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州大变脸 历史名城“笑出”新魅力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这些都是赣州近年来向世人展示的独特城市魅力,如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经济集聚、辐射带动力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充满着创新活力、和谐新风和都市魅力的现代文明城市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化立市营造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
“文化立市”是赣州市城市建设的理念,赣州充分利用赣南丰富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等地域优秀文化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赣南特有的这些文化向校园、社区推进。创作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书籍和文艺作品,创作编排的大型现代采茶戏《快乐标兵》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在建设文化大市的过程中,赣州加快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完善市、区两级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100%。完善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立阅览室、室内文体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在社区创建了“十分钟小舞台”“四点半”俱乐部、“阳光驿站”等文化活动阵地。
科学定位向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迈进
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宜居城市是赣州市委市政府给这座城市的最新发展定位,朝着这一目标,赣州市加速拉开特大城市框架,建造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在城市文化生态建设中,赣州市注重传承文脉、彰显底蕴,将文物古迹、历史景点与自然景观连成片、串成线,对老城区实行保护性、优化性改造,将山水环境引入城市内部,形成三山环抱三江环绕的三江六岸城市生态。
乐山——文旅碰撞、景城融合
绿色加线条,意在乐山的层峦叠峰,蓝色加线条,意在乐水的三江汇海,具象为乐山大佛体现乐山的深厚底蕴,表达乐山的鸿鹄凌云……崭新的乐山市徽已雏形初具。近期,乐山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市徽,融入乐山旅游元素和文化内涵,意在树立起贴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新形象。当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现代旅游产业,又将产生怎样的效应?
1300多年前,撞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当李白遇到峨眉山,就有了“峨眉山月半轮秋”,经典诗篇正成为一张城市最好的名片。
全国有一百多座历史文化名城,四川就有7座,乐山作为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无论将古今诗篇融入旅游推介,还是用一枚崭新市徽展示城市形象,都是一次对旅游景区文化魅力的深度挖掘。
“景”“城”交融,文化串珠旅游发展之路
峨眉河连片开发已拉开帷幕,并受到投资者的关注。无论是钩沉历史,还是呼唤时代,乐山正尝试一条“文、旅、景、城”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
峨眉山市“景城一体”规划找到了新的着力点。2010年1月,峨眉山大佛禅院正山门朝拜通道及峨眉象城正式对游客和公众开放。峨眉河片区拦河蓄水,拟建一座西南地区最大的水上主题公园。核心在“景”,而着力点在“城”。
在乐山市中区苏稽镇刘坝村,一座水泥桥横跨峨眉河,桥下碧波荡漾、植被丰茂。这个叫做“清泉漱石”的景点,还保存着一个从明朝流传至今的故事:明朝初建,四川人口锐降,有了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当时荒无人烟的刘坝,就由三家“填四川”的湖南人创建,这个故事记录在一块石碑上,虽然上世纪60年代石碑被毁,但村民们都知道这段往事。峨眉河11个景点,串起太多历史文化遗珠。而苏稽古镇农耕、平羌小三峡、牛咡灯表演、乐山腰鼓表演等,都将在这“田园风光文化之旅”中低吟浅唱。
“过路客”寄情山水变“定居客”
今年,乐山新春旅游套餐,多了“文化”两个字。在“十大文化之旅”主题下,50余项精彩纷呈的子活动分别延伸到乐山各个景区、景点:峨边将围绕具有浓郁彝文化魅力的“甘嫫阿妞”文化,推出彝族选美、抢婚等多个活动;马边的篝火晚会将上演口弦、月琴、木叶及马布等纯正彝族器乐表演;五通桥区将举办民间古玩收藏品、书画、根石和摄影展……携手自贡,乐山还与“南国灯城”共建“乐山与自贡手牵手迎春灯园”,让游客“白天游山,夜晚观灯”。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薛家岗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自古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历程。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国二十六年(1938),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丰十一(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清光绪年间陈独秀在安庆举办藏书楼演说、创办《安徽俗话报》,第一次试举起“新文化”的旗帜;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十四年(1908)先后发生在安庆的徐锡麟巡警学堂起义和熊成基炮马营起义,接连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和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这里。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孔雀东南飞》“大乔小乔”“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是统治中国文坛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佛教领袖赵朴初、道教领袖陈撄宁、“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将军外交家”黄镇、“杂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影响中国、闻名世界的杰出人物的故乡。