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图推广的思考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NALDO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图片独特属性的考察,论述阅读推广中应该特别注意对图片阅读的推广。阅读图片是人类最早的阅读行为,早期人类的文字几乎都是图片,后来才提炼为抽象的字符。阅读图片尤其是阅读图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艺术在素质的提高,决定一个人的雅与俗,也关系到国家的产业转型。同时,图片是人类记载、传输信息的工具,图中有万物,读图容易上瘾。
  关键词:出版 阅读 图片
  图书、图书,图和书是天然的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读书本来的含义就包含读图,这是理所应当的。笔者觉得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在各种阅读组织的大力推动下,文字书的阅读推广活动成效显著,大家对文字书读的可能已经不少,笔者认为应该多读一些图。
  读图应该是现代人的基本能力,不会读图的人将会被社会抛弃。我们实际上是在回答人们为什么需要读图?人们为什么更喜欢读图?
  图片的优势
  图片比较直观,比文字更加生动,视觉冲击力强,具备较强的可感知性,更加吸引眼球。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图丁做了一项实验,实验证明图片比文字更易记,这种效应被称为“图优效应”。在阅读趋向上来讲,当图文并置的时候,人们在心理上更愿意读图。这些都源于图片的特殊表达力。很多人拿到一本书后,习惯上快速翻一遍,看看有哪些图片。
  互联网时代更使图片大行其道,图片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引导阅读点击的链接都会使用图片,网络文学、手机APP、淘宝网店、直播平台等都在充分发挥图片的引导阅读的作用,商品推广需要封面,看看淘宝网就知道了。微信、微博需要头像,网络文学需要封面,抖音、喜马拉雅的每一个内容都需要一张图片的引导(链接)。在新闻报道行业,许多新闻事实难以用文字描述,一张现场照片却能够做到。
  图片更加可信,人们经常讲眼见为实,人们更愿意相信看到的东西,尽管有时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图片的力量是无穷的。2015年9月2日叙利亚小难民照片在网络上火爆后,原来在难民问题上立场一直很强硬的德国马上改变了态度。1972年6月《越战中的女孩》照片发布以后,在美国引起及其巨大的反战潮流,直接加速美国结束越战的进程。
  一图抵千言。有些东西,你用语言文字描述半天,大家也还是没有印象,展示一张图片,大家立刻明白了。比如,你在介绍一个人的长相时,任凭你表达能力如何高超,听者也很难在这个被描述的人出现在面前时能够辨别出来。但是,你展示这个人的一张照片,然后别人很容易就能够在这个人出现时辨别出来,所以身份证上面一定要有照片。
  美国出版业领袖玛丽莲·罗斯和汤姆罗斯合著的《售书攻略》中说:“我们生活在充满视觉刺激的世界中。据研究,出版物中印刷上图片会增加一篇文章35—40%的读者缘。”
  读图没有门槛,最轻松。应该说,图片是没有门槛的,图片是无国界的,任何有眼睛的人都能读图,不需要翻译。读图不需要识字,不需要做前期准备,读图最为轻松。人们读文书读累了,看看画往往还能减轻疲劳。一本书如果没有图片,简直不可思议。
  早期人类读书就是读图
  人们看到的世界是圖像的世界,文字是后生的。据考据所知,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距今已经有五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而人类早在动物时代就在观察周围的图像世界。文字是对图像世界的间接地、抽象描述,不是直接的,图像才是最直接的。人们拿到一本新书,往往会不自觉地大致翻一翻,在这种快速浏览的过程中,你会在有图片的地方停下来。图画是艺术门类中最具普遍性一种。早期人类读书就是读图。古往今来,世界上的主要文明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也就是每一个字都是图画。古苏美尔早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玛雅古文字无一例外。随着文字使用频率的提高,人们为提高书写速度逐渐把文字抽象化,才与图形相脱离,笔者们的汉字至今还能看到图片的影子。这恐怕也是人们更愿意亲近图片的原因之一。
  读图是读文的引导。直到现在,儿童开始读书,读的都是图画书。然后,以图识字。有些看不明白的原理,用一张插图往往就能让大家明白。
  读图决定雅与俗
  人们都向往雅的生活,但是,区分一个人的雅与俗也主要是看他的艺术修养,艺术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根据马斯洛需求曲线,艺术是金字塔顶的需求,是人们富足以后的一种更高追求。应该说,现在人们富而不贵,而贵一定是和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富而不贵,就是暴发户的形象。如何改变,就是增加艺术修养,读图是一个重要方式。
  读图,尤其是读画直接关系到审美。审美应该是这个时代每一位国民的普遍性需求,不应该是一些艺术家和高雅人士的专利。唤醒大家的审美意识,培养大家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阅读推广活动者应承担的责任。艺术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一个人的审美教育除了课堂教育以外,更重要的在于自修和体悟。艺术修养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过读图使得一些艺术观点、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基本细胞,通过日积月累,慢慢你的谈吐、举止、衣着变得优雅起来。
  阅读不一定通过图书来实现,参观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是阅读的一种方式之一,是提升艺术素质的很好的方法。目前很多人的艺术素质不够理想,有不少人对艺术常识很陌生,有不少人想了解一些艺术的知识,又不知道从何学起。据调查,大学生对图画了解有限,艺术素质有待提高。不少大学的公共艺术课选修人数不多,上课看手机多。这些都是提倡阅图的原因之一。
