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声声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的某个盛夏,我在蝉鸣声声中结束了高考。
  走出校门,左拐,在报刊亭前停下,站在那里,翻看了半个小时最新的杂志。瘦削的老板低头看报,偶尔头也不抬地端起茶杯,吸溜着嘴,嘬一口茶。那是报刊亭的黄金时期,老板并不担心翻阅过的杂志无人购买,而大部分书与杂志,也不会以清洁为由,拒人千里地进行塑封。有风缓缓地吹来,掀起我的裙角。阳光炙烤着大地上的植物,发出细微的焦煳的味道,和让人迷醉的成熟的芬芳。我看得累了,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杂志,并小心翼翼地掏出兜里的钱,一张一张摆在一份《南方周末》上。那是我从半年的饭费中节省出的零花钱,在高中生活结束的最后一天里,它们全部变成了我向往的书报杂志。老板依然气定神闲地嘬一口茶,将钱淡淡扫上一眼,便收进了旁边的纸盒里。我道一声谢谢,拿好挑选出的一摞报刊,推起门口的自行车,一抬腿,跨上大梁,朝通往村庄的大道上驶去。
  那个因为等待高考成绩而让人有些焦灼的暑假,我在竹编的躺椅上,将购买来的报刊看完后,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也要在上面发表文章。1999年还是写作者刀耕火种的年代,互联网时代尚未到来。于是我像每日在田间地头俯身劳作的父母一样,在老旧的风扇下,蜷缩在竹椅里,一页一页地耕种着最初迸发的关于文字的理想。
  我还忘记了,自己发表过的第一篇文字,是初中二年级的春天,阳光洒满教室门口的每一个台阶,让那里有着暖烘烘的气息。一切都被温柔的春风荡开,校园外的大道上,有拖拉机的响声,突突突地经过,那声音里饱含着一抹源自麦田的希望。就在课间的十分钟里,在学校担任民办英语老师的叔叔忽然朝我走过来,露出难得一见的微笑,说:你的稿费单到了。
  我几乎被吓住了。我完全想不起自己曾经写过什么,又是何时将稿子投出去的。我至今怀疑那篇发表的文章,或许是某个好心的老师将我的一篇作文无意中推荐了出去,但他自己也忘记了。又或许,的确是我自己跑到邮局,将一个厚厚的信封“咚”一声投进了邮筒。那是一张来自黑龙江的某个杂志的稿费单,30块钱。1994年的三十块钱,还能买到许多的东西,只是父亲喜滋滋地拿上我的户口本,去邮局取完稿费后,连钱的影子都没有让我看到,便拿去买了种子。
  而我那位很少笑的叔叔,却在此后忽然间开始关心我,将学校给老师订阅的各种刊物借阅给我。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接过,忐忑不安地看完,而后在周末被他驮着回家的路上,交还给他。甚至有一次,为了他这份不知如何还清的好意,我的右脚不小心被卷入自行车的后轮里,我都忍着痛,一句话也没有说,一直到他自己发觉,停下车来,气咻咻地骂我。
  高考后焦灼等待成绩的那个暑假,我用一整个笔记本的文字,倾诉着内心的孤独、惶惑、迷茫与渴望。半年以后,那些文字中的一篇,在西安的一个校园杂志上发表出来。随后,那本刊物以专栏的形式,发表了我的三篇文章,我因此被邀请参加笔会。我在忽然间打开的窗户里,嗅到浓郁的春天的气息。那个笔会报销一周的食宿费,但不包括来往的火车票。我记得自己站在正晾晒麦子的父母面前,嗫嚅着提及这笔二百多元的车票时,母亲叹一口气,继续翻晒着麦子,什么也没有说。是恰好路过的一个在镇上医院工作的本家爷爷听到后,兴奋于我的“有出息”,当即给了二百块钱,并让父母无论如何都要让我出去“见见世面”。
  我在西安吃了羊肉泡馍,看了兵马俑和大雁塔,还暗恋上一个长我几岁的湖北男孩,他刚刚在《人民文学》刊发过作品,并被杂志的编輯反复提及,我甚至在即将离去的车上,还为他流下眼泪。后来,我曾暗恋的男孩,与我通过一年的书信后,便音讯全无,像从这个世界蒸发了一样,再无踪迹。
  而我,则在写作的道路上继续向前,一直走到很多个盛夏过去,生命的大地上,植满芬芳的花朵。
  安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冰心散文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奖项,现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内蒙古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    沈不言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机器妈妈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铝盆姑娘。这姑娘长得百里挑一,谁见谁夸,尤其是那张银光闪闪的脸盘,就像十五的圆月。不,按她自己的说法,比十五的圆月还要明亮光洁。   女儿总不能守着妈妈过一辈子。这天下午,铝品厂的工人阿姨为铝盆姑娘打扮了一番,然后把她和许多铝盆姐妹放在一起,说是要运往商店,卖给用户。是呀,既然来到世上,就得有所价值。铝盆姑娘心里很高兴。  可是,她刚出世,如何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她丝
期刊
