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必将走向全世界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ur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西方学者提出的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和与此有关的“开发右脑”之说在国内时有出现。有的文化教育部门高层管理人员也在演讲中多次宣传“左脑是语言脑、右脑是音乐脑”,要“开发右脑”。
  2005年,一家报社在报上连续为一厂家的英文学习机刊出整版广告。广告中说:“右脑学习效率比左脑高100倍”,“80%以上的右脑潜能闲置未用”,这一英文学习机是“右脑革命”,“学习效率最高可提升100倍”。广告中还说:一家电视台的一位知名双语节目主持人已签约应聘,成为产品广告的代言人。
  这种违反科学常识的自欺欺人的广告,竟然有报社编辑和记者为之代笔,有电视台的主持人为之代言。这实在令人费解和不安。
  2004年,中国语言文字学界中坚持“汉字落后论”和“汉字拉丁化”的“权威”,发动和组织了一次“反伪科学”签名运动并出版了文集,给汉字科学研究扣上了“伪科学”的大帽子,进行“反伪科学斗争”。
  在经历了文革灾难之后近三十年的中国文化科学界,竟然仍有“权威”人士用这种恰似文革的手段,来解决学术和科学中的争端和是非问题。这是为什么呢!实在值得中国文化科学界深思。
  本人长期从事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深感这种否定汉字科学的闹剧不仅明显缺乏学术道德和违反宪法,而且违反现代科学,不符合现代国际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1985年,应中国《科学》杂志之约,本人在该刊第37卷第1期上发表了《汉字与大脑》一文。文中详细分析了汉字与大脑的关系,明确指出:汉字与大脑的关系的特点是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是有利于大脑智力开发的。
  1992年,本人与安子介先生在香港出版了《汉字科学的新发展》一书,书中详细综合和分析了国际神经语言学关于“文字与大脑”的研究成果,并着重根据大量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成果,全面而详细地分析了“汉字与大脑”关系这个问题,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拼音文字和汉字两大文字体系。神经心理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拼音文字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则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并用的‘复脑文字’;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方式起主要作用,而汉字认知中则是利用‘多重编码’方式,语音、字形和语义编码兼用的。所以,西方提出的关于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的一般模式和‘开发右脑’的理论和方法不完全适合于使用汉字的中国人的大脑。学习汉字可以充分开发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大脑智力发展。‘汉字智力开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汉字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必将走向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字。”
  现在“汉字落后论”说法尚未消除,在中国和全世界,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汉字的重大科学价值尚未充分认识。看来,进行一次关于“文字与大脑”、“汉字与大脑”的广泛的科普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西方的拼音文字是“单脑文字”
  
  19世纪60年代以来,外国学者对说话、阅读或书写有障碍的病例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说话、阅读和书写功能均归大脑左半球掌管。这个结论得到科学界公认。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医生为治疗严重癫痫患者,大胆地施行了大脑胼胝体切断手术(即“分裂脑”手术),结果竟大大缓解以至治好了患者的癫痫症。此后又有很多病人接受了这种手术。学者们对这些分裂脑病人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工作,进一步证实西方人的说话、阅读和书写均与大脑左半球有关。可以说,西方的口头语言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语言”,其拼音文字也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
  现代社会是信息日益膨胀的社会,而社会信息主要以语言和文字为载体传播的,所以西方人认为,他们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左脑的信息负荷量过重,而右脑却相对比较悠闲和被忽视。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右脑教育”或“右脑开发”思潮的主要文化背景。
  
  日本假名是“单脑文字”
  日本汉字是“复脑文字”
  
