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首次利用地震数据监测冰盖融化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5月6日,Science Advances刊发文章《利用环境地震噪声监测格陵兰冰盖西南部的融化状况》(Monitoring southwest Greenland’s ice sheet melt with ambient seismic noise),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已经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即利用海浪撞击产生的地震波来监测格陵兰冰盖的季节变化。
其他文献
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口西青海和新疆交界处发生了8.1级地震.昆仑山构造带以其在青藏高原成因、演化和现今活动性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
由于数字地震台站空间分布密度较大,信号采样率高,观测资料连续性和稳定性较高,本文以73个台站组成的青海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脉动观测资料为基础,对观测资料进行去除直流信号、仪器响应、脉冲信号,通过带通滤波提取观测资料中0.01—0.025 Hz频段信号。对研究区域(31°—40°N,87°—103°E)进行0.3°×0.3°网格化。通过台网观测资料确定研究区域地
对新43泉改井水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泉改井效果较好,利用水位仪能够观测动水位进而计算出流量.震例表明,泉改井水位观测数据在测点周围250km范围内中强地震前表现出
地壳中的应力是地震和其他构造运动过程的直接动力来源,地壳应力场及其时空变化的研究可以为深入了解地震孕育过程、地震发生机理等提供可靠信息。本研究基于2008—2015年期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采用Michael提出的叠加应力场方法得到了苏北—南黄海盆地应力场反演结果,分析了2012年7月20日高邮—宝应4.9级地震前后应力场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震、电阻率、地下流体等观测资料,综合探讨了此次地震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与持续挤压,导致天山的再度隆起及其南北两侧的冲断作用.新生代天山主要由再旋回造山作用形成,冲断作用使构造负载所产生的岩石圈挠曲而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pidemic Type Aftershock Sequence,ETAS)模型对2009年8月28日青海大柴旦M_S6.4地震序列的参数进行了估计。对于青海大柴旦M_S6.4地震序列的选取,在空间范围上设定36.0°—40.0°N,95.0°—97.0°E内的地震事件。序列的地震事件基本参数使用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全国统一地震编目目录》,选用2009
地壳介质所受应力在地震前缓慢积累、地震时急剧释放、地震后缓慢回升,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地壳介质中的孔隙会闭合或张开,介质的波速、各向异性快波方向等性质也会因此改变。
主要从汶川地震前后的地震6值变化探讨脆性层应力环境的演化,从GPS形变探讨地表应变的演化,从地震波速度变化探讨发震层介质演化,并进一步探讨应力应变演化和介质演化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