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标准化关键问题研究

来源 :世界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中医标准化理论方法不足、共性技术缺乏、评价体系缺失等关键性问题,开展了中医标准化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在理论方面,提出了中医标准化发展战略,明确了国际中医针灸标准发展现状,构建了以标准研制为主体的针灸标准体系,提出中医标准化基本理论,厘清了标准化研究中几个重要的关系问题;在方法技术方面,提出了“三证合一”的指南制定方法并得到应用,提出了中医证据分级标准及证据集合方案,构建了标准适用性评价方法,总结了标准化人才培养方法;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标准化导论》课程,提高了标准研制质量,推动了中医标准化发展,对中医标准研制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 中医药;标准;理论;方法;问题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key problems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TCM standard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s,the lack of generic technology and the lack of evaluation system,we have carried out the basic research on TCM standard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In terms of theory,we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CM standardization and clarifi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acupuncture.A standard syste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based on standard development was established,the basic theory of standardization of TCM was put forward,and several important relations in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were clarified.In terms of methods and technology,the method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 evidence” is used in draw up guidelines,the classification of standard and evidence collection are applied,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standard applicability is constructed,and the method of standardized personnel training is summarized.The introduction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standard development,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standardization,and played a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standards.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Standard;Theory;Methods;Problem
  自2005年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提出“以中医标准化带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以来,中医药标准化逐渐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方针[1]。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成立首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2010年由中国针灸学会授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单位;2013年,天津中医药大学成立“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标准化研究所”,这3个标准化平台在郭义教授的率领下,参与多项国家与行业针灸标准化政策的制定,如参与制定中国针灸学会《“十一五”针灸标准化规划》,参与制定《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基地管理办法》,协助起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展了中医标准化的战略研究,明確了国际中医针灸标准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医标准制定的“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四毋”等思想,制定了针灸标准化体系,提出了“贵和执中,辨证荐举”的中医标准化重要思想和方法[2],首次提出“三证合一”的证据集合方法和中医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首次提出了中医古代文献及专家经验分级标准,首次提出了治未病实践指南的“三主三辅”原则,首次将层次分析法引入中医标准运行的评价,在研究生、本科生中率先开设了《中医药标准化导论》课程,培养了十多名中医标准化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硕士。承担了多项国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研究课题,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二奖(2013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有力推动了中医标准化发展。
  1 中医针灸标准化理论研究
  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3]。在中医针灸标准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结合中医学特点,建立有中医特色的标准化理论与方法体系,是中医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医标准化健康发展的支撑。   1.1 率先开展中医针灸标准化发展战略、标准追踪比较研究 SWOT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oties Threats,Analysis),也称态势分析法,是用于战略管理和决策制定的常用方法。团队率先运用SWOT分析评估了中医针灸标准化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总结了“十一五”期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成绩和不足,提出新时期中医药标准化建设需要关注的3个问题: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和战略合作[4]。从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协会标准不同层次对亚洲、欧洲、大洋洲国家和地区的中医标准化现状进行追踪和比较研究;总结出4个规律性特征[5]:群众需求与相关体制是孕育中医药国家标准的基础;对中医药立法是国家标准制定和实施的保障,体现在立法的必要性、科学性、持久性、多样性、突破性上;注册标准是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关键;国际组织是推动标准化的主要力量。
