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中亟待突破的热点之一。朱莉安·豪斯根据翻译学科的发展形势,系统评估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977)和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1997),在《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一书中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将对比语用学、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语料库翻译研究和认知翻译研究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质量评估中,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语料库翻译研究;认知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5)05-0106-05
1. 引言
在霍姆斯的翻译研究构想中,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化时代的翻译质量往往是决定译者和翻译企业成败的关键。全球化的浪潮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也推动了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发展,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之一。有学者认为翻译质量评估与其现有的学科地位不符,“不仅要增添‘翻译质量评估’,而且要把它与‘翻译教学’、‘翻译批评’、‘翻译辅助手段’并列为同类项,以丰富完善应用翻译学的内容。”(何三宁,2008)但是,翻译质量评估研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翻译理论对翻译质量评估的导引作用不强,现有模式不适应电子计算机和大量软件的使用等,这些因素阻碍了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发展。近年来,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加入到翻译研究中来,对翻译质量评估研究也带来了深刻变革。全球化、数字化、认知科学等都深刻地影响着翻译研究和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
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德国汉堡大学应用语言学系的荣誉教授、雅典海伦美国大学艺术与科学项目主任、国际翻译与跨文化交际协会主席,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首创者和发展者,也是翻译质量评估研究领域最为出色的研究者之一。撰写了多部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Towards a Model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和《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主编了多部论文集,是翻译跨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1977年出版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提出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结合言语行为理论、语域理论和话语分析等学科知识的较为系统、全面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997年,豪斯在《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一书中修正了其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增添了新的内容,发展和完善了该模式。2014年年底,豪斯推出了由劳特里奇国际出版集团出版的《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一书,结合当前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
2. 内容简介
全书共十二章,大致可以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作者阐述了自己的翻译观和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第三章到第七章)作者回顾了其翻译质量模式和翻译质量(修正)模式及操作。第三部分(第八章到第十二章)作者引入了对比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和理解、全球化、语料库研究、认知翻译研究等领域的相关成果,构建了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第一部分 翻译观、翻译质量评估和翻译质量评估的方法
在第一章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翻译是发生在人或译员大脑的认知过程和跨语言、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House,2014:1)。豪斯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中文本在另一语言中语境重构的结果,是文本内因素与文本外语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翻译既是语言行为,也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和社会行为,还是认知过程,翻译研究既要注重宏观和微观的语言限制因素,也要注重译者的内在思维活动。“对等”是翻译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在翻译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由于语言的差异不可避免,对等只能是“大致相等的价值”(House,2014:6)。
在第二章中,作者探讨了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视角与翻译质量评估的关系。豪斯提出了衡量翻译质量的三个标准,即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原文本与作者、译者和读者的理解的关系;这些关系对于人们区分译本与其他多语文本的结果。在分析各学派研究利弊的基础上,豪斯认为翻译即重新语境化,语言学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注重语境与文本的联系,是最有前景的。
第二部分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和翻译质量(修正)模式及操作
在第三章,豪斯首先简要介绍了其翻译质量评估模型(1977),陈述了模式设计、操作和评估机制。同时指出,语言的功能并不等于是文本的功能,文本的功能是特定语境中文本的应用或使用(House, 2014: 26)。如果译文本满足原文使用者和原文使用中的某一层面的要求,即为功能相符,否则为错误。错误有显性错误和隐性错误之分,对于译文的质的评估由隐性错误、显性错误和文本(原文和译文)功能中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对应的报告组成。