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庆城北枕龙山,南临长江,西依皖河,东接石塘、破罡诸湖,狮子山、凤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镶嵌其间,整个就像是一座大园林。城北的大龙山——石塘湖风景区,山景、水景、石景、树景、洞景融为一体,别具特色;城西的陈独秀陵园,林郁山静,幽雅肃穆,令人叹止;城南沿江岸建设的外滩公园、桥头公园绵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城内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国英王府”等古建筑,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特别是历史悠久的菱湖公园与近年建设的莲湖公园、市民公园、大湖风景区已连成一片,总面积近五平方公里,堪与杭州西湖媲美;建设在景区内的文化广场、黄梅戏艺术中心、邓石如碑馆、黄梅阁、血衣亭、日本樱花园、徽派盆景园、黄镇纪念馆和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建筑物,以及程长庚、邓石如、严凤英、邓稼先、陈延年等塑像,更是增添了一层文化的氛围。
安庆不仅有天柱山、花亭湖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有大龙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鹞落坪、妙道山、薛家岗等数十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黄山、九华山、庐山等世界著名风景区之间的交通枢纽。潜山县境的古南岳天柱山,一柱擎天,万岳归宗,以雄奇灵秀著称;岳西县境的司空山,为佛教禅宗二祖慧可“遁迹修禅”之处,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宿松县境的小孤山,耸立大江之中,世称“海门天柱”;“白崖寨”则有“南国小长城”之名;枞阳县境的浮山,幻若水上蓬莱,是典型的火山地质公园;市区的迎江寺振风塔,塔影横江,有“过了安庆不说塔”之誉。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活力无限
公祭大禹陵、兰亭书法节、中国黄酒节、乌篷船风情节……一系列代表绍兴的人文元素,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正成为绍兴一张“金名片”。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丰富的人文历史积淀足以令人陶醉。2010年,这座古城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文化、体育、旅游以及文明创建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人文数字
2009年,绍兴在人文事业上走过不平凡的一年,全运会上获得6枚金牌,东亚运动会上获得4枚金牌;
全国114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公布,绍兴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名列第14位,在浙江省地级城市中名列第1位。
4月20日,2009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在绍兴大禹陵祭禹广场隆重举行。
3月30日,中国兰亭书法节在绍兴举行,这也是第25届兰亭书法节。
9月19日,绍兴市举办2009年绍兴乌篷船风情节。
11月8日,绍兴中国黄酒节吸引了八方来客,中国黄酒节在绍兴已成功举办15届。
全城游正式“起航”
绍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全城化旅游”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要推进“绍兴古城旅游区提升工程”。
抓住绍兴建城2500周年、承办世界合唱比赛和二环线以内工业企业“提转搬”的契机,按照“整体性规划、国际化营销、全城化旅游、企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整合激活绍兴古城的旅游资源,加快建设越王城、鲁迅故里二期、迎恩门风情街等一批核心旅游景区、特色旅游街区和旅游业龙头企业,努力建设绍兴古城旅游区,并带动各县(市)建设若干集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综合体,努力把绍兴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09年7月27日,绍兴市召开旅游发展大会。会议正式提出,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休闲城市,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形成以古城文化、人文景观、山水风光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为重点,集吃、住、行、游、娱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全城旅游”规划和建设。这次大会调整了绍兴市旅游体制,成立了绍兴市旅委和绍兴市旅游集团。这标志着绍兴全城旅游开始启动。
国庆黄金周,绍兴全城游首次开始起航,随后,绍兴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及创5A整改提升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一个“水韵休闲古城、文化生活名都”的绍兴全城旅游前景,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山西大同:古城保护,留住城市文化的“根”
进行原貌恢复的华严寺初露峥嵘,文殊阁和东西斜廊复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的善化寺不久将向世人展现其完整的唐代风貌,古城墙保护修复工程让“老大同”仿佛与多年未联络的老友久别重逢……为保护古城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为留住文化大同的根,为实现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大同在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同古城,在1982年即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长期以来,大同以“中国煤都”的品牌闻名遐迩,而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煤挖完了怎么办?大同该如何突围?在寻找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同选择了一个挖掘不完的“富矿”——文化。将“文化大同”的着力点放在保护古城、保存城市的记忆,放在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上,放在保护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完整的城市格局、人文社会环境和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上,放在精心打造大同作为北魏王朝都城曾拥有的“皇城气象”上,无疑是留住了城市的“根”与“魂”。
