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听课评课是国民教育学校经常组织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提供给教师交流教学艺术的平台。在此,从五个方面总结出供教师听课评课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目标 教师点拨 知识归纳 教学环节 知识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12-01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经常要参加各种听课评课活动,要是缺乏自觉意识和善于总结规律,往往使这些活动流于形式,对于上观摩课的教师不会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听课的老师也难有进步。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或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下面总结5个方面的经验供大家参考,这些问题既可以作为自评的参照,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
一、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并告诉学生
有效的教学始于师生都明确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士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亦如此。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要机械套用三维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即把一节课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
二、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
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老师也不要急于讲,老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学以后教师点拨主要起四方面作用:一是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老师来解决。二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学生在自学和讨论过程中有些问题基本会了,但表述和书写不够规范,老师要予以纠正,并培养学生用专业用语表述和书写的习惯。三是扩展学生思路,给学生提出多种解题的思路,扩展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思维。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逻辑线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三、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归纳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归纳课本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要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所谓“用课本教”是指课本是范例,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知识的系统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课本知识。所谓“不是教课本”,是教师不一定用课本例子,要善于归纳课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表面上,模块式的课本编写打破了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线索,但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它理出来。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学习规律,讲解例题找规律,变式练习验规律,联系实际用规律。高水平的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低水平的教师只能按照课本,亦步亦趋教给学生零散的知识。
四、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恰当,活而不乱
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精心设计,试图取得最佳效果。但一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每个环节都有必要,都合理高效?有些教学环节单就本身来讲,可能是创新,但在整节课中可能多余。比如,有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都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就要挖空心思创设情境。其实有些课不需创设情境,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效果更好。再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有的老师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让学生讨论,好像不讨论合作就不是新课程的要求。其实有时学生自己学会了就没必要讨论,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老师就不要讲了。一切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时有些要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变通,不要机械照搬教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要做到环环相扣,目的明确,不能太随意、太零碎。教师的随意性太大,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没有完整的独立自学时间。
五、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培养不可能一刀切,但对一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学生都应掌握。许多学生成为学困生,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被老师关注到,有些知识成了夹生饭,日积月累,就成了学习的障碍和疙瘩,慢慢的就成了学困生。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是否完成了预期任务,还要看学生是否都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好学生不能限制其发展,对一般学生要保底,要完成课程标准要求,要完成预定基本目标。这是个很细的工作,要逐一清查。这个工作完全靠教师做会力不从心,特别是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大班制。可以采取小组检查方式,两人一组,相互检查,再向大组长汇报,大组长向老师汇报。这样,老师就能准确知道哪些学生不会、什么地方不会,在下课前不能解决,下课后要主动给学生补习,做到“日日清”。这不单纯是教学方法问题,而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教育公平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能入学,都有权力接受优质的教育。但学生入学了不一定都能享受同等待遇,有的学生受到老师偏爱,被老师关注得多,学习进步大;有的学生不被老师关注,慢慢被边缘化,这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这直接导致学生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所以要把“人人清”看做是转化、杜绝学困生的重要措施,要提高到促进教育公平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在听课的过程中,对照以上五个方面去琢磨,并且反省自己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些问题,适时改进,这样的听课评课才不会流于形式,每次听课都是一次进步。
【关键词】学习目标 教师点拨 知识归纳 教学环节 知识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12-01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经常要参加各种听课评课活动,要是缺乏自觉意识和善于总结规律,往往使这些活动流于形式,对于上观摩课的教师不会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听课的老师也难有进步。许多教师上完一节课后心中无数,不知自己的课好不好,是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往往要等教研员或老教师点评后才心中有数。下面总结5个方面的经验供大家参考,这些问题既可以作为自评的参照,同时也可作为评价别人课的参照。
一、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并告诉学生
有效的教学始于师生都明确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斗目标,战士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士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亦如此。对于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写在教案上,而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以通俗的形式或问题告诉学生。学习目标要适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学生看到目标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不要机械套用三维模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可尝试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即把一节课的目标设计成几个问题,问题解决了,学生就达标了。在问题中要包含目标的三维性。
二、教师的点拨是否精当
从理论上来讲,全班有一个学生能解答,老师也不要急于讲,老师要退到最后一步,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要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学以后教师点拨主要起四方面作用:一是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老师来解决。二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学生在自学和讨论过程中有些问题基本会了,但表述和书写不够规范,老师要予以纠正,并培养学生用专业用语表述和书写的习惯。三是扩展学生思路,给学生提出多种解题的思路,扩展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思维。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逻辑线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三、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归纳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归纳课本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要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所谓“用课本教”是指课本是范例,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知识的系统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课本知识。所谓“不是教课本”,是教师不一定用课本例子,要善于归纳课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表面上,模块式的课本编写打破了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线索,但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它理出来。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学习规律,讲解例题找规律,变式练习验规律,联系实际用规律。高水平的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低水平的教师只能按照课本,亦步亦趋教给学生零散的知识。
四、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恰当,活而不乱
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时都会精心设计,试图取得最佳效果。但一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是否每个环节都有必要,都合理高效?有些教学环节单就本身来讲,可能是创新,但在整节课中可能多余。比如,有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都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就要挖空心思创设情境。其实有些课不需创设情境,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可能效果更好。再如,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有的老师不管什么问题都要让学生讨论,好像不讨论合作就不是新课程的要求。其实有时学生自己学会了就没必要讨论,小组能够解决的大组就不要讨论,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老师就不要讲了。一切根据实际情况,在备课时有些要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变通,不要机械照搬教案。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要做到环环相扣,目的明确,不能太随意、太零碎。教师的随意性太大,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没有完整的独立自学时间。
五、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培养不可能一刀切,但对一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学生都应掌握。许多学生成为学困生,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被老师关注到,有些知识成了夹生饭,日积月累,就成了学习的障碍和疙瘩,慢慢的就成了学困生。衡量一节课是否达标、是否完成了预期任务,还要看学生是否都掌握了这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好学生不能限制其发展,对一般学生要保底,要完成课程标准要求,要完成预定基本目标。这是个很细的工作,要逐一清查。这个工作完全靠教师做会力不从心,特别是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大班制。可以采取小组检查方式,两人一组,相互检查,再向大组长汇报,大组长向老师汇报。这样,老师就能准确知道哪些学生不会、什么地方不会,在下课前不能解决,下课后要主动给学生补习,做到“日日清”。这不单纯是教学方法问题,而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教育公平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能入学,都有权力接受优质的教育。但学生入学了不一定都能享受同等待遇,有的学生受到老师偏爱,被老师关注得多,学习进步大;有的学生不被老师关注,慢慢被边缘化,这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这直接导致学生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所以要把“人人清”看做是转化、杜绝学困生的重要措施,要提高到促进教育公平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在听课的过程中,对照以上五个方面去琢磨,并且反省自己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些问题,适时改进,这样的听课评课才不会流于形式,每次听课都是一次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