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养生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angyou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5月,笔者在北京拜访李敏生先生时,在他家中看到已故著名语文学家袁晓园女士的一幅墨宝,题为《百岁感怀》,诗云:“不拜耶稣不参禅,不信气功不练拳,人间哪有不老药,顺其自然过百年。”李敏生先生讲:“袁老师以102岁高龄辞世。这位闻名中外的才女,生前乐观豁达,她的养生之道就是勤习书法,以磨墨悬肘为运动,加上凝神静气,实际上是‘不信气功’地练气功,安能不体健寿长?”由于书画活动具有调节情绪、平衡心理的效应,而情绪又是主宰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君不闻,情滞百病生,情舒百病消乎?可见,“七情”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故而,习练和品赏书画作品,无疑可以有效地调节心理。史料记载,北宋诗人秦观,因患肠胃病久治不愈,友人闻讯后送来一幅由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辋川图》,秦观便展画观赏,但见画上青山绿水,云雾缭绕,几只仙鹤在水中嬉戏……他顿觉悦目舒心,神清气爽,似身临其境,遂不适感淡忘。后经多次出神入“画”,恍若人在画中,画又在人中,人与画成为一体,肠胃病竟不药而愈。这就是疾病被绘画中的诗、画、情、景神韵洗涤一空的佳话。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说:“邀游太空,心胸变得博大。”那么,畅游画景,心旷神怡,有利于养生。
  现代医学发现,经常观赏山水花鸟等画景,可以调整心理,稳定情绪,激发观赏者的智慧灵感,平衡人体阴阳,陶冶人的品德,促使人精神愉快。应该说,人的愉快心理乃是最佳的精神状态,因为它既不过于兴奋,又冲淡了人的坏情绪 ,可使身体更健康。无论作画还是赏画,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在画面的山、水、云、林、竹、石与花鸟的仙境中,远离大自然的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人们,可以借助诗情画意般的美景畅游一番,从而使心灵升华在天地之间,自然生出“我欲乘风归去”的脱俗之感。这片刻的神仙梦,当然有益于人的心理与生理健康。悦人心情者,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也。再者,有兴趣画点漫画也是一乐,爱看漫画则更好。漫画家方成说:“漫画让我心胸宽松,心情轻松,有了这‘两松’,人活得就没有负担,没有压力,就自由自在。心情好,精神好,人的身体就好。”他曾给雕塑家刘开渠的画像题过一首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刘老今年八十七。问渠哪得寿如许,不与俗汉争高低。”方成的养生之首,除了养身还“养心”。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他处之泰然,从不动气,因为“气大伤身”正是这种超然的心胸,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20多岁。看来,民间“笑一笑,十年少”的俗话,还是颇有道理的。
  国学养生,首先必须讲汉字。因为汉字是国家之“本”,是国家之“魂”,没有汉字之“皮”,国学之“毛”焉附?有人说,中国的汉字,是克隆自然万物形态的文化,是信息网络文化,是大一统文化。美国的《时代》周刊曾发专文指出,古老的汉字和硅世界的奇特结合,将给世界经济和文化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不少中外专家预测,简洁、准确、严密、合理、科学、先进的汉字汉语将在21世纪发挥威力。汉字不是单纯的文字符号,汉字学和中医学一样,属于“道”的层次与境界。笔者在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李敏生著作——《汉字哲学初探》一书后,更坚定了此一信念。如果说,文学是对人生的表达,那么,中国的书法也是,所谓“书为心画”。书法之道,乃本于自然宇宙之道(虽大小不同,理却是相通的),书法的一动一静,与大自然律动相应,与人的喜怒哀乐相合。你看书法的线条之运行,在笔动墨舞、万毫齐力之间,“穷变化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孙过庭《书谱》)。以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祭侄稿》为例,这是一篇追悼在安史之乱中死去的兄长与侄儿的悼文,也是一篇透着悲壮之气与沉郁之情的书法精品。书作的开篇,由于作者尚能强抑悲情,故而书体章法流畅浑圆;当行笔于“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作者情动于中,悲从中来,在神思恍惚的状态下,行笔转快字体时大时小,或滞或疾,涂改无定,表明了作者彼时彼刻有着刻骨铭心的悲恨之态;而书至“魂而有知,无嗟之客”时,已是枯笔竭墨了,不难想像作者心泪已干,悲愤填膺,书作至“呜呼哀哉,尚飨”中戛然而止,作者悲慨冲霄,已无法再动笔了。