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把陶瓷业当作手工业的一种,也许在他们眼中没有那么多审美法则,他们只是单纯的做一件艺术品或生活用品,但就是在这些精美的器物之中,倒映出了唐王朝的兴衰荣辱,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那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陶瓷艺术;人文思想;审美
陶瓷艺术是审美观念、工艺技术条件和彼时时代人文背景影响的综合表现效果,呈现给人们的是技术和艺术统一体,而同时体现出来的陶瓷文化,更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生活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每个时代的作品总是或直接或含蓄地渗透着其当下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基于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陶瓷艺术风格多样,作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用品来说,其造型、装饰技巧等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唐时期,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上都达到了古代中国的高峰,这一时期的中国从方方面面都展现出了融合开放的治世态度,气象万千,宏伟博大,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文人艺术家与民间匠师不断推动着艺术的发展,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上留下了丰富的经验财富,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与唐朝深入人心的人文思想息息相关。
一、盛世豪情的唐王朝
唐自开国以来,吸取总结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创造了三百年盛世一统的局面。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自然带来了稳定且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时代思潮在唐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中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而陶瓷艺术在唐代这样一个开放多元的历史环境中更是徐徐掀开了它辉煌壮丽的艺术篇章。“陶自唐而盛,始有窑名”。
“素色胚胎,悠然娴雅,千年的窑火,烧出了它的彩釉华美,也烧出了盛唐风华”。唐代陶瓷艺术逐渐脱离了前代陶瓷古朴简陋的样式,在造型和装饰上也各有所突破,如绚丽的“唐三彩”、“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是与其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紧密相关的。就总体而言,开元、天宝鼎盛之时,文化艺术的创作也相应极度繁荣;“安史之乱”使唐从其政治巅峰跌落了下来,生产和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阶层民众生活均发生转折变化。至元和中兴,才又迎来一个发展的高潮。不过,这时期的创作表现与盛唐情景已然不同;到晚唐国势日渐衰颓,连生活已不能有所保障,更何谈艺术创作。
有着积极、开放、刚劲而同时又追求“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唐王朝,通过政权统治阶级以及工匠陶艺师等共同不自觉的作用下,逐渐形成陶瓷创作中色釉绚丽斑斓,热烈丰满,造型恢弘磅礴的艺术特色,而这些无不反射着盛世繁华、风采无限的历史人文环境。
二、时代背景下的陶瓷艺术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一个时代审美趣味的形成,绝不是孤立而是在总结吸收了当代及以往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陶瓷艺术风格的不同表现,而各具特色的陶瓷艺术风格有时又会反过来作用于审美观念认知。这些不同特点的形成都反映出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起伏并受其限制。总的说来,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
初唐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大多以清瘦刚健为主,这种审美情趣的形成是与当时前朝的历史遗留风尚以及并不发达的艺术实践为依托的。唐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既留有南北朝至隋时期的认知余风,又未形成盛唐时期的丰腴饱满特色。四系罐是陶瓷作品中典型的器型,它与隋代的八系罐都有修长简练的特点,《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说:“它们反映了唐代时期的风格,与隋代瓷塑艺术有共同处:即结构简练,形体较瘦”。可以看出,唐代人在創造美的时候,是以某些审美特性为指导的,并且影响着作品创作的风格特色。在色彩装饰方面,陶瓷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单色釉的限制,开始出现两种以上的色釉,受到各色民间艺术的影响,包括佛教文化盛行、民窑在各地的兴起、书法绘画技巧的提高等等因素,到了唐后期,陶瓷器几乎完全取代了青铜器、玉器等以往在生活中充当重要地位的器物,开始大量广泛被使用,使得一些制瓷中心逐渐形成为名窑,陶瓷艺术很快发展起来。并且通过大量出口流传,相应地对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社會不断向前运转,一些新的美学思潮不断涌出,盛唐蓬勃的社会氛围孕育了丰富的陶瓷艺术,新的陶艺风格又反过来弥漫了整个盛唐社会。与初唐时工匠们追求的清瘦美不同,盛唐时期整个审美如同它的社会生活般趋向于丰腴肥美,像这时的花瓷罐,罐体高大,腹部丰盈,比初唐时期的四系罐更加圆润,可见同一作用的瓷器在不同时期的造型是不尽相同的。随着社会稳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创作不再像从前那般清淡简约,因着盛唐时期经济的强盛以及陶工们对于开放文化的融合吸收,开始演变为博大雍容的创作风格。在陶瓷艺术中最能体现出盛唐气象的便是唐三彩了,通过素有唐代社会风俗“百科全书”之称的唐三彩,我们可以看出其产生背后的整个人文背景、历史轨迹。自然清新的胖美人、威武雄壮的胡商骑俑、惟妙惟肖的乐俑仕女俑,令人产生无限遐想。虽然是作为丧葬器物使用,但它们的釉色热烈明艳,雕塑技巧高超,以其独特的方式映射出唐代的风华春秋。