  日本人的口头语言也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语言”。那么,日本文字是怎样的呢?日本是使用假名(拼音文字)和汉字双重文字体系的国家。这为比较研究拼音文字和汉字与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相当有利的天然条件,日本学者对此做了许多研究。例如,1973年以来,杉下守弘先生对一左视野失读(即“左视野—右半球”丧失了文字读音和理解能力)病例进行了长期研究。这是至今7例同类病例中研究得最详细的一例。该病例因切断了胼胝体后端而出现了左视野失读症。手术后12年内多次测验结果是一致的。现仅举其中一次为例。其“右视野—左半球”信息接受和处理系统对汉字单词和假名单词的读音和理解的正确率均为100%。而“左视野—右半球”信息接受和处理系统却有所不同,对假名单词的读音和理解的正确率分别为50%和63%,而对汉字单词的读音和理解的正确率则分别为94%和88%。对其书写功能的测验结果也与此相同。其他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也与此类似。可见,日本假名与西方拼音文字一样,也是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但日本汉字却是与大脑左、右两半球均有关系的“复脑文字”。
  
  中国汉字是“复脑文字”
  
  中国人的口头语言也是左半球“单脑语言”。那么,中国汉字又是如何呢?我们对汉字认知的脑机制作了综合比较研究,这是以十多年对中国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关系问题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为基础的。
  在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支持下,对脑损伤临床选择与国外同类的病例作了对照研究。例如,有6例分裂脑病人,都是为治疗严重癫痫而将胼胝体大部切断的。手术前后的比较检查结果表明,6例病人的“左视野—右半球”和“右视野—左半球”对汉字单词的读音和理解均正常,右手和左手的书写亦正常,手术前后无异。可是,国外的同类病例手术后却有“左视野失读”和“左手失写”症状。
  对许多大脑左半球后部大面积病变病人也作了研究。如一位女病人右视野偏盲,CT诊断发现大脑左半球后部有巨大肿瘤。但是,手术前后检查结果表明,“左视野—右半球”系统阅读正常,右手和左手写书正常。手术后仅两周,阅读检查结果是:对50个汉字单词的读音和理解完全正常;手术后一个月,“看物写字”检查结果是:6件物品共要写14个字,右手和左手均全部写对。出院后,能读报、看书和写信。可是,国外的同类病例则有“左视野失读”和“左手失写”症状。
  以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的左右大脑半球均有汉字认知功能,所以在大脑左半球损伤后,没有出现外国病例中那种阅读和书写障碍。
  在心理学实验室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了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
  
  汉字与大脑智力开发
  
  上述的神经语言学研究结果充分表明,汉字是左右脑并用的“复脑文字”,因而汉字可以同时开发两个大脑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大脑智力开发。
  关于文字认知的大脑信息处理方式的研究又发现,汉字的信息处理方式与拼音文字有所不同。拼音文字认知中语音编码起主要作用,即阅读和书写中都要经过语音这个中介环节才能理解阅读内容和写出字来。可是,汉字认知则可利用多种编码方式,是语音编码、字形编码和语义编码兼用的。因而汉字认知中大脑的编码方式和神经通路是较复杂多样而灵活的,这有利于开发大脑智力,这与汉字的复脑性是有关系的。
  另外,关于汉字书法与大脑左右两半球关系的研究发现,书法操作负荷对大脑两半球有适度的激活效应,可提高大脑两半球的反应能力,从而有利于大脑智力发展,早期毛笔写字训练和早期汉字书法教育对早期开发大脑两半球潜力是有价值的。发展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认为“视—动联合”可能是儿童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智力发展的开端和基础。“视—动联合”就是视觉映象与眼球的搜索、追踪运动或手指运动的联合。汉字毛笔写字和书法就是“视—动联合”训练的有效方法。
  汉字学习对开发大脑潜力的作用问题对非汉语母语者来说,也是有价值的,下面提到的“汉字对英文认知脑机制的异化作用”和“汉字与阅读不能症”两节的内容就是例证。
  
  汉字对英文认知脑机制的“异化作用”
  