  1.2 构建了针灸标准基本体系 为了更好地推进针灸标准化建设,根据《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化建设规划纲要》精神,在中国针灸学会刘保延会长的指导下,郭义院长作为第一执笔人,针对我国现阶段针灸学科发展状况,构建了以针灸学科理论体系为纲,以实际运用发展为目的的针灸标准体系[6]。针灸标准体系分为以标准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和以标准实施为目的的推行体系。见图1。针灸标准基本体系包括:针灸基础标准、针灸技术标准、针灸器具标准、针灸管理标准;针灸标准推行体系包括管理体系、运行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推广体系、服务保障体系。针灸标准基本体系的建立是以针灸学科理论体系为纲,以实际运用发展为目,围绕着继承与创新,充分体现出针灸学科特色。在具体标准研制中要本着从实际需要出发、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基本原则。
  1.3 研究并提出中医标准化若干基本理论
  1.3.1 中医针灸标准制定的“和而不同”理论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从根本上讲,“和”里面本身就包含了“不同”,因为“同”泯灭了事物的个性,不可能达到“和”的境界,“和”字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制定各类标准所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和谐。中医针灸标准化制定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和而不同”为指导思想,从个性中找共性,从大量的个案中,寻找共同之处,总结其共同规律,并把这种共同规律以标准的形式表达出来。“和而不同”,就是追求中医针灸标准的内在的和谐统一,达到“协商一致”的结果[7-8]。
  1.3.2 中医针灸标准制定的“周而不比”理论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指要以公正之心对待万事万物,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要强求和自己完全一样。坚持“周而不比,比而不周”的思想,是中医针灸标准制定的原则与理念。在中医标准制定中,要求我们以众多医家的经验为基础,公正地对待各方面可靠的资料,不能以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经验就是标准,排斥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周而不比”,是一种跳出自我牢笼束缚,挣脱条框限制,开阔视野,拓展自我胸怀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被采纳并应用于中医标准化的修订,会使中医标准化日趋完善成熟,将更有利于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及推广[8-9]。
  1.3.3 中医针灸标准制定的“四毋”理论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原义指孔子杜绝了4种弊病:不要臆想,不要有必定实现的愿望,不要固执,不要过于自我。中医针灸标准工作亦需遵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四项原则。中医针灸标准制定不能主观臆测,要基于科学的证据;中医针灸标准工作不必面面俱到,应主次有分、先后有次;中医针灸标准不可蔽于一曲,应兼陈中衡,虚怀若谷;中医针灸标准制定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国家标准与地区标准的关系应当遵循“毋我”的原则[8,10]。
  1.3.4 厘清了中医针灸标准化中若干重要关系问题 张伯礼院士指出:“中国是中医药的原创国,要以标准化引领和主导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标准制定中,基点在国内,要遵循中医药的特点和理论指导,同时也要注意面向全球,注重标准的实用性和引领作用”[11]。郭义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对GB/T 21709.4-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4部分·三棱针》的研究过程的深入挖掘与提炼,提出了针灸标准化中的八大关系的处理方法[8,12],通过指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36项治未病标准中的37项技术操作与特色疗法标准的制定,完善了中医药标准化中的十大共性问题的处理方法[13]。1)个人经验与国家标准之间的关系。不用担心中医针灸标准化会束缚个人能力的发挥以及失去中医针灸的精髓和个体治疗的特色,个体化与标准化的关系本质上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能重复的个性即为共性,标准以特定的形式表现了重复性事物的共性。2)古典文献与现代研究之间的关系。2005年开始制定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主要采用从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所产生的文献中找证据的方法。古典文献是制定中医针灸标准的主要依据;现代研究是针灸标准化活动发展的基础。由此引出我们对文献的评价分级方法。3)标准适用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标准的适用性是从技术层面来讲,标准的科学性是从理论层面来讲。针灸标准的制定必须强调适用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周恩来总理说:“没有一定的理论科学的研究作基础,技术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质的进步和革新”。标准的修订,既是对现行标准的完善与发展,又是新标准诞生的基本环节,也是现代研究结果的反映。4)标准内部及不同标准之间的关系。标准内部及不同标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标准的统一性与协调性方面。要注意一项标准内部或一系列相关标准内部的统一,包括标准结构的统一,文体的统一,术语的统一。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是以统一性为基础的。标准之间的协调性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所有标准的整体协调”。5)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振吉指出:在战略上,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設大体可分为两步走,即制定中长期战略和近期战略[14]。