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声夺人的导入教学固然重要,但精彩的课堂结尾也很有必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教学实际,努力地钻研数学教材,根据课堂教学实情,为学生设计出一个个精彩的课堂结尾,这样有始有终,追求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让学生在上完一整节课后,仍对数学意犹未尽,从而更好地增强数学魅力,提升教学效果。
一、游戏型结尾,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初始点,教师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怀。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出发,在课堂结尾时,引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将游戏与数学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快乐地结束课堂学习,并在快乐的游戏中深化数学内容,推进学生有效参与。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临近下课,教师组织学生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下课了,现在请你们依照游戏规则走出教室。“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学号,现在听我讲规则,看你的学号是否符合我说的这一规则。请学号是3的倍数的学生先走出教室。”在教师说完后,学生们都迅速反应自己的学号是否是数字“3”的倍数。很快,一部分学生陆陆续续地走出教室。之后,教师又说:“下面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走出教室。”学生们反应都很迅速,想到课上已经学习了关于能被2整除的数字,是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字。学生们迅速站起来走出教室,随后,教师向大家提问:你们知道在我们这40名学生中,还有哪些学号在教室中呢?学生们纷纷喊出自己的学号,随后,教师又开始说:“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学生走出教室。”学生在教师说完这一规则后,立即思考回忆“能被5整除的数”的知识内容,很快学生想到只要个位数字是0、5的数字,都能够被5整除,也就是5的倍数,再想到此后,学生们立即作出反应,相应的学生站起来走出教室。教师就这样与学生一起做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对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了解。
游戏型课堂结尾,巧妙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意犹未尽,并通过做游戏,对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和了解,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
二、反思型结尾,促使学生自我提高
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更好地突破自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课后反思,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优点,进而增强自信,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更好地在课下继续学习、完善自我。
例如,教学“年、月、日”,在临近课堂结束时,教师选择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反思。这时,有学生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在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后,我对年、月、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了每个月的固定天数,了解到一个口诀来帮助我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变,其余的除了二月份都是三十天,我还了解到了闰年和平年的区别。”“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年历,我对历史年份有了很好的认识,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我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我认为我还是对闰年和平年的知识不太熟练,尤其是在一些题中,直接给出一些年份,問本年的二月份是多少天?我会反应很长一段时间,怎样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怎样的年份中的二月份又是29天。我认为,究其原因还是不太熟练,所以在课下我需要强化记忆,加强练习,多练习、多记忆。不过整体来说,我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掌握了大部分内容,在课下仍需要进一步地巩固练习。”……
反思型课堂结尾,更充分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并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能够找准方向更好地完善自我。
三、延伸型结尾,开拓学生思维视野
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尽量关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对课堂结尾也不例外。教师常采用延伸型结尾模式,让学生在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思考研究,让学生把问题思考得更加透彻,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在临近课堂结束时,发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数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于是,决定拓展知识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中是一座冰山,其中冰山的一部分露出了海面,此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露在海面上的部分占整座冰山的几分之几。教师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在学生回答出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继续向学生提问:通过观察这一图片我们发现冰是可以漂浮在海面上的,除了冰你还知道什么物品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有的学生说:“我的书本就可以漂浮在海面上。”有的学生说:“一些塑料。”学生们一时间众说纷纭。这时,教师又问:你所说的物品能够全部露出海面吗?露出的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呢?有的学生继续思考。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数学课堂教学也随之结束,但学生的大脑还在想着老师的问题,有的学生在课下很主动地查阅资料,寻找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
延伸型课堂结尾,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课下积极阅读、学习,无形中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技能,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四、德育型结尾,促进学生素质教育
教师教学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并不是只有直接的说教,还有课堂教学中的无形渗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德育型结尾,将数学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将有意识教育渗入到无意识教育中,让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又得到很好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将自己调查到的资料制作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其中有一项是教师让学生调查小区内每户人家每天的塑料袋用量,在课堂临近结尾时,教师便借此机会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大家每天耗费的塑料袋数量之多。于是,教师乘胜追击,在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为学生讲述了一些有关白色污染的危害,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并教育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要注重保护我们的环境,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提倡“菜篮子购物”。这样,无形中激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这种教学方式,无形中渗透德育素养,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品德素质,让学生意识到少用或不用塑料袋的重要性,直接实现了素质教育。德育型的课堂结尾,为学生提供了德育教育的平台。
总之,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开端,更需要一个好的结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结尾这一资源,注重依据教学实情,从学生的兴趣、特征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结尾,以更好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新义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
