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这也就是说,一个人仅仅具备了没有残缺、疾病和身体结实这样的条件还不能说明是健康,而真正的完整的健康应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达到最佳完满的状态,即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根源
1.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首先是中学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错误的传媒导向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再次,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怪异的社会价值观使中学生一时难以选择,造成了一些中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2.个体原因: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变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这期间的青少年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精力旺盛,感情充沛,常常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喜欢追求所谓的“轰轰烈烈”,对“自尊”很看重,而对生命却有些漠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异常或疾病。
3.家庭原因:在当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加上错误的家教策略和“代沟”的存在,缺少沟通与理解,产生了代际间的矛盾冲突,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
4.学校原因:学校没有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缺少相关的辅导老师,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陈旧,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课业负担重,考试频繁,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导,多处于恐惧和焦虑当中。
由此可以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在学校开展防患于未然的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此,我认为在充分了解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学校、教育者及家长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持续不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应对措施
1.紧抓课堂教学机遇,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教育就应该包括如何求知的教育和如何做人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如何教人做人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抓住课堂契机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各学科教学要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
2.利用主题班会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因此,利用主题班会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碍于面子,怕人说“出风头”而又羞于表现自己。要让中学生冲破这一层心理障碍,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机会。
3.开展心理交流信箱,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中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要面向中学生开展 “心理问题咨询和交流信箱”,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中学生 “心理问题网络咨询和网络交流信箱”,鼓励学生把心理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学生有了自己情感的发泄地。
4.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内向、焦虑不安、逆反心理和抑郁等症状。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5.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生活方面的辅导和前途职业的指导等。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同时,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能正确进行指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一定能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效道.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根源
1.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理想与信念的紊乱,首先是中学生缺少必要的精神支柱;其次,错误的传媒导向使中学生难以形成真正的自我;再次,商品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怪异的社会价值观使中学生一时难以选择,造成了一些中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2.个体原因: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青春期”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急剧变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冲突,这期间的青少年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精力旺盛,感情充沛,常常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喜欢追求所谓的“轰轰烈烈”,对“自尊”很看重,而对生命却有些漠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异常或疾病。
3.家庭原因:在当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加上错误的家教策略和“代沟”的存在,缺少沟通与理解,产生了代际间的矛盾冲突,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
4.学校原因:学校没有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缺少相关的辅导老师,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陈旧,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课业负担重,考试频繁,又缺乏心理健康指导,多处于恐惧和焦虑当中。
由此可以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在学校开展防患于未然的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此,我认为在充分了解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学校、教育者及家长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持续不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有效措施。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应对措施
1.紧抓课堂教学机遇,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而教育就应该包括如何求知的教育和如何做人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这样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如何教人做人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抓住课堂契机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各学科教学要在不同层次上涉及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学科内容加以梳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
2.利用主题班会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因此,利用主题班会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碍于面子,怕人说“出风头”而又羞于表现自己。要让中学生冲破这一层心理障碍,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机会。
3.开展心理交流信箱,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中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要面向中学生开展 “心理问题咨询和交流信箱”,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中学生 “心理问题网络咨询和网络交流信箱”,鼓励学生把心理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学生有了自己情感的发泄地。
4.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内向、焦虑不安、逆反心理和抑郁等症状。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5.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生活方面的辅导和前途职业的指导等。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同时,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能正确进行指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现在社会的发展趋于多元化,人的发展也由单一型转为多样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度是比较大的。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勇于探索,一定能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效道.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