中医针灸的国际化需要中医针灸标准的国际化,要使中医针灸的国家标准在中医针灸标准的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6)标准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标准文件(如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念。7)标准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处理。“建立最佳秩序、取得最佳效益”是建立标准系统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标准化程度与临床疗效之间并不是等同关系。针灸的标准化目标是为了建立针灸的“最佳秩序”,为最终“取得最佳效益”,提高临床疗效服务。8)标准化与中医针灸的特色关系。中医针灸在标准化过程中,应当尽量保持中医特色,又要灵活运用,尽可能与国际接轨,既便于表述,又便于交流。如中医特色的计量单位应充分发挥,但又要灵活运用国际计量单位。9)标准制定与推广评价的关系。不少中医药从业人员缺乏标准意识,认为中医药标准与己无关,没必要了解,对实施中医药标准缺乏认同感、紧迫感、责任感。所以张伯礼院士说:“在标准的使用推广上,需要有较为有力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比如可以在科研课题验收管理中,对不采纳不使用已有中医药标准的,实行‘一票否决’的措施等等”。10)管理和服务标准问题。现阶段,中医药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结构尚不尽合理,已发布的标准主要为技术标准,而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的制定较薄弱。应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加强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的制定,以确保中医药的健康传播和原味传承。11)中医针灸标准与创新的关系[15]。中医针灸标准是创新的根本,标准反映了创新的成果;中医针灸标准决定创新的发展方向;标准的实施有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中医药的创新水平对标准水平起决定性作用;创新的速度影响标准的更新速度。   2 中医针灸标准化的方法技术学研究
  我国标准化理论研究成果形成“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四项原理。中医针灸标准化的范围较广,如名词术语、操作规范、临床指南、治未病实践指南等,怎样做到既体现中医特色,又符合标准化最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医针灸标准化的方法技术进行系统研究。
  2.1 制定中医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研究
  中医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包括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是中医与时俱进的标志之一。郭义教授遵循循证医学精髓,原创性提出了中医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定“三证合一,辨证举荐”法[16-17]。
  三证的提出,源于郭义教授主持制定GB/T 21709.4-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4部分·三棱针》[8]。“三证”就是將现代文献、古代文献与现代医家经验作为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证据,不可缺一,这是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证据收集来源。医学临床实践指南是现代临床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制定方法是基于最佳的证据系统来制定,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做出恰当处理的指导意见。遵循循证医学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的科学原则而得的现代文献是最佳证据来源。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中医学自身特点,目前中医针灸领域中符合现代循证医学方法的研究比较少,这就使得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似乎变得比较困难。郭义教授在指南制定的实践中提出:从古至今一直指导临床实践的中医古代文献,是中医医疗实践经验的真实记录,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仍然沿用至今,虽然没有设计严密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但具有证据学的意义,不能因此否认古代文献的证据价值。此外,中医针灸领域专家作为中医医疗的传承者与验证者,又是后世的创新与启发者,他们的经验不仅有继承与创新,同时经过长期的临床一线工作,其适用性更强。因此,在现代文献、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一线医家经验,就成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有力证据。这样在现代循证证据强度低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合一”指的是将三证所得的证据集合为指南推荐方案。怎样将证据合并?不同证据的质量、证据效力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证据的分级和证据力度评价和证据合并推荐方法。1)证据分级与评价。对现代研究文献的分析评价,在借鉴WHO GRADE工作组的证据等级评价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医针灸现代文献现状,可在GRADE标准之上结合STRICTA标准,对中医针灸现代文献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中医古代文献,古代病案的记载多缺乏对照与重复,若单纯按照现代证据评价显然是不合理的,郭义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评价针灸古代文献应遵循的原则,即“古代文献有记载,历代医家有传承,近代医家在应用”,幵以此为基础对古代文献的证据力度评价方法进行探索。依据古代文献源流出处和应用,提出了中医古代文献的证据分级标准,将中医古代文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见表1[17-19]。同时根据专家的权威水平和影响力度,提出了专家经验的证据评价方法,见表2。根据等级高低对其赋予分值,将其作为名医专家经验证据的分值。目前对于名医专家经验的评价方法仍处于探讨阶段,仍需进一步专家共识及方法学的验证。2)证据的集合及举荐。证据的集合及举荐,大体遵循最初郭义教授率先提出的“以GRADE证据评价为基础,以古代文献、专家经验为参考,以专家共识为依据,最终综合考量推荐”的方法学思路[19-20],既遵循了循证医学的理念,也突出了古代文献、专家经验在中医针灸临床中的重要性。