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02年起由中国首都博物馆、日本江户东京博物馆和韩国首尔历史博物馆共同发起举办中日韩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到2007年沈阳故宫博物院加入后,三国四馆举办学术研讨会的模式延续了十余年,是国际博物馆馆际合作的典范。2018年,第十七界中日韩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在北京举办,其中“都市·生活——18世纪的东京与北京”展是中日韩研讨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文章从展览风格、展品的陈列、展陈设计等角度分析本次展览对于中外合作展览的启示。
关键词:展览;首都博物馆;展品;展陈设计
一、展览风格
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陈列展览风格不但可以提高展品的文化价值,还可以让人们在兴趣中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汲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同时别出心裁的陈列展览风格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这些陈列展览风格艺术是没有固定模式的,需要结合展览的主题、展品的选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此次首都博物馆“都市·生活——18世纪的东京与北京”展览,引进了先进的媒体技术、材料、工艺,利用这些技术工具可以从视觉、触觉、听觉等不同的方面來增强人们的游览效果,丰富人们的参观过程。
(一)展览的创新性
此次展览,将两个具有历史渊源的国家的首都东京和北京通过对称展览、对比展览等方式生动地还原了出来,每个展品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这需要我们利用一些高新技术来帮助其恢复历史原貌。展览就整体采用一种大对比的方式,如文物与文物对比、日式休息区与仿中式建筑的隔板对比等。其中两幅近10米的都市生活画轴对着摆放,这是整个展览最夺目之处。从进入展区开始,整个展览就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使人对18世纪对江户对北京有了一个横向的和纵向的了解。
(二)展览凸显文化之间的交融
每个地域都有独特的人文风采,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将陈列展览与文化背景相结合,不仅会形成有特色的展览风格,还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将文化特色与展品陈列展览相结合,在展览时突出自身的与众不同,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18世纪以来,随着政治的稳定,商业逐渐发达,这带来了富足的市民生活以及城市文化的丰富多样,城市独有的自由豁达的氛围又孕育出特有的文化。书法、绘画、雕塑、漆器以及纺织品等城市技艺在贵族和武士阶层的美学关注下汲取民间和国外艺术的精髓,对当代日本的艺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正处在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也是繁荣至极,房屋鳞次栉比,商铺琳琅满目,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建筑、绘画、纺织、农业等进入发展顶峰时期。此次展览充分结合了18世纪大的时代背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文学艺术、教育的发展,都通过各种精美的展品体现出来,所挑选的展品并非是那些贵族阶级所享有的精美文物,而是贴近民众的展品,如北京走街串巷的行脚商背的装着各种物件的背箱、帽店的招牌“黑木猴”,以及日本小朋友从出生到洗礼的画卷等,使观者能够切身实际地感受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三)展览的艺术性
适当的艺术美感会为原本枯燥乏味的展览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独一无二的展览风格是博物馆的灵魂,只有将展览的文物与独特的展览风格相融合,才会达到灵魂的高度。因此我们在这些展览品的设计和布局上要注入更多的艺术气息,在布局的设计上我们应做到充分考虑展品与展厅在形式和空间上的有机统一,同时要兼顾展品的色彩和周围环境光线的明暗对比,或者可凭借一些新型的技术和设备使展览更具艺术性。在展览的尽头,设计了一个月亮造型,这个月亮造型并非展品,其设计目的是为了配合坐在月亮上的兔儿爷,兔儿爷是老北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通过这种灯光的配合,烘托了一种十分温馨的节日气氛。
二、展品的陈列
此次展品共计181件(套),这些展品中有121件由日方提供,包括图片资料、生活民俗资料、工艺品等各类型展品。
(一)文物选择紧扣主题
首先,要选择贴合展览主题的文物展品,展出的文物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能够很好地说明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如本次展览的第一个章节“城市营造”选择了《北京内外城地图》和《江户城内城绘图》,北京城依据儒家经典《周礼》而建,紫禁城位于正中心,包围着紫禁城的是政府机关与宫苑组成的“皇城”,“皇城”外是各级官府衙门及百姓居住的“内城”。户城主要由德川家康创建,石砌的城墙和顺时针螺旋状的内、外护城河组成防御工事。此次展览开篇选择了北京和东京城郭图,先给观众一个直观的关于城的感受,了解二者从建制上的不同、城市居址上的差别,对于东京和北京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可以说此处是展览的“总”。
