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 明确定位 强化重点 协同创新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239831983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不断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强国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既为全国各省市学校体育改革指明方向,也为各地夺取改革新胜利鼓足信心。北京市抓住历史机遇,深入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面向全体、全面育人的目标,一以贯之地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将体育工作放在首都发展战略定位的高度,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为重心,以校园足球和冰雪运动为突破口,针对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中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狠抓政策落实,有效提升了课堂质量,明显充实了师资力量,全面促进了活动普及,在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上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果,为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北京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方协同,积极营造良好改革环境
  近5年,是北京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建设成果丰硕的5年,是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新阶段。北京市对与学校体育工作相关的政策进行了体系化的补充、修订和完善,从地方法规到部门政策不断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有效提升学校、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关注的密切度,加强各方合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协同性,为学校体育改革的平稳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1.根据教育改革需求,不断完善政策保障。北京市颁布了一系列学校体育改革政策,在内容上具有连续性和延续性,在体系上具有统筹性和关联性,将地方法规、政府规章、部门文件不同位阶层的政策法规相互映照、相互支撑,形成既科学设定全局又突出阶段重点的政策网络,保障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有效落细、落小、落实。
  《北京市推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完成了北京市实现了“三提高、两确保、一下降”的目标。《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社会力量支持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的通知》将校外优质资源引入校内,为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关于加快发展北京市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清晰设定校园足球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制度框架,为校园足球的扎实开展设好任务表和路线图。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在3年攻坚的基础上为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指明方向。《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将全民健康工作尤其是青少年健康工作提升高度,并以地方法规形式固定措施、强化落实。《“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将学校体育工作和卫生工作紧密结合,并提升到健康北京的高度、融人到“四个中心”建设的具体工作中推进落实。《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基本标准(试行)》首次亮相,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莫定了基础。
  纵观对比这些制度,经过了由点到面,再由面入点的变化轨迹,鲜明印证了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既抓全面推进又抓精准实施的思路,概括体现了北京要求、北京特色和北京模式。
  2.通过强化政府统筹,促进各方紧密协同,构建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体负责、部门联动协调的工作机制,并在开展专项工作和推进重点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协同。
  比如:北京市成立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北京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协会、校园足球培训基地、校园足球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校园足球通讯社和校园足球专家团队等机构,区、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纵向联动、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北京市青少年体育卫生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在横向联动,形成各委办局和各部门定期研究青少年体育工作机制。《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将体育卫生工作的评价权重提高至20%,同时建立起体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在教育体系内部有效联动教育和督导,确保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推进实施课外活动计划和高等学校、社会力量支持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在教育体系外部促进社会优质资源和学校体育改革需求的有效对接。在纵横内外四维构建协同机制的同时,通过具体举措广泛吸纳家庭参与,真正把各方力量凝聚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和共同愿景上来。
