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么多沉甸甸的军功章,自1962年李文祥回到家乡。就一直静静地躺在这个泛黄的小布包里,一躺就是48年。采访李文祥,床头斑驳破旧的小斗桌里。那发黄的小布包里仿佛涌动着什么、跳动着什么、闪耀着什么……
编者按:李文祥的事迹之所以感人,不仅在于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不仅在于响应号召带头支农的觉悟,还在于李文祥对待自己的功勋,对待个人得失的一种淡泊态度,在凡人与英雄的反差中,在平常平凡与轰轰烈烈的对比中,体现出的无比珍贵、令人尊敬的品格和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为国为民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安贫乐道不求索取。小布包“包”出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包”出了薪火相传的革命传统,“包”出了大公无私的人生态度,“包”出的是一种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在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的村民眼中,86岁的李文祥是一个平和清贫的老人。然而最近,村民们却发现了老人的一个秘密。
揭开这个秘密的是下基层访寒问苦的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
1月4日,卢展工来到濮阳市范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白衣阁乡北街村,卢书记走进李文祥家中。看到李老年轻时英姿勃发身佩一枚枚军功章的军官照,卢展工间李文祥:“李老,您被授予那么多荣誉,您都立过什么功,能不能拿出来让我们看看?”老人从里屋捧出了一个已经泛黄的小布包。
济南战役的二等功勋章,淮海战役的特等功勋章,进军福建时的一等功勋章,渡江战役的荣誉勋章,渡海战役、平潭岛战役的战斗模范证书……小布包里满是军功章。
而这么多沉甸甸的军功章,自1962年李文祥回到家乡,就一直静静地躺在这个泛黄的小布包里,一躺就是48年。
48年来,没有人知道他曾是解放军的军官、省直单位的干部;更没有人知道他曾为建立新中国抛洒的热血,为建设新中国付出的汗水,为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务农而作出的牺牲。
48年来,李文祥从来没有向别人提起过自己的过去,执著而又忠诚地履行着自己支农的承诺,本本分分地当着农民,无论日子过得再苦再难,从来没有主动向国家伸过一次手,向组织上提出过一个要求。
采访李文祥,床头斑驳破旧的小斗桌里,那泛黄的小布包里仿佛涌动着什么、跳动着什么、闪耀着什么……
小布包里涌动着一种力量
——面对机枪扫射,李文祥扛着炸药包冲了上去
1947年12月,年轻的李文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济南城坚墙高,城门口密布着敌人3层火力网,一拨拨攻坚的战士倒下了。紧要关头,部队组织了一支爆破队,懂爆破的李文祥就在其中。頂着机枪的疯狂扫射,李文祥和战友们扛着炸药包冲了上去,不少战友牺牲了,李文祥幸运地冲到了城门下,“轰”的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开了。那一天,至少有七个纵队的解放军冲过李文祥炸开的城门进入了济南城。
这是李文祥参加的第一场战役。战役结束后,李文祥得到了第一枚军功章,并因为在战斗中负伤,领到了1块2毛钱的抚恤金,李文祥用这笔钱在济南买了一块手表。这也是李文祥86年来唯一的一块手表,60多年时光在表盘上流过,这块表依然走得很准时,如同它的主人一般执著。
此后,李文祥跟随部队转战了半个中国,从山东一直打到了台湾海峡。在淮海战役中,他和战友们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坚守阵地;在渡江战役中,他因为表现突出火线入党;在平潭岛战役中,他没着齐胸的海水抢滩登陆……
从军生涯中,老李经历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最危险的一次莫过于参加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役。当时,敌人占据的是日军曾经经营多年的工事,非常坚固隐蔽,战斗异常惨烈,负责攻坚的一个排战士最终只剩下李文祥等3人。
