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后张秉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完成当天工作任务后,还有大量实验项目在等着他,繁忙工作之余,他会购置很多电子设备,同时寻找各类已经损坏报废的电器配件,将它们拆卸、分解,深入地分析研究其构造和性能,并重新组装,形成有实际用途的电气设备。
这些工作都需要时间,他只能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基本上凌晨四点前没有睡过觉”。他说,“白天会按时起床上班,缺的睡眠会在午休时补上一点”。太多需要钻研的设备、太多需要看的资料,他舍不得睡。张秉忠时常深夜坐在家中放满各种电器设备的房间里,一边感受着繁华城市渐渐沉睡后的安静,一边专注投入研究,忘记自我、忘记时间、忘记周遭一切,不计回报,唯有全然地投入其中。
正是这样勤奋、忘我的工作状态,他2013年刚刚进入乌鲁木齐铁路局车辆段工作,作品《关于J-10型多功能安全试压灯研制初探》就荣获2013年全局青年科技创新一等奖。随后,他连续七年获得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奖,获得2019年第十八届“铁路青年五四奖章”、2019年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 2019年度全路技术能手等荣誉。2020年5月,作品《J-140型便携式WSD-AT类控制板诊断仪》荣获2020年集团公司青年科技创新一等奖。2020年6月,乌辆段2020年度“小讲师”评选比赛中,他所授课程《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荣获优秀小讲师第二名。2020年7月,张秉忠荣获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他立足岗位研发设计出100余项客车检修专用的工具和设备,并已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他有时会打趣,但他知道,如此投入科研工作,是源于热爱和责任。张秉忠“干就干出样子,做就做到最好”的刻苦钻研精神,深深影响着身边人。
2013年秋天,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张秉忠,来到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乌局”)乌鲁木齐车辆段工作,成为检修车间车辆电工。“刚到单位,我观看了国铁集团来乌鲁木齐车辆段进行的‘安全是天’慰问表演,受益匪浅,感觉这是一份光荣而富有挑战的工作。学习是取得一切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张秉忠回忆。
那段时间,他认真学习各种资料,并从网络上找到大量有用素材。虽然入职前培训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理论业务基础,但是到工作岗位后,接触实际问题,他发现并不能处理遇到的故障,遇到问题时总是头脑发懵,不知从何下手处理。爱学习的张秉忠并不气馁,一边虚心向身边师傅们请教学习,一边结合书本钻研,日积月累,逐渐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场生产实际相结合,并在不断实践后总结出一套检查和处理故障的方法,保证旅客列车安全、正常运行。
乌鲁木齐铁路局转属车较多,加之各局使用的液位仪显示屏、水箱液位传感器种类较多,型号复杂,没有现成的教材及资料,故障处理更是一头雾水。为了攻克难题,他对多套液位仪进行研究,对加装的配线一根一根顺线,调整正确配线,摸清工作原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处理问题。“我拿着能找到的资料,先对照实际设备,了解各个元件位置,拆开看构造,把每一项功能都吃透,维修就不难。”张秉忠要求自己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做到每一个故障找到源头。
张秉忠曾遇到这样一个故障:车辆入库时各项绝缘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可当车体拉入大库内开始通电作业时,整车交流绝缘值出现故障。他赶紧检查车上各配线绝缘情况,在确定与车上配线绝缘无关后,把工作重心放在车下,进入检修地坑内,用电筒一照发现,车辆下端存有大量积水。他立即告知相关检修人员处理,打开分线盒发现盒内分线柱有被水淹过痕迹,同时电池箱内水已经浸湿两只大熔断器底座,立即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各项参数达到通电要求后通电试验,一切良好。