在第四章,豪斯以商务文本的英文、德文和英语回译为例,从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两个维度8个参数对源语和译语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源语文本的功能,对译文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展示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适用性。
第五章探讨了翻译类型及区分。翻译可分为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显性翻译即原文中隐含的信息在译文中显露出来,反之,隐性翻译即将原文中显性信息在译文中隐晦起来。采取“显性翻译”还是“隐性翻译”取决于目的语文本的目的是什么。由于社会—文化规范和文化预设的不同,需要在隐性翻译中引入“文化过滤”。在翻译质量评估中,需要区分翻译与译本、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才能弄清楚翻译中对等的本质。 翻译观的变化导致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修正。在第六章,豪斯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文本在语义和语用上与一致的文本的替换,即语义和语用功能一致(House, 2014: 63),这一观念变化使其将语域理论中的语场、语旨、语式概念和语类概念引入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豪斯豪斯还探讨了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区别,并将文化过滤和基于结构分析的语用—语言分析模式引入(修正)模式。
在第七章,豪斯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及其隐性翻译来展示修正模式的操作。从语场、语旨、语式和语类四个方面25个参数对原文进行分析,对文本的功能做出评价。然后又从语场、语旨、语式和语类四个方面8个参数对译文做出评价,列举了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诸多不对应及其带来的文本中人际功能的不对等。
第三部分 跨学科研究构建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
在第八章,豪斯通过篇章对比分析,认为跨文化理解失误来自于语用层面。然后从德语和英语的跨文化不同的五个层面证明跨文化语用学可用于衡量翻译效果和确定隐性翻译中文化过滤的合法性。并提出了在跨文化语用学做更多的实证研究、在质量评估中加入双语文化专家对数据的解释和评价、将双语文化对比研究扩展至多语文化对比研究等三个方面,减少翻译质量评估的主观性。豪斯认为文化间和跨文化研究成果是翻译质量评估的另一个支点。豪斯从文化的基本概念出发,回顾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不同路径,指出应该重视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对等和跨文化理解的关系,而且翻译在本质上是功能对等的映射。
第九章考察了全球化及相关因素与翻译质量评估中的文化过滤。全球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英语作为通用语言(English as Lingua Franca),导致了全球翻译产业和翻译本地化的激增,翻译已然成为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豪斯认为译入非母语(或英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为:1、“国际化”的核心使得产品可以适应多种语言和文化环境;2、数码经济时代的翻译行为是以集体项目的形式进行的;3、翻译成本的增加导致客户不需要以目标语为母语的译者的新型翻译。作者又以“汉堡项目”中的隐性翻译为例,从英语译入其他语言就不存在文化过滤,英语规范是显性的,如果译文在文化过滤中顺应译语规范,则需要显性翻译。
翻译研究的最为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引入语料库技术。第十章对此进行了探讨。语料库对翻译质量评估的潜在价值在于其不仅提供了可靠的方法论工具来解释对等,并且建立了可靠的翻译规则模型。翻译质量评估中的语料库不仅可以扩展和检验以样本为基础的质性研究,还可以作为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桥梁。豪斯通过项目显示,虽然未能得到假设预期的结果,但是可以以量化的语料库分析为基础来进行翻译质量评估,确保翻译相关分析顺利进行。
翻译可被视为认知过程,需要探索译者在“双语”模式中的思维行为。在第十一章,作者简要回顾了在认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研究可以导致新的以认知语言学为中心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双语神经语言学理论为隐性翻译中语用规范(从L1到L2)的文化过滤和显性翻译中语用成分(从L1到L2)的激活提供理论支持。新社会-认知方法中的内嵌社会情境认知为社会语境中语篇的内嵌性、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中复杂性的认知过程、文化过滤中的共同性提供理论支撑。
第十二章为本书的核心,重中之重,通过多学科途径建立翻译质量评估的综合模式。本章节作者首先回顾了八至十二章中各因素是如何影响翻译质量评估,从而建立最新的翻译质量评估的综合模式。如下图显示:
通过对原文本的语场、语旨、语式和文本类型的分析和与译文的比较,展示了该模式的适用性。作者认为基于功能语言学的翻译质量评估侧重文本和产品,翻译质量评估取决于一系列社会价值评价的因素。从翻译质量评估的三个标准来看,该模式是建立在双向关联操作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社会文化规范、交际规范和研究方式的动态性,翻译批评仍然会紧随步伐,寻求新的发现并通过文化过滤影响对适切性的判断。
3. 简评
本书集作者近四十年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之精华,回顾和反思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和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紧跟翻译研究之潮流,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与修正,使得理论日臻完善,为后辈学人树立典范,对本书简评如下:
第一、传承与创新,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修正翻译质量评估模型。通过豪斯的三个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模式是一脉相承,综合模式保留前两个模式的基本框架,但是又根据学科和理论发展的需要,增添了新的内容。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和融合,跨学科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主流范式。翻译研究原来从属于语言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随着学科独立性的增强和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翻译研究大量地从其他学科借鉴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充实学科的理论和发展。如认知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均从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中借鉴了大量的理论和范式,形成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本书中,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吸收了跨文化语用理解、全球化、语料库、认知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在其原有模式,(修正)模式基础上,构建了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伊安·梅森教授盛赞“此书……提出了涵盖跨文化语用学、全球化、体现当代主题的权力、冲突和伦理等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应当说,本书是翻译研究之跨学科范式的典范。
第二、宏观构建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范式,值得借鉴。德国学者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不管是对原文的分析还是对译文的分析,作者都做到了极致,细致地发掘原文和译文文本中的各个参数,并逐一进行细致分析,才能得到完整的语篇功能描述,实现对译文的质量评估,以及衡量译文是否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于此同时,作者也发挥其理论功底深厚,高屋建瓴的能力,从宏观视角构建模式的理论框架。从宏观的理论建构、细致的文本分析体现研究的严谨性,体现了模式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伊安·梅森教授认为“此书不仅是豪斯在翻译质量评估领域创新之作的升级版,也是四十年作为专业译者和研究者的杰出成果,体现了原有模式的前瞻性,彰显了其在检测和修正的体现翻译本质的理论模型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第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科学精神为后辈学人树立典范。从全书的脉络看,从翻译的定义到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再到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借鉴跨学科范式构建新的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这本身就是否定自我,跟随时代潮流更新知识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超越自我的科学精神的体现。在书中,既有宏观的构建,也有细致入微的分析,娓娓道来,体现了大家学者的风范。
但是,也应该指出,本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第一,“‘质化’有余,‘量化’不足”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地改进。经验式、主观化倾向对翻译质量评估科学是不利的。综合模式未能摆脱原有模式的缺点,在量化评估方面未能得到较为满意的进步。第二,操作略显复杂,应用性有待提高。在实践中,对于译文实际价值的判定不仅仅取决于文本的语言和意义因素,如在大型的翻译测试中,还包括阅卷的速度和阅卷员个体差异的不一致性,其对译文的评估往往无法做到对单篇译文的质量评估那么细致,仍然无法在翻译测试中进行应用。这些制约了该模式应用推广。
4. 结语
社会对翻译需求量的扩大和翻译研究的迅速发展及大地促进了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是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原有模式的修正,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和实现理论对社会效用的最大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推进了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但是,从现有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看,这一研究领域仍然没有达到翻译学科发展的需要,大规模应用对模式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借鉴其他学科发展成果,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方法,对翻译质量评估做出描述性判断。
参 考 文 献
House, 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 [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House, 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 [M]. Tübingen: Narr, 1997.
House, J. Quality of translation [A]. In M. Baker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何三宁.翻译质量评估在我国译学中的定位[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20-124.
屠国元、王飞虹.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评估——J. House 《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述介[J].中国翻译,2003,(1): 60-62.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Review on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
LAN Jianqi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Abstract: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QA), a heated topic in translations study,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discipline. 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is discipline,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s preferred in it. House’s new book—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 revised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nd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 And findings in contrastive pragmatics,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applied in the newly constructed integrative model of TQA.