但中医针灸实践指南推荐方案的形成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郭义教授借用层次分析法将收集来的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现代名专家医经验等证据合并,按照确定证据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权重系数、计算综合评分指数3个步骤,将每个孤立的证据串联成证据体,最后根据综合评分GI的高低综合举荐针灸方案,见表3,形成了“三证合一”的中医标准证据集合量化方案。证据的分析、合并和推荐阶段,都可以通过德尔菲法专家会议或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自由且客观地表达意见,再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可纠正某些专家的偏见,最终得出相关技术的优势病种及相关病症指南的最佳推荐方案。“收集证据、评价证据、合并证据、推荐证据”就是“多证合一,辨证举荐”的整个过程,这种保存中医特色又遵循循证医学指南制定原则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方法,实际应用可操作性很强。以中国针灸学会行业标准《刺络放血技术临床应用指南》(待发布)的制订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德尔菲法”专家调研的结果表明,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古代文献证据、现代文献证据、现代名医经验证据权重分别占3∶4∶3,即分别为3/10,4/10,3/10。现有刺络放血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的2个方案,方案1为三棱针点刺乳蛾,方案2为三棱针点刺少商。方案1的古代文献评估结果为二级,即3/4分;方案2的古代文献评估结果为三级,即2/4分。方案1与方案2的现代文献GRADE评估结果均为极低,即1/4分,再进行STRICTA标准评价,方案1的评估结果为9/17,方案2的评估结果为7/17;方案1与方案2的现代名医经验证据评估结果为四级,即1/4分。综合古代文献、现代文献、现代名医专家经验三部分证据,综合评分如下:GI方案1=3/10·3/4+4/10·(1/4+9/17)+3/10·1/4=0.612;GI方案2=3/10·2/4+4/10·(1/4+7/17)+3/10·1/4=0.737。因为,方案2的综合评分高于方案1,所以刺络放血治疗急性扁桃体炎,优选方案2[17]。
  2.2 制定中医治未病指南的方法学研究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优势核心思想,国家健保工程亟需制定一批“治未病”相关的行业指南与操作规范。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的研制尚属首次,如何既体现治未病特色?如何区别于疾病实践指南?郭义教授深入研究“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后认为:治未病主要是针对截断病因,采用物理的主动干预方法,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因此,郭义教授提出:治未病实践指南依然遵循“三证合一,辨证举荐”原则[19,21],但在方案的推荐上,应突出三主三辅:以切断病因为主,以病后调养为辅;以主动调节为主,以被动干预为辅;以物理干预为主,以化学干预为辅[21]。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136项治未病标准研制任务,天津中医药大学承担了其中37项技术操作与特色疗法组的指导工作,郭义教授任组长,陈泽林教授任秘书,在以上三主三辅治未病指南原则的指导下,该组最终以团体标准形式发布了28项,另有9项作为专家共识发布。   2.3 标准适用性评价方法研究 标准的使用价值通过其适用性表现出来,是标准的自然属性。标准的适用性如何,可以作为衡量该项标准使用价值大小的客观尺度。标准适用性评价包括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2个方面,指标是依据,方法是手段。评价方法根据各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可分成四大类:专家评价方法,如专家打分综合法;运筹学与其他数学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数学包络分析法、模糊综合评断法;新型评价方法,如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混合方法,上述方法混合使用的情况。在使用评价方法时应适应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的要求,根据现有资料状况,做出科学选择。现在常规的评价方法是专家评审,应用反馈等,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价方法,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22-23]。所以寻求一种定量评价方法更能科学的反映标准的适用性。层次分析法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评价对象依评价目的所确定的总评价目标进行连续性分解,得到各级(各层)评价目标,并以最下层作为衡量目标达到程度的评价指标。然后依据这些指标计算出一个综合评分指数对评价对象的总评价目标进行评价,依其大小来确定评价对象的优劣等级。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的临床适用性进行评价,有效地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科学评价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的临床适用性,以推动中医针灸标准的科学发展。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把评价指标最大程度细化,我们可以运用最后得出的组合权重系数来了解中医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的临床适用性,更科学的评价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的临床适用性,为以后的标准编制和评价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方法[23-24]。
  2.4 标准化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标准化人才培养是标准化建设的首要保障。张伯礼院士说:”“应根据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进展,不断优化中医药标准化机构,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11]。2009年,ISO/TC249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中国,标志着我国开始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并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遇,人才问题尤显突出。