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天车辆拉至大库四台位时,直流绝缘又低于通电标准。经过排查,张秉忠发现,当车辆水箱无水时此故障不存在,水箱顶满水后,直流配线绝缘开始走零。为了消除仪表误判,他使用48v直流试灯检查,发现是漏电,第一反应先检查配线,良好,没有错线、掉线。更换SWY-2型液位仪,故障仍未消除。他意识到水箱液位传感器可能有问题,马上爬到天篷内,更换水箱液位传感器。拆下液位传感器后,他发现探头严重锈蚀,更换后,在无水情况下测试,确实不再漏电。
“我心想,这下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可顶满水后,故障又出现了!我又放水,更换液位传感器,然后再试,故障依旧。就这样前前后后换了将近8个液位传感器,故障还存在,此时我的内心接近崩溃。”张秉忠说,可是再崩溃,还是要继续排查故障。他稳定情绪,认真寻找思路,“我观察到 CCK-137、139液位传感器底部有时可能因为水汽导致内针5芯插针与法兰相连,解决办法就是不让其接触法兰,可是法兰最后还要在水箱上,平时就靠水接触探头,才能显示出相应指示值。如何既让其接触、又能保证不影响直流绝缘呢?我把套在法兰上的塑料管拔下,从里面打一层704密封胶,插回去,在暖气上烤干,再装上去。这次装上,再加满水后,果然不再漏电。”
通过一个小故障的处理,张秉忠工作难度可见一斑。配电盘检修工作容不得丝毫马虎大意。在日常检修工作中,他会详细记录当天检修时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回到家里开始研究,先是进行数据比对和技术分析,再做好当天的梳理总结。他工作以來的笔记本足足有一箱子,专门用来记录检修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是他名副其实的“宝藏”。
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张秉忠成长迅速,2015年至2017年,他还考取大连交通大学专升本车辆工程专业,顺利拿到本科毕业证书。他系统学习有关客车机车车辆的相关知识,为车辆检修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张秉忠学以致用的同时,还不断总结和发明客车检修时的作业方法、安全措施以及更加便利的工具设备。作业指导书是检修作业者的权威指导。自参加工作以来,围绕作业指导书,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如何解决,张秉忠将所有的作业指导书按照问题点分类汇总,有的制作成卡片,有的制作成口袋书,印制成册,分发给周围同事,大大提高大家日常检修的效率。
张秉忠将日常工作经验、学习资源制作成PPT课件,结合个人心得体会与青工们一起分享,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工作实际中,让每一个检修人员掌握基本技能。他总爱对身边入职不久的新员工说:“把责任心融入作业标准中,把作业指导书看透,把标准当习惯,你会觉得维修设备是快乐的事情。”
2019年,由于车间缺人,张秉忠第一次检修电茶炉。为了尽快上手干,他将岗位作业指导书全部打印出来自学,白天主动向老师傅请教学习,下班后,反复推敲清点所有茶炉检修细节与所需的配件材料,每天回到家中,已是凌晨。
最终,张秉忠研究发现,电茶炉主要问题是水垢问题引起的故障,主要是日常保养除垢不及时导致。每年受到客运高峰期和客流量大的影响,饮用水需求量大,电茶炉频繁工作致使冷热磁控管易堵,缺水满水信号传递不及时,或一直加热不停止,最终烧毁电磁线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秉忠给大家讲解、分析,提出检修时需对炉胆及各管路进行全面分解检修,重点对单向阀、溢水管、各排水阀、排气管、电磁阀滤网等要害部位进行清洗、检查。他还新制作一台移动式的控制板模拟检测设备,对控制板输出电源不稳定情况进行评估,查找故障元器件。并且及时报料更换,避免因频繁更换控制板造成不必要成本支出,降低维修成本。