Key words: TQA corpus translation study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y integrative model of TQA
作者简介:蓝建青,男,硕士,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外语学部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研究。
通讯地址: 武汉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学路9号,邮编 430056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语料库翻译研究;认知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5)05-0106-05
1. 引言
在霍姆斯的翻译研究构想中,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化时代的翻译质量往往是决定译者和翻译企业成败的关键。全球化的浪潮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也推动了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发展,其已经成为翻译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之一。有学者认为翻译质量评估与其现有的学科地位不符,“不仅要增添‘翻译质量评估’,而且要把它与‘翻译教学’、‘翻译批评’、‘翻译辅助手段’并列为同类项,以丰富完善应用翻译学的内容。”(何三宁,2008)但是,翻译质量评估研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翻译理论对翻译质量评估的导引作用不强,现有模式不适应电子计算机和大量软件的使用等,这些因素阻碍了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发展。近年来,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加入到翻译研究中来,对翻译质量评估研究也带来了深刻变革。全球化、数字化、认知科学等都深刻地影响着翻译研究和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
朱莉安·豪斯(Juliane House),德国汉堡大学应用语言学系的荣誉教授、雅典海伦美国大学艺术与科学项目主任、国际翻译与跨文化交际协会主席,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首创者和发展者,也是翻译质量评估研究领域最为出色的研究者之一。撰写了多部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Towards a Model of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和《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主编了多部论文集,是翻译跨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在1977年出版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提出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结合言语行为理论、语域理论和话语分析等学科知识的较为系统、全面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997年,豪斯在《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一书中修正了其翻译质量评估模型,增添了新的内容,发展和完善了该模式。2014年年底,豪斯推出了由劳特里奇国际出版集团出版的《翻译质量评估:过去与现在》(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一书,结合当前翻译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
2. 内容简介
全书共十二章,大致可以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作者阐述了自己的翻译观和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第三章到第七章)作者回顾了其翻译质量模式和翻译质量(修正)模式及操作。第三部分(第八章到第十二章)作者引入了对比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和理解、全球化、语料库研究、认知翻译研究等领域的相关成果,构建了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第一部分 翻译观、翻译质量评估和翻译质量评估的方法
在第一章中,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翻译是发生在人或译员大脑的认知过程和跨语言、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House,2014:1)。豪斯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中文本在另一语言中语境重构的结果,是文本内因素与文本外语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翻译既是语言行为,也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和社会行为,还是认知过程,翻译研究既要注重宏观和微观的语言限制因素,也要注重译者的内在思维活动。“对等”是翻译质量评估的理论基础,在翻译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由于语言的差异不可避免,对等只能是“大致相等的价值”(House,2014:6)。
在第二章中,作者探讨了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视角与翻译质量评估的关系。豪斯提出了衡量翻译质量的三个标准,即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原文本与作者、译者和读者的理解的关系;这些关系对于人们区分译本与其他多语文本的结果。在分析各学派研究利弊的基础上,豪斯认为翻译即重新语境化,语言学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注重语境与文本的联系,是最有前景的。
第二部分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和翻译质量(修正)模式及操作
在第三章,豪斯首先简要介绍了其翻译质量评估模型(1977),陈述了模式设计、操作和评估机制。同时指出,语言的功能并不等于是文本的功能,文本的功能是特定语境中文本的应用或使用(House, 2014: 26)。如果译文本满足原文使用者和原文使用中的某一层面的要求,即为功能相符,否则为错误。错误有显性错误和隐性错误之分,对于译文的质的评估由隐性错误、显性错误和文本(原文和译文)功能中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对应的报告组成。
在第四章,豪斯以商务文本的英文、德文和英语回译为例,从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两个维度8个参数对源语和译语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源语文本的功能,对译文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展示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适用性。
