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争动员,是指国家为了进行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紧急措施,将军事、经济、科技、政治、外交等社会生活领域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的活动。舆论动员作为战前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备受关注。毛泽东甚至把战前对军民的政治动员、舆论动员看做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前提和保证。他曾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政治动员“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古今中外无数战例表明。战前舆论动员对于赢得战争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战前舆论动员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战前舆论动员的目的
战前舆论动员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舆论引导、心理影响和法理争夺,使己方“师出有名”,获得使用武力的正义性、合法性,并进行最广泛的战前动员,凝聚军心民意,鼓舞部队士气,调动军民参战、支战的热情,创造国内同仇敌忾的氛围;同时揭露和攻击敌方发动战争,使用武力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和其他方面的支援,创造有利于己方军事斗争的国际环境。
阐明战争性质。形成舆论共识。让已方军民认识到战争的目的和原因。对于战争动员有着巨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战争胜利的保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特别强调指出:“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现代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时指出:“实际上,战争目标的全部功能就是要激起雄心,并增强该共同体战胜阻碍成功的每一项障碍的决心。”惭以,“在战争期间人们意识到仅仅动员人力和物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公共舆论上的动员。”舆论动员在战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论证、宣传和争取己方使用武力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让己方广大军民弄清战争的原因、性质和目的。这将直接关系到军民参战、支战热情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海湾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通过实况直播、现场报道、电话采访、专家访谈、背景介绍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多层面、全天候地对国内和国外进行舆论宣传和动员。而且,美国还全力通过说服宣传。终于获得联合国对伊拉克动武的授权。这样,美国从法律上确认了对伊拉克使用武力的合法性,同时也使伊拉克的抵抗变成非法行为。通过反复宣传动员,美国赢得了国内民众的拥护和国际舆论的支持。调查显示,美国国内支持战争的人数由最初的64%上升到了82%。特别是美军内部士气高涨,不少美军官兵因受媒体宣传的鼓动,主动请战海湾,愿为“和平”而战,愿为“正义”而流血牺牲。事实证明,美国的舆论轰炸、心理引导和法理争夺是卓有成效的。战争还未打响,伊拉克其实就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因此,有专家这样评价海湾战争的胜利,说它与其是军事斗争的胜利,还不如说是舆论宣传的胜利。
广泛动员媒体,搭建舆论平台。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首先赢得己方军民的信任和支持,这是战争的重要规律。谁违背了这个规律,谁就必败无疑。传统战争如此,现代战争更是如此。由于信息化战争初战的决胜性极强,作战双方都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既定的战略、战役目的,这就使得战前舆论动员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大众传媒,尤其是新闻媒体是实施舆论动员的重要平台。拉斯韦尔指出:在现代社会里,用战争之火把任性的个人融为一体已不再可能,必须用新的更微妙的手段(即舆论手段)才能将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人铸成一个具有共同仇恨、意志和希望的大集体。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战前的舆论宣传、心理引导和法理争夺工作。无论是备战还是投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都把广泛动员媒体形成舆论共识,作为战前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所以说,战争动员首先就是新闻媒体的动员。要想使新闻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入战时体制,平时就要注意加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国防观念教育,制定新闻媒体战时行为准则,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将平时建设与战时运用结合起来,使媒体在战时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同时,媒体还要建立战时媒体宣传预案,一旦战事发生,即可投入战时宣传。
在科索沃战争巾,南联盟军政当局为了迅速使全体军民形成统一的意志、共同的信念,迅速将媒体从平时转入战时,充分调动起一切媒体资源,尤其是具有全球直播功能的卫星电视、广播、互联网、3G手机等平台,广泛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对军民进行临战教育,收到了奇效。首先,运用各种渠道同步对己方军民进行宣传教育,并做到宣传目的一致、宣传口径一致,号召军民为国家而战、为民族而战。进而形成举国军民对战争的共识。其次,在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注意区分内外、军民有别。具体说来,对民众,一般是统筹安排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时间相互交叉、内容彼此连贯,实施滚动式、不间断地宣传教育。在内容上着重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爱国与牺牲教育,并充分利用电视播放一些敌军昔日的侵略行径和己方军民英勇抗敌的影片和录像片,充分激发了广大民众同仇敌忾、团结抗敌的民族精神。科索沃战争爆发后的南联盟“人体盾牌”就是在这个前提下形成的。对军队,除组织官兵收听收看地方各种新闻媒体对大众的宣传教育节目外,更需要运用军营闭路电视,播放有关当前国际形势和即将爆发战争态势的录像片,通过军队内部发行的报纸及其他印刷品,有组织有系统地深入进行作战性质与作战目的以及作战形势与作战任务教育,激发起官兵强烈的参战热情,使部队迅速进入临战状态。
