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在丰城,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买天气”的雷应国,您能说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吗?
雷应国:我刚开始种植水稻的时候,真是吃了不少“天气”的亏。2008年,为了更好地发展规模种植,我在已有水田的基础上又承租了1800亩水田,准备大干一场。谁料想,天难料,那年的10月整整下了11天的连阴雨,由于仓库、晒场等相关配套设施没有及时跟上,我种植的900多亩二晚收割后没有晴好的天气及时晾晒,最终导致16万公斤的谷子全部发芽、霉烂,损失了十几万元。打那之后,我就跟“天气”较上真了。后来,我还专门到丰城市气象部门,以每年500元的价格订购了可供24小时电话查询气象的服务。这项看着不起眼、投入少的服务却为我日后的水稻种植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秋天,我从气象预报中得知寒露风比往年要提前10多天到达,随后我紧急对200多亩晚熟稻催熟,这才避免了水稻的减收。老话说农民“靠天吃饭”真是一点也没错啊。
随着合作社水稻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丰城市气象局便在我的水稻田里建了一座小气候观测站,这个站能够监测到周边5~10公里范围的气候變化情况。这种小气候观测站不仅能让天气预报更加精准,还能监测农业生产环境,为我们生产优质水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记者:2018年,您提出了大米溯源的理念,并很快付诸实践,您一下从“买天气”的雷应国变成了“卖天气”的雷应国。您是怎么有这样一个想法的呢?
雷应国:开始种植水稻后,我就养成了每到一个地方就去当地的一些大型商超的粮油食品区看看的习惯,了解一下当地的市场行情。我发现,商超里的农副产品,只要是贴上了“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地追溯”等标签的,价格都是同类商品的5~8倍。回来后我就琢磨,如果我们种植的水稻也能贴上这样的标签,那我们也可以创造不错的收益。
后来,我尝试将田里新建的小气候观测站所监测到的数据与农产品溯源的理念相结合,将大米从种植到生产的全部环节通过二维码的方式展现给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有据可查的食品安全保障。现在,在合作社产出的大米包装袋上,都会印有一个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后就能了解到所购买的大米在产地气候、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不仅如此,丰城市的气象部门还为我合作社产出的大米颁发了一个“气候品质认证”的标识,这个标识也印在包装袋上。
在我看来,无论是“买”天气还是“卖”天气,其实都是农业向精准化、标准化迈进的重要路径。对天气的“执着”,就是对大米生产气候环境的把控,庄稼可不会哄人,光凭经验是种不好地的,大米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都对其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记者:据了解,您最初种植水稻时承租的水田都是一些处交通不便地方的中低产田,并且还实行了“单改双”。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水田?您又是怎么做的?
雷应国:在种植水稻之前,我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农资店。一天,一位老人到我店里转了转,什么东西都没买就准备离开,当时我就问他:“什么都没买是因为我店里的农资贵还是质量不行呢?”老人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年纪大,干不动了,很多地都撂了荒,也用不了那么多农资了。”听了老人的话后,我思考了很久,还时常到老人所说的“撂荒”了的田地去看看,在那里一待往往就是大半天。加之当时正碰上国家鼓励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的契机。最终,我在这个村里承租了210亩中低产水田,走上了水稻种植之路。当时选择承租这种条件的水田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当时村里交通方便一点的水田都有农户在种,流转工作有一定的难度;第二,当时自己刚开始种植水稻,手里的资金有限,承租中低产田每亩租金才70元,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其实,在决定承租这210亩中低产田之前,我就计划将劣势变优势——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这连片的210亩水田水源保障水平低、肥力差、交通不便,看起来好像是一片让人头疼的“问题田”,但其实正好符合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交通不便恰恰成就了种植环境的原生态,不过我需要通过科学种植技术来克服水源保障水平低、肥力差等劣势。为了能种好这210亩水田,我严选品种、精耕土地,花费了不少心思,第一季单产达到了400多公斤,可没想到账算下来,除去必要的开支外,我还亏损了5000元。但这并没有让我产生放弃的念头,我认真寻找这其中出现的问题,改进管理模式,提高种植技术,并将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860亩。
说来也巧,同年3月,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丰城市秀市镇等地勘探出了524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当时我就想,如果能将我种植的水稻打造成富硒产品,必定会有不错的经济效益。后来,我又承租了1000亩富硒水田,同时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采用飞蛾诱捕器灭虫、测土配方施肥和施用农家肥等新技术,使我的水稻种植产业在技术和产量上都有了不小的提高。
记者:从初涉农业领域的210亩水田,到如今的23000亩水田,可以看出,从一开始您就十分明确要走规模化种植水稻的路子。您为什么如此坚定这种发展理念?