第五章探讨了翻译类型及区分。翻译可分为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显性翻译即原文中隐含的信息在译文中显露出来,反之,隐性翻译即将原文中显性信息在译文中隐晦起来。采取“显性翻译”还是“隐性翻译”取决于目的语文本的目的是什么。由于社会—文化规范和文化预设的不同,需要在隐性翻译中引入“文化过滤”。在翻译质量评估中,需要区分翻译与译本、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才能弄清楚翻译中对等的本质。 翻译观的变化导致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修正。在第六章,豪斯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文本在语义和语用上与一致的文本的替换,即语义和语用功能一致(House, 2014: 63),这一观念变化使其将语域理论中的语场、语旨、语式概念和语类概念引入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豪斯豪斯还探讨了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区别,并将文化过滤和基于结构分析的语用—语言分析模式引入(修正)模式。
在第七章,豪斯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及其隐性翻译来展示修正模式的操作。从语场、语旨、语式和语类四个方面25个参数对原文进行分析,对文本的功能做出评价。然后又从语场、语旨、语式和语类四个方面8个参数对译文做出评价,列举了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诸多不对应及其带来的文本中人际功能的不对等。
第三部分 跨学科研究构建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
在第八章,豪斯通过篇章对比分析,认为跨文化理解失误来自于语用层面。然后从德语和英语的跨文化不同的五个层面证明跨文化语用学可用于衡量翻译效果和确定隐性翻译中文化过滤的合法性。并提出了在跨文化语用学做更多的实证研究、在质量评估中加入双语文化专家对数据的解释和评价、将双语文化对比研究扩展至多语文化对比研究等三个方面,减少翻译质量评估的主观性。豪斯认为文化间和跨文化研究成果是翻译质量评估的另一个支点。豪斯从文化的基本概念出发,回顾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不同路径,指出应该重视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对等和跨文化理解的关系,而且翻译在本质上是功能对等的映射。
第九章考察了全球化及相关因素与翻译质量评估中的文化过滤。全球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英语作为通用语言(English as Lingua Franca),导致了全球翻译产业和翻译本地化的激增,翻译已然成为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豪斯认为译入非母语(或英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为:1、“国际化”的核心使得产品可以适应多种语言和文化环境;2、数码经济时代的翻译行为是以集体项目的形式进行的;3、翻译成本的增加导致客户不需要以目标语为母语的译者的新型翻译。作者又以“汉堡项目”中的隐性翻译为例,从英语译入其他语言就不存在文化过滤,英语规范是显性的,如果译文在文化过滤中顺应译语规范,则需要显性翻译。
翻译研究的最为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引入语料库技术。第十章对此进行了探讨。语料库对翻译质量评估的潜在价值在于其不仅提供了可靠的方法论工具来解释对等,并且建立了可靠的翻译规则模型。翻译质量评估中的语料库不仅可以扩展和检验以样本为基础的质性研究,还可以作为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桥梁。豪斯通过项目显示,虽然未能得到假设预期的结果,但是可以以量化的语料库分析为基础来进行翻译质量评估,确保翻译相关分析顺利进行。
翻译可被视为认知过程,需要探索译者在“双语”模式中的思维行为。在第十一章,作者简要回顾了在认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研究可以导致新的以认知语言学为中心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双语神经语言学理论为隐性翻译中语用规范(从L1到L2)的文化过滤和显性翻译中语用成分(从L1到L2)的激活提供理论支持。新社会-认知方法中的内嵌社会情境认知为社会语境中语篇的内嵌性、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中复杂性的认知过程、文化过滤中的共同性提供理论支撑。
第十二章为本书的核心,重中之重,通过多学科途径建立翻译质量评估的综合模式。本章节作者首先回顾了八至十二章中各因素是如何影响翻译质量评估,从而建立最新的翻译质量评估的综合模式。如下图显示:
通过对原文本的语场、语旨、语式和文本类型的分析和与译文的比较,展示了该模式的适用性。作者认为基于功能语言学的翻译质量评估侧重文本和产品,翻译质量评估取决于一系列社会价值评价的因素。从翻译质量评估的三个标准来看,该模式是建立在双向关联操作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社会文化规范、交际规范和研究方式的动态性,翻译批评仍然会紧随步伐,寻求新的发现并通过文化过滤影响对适切性的判断。
3. 简评
本书集作者近四十年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之精华,回顾和反思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和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紧跟翻译研究之潮流,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与修正,使得理论日臻完善,为后辈学人树立典范,对本书简评如下:
第一、传承与创新,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修正翻译质量评估模型。通过豪斯的三个模式,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模式是一脉相承,综合模式保留前两个模式的基本框架,但是又根据学科和理论发展的需要,增添了新的内容。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和融合,跨学科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主流范式。翻译研究原来从属于语言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随着学科独立性的增强和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翻译研究大量地从其他学科借鉴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充实学科的理论和发展。如认知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均从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中借鉴了大量的理论和范式,形成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本书中,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吸收了跨文化语用理解、全球化、语料库、认知语言学等方面的理论,在其原有模式,(修正)模式基础上,构建了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伊安·梅森教授盛赞“此书……提出了涵盖跨文化语用学、全球化、体现当代主题的权力、冲突和伦理等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应当说,本书是翻译研究之跨学科范式的典范。