  我们和其他的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是左脑和右脑并用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以后,英文的认知也由原来的左脑“单脑效应”转变成了左脑和右脑并用的“复脑效应”。研究还发现,刚来中国的西方留学生没有这种变化;打好汉语母语基础的中国大学生、小学生在学习英文时,是左脑和右脑并用的“复脑效应”,没有受到英文原有的左脑“单脑效应”的影响。
  我们把这个新发现称为汉字对英文脑机制的“改造作用”或“异化作用”。这是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问题。其原因有待深入研究,其中含有值得重视的科学问题。
  有的中国学者在对“藏—汉双语”学生和“维—汉双语”学生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汉字对拼音文字藏文和维吾尔文的这种改造作用,即由左脑“单脑效应”转变成了左脑和右脑并用的“复脑效应”。这是“西—中双语”学习中汉字的“改造作用”的旁论。
  以上所说的“汉字与大脑”方面的新发现使我们感到吃惊和兴奋。这对使用拼音文字的人们具有重大价值。三四十年以来,西方人一直为其左脑负担过重而苦恼,并不断寻求开发右脑的有效方法。可是至今未能解决。现在我们的研究发现,西方人只要学习汉字,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现在西方开始了汉语热,但是,恐怕还没认识到中西文化交流的这个深层次的结果吧!
  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可开展早期汉字教育,或派遣少儿来中国留学。在中国国内,打好汉语母语基础之前不宜强调学习外语。外语(主要是英语)教育低龄化,是不科学的、不可取的。
  国际上的学者和专家们一直在研究识字教育问题,他们是否看到了汉字识字教育的重大价值呢?
  
  汉字与“阅读不能症”(dyslexia)
  
  为了开拓人们对汉字科学认识的视野,下面再介绍一个奇妙的实验。1970年3月到6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的劳津(P.Rozin)等进行了一个奇妙的教学实验,这个实验也可以说是“汉字—英语”教学实验。被试者是8位小学生,年龄7.5—8.8岁之间,在校学习基础英文近2年,仍不能掌握英文字母的发音。个别施教也无济于事。实验前经测验证明,均不能阅读“辅音—元音—辅音”组成的6个简单音节(pip、zif、wat、lag、ren、gub),也不能阅读由4个单词组成的同韵单词表:cat(猫)、fat(肥胖的)、mat(席子)、sat(坐)。智力测验结果是,智商在80—107之间,为中等水平,并非低能,但患有“阅读不能症”。
  被试学习的材料是30个汉字,其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验的方法步骤如下:第一,将30个汉字分为7个学习单元,依次分期学习。但是,学习每个汉字时,都用英文发音,如汉字“母”是按“mother”发音。即把每个汉字译成英语,看的是汉字,说的是英语。第二,句子阅读测验,学完30个字,则独立阅读用30个汉字组合而成的6个新的英文句。如:“好哥哥不给人红车。”这个句子要读为“Good brother doesn’t give man red car.”第三,阅读3篇短文,每篇短文阅读后,要回答问题,以检查对短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实验结果如何呢?每个被试者只用2.5—5.5个小时,就完成了上述实验过程,学习的进展是很快的。句子测验的结果是:6个句子包含40个项目(汉字),全部被试者平均用了1分40秒,就顺利通过了测验,平均错误数仅为3。短文测验的结果是:3个短文共有137个汉字,8人被试的总字数为1096个,总的错误数只有50。
  这个实验结果于1971年在《科学》杂志发表后,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在其他类似实验中得到证实。于是在西方出现了“汉字能治病”的传说。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奇妙的实验呢?因为所有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里都有比例相当高的(约10%)患“阅读不能症”的学龄儿童。这些儿童的口头语言、视觉和听觉均发育正常,但就是学不会利用拼音文字进行阅读。关于“阅读不能症”产生的原因和如何防止与消除的问题,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可是,在使用汉字的中国和使用双重文字(假名和汉字)的日本却很少发现这种情况。于是,心理学家就利用汉字进行了上述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对那些有“阅读不能症”的小学生教以汉字,就可以使他们容易学会阅读用汉字表达的英文句子。这表明对有“阅读不能症”的儿童来说,汉字可以成为表达英语单词的文字工具,能开发大脑的阅读潜力,而拼音文字却不能。其原因是一个至今未解的汉字科学之谜,值得科学界重视。
  