节支降耗,改革创新,张秉忠主动向车间提出修旧利废。每天中午休息和下班时间,大家总能在存放旧料的小库房看到张秉忠的身影。他弯着腰寻找已经损坏报废的电器及配件,拆卸、分解,分析结构和原理,并试图将它们重新组装起来,修復原本的功能。他的工长刘磊说:“张秉忠总能将大家用不了的设备元件改装成具有其他功能的专用设备,节省一大笔开支。”
上班期间,张秉忠随时可能接到电话去不同线路上处理“疑难杂症”,很多工作他就拿回家干。家里“电力实验室”中设备和材料齐全,他将自己工资的40%都拿来搞研究。
每一次创新研究,他都要事先熟悉设备数据手册以及电路图,再借助仪器仪表进行综合分析,详细记录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一一查找资料或通过向权威专家请教解决。他工作台左侧放着笔记本电脑和纸质笔记本,主要用来记录试验和预处理试验数据;右侧是台式机,主要用来查找相关资料。他已经习惯凌晨4点前还在工作。“有时候芯片信息必须在官网上搜索,但令我头疼的是,很多芯片数据手册是全英文或者俄文,只能硬着头皮现学,查找,翻译,再结合实验,想想具体含义。”张秉忠说,为此他又自学英语和俄语,桌子上除了电器类专业书籍,又堆了一摞外语字典。
为了保证设备绝对可靠,每次从设计到制造,他自己先是买相关材料,然后根据修改多遍的草图,一一组装。由于电子元件数目众多,张秉忠特意建立物资材料信息数据库,分类整理后,摆放在家里几个货架上,每个架子、每一层都严格编号,并给每个元件赋予独立的“身份证号”。根据标签纸上打印出来的条形码,可以扫描出元件放在哪个架子、哪层哪区,加快工作进度,缩短查找时间。
张秉忠说,他的家俨然是一个“实验室”,很多科技创新就是这里完成。徜徉其中,虽然很累,但每天过得很充实。
张秉忠在乌鲁木齐度过快乐的童年。他自小喜欢捣鼓关于电子、生化类试验。上中学时,因为动手实践能力强,他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个奖项。
高中时,张秉忠化学和计算机成绩突出,新疆《都市消费晨报》在2010年高考期间刊发关于他的报道,探讨动手能力强、偏科严重的学生在高考机制下如何发挥才能。无锡一家公司看到他的故事后,向他抛出橄榄枝。张秉忠在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三年大专学习结束后,成功应聘北京一家计算机公司。“这份工作挺清闲,与我所学专业有些脱节,刚好家乡的铁路系统招工,我就抱着希望,投了简历”。张秉忠说,“经过层层筛选,我来到乌局乌鲁木齐车辆段检修车间,挺幸运”。
张秉忠的动手能力和钻研精神源于家庭对他兴趣的培养和呵护。“小时候父亲用一只剪刀不知怎么接到电池和灯泡上,就能让它发光,自此我对电学产生浓厚兴趣。生化的兴趣,要归功于姑姑,从初中开始,她给我买一些试验设备及基础实验用药品,并给我现场演示这个溶液兑到那个溶液里面变色了,我就很感兴趣,从此自己动手做实验,到后来,自己的零花钱除了吃饭,几乎都买试验器皿和药品了。学习生化相关课程后,渐渐地,许多试验,我都要自己动手做一遍,才会加深记忆。通过学习发现,这些都是原理可寻的。我对电子、生化、计算机的课程,情有独钟。”
成长过程中,祖父对张秉忠影响最大。“爷爷年轻时教过中专的高数课程。数学是一门极其严谨的学科,同时也是理科的基础学科。爷爷在生活中反复强调,要么做好,要么就不要做”。张秉忠说,“之前我做事缺乏恒心和耐力,总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爷爷发现后立即批评指正,并要求我写出书面检查,检查不深刻不放过,问题反省不到位不放过,预防措施未指明不放过。自此我开始遇事冷静分析,到底为什么会犯错,下次如何预防,如果造成损失,该怎么第一时间弥补,或者怎样才能将损失降至最低”。
“要么做好,要么就不做”,也成为张秉忠的座右铭。他的兴趣爱好在工作中得以保持。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他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科技创新研发比赛,我每年都参加。我的创新并不是为了比赛,而是为了生产快速、准确。在不降低作业标准前提下,我将所有产品建立定检制度,并完善之前检修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故障库”,补充处理方案,为下次检修工作提供一手资料,使检修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从而保证客车开行质量。”