其次,文物的等级并不是选择其作为展品的唯一标准。在第二章“城市生活”中,有许多不同小分类,这些分类都是日常生活的部分缩影,其中在童趣部分选择中日儿童的服装、玩具、三字经等启蒙书籍。如江户百日开食仪式用过的食案和碗,孩子出生100-120天时,会举行“开食”仪式,希望孩子一生不会为吃饭发愁,庆贺当天会精心为孩子制作小小的祝贺膳食,让孩子模仿吃饭。在这一画面前,笔者发现驻足的人颇多,大多数人也许和笔者一样第一次了解这种传统的日本洗礼的习俗。这些展品在文物等级上并非居于前列,但是却具有代表性,引人入胜,摘取了人们生活的片段,让观众和文物产生联系,与展览产生共鸣。
(二)对比的陈列方式
在展示空间中,对文物进行合理的分类陈列,会使文物展示秩序更具逻辑性,文物组合的叙事能力更为系统。此次展览展品的排放均采用对比的效果,两种文化、两种都市生活、两种童趣,直观地展现了北京与江户文化的发展的不同。尤其是如《康熙六旬万寿图》,描绘了康熙皇帝六十岁寿辰庆典的盛大场面,皇城内外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和《康熙六旬万寿图》形成对比的,是日本的《熙代胜览》图,原图收藏于德国亚洲柏林艺术博物馆。原图描绘了由神田今川桥绵延至日本桥一带,商业繁荣、商铺鳞次栉比、熙熙攘攘的景象。这两幅卷轴的展览放在两个长长的玻璃展柜内,画卷篇幅较长,两幅近4米的画卷竖长对立摆放在人们眼前,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使观众直观地看到了房屋建筑的不同、衣着方式不同、中日的民俗不同。如果是单独摆放一幅长画卷观众未必沉下心去观看,但是这种对比陈列调动了观众的兴趣,观众在两幅画中找寻两者的差异性,观察越发仔细。 (三)辅助展品
展览中的文物脱离了原始环境,要使观众更理解一件件静止的“物”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情形,是很困难的,为了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文物,陈列采用文物复制品、电脑触摸屏、视频播放、还原历史文化场景等辅助手段。
除了一些横躺于展柜的展品之外,还有一些放在立式的大玻璃柜中展示的文物,这主要是华彩之衣。例如:民国京剧名角之一马连良(1901-1966)在《临潼山》中登场的大靠、靠旗。“靠”是中国戏剧服装专用名称,在戏中是表现元帅、大将所穿用的戎服。这件大靠为马连良先生在《临潼山》一出戏中扮演唐高祖李淵穿用的靠,体现了京剧融合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利用辅助展品高度还原了当时舞台场景,使观众直面华美之戏服。除了场景还原还有一些利用媒体等辅助手段,本次展览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示了老北京的三班六十行画册,一些北京人驻足观看,还有一些家长给孩子指那些自己小时的老北京文化,追忆童年时光。
三、展览设计
一个精品的展览除了珍贵的展品之外,必不能离开展览设计环境的烘托。
(一)公共区域——别出心裁的休息区
在“城市营造”这一部分,先用展示板介绍江户和北京城市缘起。在进入展区后,策展人对空间进行了充分的利用,除了展示一些建筑构件外,还专为公众开辟一个等比例的日本传统房屋。休息区的设计重点是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在此前提下做到有个性特征,不仅能够提升整个展览的空间品质,还可以让观众在休息之余感受美的存在。这个房屋具有日式风格的榻榻米,用日式传统的扇门将外部分割开来,并且在前方循环播放日本传统院落建筑介绍,观众既可以缓解逛展的疲惫,同时又可以了解日本的建筑史。在整体中式风格下融入了日本文化元素,使观者备感新奇,缓解了参观的审美疲劳与身体上的疲惫感。
(二)流畅的展线
展览的展示顺序和展线布局有严格的逻辑,展线是由无数个展点连接成的一个整体的网线,这种抽象路线直接影响整个展览设计的成败,观众从走进博物馆展厅的入口开始,便被四周的展板、图片和整个空间的氛围所吸引。此次展览采用直线型的展线,使观众进入展区后按照章节顺序进行参观。整个展览线路清晰明确,以不同主题划分不同区域,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巧妙地过渡。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跨越国界的馆际合作办展使博物馆间互通有无,顺畅交流,更容易推出高质量的展览,从而提升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能力,近年来,我国博物馆馆际合作办展已经渐成大势,各种合作展精彩纷呈,也接触了不少国际精品展览策展经验。这次中日合作的“都市·生活——18世纪的东京与北京”展,促进了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对话,将两种不同的文明或者地域文化对比展示,使展览更直观,在碰撞和比较中,加深观众对本地文明的认识,同时又了解新的文明。
参考文献:
[1]陈德辉.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风格[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七).北京: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7:2.