  “汉字大脑智力开发”大有可为
  
  “早期大脑智力开发”是现在全世界共同关心的一个科学问题和教育问题。“大脑智力开发”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同时发挥两个大脑半球的潜力。如前所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汉字,就是人类“早期大脑智力开发”的宝贵资源。
  汉字具有四大基本特征,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四大基本特征,从根本上开创新教材和新教法,一定可以使汉字学习过程同时成为“汉字大脑智力开发”的过程。
  现在,对汉字价值的社会认知水平仍滞留在传统的“识字——阅读”阶段,没有达到“汉字智力开发”的汉字科学水平。至于“汉字落后论”,则是汉字科学之“敌”,就更不必说了。
  我们应研究新的“汉字大脑智力开发”的教材和教法。使汉字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教育资源能在智力开发中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显示出其应有的价值。汉字四大基本特征如下:
  一、汉字是单音节文字。现代汉字是纪录单音节汉语的单音节方块字,是字形、字音和字义的统一体。单音节汉字具有广泛的语义场(也就是扩词范围),完全能够适应随社会和科技发展而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概念。这一点与多音节的、横向排列的、长短不一的拼音文字是有很大差别的。这对大脑处理文字信息的过程、方式和效率是不会没有影响的。
  二、汉字是拼形文字。汉字不是拼音字,而是由基本拼形部件(构字部件)拼合而成的方块字。经初步分析,3500个现代汉字常用字中所包含的基本拼形部件不超过400个。独体字除外,其余汉字常用字大都是由这些基本拼形部件通过多方位的、多级的拼形方式而合成的。大多数合成字与其拼形部件之间,在字音和字义上是有一定联系的。汉字拼形是有一定特点、规律和模式的。
  三、汉字是复脑文字。与只使用左脑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学习过程是左脑和右脑并用的,可以同时激发全脑的潜能。这就是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有利于开发大脑智力。
  四、汉字是多重编码文字。与只使用字音编码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学习过程是字形编码、字音编码和字义编码兼用的;书写时的动觉编码也起一定作用。汉字学习中大脑的神经通路和神经网络是较为复杂、多样而灵活的。
  可见,汉字和拼音文字,恐怕不是某些语言学“权威”所说的那样,是人类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之分。实际上,这是两种发展方向根本不同的“语言—文字”体系。
  还须指出,预言“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的人士,反而使其成了他们自己所说的“好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衰老病人”。因为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前进,同时关系到信息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深入探索汉字科学与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的关系是汉字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应引起重视。
  充分认识和利用汉字的上述四大基本特征,以科学的方法学习汉字,可以全面发挥两个大脑半球的潜力,有利于大脑智力开发。“汉字大脑智力开发”是一个大有可为的科学研究领域,应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重视。汉字必将走向全世界,在世界的东方,早已形成了“汉字文化圈”。可是,由于“汉字落后论”、“汉字难学论”的影响尚未消除,“汉字与大脑”的研究成果尚未引起中国教育领导部门和广大教师的注意,汉字教学仍然被认为是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某大城市一位主持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特级教师认为小学生识字达到250—500字之后,就进入瓶颈状态,难以继续顺利前进了。这种看法符合汉字科学吗?
  看来,在中国应大力普及“汉字与大脑”等方面的汉字科学的知识,打破旧的汉字教学的指导思想,改变传统的教材和教法。这个问题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引起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了。
  