这是一篇用血泪写成、撼动人心又无意于书作的佳品,由于真气扑人,故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第一乃王羲之的《兰亭序》)。试问,除了中国书法能表情达意外,世上还有哪个国家的文字具有如此不凡之功能?所以,与毕加索齐名的法国大艺术家巴尔蒂斯认为,中国书法艺术举世无双,几乎包含了造型艺术的一切规律。因而,但凡从艺,最好以中国书法启蒙。人们常说“书画同源”,国画大师陈子庄亦道:“中国画应该从整体看是一幅画,分开看,都不是画,是书法”,“书法是艺术,因此,与绘画一样,有真感情就美,矫揉造作则丑”。有人将书法之美列为形态美、韵律美、力感美、气势美、结构美、章法美、自然美、古朴美、清雅美、雄浑美、秀逸美、丰润美、刚健美、险劲美、风格美、意境美等,总而言之,是美不胜收。书法与绘画一样,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都是通过对天地人的感受而产生创作激情,从而心手合一,笔墨抒意。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非常讲究默坐静思,凝神静气,仿佛进入修练气功之状态。而所谓的“凝神”,乃是心平气和,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心神宁静,在恬淡虚无的状态下创作出神沛气足的书画佳作(无创作意识的作品往往佳作多)。汉代名将李广于朦胧中误把石头当“老虎”,在“凝神”中搭弓放箭,箭头入石(也即在意念专一中,把石头当作“真老虎”射)。然而后来却再怎么用力射,箭头也入不了石。王羲之以运笔潇洒,龙飞凤舞,妍美流畅,变化奇妙的《兰亭序》闻名古今。而据说,他后来曾书写过几次,却无一幅比得上第一幅之妙。对此,有狂草绝技的怀素和尚亦感同身受,他曾不无遗憾地说:“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西方画坛巨匠毕加索,曾虔诚地临摹过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作,然而虽说是达到了形似的层次,却少了中国画应有的神韵(即俗语说的“神来之笔”)。而神韵必须靠内修似的“凝神”去铸就,必须靠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孕育(古人有言:“读书万卷始通神”)。颜真卿的《祭侄稿》,既是古传之杰作,也是养生学中值得提倡之发泄法。由于人的“七情”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致病会直接伤及内脏(所谓七情六欲致内伤),所以在情绪的调节上,应“顺其自然”,不能人为地去“压”、去“忍”,而是该“发”时就“发”。因为坏的情绪具有“坏”的能量,不让它发泄出来,而是积蓄体内,天长日久,就会造成难治的疾病或成为癌症诱因。常见的一些高血压、胃溃疡、肠绞痛、偏头痛等病症,大多是体内积蓄的“坏”能量所致。因此,在情绪不好时,应该发泄,应该倾诉,该哭就去哭,该笑就去笑,该骂就去骂,该叫就去叫。总之,一吐为快,不吐不快,吐出“坏”来,心情愉快。况且,书法在情绪的调节上有消散之功能。古人云:“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之气,散心中之郁也。故书家得以无疫而寿。”笔者以为,书家若要真“无疫而寿”那就离不开先雪其躁气,扫尽俗肠,安闲恬适,凝神静气,默对素幅,以候神机;尔后心悟手从,潇洒流落,翰墨神飞。整个书画的创作过程,如同修练气功一样,在人静之中,忘却物欲,使身心得到休息,从而达到健身长寿的效果。
其他文献
《汉语大字典》第一卷653页:喝 hē,吸食液体饮料或流质食物。如:喝水;喝稀饭。清徐釚《游鼓山记》:“从石磴下数十级为灵源洞,大书‘喝水岩’三字于左。”   如果孤立地看,所引书证似乎正确无误,但只要探明鼓山“喝水岩”命名之由来,就不难发现此条书证及其相关的注音和释义都有误。据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十八《鼓山题名》记载:“鼓山去福州府治东三十里。康熙壬子六月,偕歙人郑珵,乘竹轿往游。晨曦射人面
期刊
汉字产生于殷商时代,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汉字是中华民族先人凭着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摄取自然万物和人类自身的种种现象,概括加工而成的文字。根据学者研究,它是起源于图画,经长时期演变才形成文字。因而,它的构形富于图像性。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纺织、服装大国,很早就有了纺织服装业。从现有的出土实物来看,1930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骨针长约82mm,通体磨光,针尾有钻透的针
期刊
