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图片独特属性的考察,论述阅读推广中应该特别注意对图片阅读的推广。阅读图片是人类最早的阅读行为,早期人类的文字几乎都是图片,后来才提炼为抽象的字符。阅读图片尤其是阅读图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艺术在素质的提高,决定一个人的雅与俗,也关系到国家的产业转型。同时,图片是人类记载、传输信息的工具,图中有万物,读图容易上瘾。
关键词:出版 阅读 图片
图书、图书,图和书是天然的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读书本来的含义就包含读图,这是理所应当的。笔者觉得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在各种阅读组织的大力推动下,文字书的阅读推广活动成效显著,大家对文字书读的可能已经不少,笔者认为应该多读一些图。
读图应该是现代人的基本能力,不会读图的人将会被社会抛弃。我们实际上是在回答人们为什么需要读图?人们为什么更喜欢读图?
图片的优势
图片比较直观,比文字更加生动,视觉冲击力强,具备较强的可感知性,更加吸引眼球。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图丁做了一项实验,实验证明图片比文字更易记,这种效应被称为“图优效应”。在阅读趋向上来讲,当图文并置的时候,人们在心理上更愿意读图。这些都源于图片的特殊表达力。很多人拿到一本书后,习惯上快速翻一遍,看看有哪些图片。
互联网时代更使图片大行其道,图片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引导阅读点击的链接都会使用图片,网络文学、手机APP、淘宝网店、直播平台等都在充分发挥图片的引导阅读的作用,商品推广需要封面,看看淘宝网就知道了。微信、微博需要头像,网络文学需要封面,抖音、喜马拉雅的每一个内容都需要一张图片的引导(链接)。在新闻报道行业,许多新闻事实难以用文字描述,一张现场照片却能够做到。
图片更加可信,人们经常讲眼见为实,人们更愿意相信看到的东西,尽管有时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图片的力量是无穷的。2015年9月2日叙利亚小难民照片在网络上火爆后,原来在难民问题上立场一直很强硬的德国马上改变了态度。1972年6月《越战中的女孩》照片发布以后,在美国引起及其巨大的反战潮流,直接加速美国结束越战的进程。
一图抵千言。有些东西,你用语言文字描述半天,大家也还是没有印象,展示一张图片,大家立刻明白了。比如,你在介绍一个人的长相时,任凭你表达能力如何高超,听者也很难在这个被描述的人出现在面前时能够辨别出来。但是,你展示这个人的一张照片,然后别人很容易就能够在这个人出现时辨别出来,所以身份证上面一定要有照片。
美国出版业领袖玛丽莲·罗斯和汤姆罗斯合著的《售书攻略》中说:“我们生活在充满视觉刺激的世界中。据研究,出版物中印刷上图片会增加一篇文章35—40%的读者缘。”
读图没有门槛,最轻松。应该说,图片是没有门槛的,图片是无国界的,任何有眼睛的人都能读图,不需要翻译。读图不需要识字,不需要做前期准备,读图最为轻松。人们读文书读累了,看看画往往还能减轻疲劳。一本书如果没有图片,简直不可思议。
早期人类读书就是读图
人们看到的世界是圖像的世界,文字是后生的。据考据所知,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距今已经有五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而人类早在动物时代就在观察周围的图像世界。文字是对图像世界的间接地、抽象描述,不是直接的,图像才是最直接的。人们拿到一本新书,往往会不自觉地大致翻一翻,在这种快速浏览的过程中,你会在有图片的地方停下来。图画是艺术门类中最具普遍性一种。早期人类读书就是读图。古往今来,世界上的主要文明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也就是每一个字都是图画。古苏美尔早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玛雅古文字无一例外。随着文字使用频率的提高,人们为提高书写速度逐渐把文字抽象化,才与图形相脱离,笔者们的汉字至今还能看到图片的影子。这恐怕也是人们更愿意亲近图片的原因之一。
读图是读文的引导。直到现在,儿童开始读书,读的都是图画书。然后,以图识字。有些看不明白的原理,用一张插图往往就能让大家明白。
读图决定雅与俗
人们都向往雅的生活,但是,区分一个人的雅与俗也主要是看他的艺术修养,艺术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根据马斯洛需求曲线,艺术是金字塔顶的需求,是人们富足以后的一种更高追求。应该说,现在人们富而不贵,而贵一定是和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富而不贵,就是暴发户的形象。如何改变,就是增加艺术修养,读图是一个重要方式。