  在欧洲一个家庭妇女随便就能说出几十位著名艺术家的名字,在我国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经常读一点画,多参观美术馆、博物馆,你的审美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数量飞速增长,为人们读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博物馆的古代器物都是立体的绘画,隐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学、艺术信息,更具审美价值。   笔者主张阅图,也身体力行,为了鼓励学生读图、引导学生读图,笔者开设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社会”课程,还专门准备了“《洛神赋图》中的文学院与艺术”、“《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历史与艺术”、“解密《姑苏繁华图》”、“《千里江山图》解析”、“从敦煌壁画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艺术”、“汉代画像石中的历史与文化”、“故宫建筑文化”、“墓室壁画中的历史与民俗”、“寺观壁画”、“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铜镜文化”等讲义。完全是图式思维,讲义中大量使用图片,通过这些历史图片的分析,告诉大家如何读图,如何读出图片背后隐藏的信息。其中“《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社会”、“《洛神赋图》中的文学院与艺术”、“《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历史与艺术”在河北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浙江传媒等处做过多次专题讲座,反响很好。
  读图关系到国家产业转型
  读图对大家的艺术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对国家的战略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中国产业的三次转型:第一次由传统制造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就是发源于珠三角的三来一补产业模式,这些产业技术在国外,设计在国外,市场在国外,仅仅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第二次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我国的产品设计严重落后,产品的实用功能尽管已经很好,但是没有中国符号,没有中国元素。第三次就是由技术密集型向文化艺术密集型(中国文化符号)转型。应该说,人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艺术素质,能够设计一些产品,但是整体设计水平还不高,还经常被别的国家诟病。中国的产品外观设计还差很多,比如,中国的很多自主品牌汽车都能看到外国车的影子。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艺术修养还有待提高。读图在提高每一个个体艺术素质的同时,也在提高整个民族的艺术素质。民族艺术水平提高后,中国人设计的产品一定带有中国文化元素,这样的产品走出去就不仅仅是产品走出去,而是文化走出去,这才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图中有万物
  图画是人类记录、表达的一种工具,可以承载任何内容,举凡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服装、建筑、农业、地理、医学等。历史上的绘画承载的内容几乎是百科全书式的,敦煌石窟壁画尽管主要是为了宣传佛教,但是涉及到很多农业、科技、服装、建筑、音乐舞蹈、外交、民族、医药等知识,举凡社会中的东西几乎都有反应。敦煌壁画等很多图片中的内容是文字载体所没有的,具有唯一性,图片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不读这些图片,人们就无法获取这些知识。
  部分图片具有佐证文字的功能。很多文字性描述是人们难以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如果有相关图片,就能很好地诠释文字的内容。比如,汉代的画像石对汉代文字文献的佐证作用十分明显。有些汉代的服装、冠的样式、法式、器具、习俗都有很好的呈现,而这些仅凭文字文献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敦煌壁画对隋唐等朝代的服装、农耕、音乐表演、建筑都有很好的佐证作用。没这些图片,相关研究就会失去很多凭依。
  由于时代的变迁,有些图片中原来的内容需要解读,读图也需要知识储备和技巧。
  读图容易上瘾,尤其是读画容易上瘾。历史上大藏家都是上瘾的人,他们为读画废寝忘食,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有的人为一张画不惜用美人交换,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宋代的徽宗皇帝,明代的项子京,清代的乾隆皇帝,近现代的徐悲鸿、张大千、张伯驹等都是看画上瘾的人,这样的人举不胜举。绘画市场正是靠这些看画上瘾的人来维持运转的,他们共同托举了绘画市场的蓬勃兴旺。应该说,看画上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丰厚殷实的家产,在古代具有看画上瘾条件的人不是很多,现在随着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很多人已经具备看画上瘾的条件。
  图片内容具有多元性。一幅图片往往具有多种内容,就形式上讲有颜色、线条、轮廓等,内容方面更是具有多元价值。一幅图片承载的内容往往要超越很多文字表达的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
  同时,不同的人由于知识储备、兴趣不一样,可能看到的内容不一样,引发读者的感想也会不一样。所以同一幅图,对不同人的价值可能相差很大。
  满足快读需求。现在的人们被互联网追逐,疲于奔命,加上工作压力,很少有大把时间来读书。图片却能满足快读的需求,一目了然,而长篇文字需要大把的时间才能读完。