一、游戏型结尾,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初始点,教师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怀。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出发,在课堂结尾时,引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将游戏与数学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快乐地结束课堂学习,并在快乐的游戏中深化数学内容,推进学生有效参与。
例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临近下课,教师组织学生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下课了,现在请你们依照游戏规则走出教室。“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学号,现在听我讲规则,看你的学号是否符合我说的这一规则。请学号是3的倍数的学生先走出教室。”在教师说完后,学生们都迅速反应自己的学号是否是数字“3”的倍数。很快,一部分学生陆陆续续地走出教室。之后,教师又说:“下面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走出教室。”学生们反应都很迅速,想到课上已经学习了关于能被2整除的数字,是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数字。学生们迅速站起来走出教室,随后,教师向大家提问:你们知道在我们这40名学生中,还有哪些学号在教室中呢?学生们纷纷喊出自己的学号,随后,教师又开始说:“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学生走出教室。”学生在教师说完这一规则后,立即思考回忆“能被5整除的数”的知识内容,很快学生想到只要个位数字是0、5的数字,都能够被5整除,也就是5的倍数,再想到此后,学生们立即作出反应,相应的学生站起来走出教室。教师就这样与学生一起做游戏,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对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了解。
游戏型课堂结尾,巧妙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意犹未尽,并通过做游戏,对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记忆和了解,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
二、反思型结尾,促使学生自我提高
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更好地突破自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课后反思,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优点,进而增强自信,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更好地在课下继续学习、完善自我。
例如,教学“年、月、日”,在临近课堂结束时,教师选择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反思。这时,有学生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在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后,我对年、月、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了每个月的固定天数,了解到一个口诀来帮助我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变,其余的除了二月份都是三十天,我还了解到了闰年和平年的区别。”“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年历,我对历史年份有了很好的认识,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我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得到了锻炼,但我认为我还是对闰年和平年的知识不太熟练,尤其是在一些题中,直接给出一些年份,問本年的二月份是多少天?我会反应很长一段时间,怎样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怎样的年份中的二月份又是29天。我认为,究其原因还是不太熟练,所以在课下我需要强化记忆,加强练习,多练习、多记忆。不过整体来说,我经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掌握了大部分内容,在课下仍需要进一步地巩固练习。”……
反思型课堂结尾,更充分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并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能够找准方向更好地完善自我。
三、延伸型结尾,开拓学生思维视野
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尽量关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对课堂结尾也不例外。教师常采用延伸型结尾模式,让学生在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思考研究,让学生把问题思考得更加透彻,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在临近课堂结束时,发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数学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于是,决定拓展知识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中是一座冰山,其中冰山的一部分露出了海面,此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露在海面上的部分占整座冰山的几分之几。教师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在学生回答出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继续向学生提问:通过观察这一图片我们发现冰是可以漂浮在海面上的,除了冰你还知道什么物品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有的学生说:“我的书本就可以漂浮在海面上。”有的学生说:“一些塑料。”学生们一时间众说纷纭。这时,教师又问:你所说的物品能够全部露出海面吗?露出的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呢?有的学生继续思考。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数学课堂教学也随之结束,但学生的大脑还在想着老师的问题,有的学生在课下很主动地查阅资料,寻找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
延伸型课堂结尾,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课下积极阅读、学习,无形中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技能,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四、德育型结尾,促进学生素质教育
教师教学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并不是只有直接的说教,还有课堂教学中的无形渗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德育型结尾,将数学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将有意识教育渗入到无意识教育中,让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又得到很好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将自己调查到的资料制作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其中有一项是教师让学生调查小区内每户人家每天的塑料袋用量,在课堂临近结尾时,教师便借此机会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大家每天耗费的塑料袋数量之多。于是,教师乘胜追击,在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为学生讲述了一些有关白色污染的危害,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并教育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要注重保护我们的环境,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提倡“菜篮子购物”。这样,无形中激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这种教学方式,无形中渗透德育素养,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品德素质,让学生意识到少用或不用塑料袋的重要性,直接实现了素质教育。德育型的课堂结尾,为学生提供了德育教育的平台。
总之,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一个好的开端,更需要一个好的结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结尾这一资源,注重依据教学实情,从学生的兴趣、特征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结尾,以更好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新义小学)
(责任编辑 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