第二、宏观构建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范式,值得借鉴。德国学者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不管是对原文的分析还是对译文的分析,作者都做到了极致,细致地发掘原文和译文文本中的各个参数,并逐一进行细致分析,才能得到完整的语篇功能描述,实现对译文的质量评估,以及衡量译文是否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于此同时,作者也发挥其理论功底深厚,高屋建瓴的能力,从宏观视角构建模式的理论框架。从宏观的理论建构、细致的文本分析体现研究的严谨性,体现了模式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伊安·梅森教授认为“此书不仅是豪斯在翻译质量评估领域创新之作的升级版,也是四十年作为专业译者和研究者的杰出成果,体现了原有模式的前瞻性,彰显了其在检测和修正的体现翻译本质的理论模型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第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科学精神为后辈学人树立典范。从全书的脉络看,从翻译的定义到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再到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借鉴跨学科范式构建新的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这本身就是否定自我,跟随时代潮流更新知识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超越自我的科学精神的体现。在书中,既有宏观的构建,也有细致入微的分析,娓娓道来,体现了大家学者的风范。
但是,也应该指出,本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第一,“‘质化’有余,‘量化’不足”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地改进。经验式、主观化倾向对翻译质量评估科学是不利的。综合模式未能摆脱原有模式的缺点,在量化评估方面未能得到较为满意的进步。第二,操作略显复杂,应用性有待提高。在实践中,对于译文实际价值的判定不仅仅取决于文本的语言和意义因素,如在大型的翻译测试中,还包括阅卷的速度和阅卷员个体差异的不一致性,其对译文的评估往往无法做到对单篇译文的质量评估那么细致,仍然无法在翻译测试中进行应用。这些制约了该模式应用推广。
4. 结语
社会对翻译需求量的扩大和翻译研究的迅速发展及大地促进了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翻译质量评估综合模式是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原有模式的修正,体现了作者对科学精神的执着追求和实现理论对社会效用的最大化,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推进了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但是,从现有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看,这一研究领域仍然没有达到翻译学科发展的需要,大规模应用对模式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借鉴其他学科发展成果,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方法,对翻译质量评估做出描述性判断。
参 考 文 献
House, 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 [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5.
House, J.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 [M]. Tübingen: Narr, 1997.
House, J. Quality of translation [A]. In M. Baker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何三宁.翻译质量评估在我国译学中的定位[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20-124.
屠国元、王飞虹.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评估——J. House 《翻译质量评估(修正)模式》述介[J].中国翻译,2003,(1): 60-62.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Review on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
LAN Jianqi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Abstract: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QA), a heated topic in translations study,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the discipline. 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is discipline,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s preferred in it. House’s new book—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Past and Present revised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nd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A Model Revisited. And findings in contrastive pragmatics,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applied in the newly constructed integrative model of TQA.
Key words: TQA corpus translation study cognitive translation study integrative model of TQA
作者简介:蓝建青,男,硕士,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外语学部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研究。
通讯地址: 武汉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博学路9号,邮编 430056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