  总之,图与文都是人类记录、传播的工具,二者书相辅相成的关系,都具有独到的价值和用途,不能互相替代。读书重要,读图同样重要,二者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能分裂、分割。过去,人们对文字书阅读强调多了一些,现在应该把讀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更接近阅读的本质,也才能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创办到今年已经40年了。40年来,《中国大百科全书》已先后出版两版,现在还在继续编纂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作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以严谨专业的学术水准、权威准确的条目内容,在读者中赢得了良好口碑,在市场上形成了知名品牌,成为文化出版工作的一面旗帜,也成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贡献。为纪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成立40周年,本刊特制作了一个专题,并对该
期刊
6月30日,由人民出版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办公室、新阅读杂志社承办,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国戏曲学院协办的“凝聚推动全民阅读的力量”人民出版社读书会阅读推广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大会揭晓了“阅读推广优秀合作机构”“阅读之星”“阅读推广优秀名家”的获奖名单并给予表彰。  本次阅读推广大会以“凝聚推动全民阅读的力量”为主题,旨在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
期刊
2018年7月19日,第二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书博会”)在深圳拉开帷幕,本届书博会秉持展、销、阅相结合的办展精神,着力将主会场打造成一个汇集中国出版业成果、成就的展销平台。凸显“时代主题”“融合发展”“全民阅读”“现场交易”“科技含量”“知识关爱”“绿色节俭”“展会联运”等亮点。书博会设置一个主会场,五个分会场面向市民优惠售书,并开通了香港与深圳之间的巴士,方便与此间召开的香港书展
期刊
2014年以来,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组委会、北京蔚蓝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承办的“勉学书屋”公益项目,已在湖北省红安县、襄阳市和宜昌市革命老区的中小学校、图书馆里建立了27所“勉学书屋”阅览室,捐赠图书、期刊及电子出版物共380万元码洋。这个项目不仅为革命老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书籍和场地,也为关注老区发展的组织和各界爱心人士搭起了一个公益平台。为了解老区少
期刊
天津的问津书院,初创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由长芦盐运使卢见曾倡建,报直隶总督方观承、长芦盐政高恒批准,盐商查为义捐旧宅助成。卢见曾取“汛海问津”之义为书院命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书院毁于八国联军炮火。问津书院是古代天津建筑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社会影响最广的教育机构。  今天重建的天津问津书院在探索实践中成为“民办公助”性质的公共文化机构,却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天津问津书院和河北区
期刊
不知不觉中,天津问津书院已走过了第五个年头。至今,天津问津书院揭牌剪彩仪式的场景,仍深存于我脑海之中。当我从问津学人侯福志先生的博客里知道著名学者冯骥才先生应邀为书院揭牌时,我的心为一个文化载体的诞生欢呼雀跃;当看到天津问津书院学者云集,理事长王振良先生气宇轩昂、信心满怀的样子时,我心里又浮过一丝忧虑:从古至今,受传统私塾文化的影响,华夏大地的书院多如牛毛,多数书院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天津问津
期刊
地域文化研究和文化机制的关系是个大题目,是理论文章喜欢涉及的话题,但地域文化理论并没有催生有效的文化机制,而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机制又不能被理论研究者所关注,因此地域文化的实践和研究基本是脱节的。脱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落后于理论,二是实践超越了理论。这里只谈后者。  地域文化需要传承,但传承必须要建立在有效的研究之上,而有效的研究又必须依托一个学术平台来展示和传播。以往的地域文化理论,多着重于研
期刊
坐落在天津市河北区的天津问津书院,如今已成为天津市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2018年4月,天津问津书院被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评为全国“全民阅读优秀推广机构”。国内学人先后撰文近300篇,对天津问津书院的运作模式和活动实绩进行评介、推广与研究。  天津的问津书院,初创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最初由长芦盐运使卢见曾(号雅雨)倡建,报直隶总督方观承、长芦盐政高恒批准,盐商查为义捐旧宅助成。卢见曾取“汛海
期刊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自1978年成立至今40周年了。它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而生,40年来,也是围绕着《中国大百科全书》而发展,而繁荣。2011年,国务院立项,实施《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发展的历史,我还是缘分不浅。第二版立项前,我作为新闻出版署分管出版的图书司司长,曾和百科社的同志一起去国务院秘书局说明工程的意义和我们的要
期刊
近年,陆续收到天津问津书院理事长王振良先生寄赠的《问津文库》和《问津》杂志,如果没有记错,文库已出了将近60种,而杂志也已编印至50期了。每次收到沉甸甸的邮件,心中总不免由衷地赞叹,还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像天津这样,依托民间的力量,通过系统地编印系列著述,将其城市的传统文化立体式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扎根于津沽大地,致力于城市文脉的追寻与弘扬。如果留意会发现,在每一本“问津”系列图书的封底都写着一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