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巩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北京联合大学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实行了创新举措。运用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契机,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学术力量和强大的思政课师资团队,为各学院配备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导师,帮助各学院师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支持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掌握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所需要的党的创新理论,促进政治理论学习长效化、常态化、品牌化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北京联合大学;政治理论学习导师;课程思政建设;“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北京联合大学创新开展了“三全育人”教育“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聘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作为各个学院的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导师,通过全面、精准、深入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各学院师生政治理论学习机制的完善与发展。[1]围绕北京联合大学提出的“教育者先受教育、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三项基本功,政治理论学习导师将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者、指导者和支持者的三重作用。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新时代的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制度和机制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三方面工作。[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要求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并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方面工作提升到了制度机制层面,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3]这些重大会议精神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机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在根本上推动了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北京联合大学创新地开展工作,决定聘请专业思政课教师担任政治理论学习导师。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规模上和师资力量上,有能力胜任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校级文件要求,及时启动相关工作,共派出67名思政课教师担任政治理论学习导师。思政课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们能够很好地胜任新时代赋予的正确政治方向引领者的历史重任。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是西方保守势力依然一如既往地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来妖魔化中国,企图阻挠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用“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迷惑中国青年。面对没有硝烟的战争和严酷的现实,必须要加强对广大青年显性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隐性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需要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承担课程思政任务的教师首先要接受教育,加强对政治问题宏观和微观的认识水平,提升对政治局势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政治理论学习导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其他教师党支部对接,参与其“三全育人”教育“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以专题党课、报告、微党课等形式讲解其他教师关注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引导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例如:中国香港街头暴乱的严峻局势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为什么参与暴乱的香港青年会轻易接受西方势力的教唆和指使,搞乱自己赖以生存空间的社会稳定?反思中可以发现香港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一些受西方不良思潮和错误言论影响的教师,在课堂上宣传和散播对某些问题的错误认识、扭曲观点和偏激言论,在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恶劣影响,并造成了严重后果。香港的案例敲响了教育警钟,明示“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坚守的政治底线,在此基础上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政治理论学习导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领其他教师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历史重任的担当者。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指导者
课程思政是指在其他公共基础课和各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是一种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是学校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实践,是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深度挖掘“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课程思政理念需要融入全部课程,要求教师全员参与。任何课程都必须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挖掘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案例,并设计成优秀的课程思政方案,把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人格塑造和价值观构建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完成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是自己所授课程的专家,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和学术前沿,具有足够的能力胜任教学工作。但是,隔行如隔山,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道难关就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这既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任课教师需要全面梳理和分析所属课程的知识点,找到相关知识理论与课程思政对接的逻辑点,设计出将二者严谨结合、经得起推敲的逻辑链。反復琢磨和思考,自问自答,剔除不合理因素,保留必需的要素。任课教师可以在教师党支部会议上提出设想,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导师的指导,解决遇到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因为课程思政建设以党支部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这是机制建设过程中为教师提供的加强研究课程思政特点和规律的重要途径。政治理论学习导师可以引导参会教师共同探讨提交的问题,带动全员思考,启发大家集思广益,对照具体案例讲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可行方法。拓宽教师知识面,调动教师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政治理论学习导师的指导作用。 融入党的创新理论的支持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明确提出思政课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6]显性教育如“惊涛骇浪”气势如虹,隐性教育似“细雨润物”悄无声息。这两种教育方式看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二者不是简单的交叉互补,而是在不同层面上展开的。显性教育是思政课堂的专业思政,就是要大大方方地讲好思政课,这是中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色。而隐性教育更多的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中,浸润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携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为新时代凝心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它不是直接讲授政治理论知识,而是把一些道理和规律蕴藏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中,彰显出政治理论的作用和魅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新时代中国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其中蕴含的先进理论成果包罗万象,它既是指导实践的真理,又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敏锐的社会智慧,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在完成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成功的课程思政教學案例。设计案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反复打磨,最终成型。优秀的课程思政设计,可以把课程思政科学地融入专业知识,毫无违和感,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胜利完成隐性教育任务;糟糕的设计,常常是大喊口号、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说教,把隐性教育搞成了显性教育,容易引发学生反感。因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毕竟没有马克思主义学术背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中,有可能出现对政治知识解读不到位、不系统,联系不正确、不恰当问题,或者为了通俗易懂,将课程思政简单化,不注重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这就违背了课程思政的初衷,也达不到课程思政的目的和要求。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在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到课程思政设计的过程中,要多向政治理论学习导师咨询和请教,这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杜绝问题的最佳途径。政治理论学习导师要以专业的学术背景和政治理论素养来支持构建全校“大思政”格局,要帮助和支持其他教师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对党的创新理论储备不足的问题,启发他们设计出兼具高度和深度的教学案例,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北京联合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文件要求:“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7]北京联合大学在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中,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聘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政课教师担任政治理论学习导师,是在机制体制上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创新举措。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论述研究”(项目编号:SK202019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联合大学委员会:《中共北京联合大学委员会关于为各学院选配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导师的通知》(京联党宣〔2019〕11号)[EB/OL].( 2019-12-12)[2020-07-14]. https://oa.webvpn.buu.edu.cn/art/2019/12/12/art_5737_587683.html.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18.
[4][6]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EB/OL].(2019-08-14)[2020-07-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4/c_1124876294.htm.
