋小涵已经主演8部舞台剧,在舞台上,她继续绽放着自己的热情,释放着天性。
另一个舞台
“从最开始拿到剧本、文本解读到入场排练,从粗排到细排,再到合成演出与观众见面,其中的每一环节我都乐在其中。”虽然是非科班出身,但蒋小涵对舞台剧有一种无法割舍的热爱。她说,舞台剧是全方位的锤炼,它喜欢与观众直接交流,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表演状态,是拍影视剧无法比拟的。
在蒋小涵看来,舞台剧不光是对影视演员表演功底的磨炼,对口才更是一种锤炼。
《李雷和韩梅梅》,作为80后的青春怀旧剧,自2011年首演以来就备受好评。2016年夏天,蒋小涵他们又推出了《李雷和韩梅梅》六周年纪念版,目前演出已过百场。“能够出演韩梅梅,一是年龄合适,二是我也算是公共记忆符号,各方面的契合,造就了韩梅梅这个经典角色。”
在《李雷和韩梅梅》全国巡演过程中,最难忘的一场戏要属那场“意外”了。“一场演出中发生意外,造成整个手撕脱性骨折。当时就眼冒金星,硬是挺着演完整场。”随后几十场,蒋小涵都是手上打着夹板,一直坚持到巡演结束。
“舞台上的每一秒,对我来说都是享受。”蒋小涵的另一部舞台剧《滚蛋吧!肿瘤君》改编自同名手绘漫画,这部作品以漫画师熊顿治疗过程和内心感触为素材,讲述了一个癌症患者笑对生活的感人事件,蒋小涵在剧中扮演主角熊顿。
“演熊顿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够让我在舞台有更大的表演空间。”谈到塑造角色是否有压力,蒋小涵表示,她不会去追求外形是否相像,主要是一种人生状态的传达。“死亡是人生最大的课题,但熊顿可以举重若轻地面对这个问题,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把大家逗笑,我们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通过舞台将熊顿的人生演绎出来,让更多的人笑对生活。”
在舞台上,每一次成功演绎一个角色,蒋小涵都充满成就感。“舞台剧对一个演员来说,是全方位的锤炼,你如果心里没底,站在舞台上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路上
蒋小涵现在的梦想是:跟志同道合的人,做能够燃烧热情的事。
因为对舞台剧的热爱,蒋小涵还试着做起戏剧制作人。在她看来,把自己的爱好、学业和职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一件幸运且开心的事情。
“我现在还跟小时候一样,绝对的兴趣驱使。如果没有兴趣,绝对坚持不下去。”坦言自己有些“晚熟”的蒋小涵,按照自己的喜好寻找着志同道合的人。
工作之余,她保持着阅读习惯:“永远不能懈怠,知识要随时更新,必须从书中汲取营养。”喜欢读纸质书的蒋小涵,习惯在书里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想,“就是边读边写写画画,通过电子产品接触的大多是短平快的信息,不利于深度思考。”
贾樟柯的《贾想》是蒋小涵最近在阅读的一本书。贾樟柯是她喜欢的导演,他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粗粝感,是蒋小涵喜欢的展现生活厚度和力量的真实。“把生活直接呈现给你看,让你发现一个全新的切入視角。”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真实感都是蒋小涵坚持的真理。
她定义自己的主持风格是真实自然。“做主持人,也是做你自己。主持人是风格化的,带有自己鲜明的标签,你的世界观、价值观,用语言去表达事物的方式,如何待人接物,有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在节目里会一览无余。”
最初,她也曾希望自己像杨澜一样知性,像崔永元一样智慧,也按照这些标准要求自己,但后来她才逐渐感悟到,作为一名主持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性格魅力,“努力去做一个有趣的、有格调的、有性格魅力的人,你本身就会变成那样的主持人。”
关于未来,蒋小涵坦言自己比较随性:“没有大的目标,就是确定一个方向,然后认真踏实做好眼前的事。”在主持工作方面,“希望能够做一些更好地呈现自己特色的节目”;在舞台剧方面,从演员转型为戏剧制作人,蒋小涵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新人”,依然在不断学习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