战前舆论动员的主要方式
广泛动员。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对抗。所以必须广泛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战争,才能始终确保战争所必需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力量。由于广泛动员时间比较长,而现代战争从爆发到结束的时间往往非常短,因此,部分专家认为在信息化战争中实施广泛的舆论动员已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尤其是海湾战争结束后,人们更加质疑战前广泛动员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在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中,对发动战争的一方而言,战争中使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主要依靠平时的储备。而不是依靠战前短时间的动员。对于战略防御一方而言,动员在信息化战争面前则显得无能为力,战争爆发速度快,结束速度也快,根本没有时间实施动员。诚然,在海湾战争中,从发动战争的美国方面看,它所使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确是主要依靠平时的储备。但是,除了武器装备主要是“打储备”之外,正如上文所说,美国在战前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实施了相当广泛的战前舆论动员。事实证明,战前舆论动员对信息化战争的影响同以往的战争一样,仍然非常重要,其实战意义不但丝毫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实际上早在海湾战争打响之前,美国政府就多次利用媒体,通过各种场合表示,为了“加强海湾地区的长期安全和稳定,防止伊拉克对沙特阿拉伯和其他邻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进攻”,美国将在该地区充分发挥作用。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美国政府不但纠集西方多国部队,向海湾地区集结现役军队,而且连续三次在国内实施后备役动员,公开地进行战争准备。这充分说明信息化战争尽管具有很强的突发性,也还是有一个临战准备的阶段。从时间上来说,这个阶段对交战双方都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包括舆论动员在内的战争准备。谁的动员效率高,准备充分,谁就可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快速动员。快速动员主要是指舆论在军事方面的动员,最首要的是兵员动员。由于武器的升级换代,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具有很强的突发性,临战准备阶段很短,留给战争动员的时间更短,所以战争动员更需要快速进行。搞好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兵员动员,需要有高效能的国防动员体制,而高效能的国防动员体制,必须充分发挥舆论动员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战争即将爆发之前,必须尽快将新闻媒体纳入战时体制,使媒体充分发挥动员的功能。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15分钟内,通过电台广播传达了最高司令部的命令,进行了全国总动员。以色列预备役人员听到命令后迅速到达所指定的部队,及时完成了战斗编组,仅仅用了48小时,便动员和武装了30万人,从而使参战军队的数量由10万人猛增到了40万人。在马岛战役中,当阿根廷军队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进行了战前动员,英国军队仅用了3天时间就调集了一支由40多艘舰船组成的远洋特混舰队,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正由于现代战争具有突发性、初胜性较强等特点,战前舆论动员必须快速进行。
战前舆论动员的目的
战前舆论动员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舆论引导、心理影响和法理争夺,使己方“师出有名”,获得使用武力的正义性、合法性,并进行最广泛的战前动员,凝聚军心民意,鼓舞部队士气,调动军民参战、支战的热情,创造国内同仇敌忾的氛围;同时揭露和攻击敌方发动战争,使用武力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和其他方面的支援,创造有利于己方军事斗争的国际环境。
阐明战争性质。形成舆论共识。让已方军民认识到战争的目的和原因。对于战争动员有着巨大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战争胜利的保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特别强调指出:“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现代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时指出:“实际上,战争目标的全部功能就是要激起雄心,并增强该共同体战胜阻碍成功的每一项障碍的决心。”惭以,“在战争期间人们意识到仅仅动员人力和物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公共舆论上的动员。”舆论动员在战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论证、宣传和争取己方使用武力的正义性和合法性,让己方广大军民弄清战争的原因、性质和目的。这将直接关系到军民参战、支战热情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海湾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通过实况直播、现场报道、电话采访、专家访谈、背景介绍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多层面、全天候地对国内和国外进行舆论宣传和动员。而且,美国还全力通过说服宣传。终于获得联合国对伊拉克动武的授权。这样,美国从法律上确认了对伊拉克使用武力的合法性,同时也使伊拉克的抵抗变成非法行为。通过反复宣传动员,美国赢得了国内民众的拥护和国际舆论的支持。调查显示,美国国内支持战争的人数由最初的64%上升到了82%。特别是美军内部士气高涨,不少美军官兵因受媒体宣传的鼓动,主动请战海湾,愿为“和平”而战,愿为“正义”而流血牺牲。事实证明,美国的舆论轰炸、心理引导和法理争夺是卓有成效的。战争还未打响,伊拉克其实就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因此,有专家这样评价海湾战争的胜利,说它与其是军事斗争的胜利,还不如说是舆论宣传的胜利。