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开始,曾经的辉煌一去不返了。一方面,民族内部割据纷争,国家安全已成问题,另一方面,来自平民百姓对政权剥削的不满也愈演愈烈。社会的不安定极大的动摇了唐王朝,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整个社会开始分崩离析。因环境的变化,艺术创作风格也渐渐从丰腴圆润转向纤细柔美收敛,好似顺着时代的方向舵用艺术作品的方式表现着社会大熔炉的缩影。有一种塔形罐,从盛唐到晚唐的造型便不相同。《中国陶瓷史》中如是说:“盛唐至中唐期间,塔形罐的造型为广肩、高盖、底宽大,晚唐以来,则变为窄肩、高盖、底座狭小,远不及以前的雄伟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制陶工艺的逐渐熟练,在造型和装饰上比从前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使得这一时期的造型精巧细致,为之后飘逸灵秀的宋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历了唐王朝鼎盛至衰退的不同历史时期,可以明显感受到,不同的时代人文背景深刻影响着彼时的陶瓷艺术风格。也可以说,陶艺风格其实是整个社会审美取向的某种物化和形象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了各不相同的艺术特征。
三、小结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带来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经济的繁荣又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时兼收并蓄的开放外交政策,使得不同的思想体系、艺术形态相互碰撞融合,造就了唐代艺术文化高度繁荣的精神面貌。古人把陶瓷业当作手工业的一种,在这些精美的器物之中,倒映出了唐王朝的兴衰荣辱,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那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全集-唐》[M]. 汪庆正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2]《中国陶瓷史》[M].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 文物出版社 2013
[3]《唐代文人的审美与文化观照》[J]. 才嘉红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
【关键词】:陶瓷艺术;人文思想;审美
陶瓷艺术是审美观念、工艺技术条件和彼时时代人文背景影响的综合表现效果,呈现给人们的是技术和艺术统一体,而同时体现出来的陶瓷文化,更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生活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每个时代的作品总是或直接或含蓄地渗透着其当下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基于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陶瓷艺术风格多样,作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用品来说,其造型、装饰技巧等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唐时期,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上都达到了古代中国的高峰,这一时期的中国从方方面面都展现出了融合开放的治世态度,气象万千,宏伟博大,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文人艺术家与民间匠师不断推动着艺术的发展,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上留下了丰富的经验财富,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与唐朝深入人心的人文思想息息相关。
一、盛世豪情的唐王朝
唐自开国以来,吸取总结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创造了三百年盛世一统的局面。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自然带来了稳定且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时代思潮在唐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中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而陶瓷艺术在唐代这样一个开放多元的历史环境中更是徐徐掀开了它辉煌壮丽的艺术篇章。“陶自唐而盛,始有窑名”。
“素色胚胎,悠然娴雅,千年的窑火,烧出了它的彩釉华美,也烧出了盛唐风华”。唐代陶瓷艺术逐渐脱离了前代陶瓷古朴简陋的样式,在造型和装饰上也各有所突破,如绚丽的“唐三彩”、“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是与其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紧密相关的。就总体而言,开元、天宝鼎盛之时,文化艺术的创作也相应极度繁荣;“安史之乱”使唐从其政治巅峰跌落了下来,生产和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阶层民众生活均发生转折变化。至元和中兴,才又迎来一个发展的高潮。不过,这时期的创作表现与盛唐情景已然不同;到晚唐国势日渐衰颓,连生活已不能有所保障,更何谈艺术创作。
