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缔造者,不仅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持审慎态度,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也是如此.古人奉行“义”字当先,义在古代先人的生活中,曾经是如此神圣而伟大.为义而死或为义而活,被人定义为真正的君子之道.商人无利而不取,无义亦不取.“盗亦有道”使一切罪恶似乎也闪耀着人性至善的光芒.古人对“义”的执着追求,是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仁,义,礼,智,信”被寄予在真正的言行或追求中.君子作为伟人的最高境界,不论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最起码是当时普遍追求和向往的目标.原始的道德评判标准和约束标准虽然在某些方面显得过于盲从和无知,许多地方并不可取,然而其中也不乏积极因素.古人待人,基本能做到待人以诚.上至君王士人,下到市井小民,“诚”一直被视为最起码的为人标准.失信行为从来都是倍遭唾弃和鄙夷的.权贵达官失信,很可能贻笑千年,市井小民失信,则会为乡里所患.中国传统文化中,违背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一直被视为罪恶,不仅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甚至会遭到各阶层的一直仇视.而如今“和谐”社会的人们一方面高呼“和谐”的口号,一方面却为不和谐之事,彼此间相互欺瞒,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以成为众人所欣赏的优秀品质,而在自己路见不平时,却往往缺乏拔刀的勇气和胆略.诚信一方面被视作最低的道德标准,一方面又屡遭践踏.奸商见利忘义,一切道德与良知都成为无足轻重的累赘,甚至只有果断抛弃的人才能寻得发展.传统道德的沦丧竟至如此地步,“和谐”何日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