按照“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的要求,历尽沧桑的古城墙正在修复,古都的神韵分明就在那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修复过程中显露;对华严寺、善化寺和文庙等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原貌修复;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水准、大同特色”的要求对云冈石窟和恒山悬空寺进行大景区建设,精心打造“中国雕塑之都”的品牌形象,将大同雕塑这张撼人心魄的文化名片推向世界;保护旧城里老百姓几代传承下来的1519处传统民居、156条历史街巷,保护许许多多房子在一起呈现出来的完整的风貌,再到整体保护古城、保护旧城内活生生的文化景观等。
园林城市——枣庄
2009年枣庄市被山东省政府列为“山东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山东省园林城市”。
这些丰硕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枣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
为构建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做精做特做美城市,彰显鲜明的城市特色,2006年,枣庄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三年来,围绕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突出“古城、河道、山体、湿地”的城市自然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市区绿化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市区两级共投入园林绿化资金15.48亿元,采取征地建绿、拆房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租地造绿、拆违建绿等措施,年均增加公共绿地150万平方米以上。经卫星遥感测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4%,绿地率3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面积三大绿化指标均超出了省级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山体、道路绿化为骨架,以滨河绿化带、街头绿地为重点,以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的绿化体系,形成了山、水、城、绿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
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同时,枣庄市积极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枣庄文化遗存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内涵。全市现有薛国故城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江遗址等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泉寺等8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800余处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市馆藏文物三万多件。为充分发挥枣庄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文化遗存优势,打造标志性城市文化品牌,枣庄积极开展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组,由专门工作小组实地踏勘考察本市现存古遗址、古城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碣、近现代革命先烈战斗遗迹遗存以及非物质文化流传,采集整理第一手图片资料,深度探讨发掘我市历史文化内涵,最终形成包括历史沿革、古文化、古文物、历史名人、文化遗存、自然风景名胜及保护规划情况等内容的五本申报材料,并申报成功。
揭阳——景观宜人,文化名城再添光彩
随着一项又一项景观工程的建设和落成,昔日的文化古城揭阳再展新姿,又添秀色。如今,揭阳的好去处是越来越多了。榕江北河两岸的绿化带改造工程,改变了原来绿化苗木残缺不全、建筑物破败不堪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绿茵茵的草地和争奇斗艳的花木。改造后的沿江绿化带,不仅成了榕江江畔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新建成的东湖公园,位于榕江南河江畔,是一座集江南园林风格与潮汕民俗文化特色于一身的现代城市园林。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吸引着众多游人前往观光游览。儒家广场的建成,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也为广大市民增添了一处修心养性的好地方。
揭阳楼是揭阳市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品位而决定兴建的一座地标性建筑。该景观工程总投资6000多万元,由深圳市玉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捐资兴建,拟于2010年6月底前建成。
揭阳楼工程位于揭阳市区东部,南临榕江水,北倚黄岐山。城楼及其广场采用秦汉建筑风格,四周以小河环绕,寓意古城护城河和揭阳“岭南水城”;广场主轴为东西向,靠东处为盛鼎广场,西为高38米的五层城楼。揭阳楼景观工程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规划与传统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对挖掘提升潮汕优秀文化,打造岭南水城特色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邑揭阳,作为潮汕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揭阳依山傍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闻名遐迩的山海奇观,淳朴自然的乡村风光,风格迥异的寺庙古迹,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作为揭阳的中心城区榕城,更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内水系发达,河网交织,榕江南北两河穿城而过,素有“水上莲花”的美称。城区内名胜古迹荟萃,拥有揭阳古城标志性建筑——进贤门城楼,岭东古建筑的明珠——揭阳学宫,省内现存最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揭阳城隍庙,潮汕三大古刹之一——双峰寺等特有的文化古迹。