  3.围绕阶段性工作重点,持续加强经费保障。北京市根据学校体育改革方案,确定经费投入指南方向,尤其是围绕阶段性工作重点持续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近5年市级财政体育专项经费累计投入近10亿元,主要用于:对全市414所中小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全面修缮;为所有远郊区学校更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仪器,增设校方无过失责任险并从2014年起加大购买优质社会服务力度;为全市学校配齐单双杠等体育器材并全面实施体育器械区域地面软化工程,让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体育设施设备焕然一新;政府坚持每年为所有中小学生免费体检买单,并从2014年开始增设“体质成分测试”和“电脑验光测试”;推进高校社会力量支持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和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支持264所全国和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2所北京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研发课程、建设师资和开展活动,以重点改革引领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经费的充足保障及时满足了学校体育改革的软件需求,改善了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均衡發展。
  二、丰富特色课程,提升师资力量,切实提高体育课堂质量
  强化体育课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明确要求,也是促进全面体育、建设健康北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和体育重要讲话精神的主要途径。北京市在提升体育课堂质量上,坚持以全体学生的实际获得为核心,抓住课程和教师2个关键点,以体育教学改革为杠杆,将优化传统课程和打造特色课程相结合,将市级支持开发和学校自主开发相结合,有效提升了体育课堂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1.统筹优质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协同社会优质资源支持中小学体育改革,是近年来北京市深化教育改革坚持秉承的理念和持续探索的路径,目前已经形成特色和模式。近5年是改革探索的初期,市级发挥了统筹引领和示范带动的作用,在体育课程开发上,主要通过高校社会力量支持小学体育美育发展(以下简称“高参小”)和“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20所高校及国安俱乐部等11家社会力量对口支持166所普通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形成机制,累计开发体育美育课程近500种,开展教学40万课时,体操、田径等基础课程通过创新教法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家长和学生认可和喜爱的课程,直接惠及小学生20多万。“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根据学校体育设施、师资力量和原有项目基础等基础条件,为试点学校量身定制特色课程,因地制宜地为学校出思路、出点子、发展普及活动项目,联动学校的德育和美育,积极营造了良好的全员体育氛围。2018年将在试点基础上继续扩大参与学校,切实推进体育教学优质均衡发展。
  2.因地制宜,支持学校开发足球冰雪课程。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推进冰雪进校园既是国家要求和学生需求,也是北京市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重要突破口。北京市在推进这2项重点改革工作时将引导和鼓励各区各校根据自身特色开发适合青少年的足球和冰雪课程作为重要内容,注重发挥各区资源优势,将足球、冰雪运动的普及推广列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融入育人的课程体系中。市教委搭建专家资源平台,区教委积极承担主体责任,引导学校以多种形式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足球、冰雪内容或者教学模块,同时通过组建学校足球、冰雪社团或开展相关活动延伸课堂平台。开展校园足球优秀课例评选及展示,校园足球教学成果推广等活动,将足球纳入中考体育考试选测项目。北京市注重因地制宜开发课程,注重发挥234所足球特色校和52所冰雪特色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调动各区各学校资源优势和主体积极性,以3年行动计划、校本课程、知识读本、讲座光盘等多种足球和冰雪教学形式走进课堂,为足球冰雪的运动普及和文化传播开辟了有效路径。
  3.联动内外资源,配齐配强师资力量。坚持增数量和提质量两手一起抓。一方面,加大招聘力度、扩充兼职队伍,缓解教师数量不足问题。2012年以来北京市中小学新增体育教师1 452人,增长率为近20%,有效缓解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不足问题。特别是2014年以来,通过“高参小”和课外活动计划的实施,探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模式,拓展了各区、学校引入外部资源的思路和平台,形成专兼职教师互为补充的机制。参与“高参小”项目的教师超过1万人(含课外及社团活动课程),直接成为对口学校相对稳定的“编外教师”。另一方面,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坚持每年开展全员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有效提升了5 680名适龄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开展“千人百课”教学交流与展示和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考核与提升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活动,1 000余场观摩交流吸引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万人次参与。不断加强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等教学科研活动,提升了体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成立了北京市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打下基础。开展校园足球专项培训,选派体育教师赴国外学习,实施校园足球海外引智计划,有效缓解了足球教学师资短缺的问题。
  4.注重科学研究,支撑教学改革。连续9年举办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赛,增强测试专业性,扩大测试覆盖面,切实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引导在坚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度的基础上,强化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评价,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指标体系。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结果的评价与应用,增加数据研究和深度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干预措施和政策建议。坚持每年开展中小学健康月宣传活动和专家讲座进校园活动,对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直接开展健康指导。加强性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研究,助力健康教育全面开展。高度重视体育教研工作,加强教研对课堂的指导和支撑。配合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举措的实施,开展动态研究和宏观数据分析,尤其是对重要改革项目每年设立专项课题进行总结和论证,保障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
