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实现有效教学,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根本任务。作者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就如何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谈谈认识。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有效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种生产工具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对于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标准之一。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
在大部分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学习兴趣,积极性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如何让中职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中职计算机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现状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理想。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时不再设置统一的分数线,以我校为例,我校从建校以来一直是面向全国范围内招生,由于招生地区范围广,造成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初中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有的从未接触过,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玩游戏、聊天、听歌的基础上,并未系统地接受过计算机课程的教育,这使以后的课堂教学难度更大。
2.教材同实际应用脱节,造成学生兴趣不浓厚。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以应用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目前没有非常适用的教材。以我校为例,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用得最多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虽然配有《上机指导与练习》,但是案例过于简单,缺乏实用性,对于一部分在初中时学习过计算机课程的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和挑战力,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3.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有效性低。
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基础较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中职学校后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更谈不上学习动力。对于计算机,普遍的认识是“打游戏、上网”,当在机房上课的新鲜劲过后,便产生懈怠感,不知道学了这些能做什么,渐渐失去兴趣,把时间用来玩手机、睡觉等,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低。
二、提高中职计算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措施与策略
1.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学生无心问学,在学习当中稍遇困难就退缩、排斥,久而久之,对学习愈发失去兴趣,这种情况下,睡觉和玩手机成了学生课堂的必然选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和计算机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各个教学模块,尽量照顾各阶段学生的需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对于程度稍好的同学,准许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安排时间和练习,鼓励这些学生在完成自己的练习后帮助其他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同学;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和鼓励,即使安排的课堂练习不能完成,也要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根本就不做还是初学操作不熟练导致的。针对前者,要及时询问原因和引导;而对于后者,则给予鼓励和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转变教学思路,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早已不适用,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是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任务驱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把一学期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这些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有很多优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在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时,程度相对好的学生极易形成派系而忽视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反正小组有同学会做,自己则开始打游戏、玩手机,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和课堂动态,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
3.引入“竞赛”机制,提高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好强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我曾经带过两周的打字实训,打字本身是很枯燥的课程,可要想提高打字速度就要多打多练,对于十几岁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每天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练习打字无异于是一种折磨,时间久了,不仅会导致教学效率低、学习主动性差,课堂纪律也无从谈起。因此,我在实训中引入了“竞赛”机制,每天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评,进行成绩统计,对连续三天都在前几名的同学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一个作业本或者一枚小小的书签。通过竞赛,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经常下课了还坐在电脑前“劈里啪啦”反复练习,其实学生并不是在乎奖品的本身,而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
4.加强教师队伍学习,倡导“双师型”队伍建设。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件的更新速度飞快,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时刻紧跟专业发展步伐,及时更新相关专业知识,多在业余时间钻研教学技能、提高实际业务水平。另外,教师之间应该相互之间多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多进行一些技能竞赛,这样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加快了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建设。只有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及时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才能构建一支良好、过硬的师资队伍,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武马群.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
[2]林依萍.多元激趣、创建有效课堂.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存在,2010.15.
[3]沈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网上资料.
[4]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文化艺术出版社.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有效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种生产工具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对于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标准之一。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是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
在大部分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学习兴趣,积极性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如何让中职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中职计算机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现状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理想。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时不再设置统一的分数线,以我校为例,我校从建校以来一直是面向全国范围内招生,由于招生地区范围广,造成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初中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有的从未接触过,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只是局限于玩游戏、聊天、听歌的基础上,并未系统地接受过计算机课程的教育,这使以后的课堂教学难度更大。
2.教材同实际应用脱节,造成学生兴趣不浓厚。
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以应用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目前没有非常适用的教材。以我校为例,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用得最多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虽然配有《上机指导与练习》,但是案例过于简单,缺乏实用性,对于一部分在初中时学习过计算机课程的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和挑战力,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3.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有效性低。
中职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基础较差,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中职学校后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更谈不上学习动力。对于计算机,普遍的认识是“打游戏、上网”,当在机房上课的新鲜劲过后,便产生懈怠感,不知道学了这些能做什么,渐渐失去兴趣,把时间用来玩手机、睡觉等,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低。
二、提高中职计算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措施与策略
1.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学生无心问学,在学习当中稍遇困难就退缩、排斥,久而久之,对学习愈发失去兴趣,这种情况下,睡觉和玩手机成了学生课堂的必然选择,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和计算机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各个教学模块,尽量照顾各阶段学生的需求、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对于程度稍好的同学,准许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安排时间和练习,鼓励这些学生在完成自己的练习后帮助其他在操作中有问题的同学;对于起点较低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和鼓励,即使安排的课堂练习不能完成,也要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根本就不做还是初学操作不熟练导致的。针对前者,要及时询问原因和引导;而对于后者,则给予鼓励和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转变教学思路,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早已不适用,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是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任务驱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把一学期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这些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有很多优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在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时,程度相对好的学生极易形成派系而忽视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反正小组有同学会做,自己则开始打游戏、玩手机,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和课堂动态,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
3.引入“竞赛”机制,提高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好强心和荣誉感,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我曾经带过两周的打字实训,打字本身是很枯燥的课程,可要想提高打字速度就要多打多练,对于十几岁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每天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练习打字无异于是一种折磨,时间久了,不仅会导致教学效率低、学习主动性差,课堂纪律也无从谈起。因此,我在实训中引入了“竞赛”机制,每天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评,进行成绩统计,对连续三天都在前几名的同学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一个作业本或者一枚小小的书签。通过竞赛,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经常下课了还坐在电脑前“劈里啪啦”反复练习,其实学生并不是在乎奖品的本身,而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
4.加强教师队伍学习,倡导“双师型”队伍建设。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件的更新速度飞快,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时刻紧跟专业发展步伐,及时更新相关专业知识,多在业余时间钻研教学技能、提高实际业务水平。另外,教师之间应该相互之间多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多进行一些技能竞赛,这样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更加快了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建设。只有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及时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才能构建一支良好、过硬的师资队伍,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武马群.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
[2]林依萍.多元激趣、创建有效课堂.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存在,2010.15.
[3]沈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网上资料.
[4]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