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的信息化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创新人才,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从实际中找到这些问题,并从理论和实际上对其所反映的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予以纠正,以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存在的问题 有效教学
1 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并以其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喜爱。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问题也随之而来。
问题一:人为物用,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
课例1《我爱故乡的杨梅》。上课伊始,课件展示了不同时期杨梅生长的图片,教师配乐介绍相关知识;随后,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读感知;接着,课件展示重点段落、句子,教师配以不同的画面引导学生理解、朗读、背诵;进而,课件出示不同习题,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巩固练习;最后,课件展示几种水果图形,要求学生仿写、练写。
初看,整堂课教学严谨,教学过程流畅,但细细体味,在这堂课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课件的“奴隶”,在课件的牵引下,学生很少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他们能够做的也多是揣摩教师的心思,按照课件的要求去“投其所好”,结果造成教学毫无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主要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教师应该是为“学”而教,而不能让学生为“教”而学。课例1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课件,虽然在教学手段上有了创新,但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的框架内,因此,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
问题二:越俎代疱,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课例2《坐井观天》。师:这节课,两个动物朋友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学习,他们是谁呢?(课件展示:一只飞翔的小鸟和一只呱呱叫的青蛙)生:(很兴奋)小鸟!青蛙!师:可是,小鸟和青蛙不知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你们想知道吗?生:(异口同声)想!师:请听故事《坐井观天》。(大屏展示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动画演示,并配有课文朗诵带。)生:(抬头看着大屏,津津有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课件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较好的效果。但近十分钟内,学生的教科书始终搁置在一边,教师在学生还没有通读教材的情况下,就直接向学生展示与课文配套的演示。虽然文本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也少了。文本的内容并非是由学生通过阅读而感知,学生缺少了与文本的直接交流,阅读能力也随之降低。
笔者在参加一次教材培训时专家曾指出: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特别是低段的阅读教学,只有在文本中字、词、句上下功夫,才可能产生实效。课例2中,虽然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但用课件演示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忽视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在这一案例中,课件没有起到应用的作用,反而越俎代疱,学生的阅读能力怎能得到提高?
问题三:浅层体验,缺乏学生的广泛参与。
课例3《五彩池》。学习五彩池的形成原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折射”,课件出示一幅折射示意图。师:到底什么是“折射”呢?请看大屏。(课件展示一根小棒缓缓放进一个盛了半瓶水的容器内)生:(盯着大屏,面无表情。)师:通过课件的演示,你发现了什么?生1:小棒放进瓶子内,好像断成了两截。生2:原本直直的小棒,进入水中后,上半截和下半截好像不再是直的了。师:还有吗?生:无人应答。
对于小学生来说,“折射”确实是个抽象的词语,如何变抽象为形象呢?课例3中,教师采用了课件演示的方法,让静止的、抽象的教学内容活动起来,虽然活化了教材,但并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学生学得并不主动。正如有的同学说的:“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的心理,在学习活动中一般都求新、求奇、求趣,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更适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亲历亲为,相信学生的能力会得到锤炼和提高。
2 如何有效地进行多媒体教学
2.1 更新观念是有效进行多媒教学的前提。有些教师认为,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的课就是具有新理念的新课。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断的追求手段的创新,将大量的图片、资料、录像引入课堂。然而透过这些浮华的现象看教学的实质,学生的能力并末从中得到提高。这正如案例1中所遇到的,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在课件的引导下,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
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灵魂,观念更新比方法更新更为重要。《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一书中说到,新课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学过程,是师生沟通和交往的过程。新课堂的追求,并不是一种崭新的东西,而是原本就该有却被我们忽视的东西,是在知识、技能、技巧、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新课堂改变的是学生过去那种消极、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并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
2.2 研读文本是有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教材作为知识、情感、情趣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就是通过阅读文本中感性材料的文字符号来逐步实现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加强教师对文本把握的能力。教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决定教学手段是否有效。
《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一书中指出,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材内容+好的呈现形式+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内容含金量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从具体学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自然就越丰富。在处理教材上,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法和最适合学生的内容去完成教学目标。
2.3 因材施教是有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保证。因材施教,其实质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案例3中,教师试图通过课件演示将“折射”一词动态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初衷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缺少趣味性,学生的兴趣没能充分调动,因此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每篇课文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只有围绕不同的目标,进行一系列的加工转换,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为他们所能接受的呈现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层次整合!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教学技术应用,2005(7~8)