读图,尤其是读画直接关系到审美。审美应该是这个时代每一位国民的普遍性需求,不应该是一些艺术家和高雅人士的专利。唤醒大家的审美意识,培养大家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阅读推广活动者应承担的责任。艺术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一个人的审美教育除了课堂教育以外,更重要的在于自修和体悟。艺术修养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过读图使得一些艺术观点、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基本细胞,通过日积月累,慢慢你的谈吐、举止、衣着变得优雅起来。
阅读不一定通过图书来实现,参观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是阅读的一种方式之一,是提升艺术素质的很好的方法。目前很多人的艺术素质不够理想,有不少人对艺术常识很陌生,有不少人想了解一些艺术的知识,又不知道从何学起。据调查,大学生对图画了解有限,艺术素质有待提高。不少大学的公共艺术课选修人数不多,上课看手机多。这些都是提倡阅图的原因之一。
在欧洲一个家庭妇女随便就能说出几十位著名艺术家的名字,在我国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经常读一点画,多参观美术馆、博物馆,你的审美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数量飞速增长,为人们读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博物馆的古代器物都是立体的绘画,隐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学、艺术信息,更具审美价值。 笔者主张阅图,也身体力行,为了鼓励学生读图、引导学生读图,笔者开设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社会”课程,还专门准备了“《洛神赋图》中的文学院与艺术”、“《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历史与艺术”、“解密《姑苏繁华图》”、“《千里江山图》解析”、“从敦煌壁画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艺术”、“汉代画像石中的历史与文化”、“故宫建筑文化”、“墓室壁画中的历史与民俗”、“寺观壁画”、“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铜镜文化”等讲义。完全是图式思维,讲义中大量使用图片,通过这些历史图片的分析,告诉大家如何读图,如何读出图片背后隐藏的信息。其中“《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社会”、“《洛神赋图》中的文学院与艺术”、“《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历史与艺术”在河北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浙江传媒等处做过多次专题讲座,反响很好。
读图关系到国家产业转型
读图对大家的艺术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对国家的战略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中国产业的三次转型:第一次由传统制造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就是发源于珠三角的三来一补产业模式,这些产业技术在国外,设计在国外,市场在国外,仅仅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第二次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我国的产品设计严重落后,产品的实用功能尽管已经很好,但是没有中国符号,没有中国元素。第三次就是由技术密集型向文化艺术密集型(中国文化符号)转型。应该说,人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艺术素质,能够设计一些产品,但是整体设计水平还不高,还经常被别的国家诟病。中国的产品外观设计还差很多,比如,中国的很多自主品牌汽车都能看到外国车的影子。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艺术修养还有待提高。读图在提高每一个个体艺术素质的同时,也在提高整个民族的艺术素质。民族艺术水平提高后,中国人设计的产品一定带有中国文化元素,这样的产品走出去就不仅仅是产品走出去,而是文化走出去,这才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图中有万物
图画是人类记录、表达的一种工具,可以承载任何内容,举凡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服装、建筑、农业、地理、医学等。历史上的绘画承载的内容几乎是百科全书式的,敦煌石窟壁画尽管主要是为了宣传佛教,但是涉及到很多农业、科技、服装、建筑、音乐舞蹈、外交、民族、医药等知识,举凡社会中的东西几乎都有反应。敦煌壁画等很多图片中的内容是文字载体所没有的,具有唯一性,图片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不读这些图片,人们就无法获取这些知识。