从战士一直干到副班长、班长、排长、副连长,每次战斗李文祥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采访李文祥,床头斑驳破旧的小斗桌里,那泛黄的小布包里仿佛涌动着一种力量,源自血脉,源自灵魂,多少年来,这种力量延绵不绝地支撑着我们的民族屹立不倒。
小布包里跳动着一团火焰
——响应国家号召,李文祥带头按下手印返乡务农
1955年,李文祥脱下军装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当了一名保卫干事。
在机关工作不久,他就主动要求下基层一线,一位了解他的领导说,当惯了兵的老李坐在机关里非病了不可。
随后的几年里,在厦门、在南安、在泉州,老李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
在南安县,32岁的李文祥结婚了。当时作为一名年轻英俊的转业军官,给李文祥介绍对象的人可是不少。而李文祥选择了同样是苦出身的陈宝珍。老李说,我不管是不是女学生、女教师,只要是思想进步、能吃苦、过得了平常日子就行。
“媒人介绍见了面,第二天他就出差了。当时国家建设任务很重,他很忙,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陈宝珍回忆起刚认识时的情形。
1962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国家号召干部下乡支农。脱离干部身份变成不吃商品粮的农民,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老李所在的省建公司报名者寥寥无几。这时,老李和几个转业干部站了出来,当众按下手印,带头返乡支农。
当年7月,李文祥带着妻子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成为了一名农民。
笔者问李文祥,你后悔吗?李文祥说,在长江边入党时,指导员就告诉我,党员就要有个党员的样儿。
采访李文祥,床头斑驳破旧的小斗桌里,那泛黄的小布包里仿佛跳动着一团火焰,热烈纯粹,薪火相传,在一个个紧急关头,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员挺身站了出来。
小布包里闪耀着一种光芒
——一辈子了,李文祥有了困难总是自己扛
回到家乡,李文祥在村里一所老公庙安了家。而那些军功章也在搬家时用一块白布包了起来,这一包就是48年。
“李文祥去过南方,懂得种稻子,回来不久就当上了公社的稻改队长,带领大家种稻子。”村里的老人董明瑞回忆说。如今,范县大米已成为名扬一方的知名品牌。
1963年,李文祥被推选为村支书,一干就是十几年。村里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但老李的生活一直都不富裕。
“文化大革命”后,福建建设厅的同志来到范县,邀请老李回原单位落实政策,被李文祥拒绝了。他说,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我的家乡太穷了。
1978年,李文祥53岁时,妻子为老李生下了一个女孩,夫妻俩欣喜若狂,奉为掌上明珠。
如今,女婿去了内蒙古打工,女儿在附近企业打工,每月只有几百块工资,两个正在上学的外孙都还小,老李家的家庭负担很重,李文祥85岁时依然下地帮女儿干活。
2010年4月,回家收麦子的女婿在山东聊城遇上了车匪路霸,辛苦一年挣的6000元血汗钱被洗劫一空。当年7月,李文祥突发脑血栓,右腿行动不便,再也无法干农活了。一家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女儿李金英说,我爸总是告诉我,不要嫌贫爱富,不要羡慕别人,自己好好劳动,别给人家找麻烦。当时,我就想自己多打打工,就能挺过去了。
老伴说,一辈子了,有困难,老李总是自己克服,从来不求人。
村里的好友董明瑞说,老李当支书时,经常帮助别人,有了困难总是自己扛。
现任的村支书房灵镇和当地民政部门的负责同志说,老李从来没有主动向组织伸过手,就连当年的英雄事迹也从没有向人说起过。
采访李文祥,床头斑驳破旧的小斗桌里,那泛黄的小布包里仿佛闪耀着一种光芒,直入肺腑,直射人心。在这种光芒下,功名利禄是那样的苍白,个人得失是那样的浅薄。让人不禁扪心自问:有一天当我们垂垂已老,在灵魂深处,我们能不能拿出这么一个沉甸甸的小布包?