在保留古建筑的原始风貌的前提下,揭阳市加强对市区学宫、城隍庙等一批重点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并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将揭阳独特的民间文化、侨乡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自然生态景观多个要素进行有机整合配置,以一条生态休闲景观带将各个景观节点串联起来。着力打造了临江北路和临江南路绿化带、榕江音乐喷泉、东湖公园等一批景观工程,稳步推进揭阳学宫广场、揭阳楼等景观工程的建设,为城市建设再添亮点。
河北保定——主打“历史文化名城”牌提升品位
保定市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众多,底蕴深厚,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以及大量的历史遗存和名胜古迹。
为充分彰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特色,精心打造以“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为标志的城市名片,并以此为主攻方向,把精品意识和精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促进历史、文化、生态的相互融合,丰富城市的美学元素和文化内涵;形成一批带有保定烙印的标志符号,强化城市的可识别性。
一是主打“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彰显历史之韵,放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主打“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深度挖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记忆。对按区管理的清苑、满城、徐水、安新四县文物保护工作统筹规划,一体化管理。加强古城历史研究,不断推出有影响、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二是实施古迹修缮工程。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渠道融资,加大古迹修缮保护力度。修缮淮军公所,科学规划、推进周边片区拆迁改造,再现徽派经典建筑的历史风貌。保护好光园、清河道署、古城墙以及城隍庙、刘春霖墓、杨继盛祠堂等历史文化遗迹。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恢复莲池书院、鼓楼等历史景观。规划建设古城遗址公园。三是恢复古城特色街区。统筹古城区主色调和街区风格,使之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再现古城区“明清风貌、灰墙黛瓦、书院衙署、槐柳荷花”的古韵悠风。
高标准推进裕华路、西大街、总督署西路等改造工程,发展、聚集、壮大一批古城“老字号”。搞好城市街区命名,展现独具保定特色的地名文化。四是科学利用历史资源。对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保定军校、大慈阁等历史遗存,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适度开发、科学利用。深入挖掘、宣传展示历史背后的人文故事。制定实施雕塑进城规划。在城市主要街区、广场、公园等处,设立一批展示保定历史文化的特色标牌和景观设施。
现在,大力提升保定城市品位、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和发展的系统工程正在保定市全面展开。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这些都是赣州近年来向世人展示的独特城市魅力,如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经济集聚、辐射带动力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充满着创新活力、和谐新风和都市魅力的现代文明城市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化立市营造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
“文化立市”是赣州市城市建设的理念,赣州充分利用赣南丰富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等地域优秀文化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赣南特有的这些文化向校园、社区推进。创作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书籍和文艺作品,创作编排的大型现代采茶戏《快乐标兵》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在建设文化大市的过程中,赣州加快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完善市、区两级科技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100%。完善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立阅览室、室内文体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在社区创建了“十分钟小舞台”“四点半”俱乐部、“阳光驿站”等文化活动阵地。
科学定位向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迈进
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宜居城市是赣州市委市政府给这座城市的最新发展定位,朝着这一目标,赣州市加速拉开特大城市框架,建造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在城市文化生态建设中,赣州市注重传承文脉、彰显底蕴,将文物古迹、历史景点与自然景观连成片、串成线,对老城区实行保护性、优化性改造,将山水环境引入城市内部,形成三山环抱三江环绕的三江六岸城市生态。
乐山——文旅碰撞、景城融合
绿色加线条,意在乐山的层峦叠峰,蓝色加线条,意在乐水的三江汇海,具象为乐山大佛体现乐山的深厚底蕴,表达乐山的鸿鹄凌云……崭新的乐山市徽已雏形初具。近期,乐山在全市范围内征集市徽,融入乐山旅游元素和文化内涵,意在树立起贴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新形象。当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现代旅游产业,又将产生怎样的效应?