  郭义教授现承担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总结起来,主要采取了如下模式培养标准化人才:1)在本科生、研究生中开设《中医标准化导论》课程,普及中医针灸标准化基础教育,让学生了解标准化知识和基本原理。将中医针灸标准化知识引入课堂教学,进一步加强中医针灸标准化理论与方法学研究。2)重视中医针灸标准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组建多梯队师资队伍:加强建设中医针灸标准化师资队伍,着重培养教师的中医针灸标准的教学能力,推进中医针灸标准课程多样化、深层次的开展,完善中医针灸标准化课程的建设工作。在研究生导师中设置中医针灸标准化相关专业方向,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医针灸标准化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的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拟建立中医针灸标准化工作博士后流动站,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既有标准化知识又有中医药专业知识的中医针灸标准化人才。同时,积极吸纳对中医针灸标准化事业有一定认识、中医药专业知识掌握比较好的人才进入中医针灸标准化人才队伍中来。3)发挥专家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组织建设好中医针灸标准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后备力量,选拔培养能够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高层职务的人才。4)组织中医针灸标准化专门培训会:邀请国内外从事标准化研究、中医教育、中医标准化制定的专家召开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级研修班和国内外交流培训会,给予中医针灸标准化人才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标准化认识,培养中医针灸标准化“四懂”高级人才(懂中医、懂标准、懂外语、懂古汉语)[25]。
  目前,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标准化研究所下设了4个研究室,负责不同的研究方向及标准研制,拟定了以项目促人才成长,请进来交流,送出去培养等多种举措并进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天津中医药大学已经多次在全国举办中医针灸标准化培训班和标准推广会,推动了中医针灸标准研究制定、应用推广与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以及人才的培养。培养了标准研究方向的博士4人,硕士9人。
  3 标准制定与标准化应用研究
  在以上标准化理论、方法及人才的培养,都是来源于我们承担的标准化项目与标准研制的过程。相关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2005年,我们承担了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三棱针、针灸技术操作规范耳针的的研究。2010年,我们承担了中国针灸学会行业标准“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膝骨性关节炎”和“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制。我们多渠道开展标准化项目与经费的申请路径,包括ISO、WHO、世界针联、世界中联、中国针灸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等不同部门和单位。我们承担的标准化研究主要项目有:科技部“十二五”支撑标准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针灸标准化项目9项,中国针灸学会行业标准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7项,天津市卫生健康委标准课题3项,目前正在进行的主要项目是:ISO标准项目1项(ISO/CD22213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Glass Cupping Device《传统玻璃罐》,已经在ISO立项)、科技部重大专项国际标准研究课题1项。制定并发布实施针灸国家标准4项[26-28]、主持制定行业标准3项、主持制定团体标准6项。
  在标准的推广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示范建设单位和在全国标准化组织中担任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等职位的优势,组织召开全国性的标准化研讨会和标准化方法学培训会、利用全国性的学会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的同时推广宣讲中医针灸标准化成果。同时,及时将我们的标准研究成果撰写成文章,在期刊和报刊上公开发表,团队发表标准化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17,29-30]。標准的建设,获得了国家和行业的认可,天津中医药大学现已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1等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2等奖1项。   4 问题与展望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标准意识问题、推广问题、人才和经费保障问题等。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提高,ISO/TC249成立并落户中国,中医药标准化的环境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但专业人才不足,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基础薄弱,整体水平还不高,中医药标准实施推广不够,标准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自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发挥出较好的抗疫效力,世卫组织网站在3月9日“是否有可用来预防或治愈COVID-19的药物或疗法”指南中删除了“不应使用传统草本药物”内容[31]。我们相信国际上对传统医药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密切关注必然增强,中医药学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和潜在经济价值进一步显现,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竞争愈加激烈。
  中医针灸标准化建设是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我国作为中医药原创国地位的需要。中医针灸标准化的道路还很漫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必须坚持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面对新的形势,我们需要有担当的精神、责任的意识[32]。应加强标准体系的建设,积极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如加强常用实验动物穴位标准的研究制定[33-34];针对中医药的海外办学、办医以及对从业人员的责任、权利、义务、职业道德、效果考核都应当有相应的管理标准;针对现行全世界的中医针灸热,中医药针灸标准体系应能够起约束作用,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干预,确保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健康传播,保证中医药的原味传承。
  参考文献
  [1]陈泽林,郭义.中国针灸标准化现状与展望[J].中华针灸(连续型电子期刊),2013,2(3):1-4.