雷应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了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农村。在那里,我发现当地大部分农田都是采取田园化管理、机械化耕种,这种现代化的耕作模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回来后,我就想要尝试一下这样的耕作模式。
传统农业中以一家一户为主体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具有种植水稻品种多且不稳定,栽培条件与技术不统一,不同农户生产的水稻质量参差不齐,品质难以保障等劣势,这必然导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差,难以符合国内外市场对水稻高品质的要求。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吃饱外,人们还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营养与安全。因此,采用规模化种植水稻,能够确保稻谷质量,提高稻米品质,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稻米的市场竞争力;便于先进技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应用,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从源头把好食品安全关。
记者:据了解,1999年,您刚毕业就被分配到了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供销合作社工作,可没多久,又因供销社改制,您的一纸报到证变成下岗通知书,您也因此走上了新型职业农民的道路。从门外汉变身行家里手,您如何理解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职业?又是如何做的? 雷应国:说起“新型职业农民”这个称呼,它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称呼。既然是新型,那必然是与传统有着千差万变的。在我看来,新型职业农民意味着主动、自由选择的职业,而并非一种被赋予的简单身份。同时,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的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化农民来驾驭。
在从事水稻种植的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先行先试,用新技术提升现代农业效益”的理念,在我们当地创下了几个“第一”,因此也让我有了个“雷大胆”的称号。
要想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就必须坚持科学种植。因此,我率先在全市种植户中大面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我请来农技人员,深入合作社田间地头,制定出科学的施肥配药方法,合理配置氮、磷、钾肥,向合作社社员手把手传授技术、面对面讲解施肥方法,提高了合作社社员的施肥技术。不仅如此,这几年我还经常到农业科研院所去了解新农药、新品种,尝试推广应用,并在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考察各个品种的表现和产量,为今后合作社选择种植品种、当地农业部门推广应用、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提供借鉴作用。合作社先后引进推广了农药新品种4个、优质水稻新品种5个、蔬菜新品种10个。
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耽误不得。2009年,我组织成立了丰城市唯一一家系统性专业化机防服务队,实行统防统治。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门以及农机管理部门的配合指导下,合作社不断壮大水稻专业化防治队伍,大胆实践新技术、新装备。机防服务队多年来为合作社社员节约病虫害防治成本90多万元,实现粮食亩产增收30多公斤,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大量低产农田流转到了合作社。为了提高低产田的经济效益,2011年,我筹资15万元,建了22个育秧棚,购置了5台育秧机械设备,在全市率先实行工厂化育秧。在工厂化育秧、机插等新技术的帮助下,合作社机插田比传统式插秧田平均每亩增收5%。周边许多农户看到了新技术带来的效益后,都希望能够尝试这种生产方式。目前,已有25户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播种、育秧、机插的服务协议。
有了因未及时晾晒而导致巨大亏损的教训后,我意识到了稻谷烘干技术的重要性。2012年,合作社自建了一幢占地1300平方米的粮仓,还添置了4台烘干机,为种粮大户提供服务。稻谷实行“烘干后直接入库”的流程,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够避免稻谷在公路上晾晒危险且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應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我要做的就是善于创新、敢于当先,带领合作社成员致富奔小康的新型职业农民。
记者:据了解,您合作社目前有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因此一直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这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那么,您认为发展“订单农业”有哪些优势?另外,“订单农业”要求主体双方具有较强的契约精神,您碰到过违约的情况吗?