1300多年前,撞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当李白遇到峨眉山,就有了“峨眉山月半轮秋”,经典诗篇正成为一张城市最好的名片。
全国有一百多座历史文化名城,四川就有7座,乐山作为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无论将古今诗篇融入旅游推介,还是用一枚崭新市徽展示城市形象,都是一次对旅游景区文化魅力的深度挖掘。
“景”“城”交融,文化串珠旅游发展之路
峨眉河连片开发已拉开帷幕,并受到投资者的关注。无论是钩沉历史,还是呼唤时代,乐山正尝试一条“文、旅、景、城”结合的产业发展之路。
峨眉山市“景城一体”规划找到了新的着力点。2010年1月,峨眉山大佛禅院正山门朝拜通道及峨眉象城正式对游客和公众开放。峨眉河片区拦河蓄水,拟建一座西南地区最大的水上主题公园。核心在“景”,而着力点在“城”。
在乐山市中区苏稽镇刘坝村,一座水泥桥横跨峨眉河,桥下碧波荡漾、植被丰茂。这个叫做“清泉漱石”的景点,还保存着一个从明朝流传至今的故事:明朝初建,四川人口锐降,有了第一次“湖广填四川”。当时荒无人烟的刘坝,就由三家“填四川”的湖南人创建,这个故事记录在一块石碑上,虽然上世纪60年代石碑被毁,但村民们都知道这段往事。峨眉河11个景点,串起太多历史文化遗珠。而苏稽古镇农耕、平羌小三峡、牛咡灯表演、乐山腰鼓表演等,都将在这“田园风光文化之旅”中低吟浅唱。
“过路客”寄情山水变“定居客”
今年,乐山新春旅游套餐,多了“文化”两个字。在“十大文化之旅”主题下,50余项精彩纷呈的子活动分别延伸到乐山各个景区、景点:峨边将围绕具有浓郁彝文化魅力的“甘嫫阿妞”文化,推出彝族选美、抢婚等多个活动;马边的篝火晚会将上演口弦、月琴、木叶及马布等纯正彝族器乐表演;五通桥区将举办民间古玩收藏品、书画、根石和摄影展……携手自贡,乐山还与“南国灯城”共建“乐山与自贡手牵手迎春灯园”,让游客“白天游山,夜晚观灯”。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薛家岗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自古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历程。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国二十六年(1938),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丰十一(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清光绪年间陈独秀在安庆举办藏书楼演说、创办《安徽俗话报》,第一次试举起“新文化”的旗帜;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十四年(1908)先后发生在安庆的徐锡麟巡警学堂起义和熊成基炮马营起义,接连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和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这里。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孔雀东南飞》“大乔小乔”“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是统治中国文坛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佛教领袖赵朴初、道教领袖陈撄宁、“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将军外交家”黄镇、“杂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影响中国、闻名世界的杰出人物的故乡。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庆城北枕龙山,南临长江,西依皖河,东接石塘、破罡诸湖,狮子山、凤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镶嵌其间,整个就像是一座大园林。城北的大龙山——石塘湖风景区,山景、水景、石景、树景、洞景融为一体,别具特色;城西的陈独秀陵园,林郁山静,幽雅肃穆,令人叹止;城南沿江岸建设的外滩公园、桥头公园绵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城内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国英王府”等古建筑,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特别是历史悠久的菱湖公园与近年建设的莲湖公园、市民公园、大湖风景区已连成一片,总面积近五平方公里,堪与杭州西湖媲美;建设在景区内的文化广场、黄梅戏艺术中心、邓石如碑馆、黄梅阁、血衣亭、日本樱花园、徽派盆景园、黄镇纪念馆和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建筑物,以及程长庚、邓石如、严凤英、邓稼先、陈延年等塑像,更是增添了一层文化的氛围。
安庆不仅有天柱山、花亭湖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有大龙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鹞落坪、妙道山、薛家岗等数十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黄山、九华山、庐山等世界著名风景区之间的交通枢纽。潜山县境的古南岳天柱山,一柱擎天,万岳归宗,以雄奇灵秀著称;岳西县境的司空山,为佛教禅宗二祖慧可“遁迹修禅”之处,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宿松县境的小孤山,耸立大江之中,世称“海门天柱”;“白崖寨”则有“南国小长城”之名;枞阳县境的浮山,幻若水上蓬莱,是典型的火山地质公园;市区的迎江寺振风塔,塔影横江,有“过了安庆不说塔”之誉。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活力无限
公祭大禹陵、兰亭书法节、中国黄酒节、乌篷船风情节……一系列代表绍兴的人文元素,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正成为绍兴一张“金名片”。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丰富的人文历史积淀足以令人陶醉。2010年,这座古城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文化、体育、旅游以及文明创建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人文数字
2009年,绍兴在人文事业上走过不平凡的一年,全运会上获得6枚金牌,东亚运动会上获得4枚金牌;
全国114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公布,绍兴在全国地级城市中名列第14位,在浙江省地级城市中名列第1位。
4月20日,2009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在绍兴大禹陵祭禹广场隆重举行。
3月30日,中国兰亭书法节在绍兴举行,这也是第25届兰亭书法节。
9月19日,绍兴市举办2009年绍兴乌篷船风情节。
11月8日,绍兴中国黄酒节吸引了八方来客,中国黄酒节在绍兴已成功举办15届。