  [2]郭扬,张玄,范文,等.贵和执中,辨证荐举[C].北京: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661-662.
  [3]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基础知识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80-81.
  [4]赵雪,陈泽林,郭义.基于SWOT分析的中医药标准化战略思考[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4):196-199.
  [5]杨毅,王子旭,郭义.大洋洲中医针灸标准化现状研究[J].中国针灸,2013,33(4):351-356.
  [6]郭义,刘炜宏,刘清国,等.中国针灸标准基本体系[J].中国针灸,2011,31(6):549-550.
  [7]贾飞,郭义,陈泽林.“和而不同”对中医标准制定的启示[N].中国中医药报,2010-02-08(3).
  [8]陈泽林.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4部分·三棱针》的研究与制定[D].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2010.
  [9]李超群,郭义,孟向文,等.周而不比定中医标准[N].中国中医药报,2010-03-11(3).
  [10]陈波,陈泽林,郭义.《论语》“四毋”对中医药标准的几点启示[J].中医杂志,2012,53(7):624-626.
  [11]张伯礼.标准是创新的重要体现[N].中国中医药报,2015-04-30(3).
  [12]陈泽林,郭义.试论针灸标准化中的八大关系[J].中国针灸,2011,31(5):455-458.
  [13]陈泽林,郭义.正确处理中医药标准化中的若干问题[N].中国中医药报,2015-05-18(3).
  [14]李振吉,龙致贤,程四林,等.以标准化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相关问题[J].世界中医药,2007,2(1):45-51.
  [15]张玄,郭义,李桂兰,等.试论中医药事业标准与创新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12):2469-2470.
  [16]吕中茜,郭义,宋思敏,等.基于“多证合一,辨证举荐”研制《刺络放血技术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0):4525-4528.
  [17]Lyu ZX,Zhao X,Guo Y,et al.Exploration of Stratified Evidence Scoring Method of Acupunctur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DOI:10.1007/s11655-019-3170-z.
  [18]吕中茜,郭义,陈泽林,等.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订中证据体的评估方法探索——分层证据评分法[J].中国针灸,2018,38(10):1115-1118.
  [19]宋海阔,张玄,郭义,等.制定《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的方法学探讨[J].河南中医,2017,37(12):2066-2068.
  [20]王艺同,姜锐,郭义,等.制定慢性萎缩性胃炎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探讨[J].河南中医,2013,33(9):1398-1400.
  [21]王晓玥,苗茂,谭亚芹,等.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的编制思路和方法学探析[J].中医杂志,2017,58(20):1743-1745.
  [22]齐蕊,李桂兰,郭义,等.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标准临床适用性的可行性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44-146.
  [23]王娟.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临床适用性评价方法学研究与实践[D].天津:天津中醫药大学,2014.
  [24]齐蕊,王娜娜,李桂兰,等.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标准的临床适用性[J].标准科学,2013(3):59-63.   [25]陈泽林,郭义.中国针灸标准化暨针灸标准化人才培养现状与展望[C].北京:中国针灸学会.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针灸研究与国际化分会论文集,2013:481-482.