关于未来,张秉忠说,他会将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到底,带动周边同事一同加入发明创造、积极解决现场疑难故障的工作。今年,张秉忠带的徒弟程鹏强在集团公司青年科技创新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带动更多同事一起攻坚克难,努力消除各型客车的电气故障,为祖国铁路事业作出贡献。”
这些工作都需要时间,他只能牺牲自己的睡眠时间,“基本上凌晨四点前没有睡过觉”。他说,“白天会按时起床上班,缺的睡眠会在午休时补上一点”。太多需要钻研的设备、太多需要看的资料,他舍不得睡。张秉忠时常深夜坐在家中放满各种电器设备的房间里,一边感受着繁华城市渐渐沉睡后的安静,一边专注投入研究,忘记自我、忘记时间、忘记周遭一切,不计回报,唯有全然地投入其中。
正是这样勤奋、忘我的工作状态,他2013年刚刚进入乌鲁木齐铁路局车辆段工作,作品《关于J-10型多功能安全试压灯研制初探》就荣获2013年全局青年科技创新一等奖。随后,他连续七年获得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奖,获得2019年第十八届“铁路青年五四奖章”、2019年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 2019年度全路技术能手等荣誉。2020年5月,作品《J-140型便携式WSD-AT类控制板诊断仪》荣获2020年集团公司青年科技创新一等奖。2020年6月,乌辆段2020年度“小讲师”评选比赛中,他所授课程《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荣获优秀小讲师第二名。2020年7月,张秉忠荣获第20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他立足岗位研发设计出100余项客车检修专用的工具和设备,并已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他有时会打趣,但他知道,如此投入科研工作,是源于热爱和责任。张秉忠“干就干出样子,做就做到最好”的刻苦钻研精神,深深影响着身边人。
遇到故障,从源头解决
2013年秋天,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张秉忠,来到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乌局”)乌鲁木齐车辆段工作,成为检修车间车辆电工。“刚到单位,我观看了国铁集团来乌鲁木齐车辆段进行的‘安全是天’慰问表演,受益匪浅,感觉这是一份光荣而富有挑战的工作。学习是取得一切进步的前提和基础。”张秉忠回忆。
那段时间,他认真学习各种资料,并从网络上找到大量有用素材。虽然入职前培训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理论业务基础,但是到工作岗位后,接触实际问题,他发现并不能处理遇到的故障,遇到问题时总是头脑发懵,不知从何下手处理。爱学习的张秉忠并不气馁,一边虚心向身边师傅们请教学习,一边结合书本钻研,日积月累,逐渐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场生产实际相结合,并在不断实践后总结出一套检查和处理故障的方法,保证旅客列车安全、正常运行。
乌鲁木齐铁路局转属车较多,加之各局使用的液位仪显示屏、水箱液位传感器种类较多,型号复杂,没有现成的教材及资料,故障处理更是一头雾水。为了攻克难题,他对多套液位仪进行研究,对加装的配线一根一根顺线,调整正确配线,摸清工作原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处理问题。“我拿着能找到的资料,先对照实际设备,了解各个元件位置,拆开看构造,把每一项功能都吃透,维修就不难。”张秉忠要求自己不但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做到每一个故障找到源头。
张秉忠曾遇到这样一个故障:车辆入库时各项绝缘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可当车体拉入大库内开始通电作业时,整车交流绝缘值出现故障。他赶紧检查车上各配线绝缘情况,在确定与车上配线绝缘无关后,把工作重心放在车下,进入检修地坑内,用电筒一照发现,车辆下端存有大量积水。他立即告知相关检修人员处理,打开分线盒发现盒内分线柱有被水淹过痕迹,同时电池箱内水已经浸湿两只大熔断器底座,立即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各项参数达到通电要求后通电试验,一切良好。