全城游正式“起航”
绍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全城化旅游”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要推进“绍兴古城旅游区提升工程”。
抓住绍兴建城2500周年、承办世界合唱比赛和二环线以内工业企业“提转搬”的契机,按照“整体性规划、国际化营销、全城化旅游、企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的要求,整合激活绍兴古城的旅游资源,加快建设越王城、鲁迅故里二期、迎恩门风情街等一批核心旅游景区、特色旅游街区和旅游业龙头企业,努力建设绍兴古城旅游区,并带动各县(市)建设若干集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综合体,努力把绍兴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09年7月27日,绍兴市召开旅游发展大会。会议正式提出,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休闲城市,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形成以古城文化、人文景观、山水风光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为重点,集吃、住、行、游、娱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全城旅游”规划和建设。这次大会调整了绍兴市旅游体制,成立了绍兴市旅委和绍兴市旅游集团。这标志着绍兴全城旅游开始启动。
国庆黄金周,绍兴全城游首次开始起航,随后,绍兴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及创5A整改提升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一个“水韵休闲古城、文化生活名都”的绍兴全城旅游前景,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山西大同:古城保护,留住城市文化的“根”
进行原貌恢复的华严寺初露峥嵘,文殊阁和东西斜廊复建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的善化寺不久将向世人展现其完整的唐代风貌,古城墙保护修复工程让“老大同”仿佛与多年未联络的老友久别重逢……为保护古城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为留住文化大同的根,为实现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大同在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同古城,在1982年即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长期以来,大同以“中国煤都”的品牌闻名遐迩,而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总会有枯竭的一天。煤挖完了怎么办?大同该如何突围?在寻找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同选择了一个挖掘不完的“富矿”——文化。将“文化大同”的着力点放在保护古城、保存城市的记忆,放在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上,放在保护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完整的城市格局、人文社会环境和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上,放在精心打造大同作为北魏王朝都城曾拥有的“皇城气象”上,无疑是留住了城市的“根”与“魂”。
按照“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的要求,历尽沧桑的古城墙正在修复,古都的神韵分明就在那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修复过程中显露;对华严寺、善化寺和文庙等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原貌修复;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水准、大同特色”的要求对云冈石窟和恒山悬空寺进行大景区建设,精心打造“中国雕塑之都”的品牌形象,将大同雕塑这张撼人心魄的文化名片推向世界;保护旧城里老百姓几代传承下来的1519处传统民居、156条历史街巷,保护许许多多房子在一起呈现出来的完整的风貌,再到整体保护古城、保护旧城内活生生的文化景观等。
园林城市——枣庄
2009年枣庄市被山东省政府列为“山东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山东省园林城市”。
这些丰硕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枣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
为构建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做精做特做美城市,彰显鲜明的城市特色,2006年,枣庄市委、市政府就提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三年来,围绕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突出“古城、河道、山体、湿地”的城市自然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市区绿化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市区两级共投入园林绿化资金15.48亿元,采取征地建绿、拆房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租地造绿、拆违建绿等措施,年均增加公共绿地150万平方米以上。经卫星遥感测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4%,绿地率3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面积三大绿化指标均超出了省级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山体、道路绿化为骨架,以滨河绿化带、街头绿地为重点,以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的绿化体系,形成了山、水、城、绿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