2 扬云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四大难题——教育部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晓芜访谈之一.网络科技时代 (信息技术教育),2002.5
【关键词】 存在的问题 有效教学
1 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教学,融入了课堂实践,并以其生动的画面,形象的演示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喜爱。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问题也随之而来。
问题一:人为物用,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
课例1《我爱故乡的杨梅》。上课伊始,课件展示了不同时期杨梅生长的图片,教师配乐介绍相关知识;随后,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读感知;接着,课件展示重点段落、句子,教师配以不同的画面引导学生理解、朗读、背诵;进而,课件出示不同习题,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巩固练习;最后,课件展示几种水果图形,要求学生仿写、练写。
初看,整堂课教学严谨,教学过程流畅,但细细体味,在这堂课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课件的“奴隶”,在课件的牵引下,学生很少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他们能够做的也多是揣摩教师的心思,按照课件的要求去“投其所好”,结果造成教学毫无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主要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教师应该是为“学”而教,而不能让学生为“教”而学。课例1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课件,虽然在教学手段上有了创新,但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的框架内,因此,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
问题二:越俎代疱,忽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课例2《坐井观天》。师:这节课,两个动物朋友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学习,他们是谁呢?(课件展示:一只飞翔的小鸟和一只呱呱叫的青蛙)生:(很兴奋)小鸟!青蛙!师:可是,小鸟和青蛙不知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你们想知道吗?生:(异口同声)想!师:请听故事《坐井观天》。(大屏展示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动画演示,并配有课文朗诵带。)生:(抬头看着大屏,津津有味。)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课件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较好的效果。但近十分钟内,学生的教科书始终搁置在一边,教师在学生还没有通读教材的情况下,就直接向学生展示与课文配套的演示。虽然文本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也少了。文本的内容并非是由学生通过阅读而感知,学生缺少了与文本的直接交流,阅读能力也随之降低。
笔者在参加一次教材培训时专家曾指出:小学阅读教学,重在培养阅读能力,要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特别是低段的阅读教学,只有在文本中字、词、句上下功夫,才可能产生实效。课例2中,虽然教师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但用课件演示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忽视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在这一案例中,课件没有起到应用的作用,反而越俎代疱,学生的阅读能力怎能得到提高?
问题三:浅层体验,缺乏学生的广泛参与。
课例3《五彩池》。学习五彩池的形成原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折射”,课件出示一幅折射示意图。师:到底什么是“折射”呢?请看大屏。(课件展示一根小棒缓缓放进一个盛了半瓶水的容器内)生:(盯着大屏,面无表情。)师:通过课件的演示,你发现了什么?生1:小棒放进瓶子内,好像断成了两截。生2:原本直直的小棒,进入水中后,上半截和下半截好像不再是直的了。师:还有吗?生:无人应答。
对于小学生来说,“折射”确实是个抽象的词语,如何变抽象为形象呢?课例3中,教师采用了课件演示的方法,让静止的、抽象的教学内容活动起来,虽然活化了教材,但并没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学生学得并不主动。正如有的同学说的:“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好群的心理,在学习活动中一般都求新、求奇、求趣,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更适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亲历亲为,相信学生的能力会得到锤炼和提高。
2 如何有效地进行多媒体教学
2.1 更新观念是有效进行多媒教学的前提。有些教师认为,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的课就是具有新理念的新课。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断的追求手段的创新,将大量的图片、资料、录像引入课堂。然而透过这些浮华的现象看教学的实质,学生的能力并末从中得到提高。这正如案例1中所遇到的,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在课件的引导下,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
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灵魂,观念更新比方法更新更为重要。《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一书中说到,新课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学过程,是师生沟通和交往的过程。新课堂的追求,并不是一种崭新的东西,而是原本就该有却被我们忽视的东西,是在知识、技能、技巧、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新课堂改变的是学生过去那种消极、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并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
2.2 研读文本是有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教材作为知识、情感、情趣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就是通过阅读文本中感性材料的文字符号来逐步实现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加强教师对文本把握的能力。教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决定教学手段是否有效。
《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一书中指出,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材内容+好的呈现形式+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内容含金量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从具体学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自然就越丰富。在处理教材上,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法和最适合学生的内容去完成教学目标。
2.3 因材施教是有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保证。因材施教,其实质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案例3中,教师试图通过课件演示将“折射”一词动态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初衷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缺少趣味性,学生的兴趣没能充分调动,因此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每篇课文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只有围绕不同的目标,进行一系列的加工转换,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为他们所能接受的呈现方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层次整合!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教学技术应用,2005(7~8)
2 扬云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四大难题——教育部基础 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晓芜访谈之一.网络科技时代 (信息技术教育),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