部分图片具有佐证文字的功能。很多文字性描述是人们难以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如果有相关图片,就能很好地诠释文字的内容。比如,汉代的画像石对汉代文字文献的佐证作用十分明显。有些汉代的服装、冠的样式、法式、器具、习俗都有很好的呈现,而这些仅凭文字文献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敦煌壁画对隋唐等朝代的服装、农耕、音乐表演、建筑都有很好的佐证作用。没这些图片,相关研究就会失去很多凭依。
由于时代的变迁,有些图片中原来的内容需要解读,读图也需要知识储备和技巧。
读图容易上瘾,尤其是读画容易上瘾。历史上大藏家都是上瘾的人,他们为读画废寝忘食,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有的人为一张画不惜用美人交换,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宋代的徽宗皇帝,明代的项子京,清代的乾隆皇帝,近现代的徐悲鸿、张大千、张伯驹等都是看画上瘾的人,这样的人举不胜举。绘画市场正是靠这些看画上瘾的人来维持运转的,他们共同托举了绘画市场的蓬勃兴旺。应该说,看画上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丰厚殷实的家产,在古代具有看画上瘾条件的人不是很多,现在随着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很多人已经具备看画上瘾的条件。
图片内容具有多元性。一幅图片往往具有多种内容,就形式上讲有颜色、线条、轮廓等,内容方面更是具有多元价值。一幅图片承载的内容往往要超越很多文字表达的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
同时,不同的人由于知识储备、兴趣不一样,可能看到的内容不一样,引发读者的感想也会不一样。所以同一幅图,对不同人的价值可能相差很大。
满足快读需求。现在的人们被互联网追逐,疲于奔命,加上工作压力,很少有大把时间来读书。图片却能满足快读的需求,一目了然,而长篇文字需要大把的时间才能读完。
总之,图与文都是人类记录、传播的工具,二者书相辅相成的关系,都具有独到的价值和用途,不能互相替代。读书重要,读图同样重要,二者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能分裂、分割。过去,人们对文字书阅读强调多了一些,现在应该把讀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更接近阅读的本质,也才能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关键词:出版 阅读 图片
图书、图书,图和书是天然的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读书本来的含义就包含读图,这是理所应当的。笔者觉得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在各种阅读组织的大力推动下,文字书的阅读推广活动成效显著,大家对文字书读的可能已经不少,笔者认为应该多读一些图。
读图应该是现代人的基本能力,不会读图的人将会被社会抛弃。我们实际上是在回答人们为什么需要读图?人们为什么更喜欢读图?
图片的优势
图片比较直观,比文字更加生动,视觉冲击力强,具备较强的可感知性,更加吸引眼球。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图丁做了一项实验,实验证明图片比文字更易记,这种效应被称为“图优效应”。在阅读趋向上来讲,当图文并置的时候,人们在心理上更愿意读图。这些都源于图片的特殊表达力。很多人拿到一本书后,习惯上快速翻一遍,看看有哪些图片。
互联网时代更使图片大行其道,图片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在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引导阅读点击的链接都会使用图片,网络文学、手机APP、淘宝网店、直播平台等都在充分发挥图片的引导阅读的作用,商品推广需要封面,看看淘宝网就知道了。微信、微博需要头像,网络文学需要封面,抖音、喜马拉雅的每一个内容都需要一张图片的引导(链接)。在新闻报道行业,许多新闻事实难以用文字描述,一张现场照片却能够做到。
图片更加可信,人们经常讲眼见为实,人们更愿意相信看到的东西,尽管有时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图片的力量是无穷的。2015年9月2日叙利亚小难民照片在网络上火爆后,原来在难民问题上立场一直很强硬的德国马上改变了态度。1972年6月《越战中的女孩》照片发布以后,在美国引起及其巨大的反战潮流,直接加速美国结束越战的进程。
一图抵千言。有些东西,你用语言文字描述半天,大家也还是没有印象,展示一张图片,大家立刻明白了。比如,你在介绍一个人的长相时,任凭你表达能力如何高超,听者也很难在这个被描述的人出现在面前时能够辨别出来。但是,你展示这个人的一张照片,然后别人很容易就能够在这个人出现时辨别出来,所以身份证上面一定要有照片。