在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同时,枣庄市积极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枣庄文化遗存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内涵。全市现有薛国故城等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江遗址等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泉寺等8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800余处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市馆藏文物三万多件。为充分发挥枣庄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文化遗存优势,打造标志性城市文化品牌,枣庄积极开展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组,由专门工作小组实地踏勘考察本市现存古遗址、古城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碣、近现代革命先烈战斗遗迹遗存以及非物质文化流传,采集整理第一手图片资料,深度探讨发掘我市历史文化内涵,最终形成包括历史沿革、古文化、古文物、历史名人、文化遗存、自然风景名胜及保护规划情况等内容的五本申报材料,并申报成功。
揭阳——景观宜人,文化名城再添光彩
随着一项又一项景观工程的建设和落成,昔日的文化古城揭阳再展新姿,又添秀色。如今,揭阳的好去处是越来越多了。榕江北河两岸的绿化带改造工程,改变了原来绿化苗木残缺不全、建筑物破败不堪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绿茵茵的草地和争奇斗艳的花木。改造后的沿江绿化带,不仅成了榕江江畔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新建成的东湖公园,位于榕江南河江畔,是一座集江南园林风格与潮汕民俗文化特色于一身的现代城市园林。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吸引着众多游人前往观光游览。儒家广场的建成,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也为广大市民增添了一处修心养性的好地方。
揭阳楼是揭阳市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提升城市品位而决定兴建的一座地标性建筑。该景观工程总投资6000多万元,由深圳市玉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捐资兴建,拟于2010年6月底前建成。
揭阳楼工程位于揭阳市区东部,南临榕江水,北倚黄岐山。城楼及其广场采用秦汉建筑风格,四周以小河环绕,寓意古城护城河和揭阳“岭南水城”;广场主轴为东西向,靠东处为盛鼎广场,西为高38米的五层城楼。揭阳楼景观工程的建设,是现代化城市规划与传统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对挖掘提升潮汕优秀文化,打造岭南水城特色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邑揭阳,作为潮汕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揭阳依山傍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闻名遐迩的山海奇观,淳朴自然的乡村风光,风格迥异的寺庙古迹,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作为揭阳的中心城区榕城,更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城区内水系发达,河网交织,榕江南北两河穿城而过,素有“水上莲花”的美称。城区内名胜古迹荟萃,拥有揭阳古城标志性建筑——进贤门城楼,岭东古建筑的明珠——揭阳学宫,省内现存最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揭阳城隍庙,潮汕三大古刹之一——双峰寺等特有的文化古迹。
在保留古建筑的原始风貌的前提下,揭阳市加强对市区学宫、城隍庙等一批重点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并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将揭阳独特的民间文化、侨乡文化、宗教文化、水文化、自然生态景观多个要素进行有机整合配置,以一条生态休闲景观带将各个景观节点串联起来。着力打造了临江北路和临江南路绿化带、榕江音乐喷泉、东湖公园等一批景观工程,稳步推进揭阳学宫广场、揭阳楼等景观工程的建设,为城市建设再添亮点。
河北保定——主打“历史文化名城”牌提升品位
保定市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众多,底蕴深厚,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以及大量的历史遗存和名胜古迹。
为充分彰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特色,精心打造以“文化名城、山水保定、低碳城市”为标志的城市名片,并以此为主攻方向,把精品意识和精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促进历史、文化、生态的相互融合,丰富城市的美学元素和文化内涵;形成一批带有保定烙印的标志符号,强化城市的可识别性。
一是主打“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彰显历史之韵,放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主打“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深度挖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记忆。对按区管理的清苑、满城、徐水、安新四县文物保护工作统筹规划,一体化管理。加强古城历史研究,不断推出有影响、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二是实施古迹修缮工程。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多渠道融资,加大古迹修缮保护力度。修缮淮军公所,科学规划、推进周边片区拆迁改造,再现徽派经典建筑的历史风貌。保护好光园、清河道署、古城墙以及城隍庙、刘春霖墓、杨继盛祠堂等历史文化遗迹。积极创造条件,适时恢复莲池书院、鼓楼等历史景观。规划建设古城遗址公园。三是恢复古城特色街区。统筹古城区主色调和街区风格,使之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再现古城区“明清风貌、灰墙黛瓦、书院衙署、槐柳荷花”的古韵悠风。
高标准推进裕华路、西大街、总督署西路等改造工程,发展、聚集、壮大一批古城“老字号”。搞好城市街区命名,展现独具保定特色的地名文化。四是科学利用历史资源。对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保定军校、大慈阁等历史遗存,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适度开发、科学利用。深入挖掘、宣传展示历史背后的人文故事。制定实施雕塑进城规划。在城市主要街区、广场、公园等处,设立一批展示保定历史文化的特色标牌和景观设施。
现在,大力提升保定城市品位、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和发展的系统工程正在保定市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