笔者离开时,李文祥的小外孙恰好放学归来,给李家朴素到有些简陋的小院里带来一串串笑声。映着冬日一轮斜阳,86岁的老人笑得那样知足、那样踏实、那样幸福。
编者按:李文祥的事迹之所以感人,不仅在于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不仅在于响应号召带头支农的觉悟,还在于李文祥对待自己的功勋,对待个人得失的一种淡泊态度,在凡人与英雄的反差中,在平常平凡与轰轰烈烈的对比中,体现出的无比珍贵、令人尊敬的品格和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为国为民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安贫乐道不求索取。小布包“包”出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包”出了薪火相传的革命传统,“包”出了大公无私的人生态度,“包”出的是一种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
在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的村民眼中,86岁的李文祥是一个平和清贫的老人。然而最近,村民们却发现了老人的一个秘密。
揭开这个秘密的是下基层访寒问苦的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
1月4日,卢展工来到濮阳市范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在白衣阁乡北街村,卢书记走进李文祥家中。看到李老年轻时英姿勃发身佩一枚枚军功章的军官照,卢展工间李文祥:“李老,您被授予那么多荣誉,您都立过什么功,能不能拿出来让我们看看?”老人从里屋捧出了一个已经泛黄的小布包。
济南战役的二等功勋章,淮海战役的特等功勋章,进军福建时的一等功勋章,渡江战役的荣誉勋章,渡海战役、平潭岛战役的战斗模范证书……小布包里满是军功章。
而这么多沉甸甸的军功章,自1962年李文祥回到家乡,就一直静静地躺在这个泛黄的小布包里,一躺就是48年。
48年来,没有人知道他曾是解放军的军官、省直单位的干部;更没有人知道他曾为建立新中国抛洒的热血,为建设新中国付出的汗水,为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务农而作出的牺牲。
48年来,李文祥从来没有向别人提起过自己的过去,执著而又忠诚地履行着自己支农的承诺,本本分分地当着农民,无论日子过得再苦再难,从来没有主动向国家伸过一次手,向组织上提出过一个要求。
采访李文祥,床头斑驳破旧的小斗桌里,那泛黄的小布包里仿佛涌动着什么、跳动着什么、闪耀着什么……
小布包里涌动着一种力量
——面对机枪扫射,李文祥扛着炸药包冲了上去
1947年12月,年轻的李文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济南城坚墙高,城门口密布着敌人3层火力网,一拨拨攻坚的战士倒下了。紧要关头,部队组织了一支爆破队,懂爆破的李文祥就在其中。頂着机枪的疯狂扫射,李文祥和战友们扛着炸药包冲了上去,不少战友牺牲了,李文祥幸运地冲到了城门下,“轰”的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开了。那一天,至少有七个纵队的解放军冲过李文祥炸开的城门进入了济南城。
这是李文祥参加的第一场战役。战役结束后,李文祥得到了第一枚军功章,并因为在战斗中负伤,领到了1块2毛钱的抚恤金,李文祥用这笔钱在济南买了一块手表。这也是李文祥86年来唯一的一块手表,60多年时光在表盘上流过,这块表依然走得很准时,如同它的主人一般执著。
此后,李文祥跟随部队转战了半个中国,从山东一直打到了台湾海峡。在淮海战役中,他和战友们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坚守阵地;在渡江战役中,他因为表现突出火线入党;在平潭岛战役中,他没着齐胸的海水抢滩登陆……
从军生涯中,老李经历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最危险的一次莫过于参加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役。当时,敌人占据的是日军曾经经营多年的工事,非常坚固隐蔽,战斗异常惨烈,负责攻坚的一个排战士最终只剩下李文祥等3人。