美国出版业领袖玛丽莲·罗斯和汤姆罗斯合著的《售书攻略》中说:“我们生活在充满视觉刺激的世界中。据研究,出版物中印刷上图片会增加一篇文章35—40%的读者缘。”
读图没有门槛,最轻松。应该说,图片是没有门槛的,图片是无国界的,任何有眼睛的人都能读图,不需要翻译。读图不需要识字,不需要做前期准备,读图最为轻松。人们读文书读累了,看看画往往还能减轻疲劳。一本书如果没有图片,简直不可思议。
早期人类读书就是读图
人们看到的世界是圖像的世界,文字是后生的。据考据所知,现在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距今已经有五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而人类早在动物时代就在观察周围的图像世界。文字是对图像世界的间接地、抽象描述,不是直接的,图像才是最直接的。人们拿到一本新书,往往会不自觉地大致翻一翻,在这种快速浏览的过程中,你会在有图片的地方停下来。图画是艺术门类中最具普遍性一种。早期人类读书就是读图。古往今来,世界上的主要文明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也就是每一个字都是图画。古苏美尔早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玛雅古文字无一例外。随着文字使用频率的提高,人们为提高书写速度逐渐把文字抽象化,才与图形相脱离,笔者们的汉字至今还能看到图片的影子。这恐怕也是人们更愿意亲近图片的原因之一。
读图是读文的引导。直到现在,儿童开始读书,读的都是图画书。然后,以图识字。有些看不明白的原理,用一张插图往往就能让大家明白。
读图决定雅与俗
人们都向往雅的生活,但是,区分一个人的雅与俗也主要是看他的艺术修养,艺术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根据马斯洛需求曲线,艺术是金字塔顶的需求,是人们富足以后的一种更高追求。应该说,现在人们富而不贵,而贵一定是和艺术联系在一起的。富而不贵,就是暴发户的形象。如何改变,就是增加艺术修养,读图是一个重要方式。
读图,尤其是读画直接关系到审美。审美应该是这个时代每一位国民的普遍性需求,不应该是一些艺术家和高雅人士的专利。唤醒大家的审美意识,培养大家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阅读推广活动者应承担的责任。艺术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一个人的审美教育除了课堂教育以外,更重要的在于自修和体悟。艺术修养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过读图使得一些艺术观点、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基本细胞,通过日积月累,慢慢你的谈吐、举止、衣着变得优雅起来。
阅读不一定通过图书来实现,参观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是阅读的一种方式之一,是提升艺术素质的很好的方法。目前很多人的艺术素质不够理想,有不少人对艺术常识很陌生,有不少人想了解一些艺术的知识,又不知道从何学起。据调查,大学生对图画了解有限,艺术素质有待提高。不少大学的公共艺术课选修人数不多,上课看手机多。这些都是提倡阅图的原因之一。
在欧洲一个家庭妇女随便就能说出几十位著名艺术家的名字,在我国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经常读一点画,多参观美术馆、博物馆,你的审美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数量飞速增长,为人们读画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博物馆的古代器物都是立体的绘画,隐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学、艺术信息,更具审美价值。 笔者主张阅图,也身体力行,为了鼓励学生读图、引导学生读图,笔者开设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社会”课程,还专门准备了“《洛神赋图》中的文学院与艺术”、“《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历史与艺术”、“解密《姑苏繁华图》”、“《千里江山图》解析”、“从敦煌壁画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与艺术”、“汉代画像石中的历史与文化”、“故宫建筑文化”、“墓室壁画中的历史与民俗”、“寺观壁画”、“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铜镜文化”等讲义。完全是图式思维,讲义中大量使用图片,通过这些历史图片的分析,告诉大家如何读图,如何读出图片背后隐藏的信息。其中“《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社会”、“《洛神赋图》中的文学院与艺术”、“《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历史与艺术”在河北省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浙江传媒等处做过多次专题讲座,反响很好。