雷应国:合作社通过不断发展已步入正轨。目前合作社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三个:第一,销往国家粮食储备库。从2009年组建合作社至今,11年的时间已累计向国家粮食储备库交售16.5万吨优质稻谷,我自己也交售了2.8万吨。第二,富硒、有机等高端健康大米销往高端社区,便利店,京东、天猫授权经销店等。第三,中端高产大米销往学校、单位食堂等。
合作社这几年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主要是因为:首先,能稳定水稻价格,抵御市场风险。其次,能从源头上确保水稻产量和质量,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水稻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加工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再次,能为种植户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的稻谷收购价要比市场价高30元每百公斤,农户既降低了风险,又提高了收益。最后,能最大化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订单农业作为以销定产的重要生产方式,对合作双方的契约精神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日常生产中,我偶尔也会遇到违约的情况,但站在农户的立场上思考,我认为关键是要确保农户的利益,可从提供技术帮助、让利收购稻谷等方式提高农户与合作社的黏性,让农户有“跟着合作社发展就有希望”的信心。当然,合作社作为一个集体,面对的是诸多个体,也要充分展现担当精神。
记者:“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通过交谈,我发现您就是那个“早行人”。下一步,您还打算做什么?
雷应国:虽说目前合作社的发展在稳步推进,但经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认为无论什么行业都应该保有警惕性,不能“高枕无忧”,更不可一成不变。下一步,合作社将打通线上与线下梗阻,做到互通发展。以前,合作社线上的产品都是由代理商经营销售的。目前,我们准备开设京东、天猫等线上平台的直营店,并将重点开展线上直播活动,将水稻种植全程视频化,巩固产品溯源的理念。同时,将继续加大与社区团购平台等的合作,直接面对市场,让利给消费者。未来,合作社将继续保持标准化、机械化的生产、加工模式,在保证粮食品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植技术,提高产量,让农户享受到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红利。
雷应国:我刚开始种植水稻的时候,真是吃了不少“天气”的亏。2008年,为了更好地发展规模种植,我在已有水田的基础上又承租了1800亩水田,准备大干一场。谁料想,天难料,那年的10月整整下了11天的连阴雨,由于仓库、晒场等相关配套设施没有及时跟上,我种植的900多亩二晚收割后没有晴好的天气及时晾晒,最终导致16万公斤的谷子全部发芽、霉烂,损失了十几万元。打那之后,我就跟“天气”较上真了。后来,我还专门到丰城市气象部门,以每年500元的价格订购了可供24小时电话查询气象的服务。这项看着不起眼、投入少的服务却为我日后的水稻种植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秋天,我从气象预报中得知寒露风比往年要提前10多天到达,随后我紧急对200多亩晚熟稻催熟,这才避免了水稻的减收。老话说农民“靠天吃饭”真是一点也没错啊。
随着合作社水稻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丰城市气象局便在我的水稻田里建了一座小气候观测站,这个站能够监测到周边5~10公里范围的气候變化情况。这种小气候观测站不仅能让天气预报更加精准,还能监测农业生产环境,为我们生产优质水稻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记者:2018年,您提出了大米溯源的理念,并很快付诸实践,您一下从“买天气”的雷应国变成了“卖天气”的雷应国。您是怎么有这样一个想法的呢?
雷应国:开始种植水稻后,我就养成了每到一个地方就去当地的一些大型商超的粮油食品区看看的习惯,了解一下当地的市场行情。我发现,商超里的农副产品,只要是贴上了“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地追溯”等标签的,价格都是同类商品的5~8倍。回来后我就琢磨,如果我们种植的水稻也能贴上这样的标签,那我们也可以创造不错的收益。
后来,我尝试将田里新建的小气候观测站所监测到的数据与农产品溯源的理念相结合,将大米从种植到生产的全部环节通过二维码的方式展现给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有据可查的食品安全保障。现在,在合作社产出的大米包装袋上,都会印有一个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后就能了解到所购买的大米在产地气候、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不仅如此,丰城市的气象部门还为我合作社产出的大米颁发了一个“气候品质认证”的标识,这个标识也印在包装袋上。
在我看来,无论是“买”天气还是“卖”天气,其实都是农业向精准化、标准化迈进的重要路径。对天气的“执着”,就是对大米生产气候环境的把控,庄稼可不会哄人,光凭经验是种不好地的,大米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都对其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记者:据了解,您最初种植水稻时承租的水田都是一些处交通不便地方的中低产田,并且还实行了“单改双”。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水田?您又是怎么做的?
