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先讲遗传定律后讲减数分裂”的价值探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版人教版教材在《遗传与进化》课程中,将孟德尔遗传定律与减数分裂的顺序进行了调换。对于这一调整,社会各界的反应不尽相同。许多在教学一线的高中生物老师表示,很不习惯这样的顺序,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上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部分教师甚至在实际教学中,再次人为地把二者的顺序颠倒过来。有鉴与此,笔者将探析新版教材“先讲遗传定律后讲减数分裂”的价值。
  【关键词】遗传定律 减数分裂 价值 顺序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4-01
  一、对科学发展方面的价值
  (一)还原科学发展的真实性
  新版教材调整顺序的首要理由是还原科学发展的真实性。遗传定律是生物学家孟德尔在1665年提出的,比减数分裂过程的1891年早了两百多年,因此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孟德尔遗传定律确实先于减数分裂出现。顺序调整之后会纠正学生“减数分裂在前,遗传定律在后”的误解。事实上,1665年罗伯特·胡克在自制显微镜下发现了细胞。1667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在自制显微镜下发现了蝌蚪型的精子,但是直到1884年才由寇里克纠正精子是寄生虫的误解,证实精子是人体或者动物自身的细胞。1875年德国的赫德维希通过在显微镜下海胆的受精全过程,然后发现了众多精子游向卵细胞,但是卵细胞最终只允许一个精子,并且是精子头部进入的事实。1883年比利时的贝内登通过对马蛔虫的研究发现,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体细胞染色体的二分之一,而受精之后的受精卵在体细胞对数上又恢复了原状。随后,在1887年来自德国的生物学家对减数分裂进行了预想和推测,这一预言在1890年由德国的细胞学家鲍维里证实。最后,在1891年亨金对减数分裂看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描述,于1905年Farmer等人将卵细胞与精子之间的分裂正式命名为减数分裂,并沿用至今。
  (二)理解孟德尔的伟大之处
  在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之前,生物学界已经有了部分关于减数分裂的研究成果。但是孟德尔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借用前期关于减数分裂的成果,而是通过自身的想象,创造性的找出了假设演绎法。并且运用假说演绎法独立的完成了推理实验,得出了高度概括的遗传分离定律以及自由组合定律。试想,如果先讲减数分裂,并用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去解释遗传定律,学生就无法体会孟德尔的创造性思维,无法理解假设的创造性和预见性,更无从体会孟德尔的伟大之处。
  二、对教学方面的价值
  (一)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
  假说演绎法是孟德尔运用于遗传定律的研究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新版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孟德尔使用假说演绎法研究遗传定律的过程,教材编写者此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并且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旧版教材中先讲减数分裂,用减数分裂的原理去解释遗传定律这样的做法,就抵消了解释假说演绎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是旧版教材没有涉及假说演绎法的重要原因。实际上,现代教育提出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可见方法和能力的重要性。而在新版教材中,对于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理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掌握实验中的假说演绎法以及孟德尔的创造性思维,并且运用遗传定律解释遗传现象。从这一教学目标看出,教学顺序的调换,正是“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体现。
  (二)展示新课程的理念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极好素材,符合科学研究从现象、问题、假设、推理、论证直至结论的一般流程。学生可以充分借鉴这种模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先讲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意识等综合素养,而且能够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注重学生素质而非成绩的理念,更好的促进教育的进步。
  (三)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
  顺序调整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应,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不适应新的教学顺序,唯恐降低了自己的教学效率,砸了自己的“饭碗”。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家长和教育学家害怕顺序调换之后,给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加大了难度。事实上,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实质上就是减数分裂原理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在先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时,即使学生不知道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也会在孟德尔的假说中找到理解遗传定律的支点。值得一提的是,孟德尔的假说往往比后期的减数分裂更简单明了,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例如,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假说与后期的减数分裂相比较,显得更加精简明了,更易于学生的吸收和理解。另一方面,新版教材与旧版相比,除了调整了遗传定律和剑术分裂的顺序,也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删减,使孟德尔定律更加清晰简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有鉴于此,家长和教育学家关于“调整顺序,是否会加大学生理解难度”的疑虑应该打消,没有存在的必要。
  三、结语
  对于新版教材调整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教学顺序这一问题,社会各界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顺序调整的意义以及价值的分析,阐明顺序调整对还原科学真实,理解科学界的不易和伟大之处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另一方面,这一调整更易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及对科学方法的掌握运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调整心态,重新设计与顺序相适应的教案,尽自己最大努力体现新教材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玉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先讲遗传定律后讲减数分裂”的价值分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2,(8):56-57
  [2]胡道旭.孟德尔实验科学方法的分析与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1,27(10):31-32
  [3]王海娟.“孟德尔思想”在《遗传定律》教学中的体现[J].新课程(教师版),2010,(9):51-52
  [4]张栋.关于现行高中课本中“有性生殖”概念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3期
  [5]吴志敬.从一节课的教学看如何使学生由“要学会”到“要会学”[J];生物学通报;1988年12期
  [6]廖有光.能进行减数分裂的植物都一定有世代交替现象吗?[J];生物学通报;1992年06期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我国教育模式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本文从高中生物教学中现存的四点问题出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解读,提出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四点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方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9-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改的深
【摘要】生物学科功能教室不应该是教室和生物学实验室的简单相加,它要实现的功能是:营造生物学学习的氛围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动力;将生物学习相关资源置于离学生最近的地点,实现生物学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革新生物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 学科功能教室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8-01  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就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教学技术分析物理课堂教学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又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而与之相关的策略有如下几点:  1.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有机化学实验绪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弊端,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对有机化学实验绪论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有机实验 绪论课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3-02  有机化学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放在首位,创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而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还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关键词】提问设计 突出重点 启发性 指向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2-02  随
磁悬浮转子技术是一种新型、高科技前沿技术。该类转子具有无摩擦、无磨损、无需润滑、无污染、能耗小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适用于多种高速或超高速、真空等特殊环境场合。在众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磁悬浮转子动态特性是磁轴承支承特性与转子结构特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会直接影响转子的回转精度及稳定性。因此,开展磁悬浮转子支承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磁悬浮转子的工作原理及电磁力分析入手,对磁悬浮转子
【摘要】新课标要求下的全新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背景下,学案导学也日益被广大教师与学生所认可和推崇。我校近两年也在各学科中推广学案导学。从理论上说,学案教学不仅能够划分出教与学的职责,而且是新课标精髓的重要体现,学案导学用学案作为有效的载体和媒介,运用导学的方法深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效益更加可观,继而真正地提高高中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实际上,在具体实施
【摘要】科学素养是什么?科学素养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借助网络环境,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准确的概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网络环境 激发兴趣 科学方法 概念 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