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天车辆拉至大库四台位时,直流绝缘又低于通电标准。经过排查,张秉忠发现,当车辆水箱无水时此故障不存在,水箱顶满水后,直流配线绝缘开始走零。为了消除仪表误判,他使用48v直流试灯检查,发现是漏电,第一反应先检查配线,良好,没有错线、掉线。更换SWY-2型液位仪,故障仍未消除。他意识到水箱液位传感器可能有问题,马上爬到天篷内,更换水箱液位传感器。拆下液位传感器后,他发现探头严重锈蚀,更换后,在无水情况下测试,确实不再漏电。
“我心想,这下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可顶满水后,故障又出现了!我又放水,更换液位传感器,然后再试,故障依旧。就这样前前后后换了将近8个液位传感器,故障还存在,此时我的内心接近崩溃。”张秉忠说,可是再崩溃,还是要继续排查故障。他稳定情绪,认真寻找思路,“我观察到 CCK-137、139液位传感器底部有时可能因为水汽导致内针5芯插针与法兰相连,解决办法就是不让其接触法兰,可是法兰最后还要在水箱上,平时就靠水接触探头,才能显示出相应指示值。如何既让其接触、又能保证不影响直流绝缘呢?我把套在法兰上的塑料管拔下,从里面打一层704密封胶,插回去,在暖气上烤干,再装上去。这次装上,再加满水后,果然不再漏电。”
通过一个小故障的处理,张秉忠工作难度可见一斑。配电盘检修工作容不得丝毫马虎大意。在日常检修工作中,他会详细记录当天检修时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回到家里开始研究,先是进行数据比对和技术分析,再做好当天的梳理总结。他工作以來的笔记本足足有一箱子,专门用来记录检修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是他名副其实的“宝藏”。
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张秉忠成长迅速,2015年至2017年,他还考取大连交通大学专升本车辆工程专业,顺利拿到本科毕业证书。他系统学习有关客车机车车辆的相关知识,为车辆检修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学以致用 总结传授经验
张秉忠学以致用的同时,还不断总结和发明客车检修时的作业方法、安全措施以及更加便利的工具设备。作业指导书是检修作业者的权威指导。自参加工作以来,围绕作业指导书,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如何解决,张秉忠将所有的作业指导书按照问题点分类汇总,有的制作成卡片,有的制作成口袋书,印制成册,分发给周围同事,大大提高大家日常检修的效率。
张秉忠将日常工作经验、学习资源制作成PPT课件,结合个人心得体会与青工们一起分享,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工作实际中,让每一个检修人员掌握基本技能。他总爱对身边入职不久的新员工说:“把责任心融入作业标准中,把作业指导书看透,把标准当习惯,你会觉得维修设备是快乐的事情。”
2019年,由于车间缺人,张秉忠第一次检修电茶炉。为了尽快上手干,他将岗位作业指导书全部打印出来自学,白天主动向老师傅请教学习,下班后,反复推敲清点所有茶炉检修细节与所需的配件材料,每天回到家中,已是凌晨。
最终,张秉忠研究发现,电茶炉主要问题是水垢问题引起的故障,主要是日常保养除垢不及时导致。每年受到客运高峰期和客流量大的影响,饮用水需求量大,电茶炉频繁工作致使冷热磁控管易堵,缺水满水信号传递不及时,或一直加热不停止,最终烧毁电磁线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秉忠给大家讲解、分析,提出检修时需对炉胆及各管路进行全面分解检修,重点对单向阀、溢水管、各排水阀、排气管、电磁阀滤网等要害部位进行清洗、检查。他还新制作一台移动式的控制板模拟检测设备,对控制板输出电源不稳定情况进行评估,查找故障元器件。并且及时报料更换,避免因频繁更换控制板造成不必要成本支出,降低维修成本。
为了科技创新 自建“电力实验室”
节支降耗,改革创新,张秉忠主动向车间提出修旧利废。每天中午休息和下班时间,大家总能在存放旧料的小库房看到张秉忠的身影。他弯着腰寻找已经损坏报废的电器及配件,拆卸、分解,分析结构和原理,并试图将它们重新组装起来,修復原本的功能。他的工长刘磊说:“张秉忠总能将大家用不了的设备元件改装成具有其他功能的专用设备,节省一大笔开支。”
上班期间,张秉忠随时可能接到电话去不同线路上处理“疑难杂症”,很多工作他就拿回家干。家里“电力实验室”中设备和材料齐全,他将自己工资的40%都拿来搞研究。