[7]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EB/OL].( 2018-09-17)[2020-07-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关键词:北京联合大学;政治理论学习导师;课程思政建设;“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北京联合大学创新开展了“三全育人”教育“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聘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作为各个学院的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导师,通过全面、精准、深入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各学院师生政治理论学习机制的完善与发展。[1]围绕北京联合大学提出的“教育者先受教育、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三项基本功,政治理论学习导师将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者、指导者和支持者的三重作用。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新时代的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制度和机制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三方面工作。[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要求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并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方面工作提升到了制度机制层面,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3]这些重大会议精神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机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在根本上推动了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着“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北京联合大学创新地开展工作,决定聘请专业思政课教师担任政治理论学习导师。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规模上和师资力量上,有能力胜任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校级文件要求,及时启动相关工作,共派出67名思政课教师担任政治理论学习导师。思政课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他们能够很好地胜任新时代赋予的正确政治方向引领者的历史重任。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是西方保守势力依然一如既往地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来妖魔化中国,企图阻挠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用“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迷惑中国青年。面对没有硝烟的战争和严酷的现实,必须要加强对广大青年显性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隐性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需要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这就要求承担课程思政任务的教师首先要接受教育,加强对政治问题宏观和微观的认识水平,提升对政治局势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政治理论学习导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其他教师党支部对接,参与其“三全育人”教育“大学习、大讨论、大落实”活动,以专题党课、报告、微党课等形式讲解其他教师关注的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引导其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例如:中国香港街头暴乱的严峻局势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为什么参与暴乱的香港青年会轻易接受西方势力的教唆和指使,搞乱自己赖以生存空间的社会稳定?反思中可以发现香港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一些受西方不良思潮和错误言论影响的教师,在课堂上宣传和散播对某些问题的错误认识、扭曲观点和偏激言论,在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恶劣影响,并造成了严重后果。香港的案例敲响了教育警钟,明示“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坚守的政治底线,在此基础上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政治理论学习导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领其他教师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成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历史重任的担当者。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指导者
课程思政是指在其他公共基础课和各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这是一种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是学校运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实践,是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深度挖掘“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课程思政理念需要融入全部课程,要求教师全员参与。任何课程都必须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挖掘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案例,并设计成优秀的课程思政方案,把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人格塑造和价值观构建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完成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是自己所授课程的专家,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和学术前沿,具有足够的能力胜任教学工作。但是,隔行如隔山,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一道难关就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这既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任课教师需要全面梳理和分析所属课程的知识点,找到相关知识理论与课程思政对接的逻辑点,设计出将二者严谨结合、经得起推敲的逻辑链。反復琢磨和思考,自问自答,剔除不合理因素,保留必需的要素。任课教师可以在教师党支部会议上提出设想,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导师的指导,解决遇到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因为课程思政建设以党支部为主导,以教师为主体,这是机制建设过程中为教师提供的加强研究课程思政特点和规律的重要途径。政治理论学习导师可以引导参会教师共同探讨提交的问题,带动全员思考,启发大家集思广益,对照具体案例讲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可行方法。拓宽教师知识面,调动教师参与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政治理论学习导师的指导作用。 融入党的创新理论的支持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明确提出思政课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6]显性教育如“惊涛骇浪”气势如虹,隐性教育似“细雨润物”悄无声息。这两种教育方式看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二者不是简单的交叉互补,而是在不同层面上展开的。显性教育是思政课堂的专业思政,就是要大大方方地讲好思政课,这是中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色。而隐性教育更多的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中,浸润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携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为新时代凝心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教育,它不是直接讲授政治理论知识,而是把一些道理和规律蕴藏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中,彰显出政治理论的作用和魅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新时代中国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其中蕴含的先进理论成果包罗万象,它既是指导实践的真理,又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敏锐的社会智慧,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在完成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成功的课程思政教學案例。设计案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反复打磨,最终成型。优秀的课程思政设计,可以把课程思政科学地融入专业知识,毫无违和感,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胜利完成隐性教育任务;糟糕的设计,常常是大喊口号、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说教,把隐性教育搞成了显性教育,容易引发学生反感。因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毕竟没有马克思主义学术背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显性教育中,有可能出现对政治知识解读不到位、不系统,联系不正确、不恰当问题,或者为了通俗易懂,将课程思政简单化,不注重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这就违背了课程思政的初衷,也达不到课程思政的目的和要求。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在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到课程思政设计的过程中,要多向政治理论学习导师咨询和请教,这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杜绝问题的最佳途径。政治理论学习导师要以专业的学术背景和政治理论素养来支持构建全校“大思政”格局,要帮助和支持其他教师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特别是对党的创新理论储备不足的问题,启发他们设计出兼具高度和深度的教学案例,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北京联合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文件要求:“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7]北京联合大学在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中,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聘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思政课教师担任政治理论学习导师,是在机制体制上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创新举措。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论述研究”(项目编号:SK2020190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联合大学委员会:《中共北京联合大学委员会关于为各学院选配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导师的通知》(京联党宣〔2019〕11号)[EB/OL].( 2019-12-12)[2020-07-14]. https://oa.webvpn.buu.edu.cn/art/2019/12/12/art_5737_587683.html.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3]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18.
[4][6]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EB/OL].(2019-08-14)[2020-07-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4/c_1124876294.htm.
[7]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EB/OL].( 2018-09-17)[2020-07-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