五一假期里,家人一起看了B站发布的五四青年节演讲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儿子问我感受如何。  坦率地说,这些十四五岁的少年,生长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对人生的初步思考,与我们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样板戏引导下形成的“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的标准模板,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重返十四五岁,你会不会后悔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希望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儿子的第二问,让我一时不知如何对答。  “人生轨迹”
期刊
叶弥,本名周洁。1964年6月生,苏州人,祖籍无锡。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4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成名作《成长如蜕》。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天鹅绒》《亲人》《钱币的正反两面》《桃花渡》等,长篇小说《风流图卷》《美哉少年》。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小说《天鹅绒》改编成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所著作品译介至美、英、德、法、日、韩、俄罗斯等国。现居苏州太湖边。  
期刊
背着背包,甩着短发,她哼着《彩云追月》,就这么一路从昆明到贵阳,又从贵阳搭上去皖南的卡车。作为西南联大医科的学生,在国家危亡之际,她是多么向往去延安或者皖南参加新四军,现在,梦想终于成真。  她踏上了皖南的土地,站在了新四军政治部的门前,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军政治部文化组办公室,站到了一位拉着小提琴的军人面前。  会跳舞吗?不大会。  会拉琴吗?也不大会。  那你会什么?停下拨琴弦的手,军人皱起了眉,
期刊
毛毛从四年级开始,从学校带回的家庭作业,就令我一筹莫展——  算术:很难,我读不懂题意;  美术:有趣,像是看展,我们小时候学的是图画入门;  语文:能懂,但,一做就错……  偶尔我自信心作祟,对毛毛的周记提个建议,次日一定得到最低分。我是在老家的村小学开的蒙,高中偏科,念了个大专,靠运气在写字楼里上班。如果让我退回去再做一次小孩,我可能连小学都毕不了业的。  我预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经不起推敲,对
期刊
亲爱的施江熠:  展信安!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已经是2035年了,可能你是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的这封积满了灰的信,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开始模糊不清了,但幸运的是,你还是找到了它,与14年前的自己会面。  此刻,你那里是阳光明媚的午后,还是繁星满天的深夜?我写这封信的时候,窗外下起了雨,伴随着阵阵雷声,我坐在北窗前,遥想2035年的你。  不知此刻的你,过着怎样的生活?你知道的,自从上了高中,我
期刊
天刚黑,农家的灶头做饭烧稻草,小风中刮过来一阵阵焚烧干稻草的香味,这是此地傍晚特有的味道,每次闻到这香味,对于生的爱恋便又增加几分。于是忽然起念,要去外面看看月亮底下的风是什么样的。  关上门,走出院子,回头看一眼院中的花、树和菜。半生搬家二十多次,唯有在这里是住得最久的,再有三个月就满整十年了。十年的缓慢生活是一笔财富,漫长清静的日常生活收获颇多,给了我生命感动的,就有小院中的这一小块土地。当初
期刊
我是一个只需要很少很少爱的人。  幼年时托给舅妈照管,舅妈喜出望外:“用两个被子夹在中间,放在床上,她一动都不会动,头上帽子歪了掉下来也不用管,这样的小孩我可以带一百个!”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我的鼓励,舅妈后来开了一个幼儿园。  后来大了,寒暑假负责照管我的小姨也很满意:“那个书呆子在走廊藤椅上半天没动了,我妈给了她一本书。”  前段时间几个人聊开车,说到犯困时需不需要补充能量或者休息,王董来劲了:“
期刊
1  马陵山西麓,起伏的丘陵锻打了它的血气;骆马湖东畔,悠悠的碧波冶炼了它的性格。山水的情怀让棋盘坚强而又柔韧,让167平方公里的土地,自展风流。  我们和棋盘,是一个城市里比邻而居的两个小镇,是一个汉字的左撇右捺,是一家子各自生活的兄弟。像我们共同种植的庄稼,一不留神就会把根须扎进彼此的身体;像我们平时闲聊的家常,一个共同的话题,就让我们越过了对方的地界,却丝毫不知。  我们一衣带水,我们手足相
期刊
走进去,拐角的拐角便是先生屋了。老太指着一条弄堂对我说。  道了声谢,我走进弄堂。拐角的拐角,一间小屋赫然出现在眼前,屋檐下方的一块匾上工整地写着三个大字:先生屋。还没进屋,就听到里面有说笑的声音。听声音,像是一个女子在和一个老人寒暄。  不用敲门,门是敞开着的。  我跨进门槛,问道,这就是先生屋吗?  屋内说话的女子侧过身来,说,是的,你来做头发?  我有点尴尬地摸了摸头,说,不是,我只是来看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