  三、完善竞赛体系,优化活动规则,有效促进全员参与
  北京市坚持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促普及,不断强化课外锻炼、有效丰富体育比赛活动供给。一方面,在赛制设置上注重分层分类组织,注重向郊区送优质资源,注重优质资源引领辐射,联动基层将课外活动和体育比赛做强做大,提升比赛活动的普及面;另一方面,在内容设计上注重贴近青少年身心特点,注重吸引家长参与,提升比赛活动的趣味性;同时,在形式上注重体育文化的传播,注重融通美育、德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注重发挥学生自身特长,切实做到人人参与。通过以上举措,做到提质量、增数量、扩容量,切实提升了学生实践活动的覆盖面。
  1.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有效实现全面普及。以每年开展百余项市级体育比赛活动为龙头,全力打造“阳光体育”品牌活动,探索班、校、学区、区、市级五级活动衔接模式。每年有1 000多所中小学校、近80所高校,10万余名大中小学生参与到市级体育竞赛活动;区级和学校举行的体育比赛活动中,更加注重全员普及,切实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参与面。着力完善足球竞赛体系,系统构建了普及与竞技相协调,教育、体育部门相统一的校园足球分级竞赛管理机制和校园足球联赛体系,大力开展以班级联赛为基础的校园足球校内、校际和选拔性竞赛活动,2016年以来,每年累计参与足球竞赛人次达30万以上。
  在做好全面普及的基础上,组织校际赛、冠军赛等高水平赛事活动,从引领性、可视性、文化性等多角度广泛吸引学生和家庭的关注和参与。充分发挥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統筹协调作用,发挥18个单项运动分会的带头引领作用,面向全市大学生蓬勃开展各级各类体育比赛活动,促进高校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北京市学生代表团在全国第13届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9项第一的历史性突破,展示了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成果。
  2.科学设计,提升体育运动趣味性。从教研、教学、活动上整体设计,为小学生量身定制小足球、小篮球、小排球,简化赛制、缩小场地,全面在低幼年龄学生中推行“小球计划”,有效夯实了低幼龄学生的三大球基础,持续推进校园三大球项目普及,进一步深化全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小球计划”灵活有趣、对抗强度适宜,更适合低龄儿童广泛参与,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足球兴趣和团队精神。同时,以开展活动为支点撬动课程科学改革。实施小足球计划,关注低幼年龄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引发了教师对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关注;围绕增强体育课教学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关于“小球计划”的新一轮教改研究在中小学悄然开展,全新改革理念渗透和引领了学校体育改革其他领域。   3.鼓励人人参与,促进健康理念广泛传播。以足球和冰雪运动普及为突破和试点,利用文化媒介平台,发展足球和冰雪小记者、小裁判,发动更多学生以说、唱、跳、演、画等形式向同龄人传播体育精神、足球冰雪魅力和奥林匹克文化,搭建人人参与的平台,有效增强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和教育性。成立了北京市校园足球发展与传播中心,探索建立适合中小学发展的校园足球文化发展与传播体系。推广“队列滑”“轮转冰”“旱地冰球”“陆地冰壶”等冰雪运动特色项目为引领,举办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课程和体验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冬奥文化氛围。开展京津冀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控宣传系列活动,加强“青春红丝带”社团建设,开展社团骨干专业培训,强化学生健康学习生活的理念。
  4.协同家庭力量,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家校深度合作是促进青少年健康管理的必然和有效途径,是北京市经过科学论证并贯穿在体育工作中的一项举措。多年来坚持向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发送家庭健康管理材料,有效引导家庭参与学生预防近视与肥胖健康管理。在市级竞赛活动中增加亲子组,提升趣味性,还原游戏性,吸引家长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实践证明,家校密切合作有利于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落到实处,北京市将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深化落实。
  回顾近5年的工作,北京市坚持育人为本,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位置,以上足上好体育课、提高课外锻炼实效为基本要求,以实施“高参小”和推广课外活动计划、普及校园足球和推进冰雪进校园为突破口,统筹社会力量,优化资源供给,从课程、师资、活动、教研、文化等方面打好学校体育改革组合拳,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是也更加清楚地看到,体育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基础不同,城区和郊区体育工作发展的盲点不同,家庭、社会和学校对体育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同,北京市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間的矛盾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不尽到位,体育育人功能的发挥还不够充分,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质量还有待提升,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依然存在,郊区学校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升仍是难点,城区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尚未解决,评价、激励、考核机制仍有待完善。