每一次创新研究,他都要事先熟悉设备数据手册以及电路图,再借助仪器仪表进行综合分析,详细记录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一一查找资料或通过向权威专家请教解决。他工作台左侧放着笔记本电脑和纸质笔记本,主要用来记录试验和预处理试验数据;右侧是台式机,主要用来查找相关资料。他已经习惯凌晨4点前还在工作。“有时候芯片信息必须在官网上搜索,但令我头疼的是,很多芯片数据手册是全英文或者俄文,只能硬着头皮现学,查找,翻译,再结合实验,想想具体含义。”张秉忠说,为此他又自学英语和俄语,桌子上除了电器类专业书籍,又堆了一摞外语字典。
为了保证设备绝对可靠,每次从设计到制造,他自己先是买相关材料,然后根据修改多遍的草图,一一组装。由于电子元件数目众多,张秉忠特意建立物资材料信息数据库,分类整理后,摆放在家里几个货架上,每个架子、每一层都严格编号,并给每个元件赋予独立的“身份证号”。根据标签纸上打印出来的条形码,可以扫描出元件放在哪个架子、哪层哪区,加快工作进度,缩短查找时间。
张秉忠说,他的家俨然是一个“实验室”,很多科技创新就是这里完成。徜徉其中,虽然很累,但每天过得很充实。
兴趣是创新的驱动力
张秉忠在乌鲁木齐度过快乐的童年。他自小喜欢捣鼓关于电子、生化类试验。上中学时,因为动手实践能力强,他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个奖项。
高中时,张秉忠化学和计算机成绩突出,新疆《都市消费晨报》在2010年高考期间刊发关于他的报道,探讨动手能力强、偏科严重的学生在高考机制下如何发挥才能。无锡一家公司看到他的故事后,向他抛出橄榄枝。张秉忠在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三年大专学习结束后,成功应聘北京一家计算机公司。“这份工作挺清闲,与我所学专业有些脱节,刚好家乡的铁路系统招工,我就抱着希望,投了简历”。张秉忠说,“经过层层筛选,我来到乌局乌鲁木齐车辆段检修车间,挺幸运”。
张秉忠的动手能力和钻研精神源于家庭对他兴趣的培养和呵护。“小时候父亲用一只剪刀不知怎么接到电池和灯泡上,就能让它发光,自此我对电学产生浓厚兴趣。生化的兴趣,要归功于姑姑,从初中开始,她给我买一些试验设备及基础实验用药品,并给我现场演示这个溶液兑到那个溶液里面变色了,我就很感兴趣,从此自己动手做实验,到后来,自己的零花钱除了吃饭,几乎都买试验器皿和药品了。学习生化相关课程后,渐渐地,许多试验,我都要自己动手做一遍,才会加深记忆。通过学习发现,这些都是原理可寻的。我对电子、生化、计算机的课程,情有独钟。”
成长过程中,祖父对张秉忠影响最大。“爷爷年轻时教过中专的高数课程。数学是一门极其严谨的学科,同时也是理科的基础学科。爷爷在生活中反复强调,要么做好,要么就不要做”。张秉忠说,“之前我做事缺乏恒心和耐力,总是遇到困难就退缩,爷爷发现后立即批评指正,并要求我写出书面检查,检查不深刻不放过,问题反省不到位不放过,预防措施未指明不放过。自此我开始遇事冷静分析,到底为什么会犯错,下次如何预防,如果造成损失,该怎么第一时间弥补,或者怎样才能将损失降至最低”。
“要么做好,要么就不做”,也成为张秉忠的座右铭。他的兴趣爱好在工作中得以保持。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他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经验。“科技创新研发比赛,我每年都参加。我的创新并不是为了比赛,而是为了生产快速、准确。在不降低作业标准前提下,我将所有产品建立定检制度,并完善之前检修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故障库”,补充处理方案,为下次检修工作提供一手资料,使检修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从而保证客车开行质量。”
关于未来,张秉忠说,他会将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到底,带动周边同事一同加入发明创造、积极解决现场疑难故障的工作。今年,张秉忠带的徒弟程鹏强在集团公司青年科技创新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带动更多同事一起攻坚克难,努力消除各型客车的电气故障,为祖国铁路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