语料是语言的载体,对语言研究者而言,它不单纯是个语言材料的取舍问题,还涉及语言研究的方方面面,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研究目标的合理性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反映着研究者对语言学科认识的深度。但有很长一段时间,语言研究者疏于语料的鉴别、选择、使用等问题而造成了研究的失误,“过去有人用《大正藏》明版的唐代禅宗语录研究唐代语言……”(刘坚、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序》,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期刊
汉字,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并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素有历史文化的“化石”之称。汉字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以其独特的形式,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事物的特定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我们老祖宗所留下的这些珍贵遗产——方块字,把著名学者李土生的目光,紧紧地吸引了整整十个年头。十载寒暑,他披星戴月,自找苦吃,偏偏要给每一个汉字都填写一张“履历表”,说出它们的来龙去脉,也说出它们的内涵外延。  前不久,他的汉字
期刊
某报社编辑在编审一位实习记者的新闻稿时,将该稿中的“粗具规模”改作“初具规模”。文章刊出后,该记者找到那位编辑,说他将“粗”改作“初”是错误的,可编辑回答说自己这样改是对的。记者很倔强,找来《现代汉语词典》,说“词典上就这么写的”。那位编辑当然也不甘示弱,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翻到“初”字头条下,递到这位记者面前,记者一下子就愣住了。原来这本新出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不仅有“初具规模”,而
期刊
曾艳绘先生的《“冬至”一词的结构关系》一文,肯定“冬至”的“至”不作“到、达到”解,这一点我很赞同。但曾先生因而认为“冬至”一词不是主谓关系的复合词,而是偏正式复合词,我却起了疑心。  我们知道,汉语的构词法有所谓主谓、偏正、述宾、述补、并列等结构关系。这些结构关系,并非适合于所有的词类,而是各有其适应性。而且,不同的词类,因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关系,它们所显示的词义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或限制。  主谓
期刊
部首检字法的混乱延续1000多年,造成损失不可估量。对于这一难题,笔者依据字形族性属性、汉字信息特征、拆字方法等基础研究,经30多年研究,创新部首的定义、定位、定部、定形、量化、特征等新见解,从而攻克了这一难题,治理了部首检字法的混乱。达到在85568个单字中,任何一个单字的部首,10—30秒钟可查到,提高了汉字检索效率。这一研究的突破为开创中文“字同检”和国家信息化提供了前提条件。以下对我们的研
期刊
黄宵雯、徐晓萍所著《思考汉字——徐德江先生语言文字理论研究》(以下简称《思考汉字》)作为“汉字文化研究丛书”贰,其正式出版发行是个重要的信息,意义深远。任何不带偏见的语言文字学人都有理由为它的问世而感到高兴。笔者期盼已久的语言学界真正意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终于露出了一丝曙光。  两位后起之秀,身在庐山之外,静观北京涟漪,站得高、望得远,其手笔所到之处,令人钦佩、惊喜、深思。她们对中国语
期刊
辽宁省语言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辽宁省修辞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于2006年4月22日、23日在鞍山师范学院召开。两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汉语应用与汉语学科建设”。与会代表共35人,辽宁省部分院校的汉语专业研究生列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共提交论文30篇,内容涉及汉语本体研究与汉语应用研究。同时,本届年会还围绕着“汉语学科建设”这一主题,就汉语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及招生、就业等问题进
期刊
新感觉派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①。学界对其一致的看法是,有异常快速的节奏,电影镜头般的跳跃结构,在读者面前展现出眼花缭乱的场面,以显示人物半疯狂的精神状态,凭借作者特殊的感觉和修辞方式去获取读者强大的心理回报。另外,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将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过时的思潮加以抛弃,否定传统的创作模式,追求全新的叙事方式及语言结构。之后,新感觉派的研究大体沿着这样两种模式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