读图关系到国家产业转型
读图对大家的艺术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对国家的战略发展同样意义重大。
中国产业的三次转型:第一次由传统制造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就是发源于珠三角的三来一补产业模式,这些产业技术在国外,设计在国外,市场在国外,仅仅是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第二次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我国的产品设计严重落后,产品的实用功能尽管已经很好,但是没有中国符号,没有中国元素。第三次就是由技术密集型向文化艺术密集型(中国文化符号)转型。应该说,人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艺术素质,能够设计一些产品,但是整体设计水平还不高,还经常被别的国家诟病。中国的产品外观设计还差很多,比如,中国的很多自主品牌汽车都能看到外国车的影子。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艺术修养还有待提高。读图在提高每一个个体艺术素质的同时,也在提高整个民族的艺术素质。民族艺术水平提高后,中国人设计的产品一定带有中国文化元素,这样的产品走出去就不仅仅是产品走出去,而是文化走出去,这才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图中有万物
图画是人类记录、表达的一种工具,可以承载任何内容,举凡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服装、建筑、农业、地理、医学等。历史上的绘画承载的内容几乎是百科全书式的,敦煌石窟壁画尽管主要是为了宣传佛教,但是涉及到很多农业、科技、服装、建筑、音乐舞蹈、外交、民族、医药等知识,举凡社会中的东西几乎都有反应。敦煌壁画等很多图片中的内容是文字载体所没有的,具有唯一性,图片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不读这些图片,人们就无法获取这些知识。
部分图片具有佐证文字的功能。很多文字性描述是人们难以形成完整清晰的印象,如果有相关图片,就能很好地诠释文字的内容。比如,汉代的画像石对汉代文字文献的佐证作用十分明显。有些汉代的服装、冠的样式、法式、器具、习俗都有很好的呈现,而这些仅凭文字文献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敦煌壁画对隋唐等朝代的服装、农耕、音乐表演、建筑都有很好的佐证作用。没这些图片,相关研究就会失去很多凭依。
由于时代的变迁,有些图片中原来的内容需要解读,读图也需要知识储备和技巧。
读图容易上瘾,尤其是读画容易上瘾。历史上大藏家都是上瘾的人,他们为读画废寝忘食,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有的人为一张画不惜用美人交换,甚至不惜倾家荡产。宋代的徽宗皇帝,明代的项子京,清代的乾隆皇帝,近现代的徐悲鸿、张大千、张伯驹等都是看画上瘾的人,这样的人举不胜举。绘画市场正是靠这些看画上瘾的人来维持运转的,他们共同托举了绘画市场的蓬勃兴旺。应该说,看画上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丰厚殷实的家产,在古代具有看画上瘾条件的人不是很多,现在随着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很多人已经具备看画上瘾的条件。
图片内容具有多元性。一幅图片往往具有多种内容,就形式上讲有颜色、线条、轮廓等,内容方面更是具有多元价值。一幅图片承载的内容往往要超越很多文字表达的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
同时,不同的人由于知识储备、兴趣不一样,可能看到的内容不一样,引发读者的感想也会不一样。所以同一幅图,对不同人的价值可能相差很大。
满足快读需求。现在的人们被互联网追逐,疲于奔命,加上工作压力,很少有大把时间来读书。图片却能满足快读的需求,一目了然,而长篇文字需要大把的时间才能读完。
总之,图与文都是人类记录、传播的工具,二者书相辅相成的关系,都具有独到的价值和用途,不能互相替代。读书重要,读图同样重要,二者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能分裂、分割。过去,人们对文字书阅读强调多了一些,现在应该把讀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更接近阅读的本质,也才能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作者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