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如何围绕课标、考纲为学生的发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已成为每一位初中化学老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认识和做法。
1 有效导入
导入要注重情景设计,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有新意、有目的性。常见的有效导入有下面几种:
1.1 “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化学故事”导入法。例如在讲《燃烧》一节时,引用《思维的枷锁》一文。有这么一位考古专家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通过考证,他确认里面埋葬着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富可敌国的王侯,那位考古专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推开坟墓的门时,眼前的景象却吓得他魂飞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灭的吊灯中竟然有一盏还燃烧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从来没有见过能燃烧1000多年的灯,惊骇之余转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仅仅几天之后,另外几位考古学家得知消息,赶到这里,却没发现那盏燃烧的灯,他们顺利地取出了文物。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疑惑开始本节课学习,燃烧的条件讨论完后,谜底也就解开了。原来,那盏看似一直燃烧的灯的燃料里含有磷,墓穴被封闭后,耗尽了氧气的灯全部熄灭。墓门打开,新鲜的空气涌入,那盏着火点很低的磷灯开始自燃。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结果不仅让学生获知解惑,也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
2 有效探究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可行的与不可行的),集中在课堂上由设计的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实验来测定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系统的探究。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我们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实验报告。
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实际上,教材中许多的演示实验和有关数据表格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很有必要对教材中那些能引起探究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
3 有效实验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1 实验素材本土化——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生活中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条件,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有不少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生活中却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现象。比如,新磨的刀,刀口比起刀背更容易生锈;生石灰拌水后粉墙,墙面“结壳”后会“出汗”;白醋能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微妙与有趣,潜移默化地缩短其与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3.2 实验情景生活化——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科学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有些来源于生活中的化学表征,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进行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究。比如,锄头、犁等农具在农村不用之后往往扔在屋角,我们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讨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弊端,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方法,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4 有效提问
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扭转这种状况。
4.1 提问应具有思考性。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在设计“微粒之间有空隙”预习导引时,针对课本水与酒精的混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玻璃管上空的空隙里有什么?如果实验过程中,向玻璃管中先加酒精后加水,现象会如何?
4.2 提问应具有艺术性。例如,在检查原子的构成预习效果时,不是问原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而是展示一幅图,通过这幅原子结构模拟示意图,请学生谈谈对原子的结构有哪些认识?
4.3 提问应具有层次性。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
4.4 提问应具有探索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教师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也是正常的,这有助于促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确定的答案,有的问题科学家都在研究中,但应该知道并能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渠道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过多的提问,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1 有效导入
导入要注重情景设计,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有新意、有目的性。常见的有效导入有下面几种:
1.1 “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化学故事”导入法。例如在讲《燃烧》一节时,引用《思维的枷锁》一文。有这么一位考古专家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座古墓,通过考证,他确认里面埋葬着一千多年前的一位富可敌国的王侯,那位考古专家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推开坟墓的门时,眼前的景象却吓得他魂飞魄散,在棺木的上方很多熄灭的吊灯中竟然有一盏还燃烧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从来没有见过能燃烧1000多年的灯,惊骇之余转身便逃,再也不敢回到墓中。仅仅几天之后,另外几位考古学家得知消息,赶到这里,却没发现那盏燃烧的灯,他们顺利地取出了文物。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带着疑惑开始本节课学习,燃烧的条件讨论完后,谜底也就解开了。原来,那盏看似一直燃烧的灯的燃料里含有磷,墓穴被封闭后,耗尽了氧气的灯全部熄灭。墓门打开,新鲜的空气涌入,那盏着火点很低的磷灯开始自燃。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结果不仅让学生获知解惑,也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
2 有效探究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教师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可行的与不可行的),集中在课堂上由设计的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的实验来测定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开始了系统的探究。学生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实验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我们要求他们讲出自己所选装置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实验报告。
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实际上,教材中许多的演示实验和有关数据表格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很有必要对教材中那些能引起探究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
3 有效实验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1 实验素材本土化——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生活中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条件,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有不少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生活中却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现象。比如,新磨的刀,刀口比起刀背更容易生锈;生石灰拌水后粉墙,墙面“结壳”后会“出汗”;白醋能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其中的微妙与有趣,潜移默化地缩短其与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3.2 实验情景生活化——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长期的生活中,人们积累了许多科学的经验,但也产生了不少错误的观念。这些错误观念有些来源于生活中的化学表征,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进行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探究。比如,锄头、犁等农具在农村不用之后往往扔在屋角,我们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讨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弊端,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方法,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4 有效提问
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扭转这种状况。
4.1 提问应具有思考性。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在设计“微粒之间有空隙”预习导引时,针对课本水与酒精的混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玻璃管上空的空隙里有什么?如果实验过程中,向玻璃管中先加酒精后加水,现象会如何?
4.2 提问应具有艺术性。例如,在检查原子的构成预习效果时,不是问原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而是展示一幅图,通过这幅原子结构模拟示意图,请学生谈谈对原子的结构有哪些认识?
4.3 提问应具有层次性。教师在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
4.4 提问应具有探索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学生善于提问,敢于质疑,这是好现象,教师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也是正常的,这有助于促使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教师不必要也不可能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出确定的答案,有的问题科学家都在研究中,但应该知道并能指导学生通过什么渠道去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过多的提问,学生精神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