雷应国:在种植水稻之前,我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农资店。一天,一位老人到我店里转了转,什么东西都没买就准备离开,当时我就问他:“什么都没买是因为我店里的农资贵还是质量不行呢?”老人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年纪大,干不动了,很多地都撂了荒,也用不了那么多农资了。”听了老人的话后,我思考了很久,还时常到老人所说的“撂荒”了的田地去看看,在那里一待往往就是大半天。加之当时正碰上国家鼓励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的契机。最终,我在这个村里承租了210亩中低产水田,走上了水稻种植之路。当时选择承租这种条件的水田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当时村里交通方便一点的水田都有农户在种,流转工作有一定的难度;第二,当时自己刚开始种植水稻,手里的资金有限,承租中低产田每亩租金才70元,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其实,在决定承租这210亩中低产田之前,我就计划将劣势变优势——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这连片的210亩水田水源保障水平低、肥力差、交通不便,看起来好像是一片让人头疼的“问题田”,但其实正好符合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交通不便恰恰成就了种植环境的原生态,不过我需要通过科学种植技术来克服水源保障水平低、肥力差等劣势。为了能种好这210亩水田,我严选品种、精耕土地,花费了不少心思,第一季单产达到了400多公斤,可没想到账算下来,除去必要的开支外,我还亏损了5000元。但这并没有让我产生放弃的念头,我认真寻找这其中出现的问题,改进管理模式,提高种植技术,并将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860亩。
说来也巧,同年3月,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丰城市秀市镇等地勘探出了524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当时我就想,如果能将我种植的水稻打造成富硒产品,必定会有不错的经济效益。后来,我又承租了1000亩富硒水田,同时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采用飞蛾诱捕器灭虫、测土配方施肥和施用农家肥等新技术,使我的水稻种植产业在技术和产量上都有了不小的提高。
记者:从初涉农业领域的210亩水田,到如今的23000亩水田,可以看出,从一开始您就十分明确要走规模化种植水稻的路子。您为什么如此坚定这种发展理念?
雷应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了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农村。在那里,我发现当地大部分农田都是采取田园化管理、机械化耕种,这种现代化的耕作模式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回来后,我就想要尝试一下这样的耕作模式。
传统农业中以一家一户为主体的小规模生产模式具有种植水稻品种多且不稳定,栽培条件与技术不统一,不同农户生产的水稻质量参差不齐,品质难以保障等劣势,这必然导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差,难以符合国内外市场对水稻高品质的要求。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要吃饱外,人们还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营养与安全。因此,采用规模化种植水稻,能够确保稻谷质量,提高稻米品质,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稻米的市场竞争力;便于先进技术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应用,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从源头把好食品安全关。
记者:据了解,1999年,您刚毕业就被分配到了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供销合作社工作,可没多久,又因供销社改制,您的一纸报到证变成下岗通知书,您也因此走上了新型职业农民的道路。从门外汉变身行家里手,您如何理解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职业?又是如何做的? 雷应国:说起“新型职业农民”这个称呼,它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称呼。既然是新型,那必然是与传统有着千差万变的。在我看来,新型职业农民意味着主动、自由选择的职业,而并非一种被赋予的简单身份。同时,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的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这些都需要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化农民来驾驭。
在从事水稻种植的这些年,我一直坚持“先行先试,用新技术提升现代农业效益”的理念,在我们当地创下了几个“第一”,因此也让我有了个“雷大胆”的称号。