有着积极、开放、刚劲而同时又追求“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唐王朝,通过政权统治阶级以及工匠陶艺师等共同不自觉的作用下,逐渐形成陶瓷创作中色釉绚丽斑斓,热烈丰满,造型恢弘磅礴的艺术特色,而这些无不反射着盛世繁华、风采无限的历史人文环境。
二、时代背景下的陶瓷艺术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一个时代审美趣味的形成,绝不是孤立而是在总结吸收了当代及以往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陶瓷艺术风格的不同表现,而各具特色的陶瓷艺术风格有时又会反过来作用于审美观念认知。这些不同特点的形成都反映出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起伏并受其限制。总的说来,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
初唐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大多以清瘦刚健为主,这种审美情趣的形成是与当时前朝的历史遗留风尚以及并不发达的艺术实践为依托的。唐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既留有南北朝至隋时期的认知余风,又未形成盛唐时期的丰腴饱满特色。四系罐是陶瓷作品中典型的器型,它与隋代的八系罐都有修长简练的特点,《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说:“它们反映了唐代时期的风格,与隋代瓷塑艺术有共同处:即结构简练,形体较瘦”。可以看出,唐代人在創造美的时候,是以某些审美特性为指导的,并且影响着作品创作的风格特色。在色彩装饰方面,陶瓷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单色釉的限制,开始出现两种以上的色釉,受到各色民间艺术的影响,包括佛教文化盛行、民窑在各地的兴起、书法绘画技巧的提高等等因素,到了唐后期,陶瓷器几乎完全取代了青铜器、玉器等以往在生活中充当重要地位的器物,开始大量广泛被使用,使得一些制瓷中心逐渐形成为名窑,陶瓷艺术很快发展起来。并且通过大量出口流传,相应地对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社會不断向前运转,一些新的美学思潮不断涌出,盛唐蓬勃的社会氛围孕育了丰富的陶瓷艺术,新的陶艺风格又反过来弥漫了整个盛唐社会。与初唐时工匠们追求的清瘦美不同,盛唐时期整个审美如同它的社会生活般趋向于丰腴肥美,像这时的花瓷罐,罐体高大,腹部丰盈,比初唐时期的四系罐更加圆润,可见同一作用的瓷器在不同时期的造型是不尽相同的。随着社会稳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创作不再像从前那般清淡简约,因着盛唐时期经济的强盛以及陶工们对于开放文化的融合吸收,开始演变为博大雍容的创作风格。在陶瓷艺术中最能体现出盛唐气象的便是唐三彩了,通过素有唐代社会风俗“百科全书”之称的唐三彩,我们可以看出其产生背后的整个人文背景、历史轨迹。自然清新的胖美人、威武雄壮的胡商骑俑、惟妙惟肖的乐俑仕女俑,令人产生无限遐想。虽然是作为丧葬器物使用,但它们的釉色热烈明艳,雕塑技巧高超,以其独特的方式映射出唐代的风华春秋。
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开始,曾经的辉煌一去不返了。一方面,民族内部割据纷争,国家安全已成问题,另一方面,来自平民百姓对政权剥削的不满也愈演愈烈。社会的不安定极大的动摇了唐王朝,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整个社会开始分崩离析。因环境的变化,艺术创作风格也渐渐从丰腴圆润转向纤细柔美收敛,好似顺着时代的方向舵用艺术作品的方式表现着社会大熔炉的缩影。有一种塔形罐,从盛唐到晚唐的造型便不相同。《中国陶瓷史》中如是说:“盛唐至中唐期间,塔形罐的造型为广肩、高盖、底宽大,晚唐以来,则变为窄肩、高盖、底座狭小,远不及以前的雄伟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制陶工艺的逐渐熟练,在造型和装饰上比从前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使得这一时期的造型精巧细致,为之后飘逸灵秀的宋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历了唐王朝鼎盛至衰退的不同历史时期,可以明显感受到,不同的时代人文背景深刻影响着彼时的陶瓷艺术风格。也可以说,陶艺风格其实是整个社会审美取向的某种物化和形象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了各不相同的艺术特征。
三、小结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带来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经济的繁荣又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时兼收并蓄的开放外交政策,使得不同的思想体系、艺术形态相互碰撞融合,造就了唐代艺术文化高度繁荣的精神面貌。古人把陶瓷业当作手工业的一种,在这些精美的器物之中,倒映出了唐王朝的兴衰荣辱,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那是渗透在作品中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陶瓷全集-唐》[M]. 汪庆正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2]《中国陶瓷史》[M].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 文物出版社 2013
[3]《唐代文人的审美与文化观照》[J]. 才嘉红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