从战士一直干到副班长、班长、排长、副连长,每次战斗李文祥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采访李文祥,床头斑驳破旧的小斗桌里,那泛黄的小布包里仿佛涌动着一种力量,源自血脉,源自灵魂,多少年来,这种力量延绵不绝地支撑着我们的民族屹立不倒。
小布包里跳动着一团火焰
——响应国家号召,李文祥带头按下手印返乡务农
1955年,李文祥脱下军装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当了一名保卫干事。
在机关工作不久,他就主动要求下基层一线,一位了解他的领导说,当惯了兵的老李坐在机关里非病了不可。
随后的几年里,在厦门、在南安、在泉州,老李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
在南安县,32岁的李文祥结婚了。当时作为一名年轻英俊的转业军官,给李文祥介绍对象的人可是不少。而李文祥选择了同样是苦出身的陈宝珍。老李说,我不管是不是女学生、女教师,只要是思想进步、能吃苦、过得了平常日子就行。
“媒人介绍见了面,第二天他就出差了。当时国家建设任务很重,他很忙,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陈宝珍回忆起刚认识时的情形。
1962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国家号召干部下乡支农。脱离干部身份变成不吃商品粮的农民,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老李所在的省建公司报名者寥寥无几。这时,老李和几个转业干部站了出来,当众按下手印,带头返乡支农。
当年7月,李文祥带着妻子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成为了一名农民。
笔者问李文祥,你后悔吗?李文祥说,在长江边入党时,指导员就告诉我,党员就要有个党员的样儿。
采访李文祥,床头斑驳破旧的小斗桌里,那泛黄的小布包里仿佛跳动着一团火焰,热烈纯粹,薪火相传,在一个个紧急关头,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员挺身站了出来。
小布包里闪耀着一种光芒
——一辈子了,李文祥有了困难总是自己扛
回到家乡,李文祥在村里一所老公庙安了家。而那些军功章也在搬家时用一块白布包了起来,这一包就是48年。
“李文祥去过南方,懂得种稻子,回来不久就当上了公社的稻改队长,带领大家种稻子。”村里的老人董明瑞回忆说。如今,范县大米已成为名扬一方的知名品牌。
1963年,李文祥被推选为村支书,一干就是十几年。村里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但老李的生活一直都不富裕。
“文化大革命”后,福建建设厅的同志来到范县,邀请老李回原单位落实政策,被李文祥拒绝了。他说,在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我的家乡太穷了。
1978年,李文祥53岁时,妻子为老李生下了一个女孩,夫妻俩欣喜若狂,奉为掌上明珠。
如今,女婿去了内蒙古打工,女儿在附近企业打工,每月只有几百块工资,两个正在上学的外孙都还小,老李家的家庭负担很重,李文祥85岁时依然下地帮女儿干活。
2010年4月,回家收麦子的女婿在山东聊城遇上了车匪路霸,辛苦一年挣的6000元血汗钱被洗劫一空。当年7月,李文祥突发脑血栓,右腿行动不便,再也无法干农活了。一家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女儿李金英说,我爸总是告诉我,不要嫌贫爱富,不要羡慕别人,自己好好劳动,别给人家找麻烦。当时,我就想自己多打打工,就能挺过去了。
老伴说,一辈子了,有困难,老李总是自己克服,从来不求人。
村里的好友董明瑞说,老李当支书时,经常帮助别人,有了困难总是自己扛。
现任的村支书房灵镇和当地民政部门的负责同志说,老李从来没有主动向组织伸过手,就连当年的英雄事迹也从没有向人说起过。
采访李文祥,床头斑驳破旧的小斗桌里,那泛黄的小布包里仿佛闪耀着一种光芒,直入肺腑,直射人心。在这种光芒下,功名利禄是那样的苍白,个人得失是那样的浅薄。让人不禁扪心自问:有一天当我们垂垂已老,在灵魂深处,我们能不能拿出这么一个沉甸甸的小布包?
笔者离开时,李文祥的小外孙恰好放学归来,给李家朴素到有些简陋的小院里带来一串串笑声。映着冬日一轮斜阳,86岁的老人笑得那样知足、那样踏实、那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