要想走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就必须坚持科学种植。因此,我率先在全市种植户中大面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我请来农技人员,深入合作社田间地头,制定出科学的施肥配药方法,合理配置氮、磷、钾肥,向合作社社员手把手传授技术、面对面讲解施肥方法,提高了合作社社员的施肥技术。不仅如此,这几年我还经常到农业科研院所去了解新农药、新品种,尝试推广应用,并在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考察各个品种的表现和产量,为今后合作社选择种植品种、当地农业部门推广应用、农业科研单位研究提供借鉴作用。合作社先后引进推广了农药新品种4个、优质水稻新品种5个、蔬菜新品种10个。
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耽误不得。2009年,我组织成立了丰城市唯一一家系统性专业化机防服务队,实行统防统治。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门以及农机管理部门的配合指导下,合作社不断壮大水稻专业化防治队伍,大胆实践新技术、新装备。机防服务队多年来为合作社社员节约病虫害防治成本90多万元,实现粮食亩产增收30多公斤,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大量低产农田流转到了合作社。为了提高低产田的经济效益,2011年,我筹资15万元,建了22个育秧棚,购置了5台育秧机械设备,在全市率先实行工厂化育秧。在工厂化育秧、机插等新技术的帮助下,合作社机插田比传统式插秧田平均每亩增收5%。周边许多农户看到了新技术带来的效益后,都希望能够尝试这种生产方式。目前,已有25户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播种、育秧、机插的服务协议。
有了因未及时晾晒而导致巨大亏损的教训后,我意识到了稻谷烘干技术的重要性。2012年,合作社自建了一幢占地1300平方米的粮仓,还添置了4台烘干机,为种粮大户提供服务。稻谷实行“烘干后直接入库”的流程,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能够避免稻谷在公路上晾晒危险且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應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我要做的就是善于创新、敢于当先,带领合作社成员致富奔小康的新型职业农民。
记者:据了解,您合作社目前有较为稳定的销售渠道,因此一直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这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那么,您认为发展“订单农业”有哪些优势?另外,“订单农业”要求主体双方具有较强的契约精神,您碰到过违约的情况吗?
雷应国:合作社通过不断发展已步入正轨。目前合作社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三个:第一,销往国家粮食储备库。从2009年组建合作社至今,11年的时间已累计向国家粮食储备库交售16.5万吨优质稻谷,我自己也交售了2.8万吨。第二,富硒、有机等高端健康大米销往高端社区,便利店,京东、天猫授权经销店等。第三,中端高产大米销往学校、单位食堂等。
合作社这几年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主要是因为:首先,能稳定水稻价格,抵御市场风险。其次,能从源头上确保水稻产量和质量,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水稻品种、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加工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再次,能为种植户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的稻谷收购价要比市场价高30元每百公斤,农户既降低了风险,又提高了收益。最后,能最大化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订单农业作为以销定产的重要生产方式,对合作双方的契约精神有着严格的要求。在日常生产中,我偶尔也会遇到违约的情况,但站在农户的立场上思考,我认为关键是要确保农户的利益,可从提供技术帮助、让利收购稻谷等方式提高农户与合作社的黏性,让农户有“跟着合作社发展就有希望”的信心。当然,合作社作为一个集体,面对的是诸多个体,也要充分展现担当精神。
记者:“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通过交谈,我发现您就是那个“早行人”。下一步,您还打算做什么?
雷应国:虽说目前合作社的发展在稳步推进,但经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认为无论什么行业都应该保有警惕性,不能“高枕无忧”,更不可一成不变。下一步,合作社将打通线上与线下梗阻,做到互通发展。以前,合作社线上的产品都是由代理商经营销售的。目前,我们准备开设京东、天猫等线上平台的直营店,并将重点开展线上直播活动,将水稻种植全程视频化,巩固产品溯源的理念。同时,将继续加大与社区团购平台等的合作,直接面对市场,让利给消费者。未来,合作社将继续保持标准化、机械化的生产、加工模式,在保证粮食品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植技术,提高产量,让农户享受到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