  下一步,北京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遵循学校育人规律,夯实工作基础,注重均衡发展持续精准发力。尤其是聚焦筹办2022年冬奥会和《北京市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配套任务的深化落实,聚焦加强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核心工作,深入推进课堂、师资、活动的供给侧改革,着重在促均衡上持久发力,在提质量上加强供给,在促规范上深入推进,在促协同上加强融合,在促落实上抓细抓实,努力开拓北京市学校体育改革的新局面。
其他文献
一、结合动作要素谈案例课时内容的确定  动作要素包含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力量、动作速度、动作速率和动作幅度7个方面。[1]各类不同的技术动作正是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和变化而形成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此为依据分析这些要素在特定的技术动作中的具体表现,并将其运用到运动技术形成的不同阶段中,有重点地学习,从而达到掌握相关技术动作的目的。本文结合立定跳远的动作构成,对相关动作要素的具体呈现进
第3组案例总体质量参差不齐、精品数量较少、有待提高的居多,还有的个别案例个人感觉有应付拼凑之嫌,最终还是差3篇一等奖候选案例没能评出来,心中颇为不快,与阅读优秀的案例是种享受的感觉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一、优点  1.内容选择丰富多彩、规范合理。既有教育案例,又有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内容有常规的,有新兴的,也有民族民间的,等等,一应俱全,符合学校实情,贴近学生实际。2.案例展现
2018年10月23日,“国培计划(2018)”——体育美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北京教育学院小学体育与健康班在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园开班。北京教育学院院长何劲松,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院长陈雁飞、党总支书记周志勇、副院长韩兵及相关项目负责人,及来自河北、黑龙江、江苏、浙江、河南、广东、重慶、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宁夏、新疆共13个省(区、市)的98名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参加了开班典礼。开班典礼由周志
5月3日下午,在2016-2017中国高中男子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上,浙江省回浦中学男篮击败北京四中,荣获全国冠军。此番对战,回浦篮球人用汗水和坚持,锻造出一支不畏强敌的战斗之师,最终将中国高中男篮联赛总冠军揽入怀中,回浦中学男篮当之无愧地成为临海、台州乃至浙江省的一张闪亮的体育名片。  回浦中学男篮取得的成绩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关注,该校篮球队的成长直至夺取全国总冠军与浙江省中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举办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适切性,充分发挥跨区域教学研讨活动的交流与辐射作用,2018年5月20-22日,由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主办、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承办、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协办的“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育联盟小学组第九届教学研讨活动”在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举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博士,浙江省
“期待效应法”是指教师通过运用目标指向明确的各种形式的评价,产生暗含期待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使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朝着教师所希望的效果或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方向发展的方法。  教學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完善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重视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才能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那么
《我是体育教师》——送教民族自治区巴林右旗站,于2018年5月6-12日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展开支教活动。5月11日,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复华小学校的张博、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楠和甘肃省兰州大学附属中学的马晓云等3位教师在巴林右旗二中进行了3节展示课,巴林右旗全体中小学体育教师现场观摩。3位支教体育教师与专家的共同备课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新四段式教学法。  新四段式教学法是指将体育课分为热身阶段、
一、巧妙设计与运用场地器材  有些学校的班级人数均在70人以上(尤其是低年级),场地器材相对不足,体育教师应巧妙设计,扮靓场地,使每名学生都有学练的机会。以篮球教学为例,课前将半块篮球场划分为4个边长约7m的小正方形,每块小场地间隔1m,练习拍球时学生持球分散站在小正方形边线上,无球学生站在小正方形内进行观察指导,到一定时间或次数后,有球学生和无球学生相互交换。小场地的巧妙划分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活动
一、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水平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基础知识部分。本课是第1课时,重点学习运动前后的饮水卫生。在运动中关注身体健康,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运动前后饮水卫生的重要性,明确不当的饮水行为会引起不良反应。  2.初步掌握运动前后合理的饮水方法。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健康的意识和责任感。  (三
5月22日,由东莞市教育局主办,东莞市厚街镇宣传教育文体局、厚街镇竹溪小学承办,东莞市中小学体育艺术联合会、中小学体育卫生研究会协办的东莞市第五届运动能力展示活动(全市展示阶段)在厚街镇竹溪小学举行,东莞市33所学校的1056名学生参加了活动。  东莞市小学生运动能力展示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战略部署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