  [26]陈泽林,郭义,李桂兰.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4部分:三棱针》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针灸,2009,29(2):151-154.
  [27]李桂兰,郭义,陈泽林,等.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的若干问题研讨[J].中国针灸,2009,29(9):752-754.
  [28]赵雪,郭义,陈泽林,等.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9部分腕踝针》若干问题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4):1-3.
  [29]Juan W,Yi G,Lan LG.Current Status of Standard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6,2016:1-7.
  [30]Hong S H,Wu F,Ding S S,et al.Current status of standardiz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China[J].QJM,2014,107(3):173-178.
  [31]世界衛生组织.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专题问答[EB/OL].(2020-03-09)[2020-03-10].https://www.who.int/zh/news-room/q-a-detail/q-a-coronaviruses#.
  [32]杨毅.国际针灸标准的研究现状及其中国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2014.
  [33]赵义静,陈泽林,郭义,等.试论研制常用实验动物穴位定位国家标准的必要性[J].天津中医药,2016,33(4):235-237.
  [34]王春兰,陈泽林,李桂兰.常用实验动物穴位的标准化定位方法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6,33(2):100-103.
  (2020-03-10收稿 责任编辑:王明)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研究差异性炮制方法对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的变化。方法:选取和制备炒丹参、丹参炭、米炒丹参、酒丹参、醋丹参,随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种丹参炮制品中的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酒丹参炮制品中丹酚酸B的含量最高,醋丹参位列第二,按照醋丹酚酸B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生丹参、米炒丹参、炒丹参、丹参炭。结论:丹酚酸B的热稳定性较差,通过乙醇以及酸性添加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丹酚酸B的熱稳定性,值得临
期刊
摘要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然而其作用规律、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義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王江教授团队,长期以来围绕针刺手法作用规律及神经电信息机制开展合作研究,构建了常见针刺手法的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解析了针刺手法操作过程,实现了针刺手法的科学表征;揭示了基于神经电信息的针刺手法部分作用规律;刻画了针刺手法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明确不
期刊
摘要 目的:探究中藥内服结合肿痛消外敷治疗湿热夹瘀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对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结合肿痛消外敷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4
期刊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科学时代,信息的载体就是数据。计算机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为针灸学领域储备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些数据背后蕴含哪些尚未发现的特征与规律,缺乏系统深入的挖掘研究,严重制约了针灸学的学科发展。作为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计算针灸学应运而生,以针灸学中的现象和规律、理论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针灸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最终目标,为针灸科学研究铺开一条
期刊
摘要 浅述蔡连香从“精血”理论辨治妇科疾病的特色。本文通过整理蔡老为中医妇科初学者的讲课内容,对其运用“精血”理论阐述妇科疾病的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突出精血理论在妇科疾病中的地位,认为精血的盈亏与肾肝脾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妇女疾病从调补肝脾肾及调理气血冲任来辨证论治。  关键词 精血理论;妇科疾病;名老中医经验; @ 蔡连香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
期刊
摘要 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共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疗法,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MMSE、Bar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知柏地黄丸对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OR)患者性激素水平级妊娠结局的影响,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DOR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53)和观察组(n=51)。对照组采用激素人工周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知柏地黄丸加减辨证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卵巢血流
期刊
摘要 周围神经损伤(PNI)是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痹证”“痿证”范畴。本着“评价疗效、探寻规律、阐明机制、指导临床”为研究总体思路,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教授团队与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石田寅夫教授团队合作,围绕电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开展了系列研究。明确了电针刺激可促进外周神经再生,早期干预效果更佳,低频电针效果更佳,且对失神经支配所造成的肌肉萎缩也有一定的疗效,肯定了经皮穴位电刺激治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自我管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缓解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ails 5个数据库1980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的文献,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后,收集以自我管理对RA患者疼痛缓解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所需数据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麝香保心丸聯合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71)和观察组(n=72),对照组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酯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