广泛动员媒体,搭建舆论平台。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首先赢得己方军民的信任和支持,这是战争的重要规律。谁违背了这个规律,谁就必败无疑。传统战争如此,现代战争更是如此。由于信息化战争初战的决胜性极强,作战双方都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既定的战略、战役目的,这就使得战前舆论动员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大众传媒,尤其是新闻媒体是实施舆论动员的重要平台。拉斯韦尔指出:在现代社会里,用战争之火把任性的个人融为一体已不再可能,必须用新的更微妙的手段(即舆论手段)才能将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人铸成一个具有共同仇恨、意志和希望的大集体。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战前的舆论宣传、心理引导和法理争夺工作。无论是备战还是投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都把广泛动员媒体形成舆论共识,作为战前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所以说,战争动员首先就是新闻媒体的动员。要想使新闻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入战时体制,平时就要注意加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国防观念教育,制定新闻媒体战时行为准则,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定,将平时建设与战时运用结合起来,使媒体在战时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一部分。同时,媒体还要建立战时媒体宣传预案,一旦战事发生,即可投入战时宣传。
在科索沃战争巾,南联盟军政当局为了迅速使全体军民形成统一的意志、共同的信念,迅速将媒体从平时转入战时,充分调动起一切媒体资源,尤其是具有全球直播功能的卫星电视、广播、互联网、3G手机等平台,广泛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对军民进行临战教育,收到了奇效。首先,运用各种渠道同步对己方军民进行宣传教育,并做到宣传目的一致、宣传口径一致,号召军民为国家而战、为民族而战。进而形成举国军民对战争的共识。其次,在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注意区分内外、军民有别。具体说来,对民众,一般是统筹安排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时间相互交叉、内容彼此连贯,实施滚动式、不间断地宣传教育。在内容上着重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爱国与牺牲教育,并充分利用电视播放一些敌军昔日的侵略行径和己方军民英勇抗敌的影片和录像片,充分激发了广大民众同仇敌忾、团结抗敌的民族精神。科索沃战争爆发后的南联盟“人体盾牌”就是在这个前提下形成的。对军队,除组织官兵收听收看地方各种新闻媒体对大众的宣传教育节目外,更需要运用军营闭路电视,播放有关当前国际形势和即将爆发战争态势的录像片,通过军队内部发行的报纸及其他印刷品,有组织有系统地深入进行作战性质与作战目的以及作战形势与作战任务教育,激发起官兵强烈的参战热情,使部队迅速进入临战状态。
战前舆论动员的主要方式
广泛动员。现代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对抗。所以必须广泛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战争,才能始终确保战争所必需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力量。由于广泛动员时间比较长,而现代战争从爆发到结束的时间往往非常短,因此,部分专家认为在信息化战争中实施广泛的舆论动员已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尤其是海湾战争结束后,人们更加质疑战前广泛动员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在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中,对发动战争的一方而言,战争中使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主要依靠平时的储备。而不是依靠战前短时间的动员。对于战略防御一方而言,动员在信息化战争面前则显得无能为力,战争爆发速度快,结束速度也快,根本没有时间实施动员。诚然,在海湾战争中,从发动战争的美国方面看,它所使用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确是主要依靠平时的储备。但是,除了武器装备主要是“打储备”之外,正如上文所说,美国在战前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实施了相当广泛的战前舆论动员。事实证明,战前舆论动员对信息化战争的影响同以往的战争一样,仍然非常重要,其实战意义不但丝毫没有减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实际上早在海湾战争打响之前,美国政府就多次利用媒体,通过各种场合表示,为了“加强海湾地区的长期安全和稳定,防止伊拉克对沙特阿拉伯和其他邻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进攻”,美国将在该地区充分发挥作用。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美国政府不但纠集西方多国部队,向海湾地区集结现役军队,而且连续三次在国内实施后备役动员,公开地进行战争准备。这充分说明信息化战争尽管具有很强的突发性,也还是有一个临战准备的阶段。从时间上来说,这个阶段对交战双方都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包括舆论动员在内的战争准备。谁的动员效率高,准备充分,谁就可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快速动员。快速动员主要是指舆论在军事方面的动员,最首要的是兵员动员。由于武器的升级换代,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具有很强的突发性,临战准备阶段很短,留给战争动员的时间更短,所以战争动员更需要快速进行。搞好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兵员动员,需要有高效能的国防动员体制,而高效能的国防动员体制,必须充分发挥舆论动员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战争即将爆发之前,必须尽快将新闻媒体纳入战时体制,使媒体充分发挥动员的功能。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15分钟内,通过电台广播传达了最高司令部的命令,进行了全国总动员。以色列预备役人员听到命令后迅速到达所指定的部队,及时完成了战斗编组,仅仅用了48小时,便动员和武装了30万人,从而使参战军队的数量由10万人猛增到了40万人。在马岛战役中,当阿根廷军队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进行了战前动员,英国军队仅用了3天时间就调集了一支由40多艘舰船组成的远洋特混舰队,并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正由于现代战争具有突发性、初胜性较强等特点,战前舆论动员必须快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