  (通讯地址:200012 华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汉字产生于殷商时代,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汉字是中华民族先人凭着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摄取自然万物和人类自身的种种现象,概括加工而成的文字。根据学者研究,它是起源于图画,经长时期演变才形成文字。因而,它的构形富于图像性。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纺织、服装大国,很早就有了纺织服装业。从现有的出土实物来看,1930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骨针长约82mm,通体磨光,针尾有钻透的针
期刊
语料是语言的载体,对语言研究者而言,它不单纯是个语言材料的取舍问题,还涉及语言研究的方方面面,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研究目标的合理性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反映着研究者对语言学科认识的深度。但有很长一段时间,语言研究者疏于语料的鉴别、选择、使用等问题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误,“过去有人用《大正藏》明版的唐代禅宗语录研究唐代语言……”(刘坚、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序》,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期刊
汉字,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并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素有历史文化的“化石”之称。汉字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以其独特的形式,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事物的特定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我们老祖宗所留下的这些珍贵遗产——方块字,把著名学者李土生的目光,紧紧地吸引了整整十个年头。十载寒暑,他披星戴月,自找苦吃,偏偏要给每一个汉字都填写一张“履历表”,说出它们的来龙去脉,也说出它们的内涵外延。  前不久,他的汉字
期刊
某报社编辑在编审一位实习记者的新闻稿时,将该稿中的“粗具规模”改作“初具规模”。文章刊出后,该记者找到那位编辑,说他将“粗”改作“初”是错误的,可编辑回答说自己这样改是对的。记者很倔强,找来《现代汉语词典》,说“词典上就这么写的”。那位编辑当然也不甘示弱,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翻到“初”字头条下,递到这位记者面前,记者一下子就愣住了。原来这本新出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不仅有“初具规模”,而
期刊
曾艳绘先生的《“冬至”一词的结构关系》一文,肯定“冬至”的“至”不作“到、达到”解,这一点我很赞同。但曾先生因而认为“冬至”一词不是主谓关系的复合词,而是偏正式复合词,我却起了疑心。  我们知道,汉语的构词法有所谓主谓、偏正、述宾、述补、并列等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并非适合于所有的词类,而是各有其适应性。而且,不同的词类,因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关系,它们所显示的词义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或限制。  主谓
期刊
部首检字法的混乱延续1000多年,造成损失不可估量。对于这一难题,笔者依据字形族性属性、汉字信息特征、拆字方法等基础研究,经30多年研究,创新部首的定义、定位、定部、定形、量化、特征等新见解,从而攻克了这一难题,治理了部首检字法的混乱。达到在85568个单字中,任何一个单字的部首,10—30秒钟可查到,提高了汉字检索效率。这一研究的突破为开创中文“字同检”和国家信息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以下对我们的研
期刊
黄宵雯、徐晓萍所著《思考汉字——徐德江先生语言文字理论研究》(以下简称《思考汉字》)作为“汉字文化研究丛书”贰,其正式出版发行是个重要的信息,意义深远。任何不带偏见的语言文字学人都有理由为它的问世而感到高兴。笔者期盼已久的语言学界真正意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终于露出了一丝曙光。  两位后起之秀,身在庐山之外,静观北京涟漪,站得高、望得远,其手笔所到之处,令人钦佩、惊喜、深思。她们对中国语
期刊
辽宁省语言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辽宁省修辞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于2006年4月22日、23日在鞍山师范学院召开。两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汉语应用与汉语学科建设”。与会代表共35人,辽宁省部分院校的汉语专业研究生列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共提交论文30篇,内容涉及汉语本体研究与汉语应用研究。同时,本届年会还围绕着“汉语学科建设”这一主题,就汉语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及招生、就业等问题进
期刊
新感觉派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①。学界对其一致的看法是,有异常快速的节奏,电影镜头般的跳跃结构,在读者面前展现出眼花缭乱的场面,以显示人物半疯狂的精神状态,凭借作者特殊的感觉和修辞方式去获取读者强大的心理回报。另外,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将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过时的思潮加以抛弃,否定传统的创作模式,追求全新的叙事方式及语言结构。之后,新感觉派的研究大体沿着这样两种模式发
期刊
2005年5月,笔者在北京拜访李敏生先生时,在他家中看到已故著名语文学家袁晓园女士的一幅墨宝,题为《百岁感怀》,诗云:“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人间哪有不老药,顺其自然过百年。”李敏生先生讲:“袁老师以102岁高龄辞世。这位闻名中外的才女,生前乐观豁达,她的养生之道就是勤习书法,以磨墨悬肘为运动,加上凝神静气,实际上是‘不信气功’地练气功,安能不体健寿长?”由于书画活动具有调节情绪、平衡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