[2]王杨.试论博物馆文物展品的陈列[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
[3]王林.博物馆陈列多形式设计风格[J].才智,2016(3).
[4]刘媛媛.论博物馆展览的逻辑展示顺序及展线布局原则[J].美术教育研究,2018(4).
[5]王龙,孙岱萌.展览合作“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馆际合作办展模式探析[J].中国博物馆,2017(3).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关键词:展览;首都博物馆;展品;展陈设计
一、展览风格
独具特色的博物馆陈列展览风格不但可以提高展品的文化价值,还可以让人们在兴趣中了解到更多的历史文化,汲取更多的知识信息,同时别出心裁的陈列展览风格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这些陈列展览风格艺术是没有固定模式的,需要结合展览的主题、展品的选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此次首都博物馆“都市·生活——18世纪的东京与北京”展览,引进了先进的媒体技术、材料、工艺,利用这些技术工具可以从视觉、触觉、听觉等不同的方面來增强人们的游览效果,丰富人们的参观过程。
(一)展览的创新性
此次展览,将两个具有历史渊源的国家的首都东京和北京通过对称展览、对比展览等方式生动地还原了出来,每个展品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这需要我们利用一些高新技术来帮助其恢复历史原貌。展览就整体采用一种大对比的方式,如文物与文物对比、日式休息区与仿中式建筑的隔板对比等。其中两幅近10米的都市生活画轴对着摆放,这是整个展览最夺目之处。从进入展区开始,整个展览就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使人对18世纪对江户对北京有了一个横向的和纵向的了解。
(二)展览凸显文化之间的交融
每个地域都有独特的人文风采,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将陈列展览与文化背景相结合,不仅会形成有特色的展览风格,还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将文化特色与展品陈列展览相结合,在展览时突出自身的与众不同,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魅力。18世纪以来,随着政治的稳定,商业逐渐发达,这带来了富足的市民生活以及城市文化的丰富多样,城市独有的自由豁达的氛围又孕育出特有的文化。书法、绘画、雕塑、漆器以及纺织品等城市技艺在贵族和武士阶层的美学关注下汲取民间和国外艺术的精髓,对当代日本的艺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正处在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也是繁荣至极,房屋鳞次栉比,商铺琳琅满目,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建筑、绘画、纺织、农业等进入发展顶峰时期。此次展览充分结合了18世纪大的时代背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文学艺术、教育的发展,都通过各种精美的展品体现出来,所挑选的展品并非是那些贵族阶级所享有的精美文物,而是贴近民众的展品,如北京走街串巷的行脚商背的装着各种物件的背箱、帽店的招牌“黑木猴”,以及日本小朋友从出生到洗礼的画卷等,使观者能够切身实际地感受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三)展览的艺术性
适当的艺术美感会为原本枯燥乏味的展览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独一无二的展览风格是博物馆的灵魂,只有将展览的文物与独特的展览风格相融合,才会达到灵魂的高度。因此我们在这些展览品的设计和布局上要注入更多的艺术气息,在布局的设计上我们应做到充分考虑展品与展厅在形式和空间上的有机统一,同时要兼顾展品的色彩和周围环境光线的明暗对比,或者可凭借一些新型的技术和设备使展览更具艺术性。在展览的尽头,设计了一个月亮造型,这个月亮造型并非展品,其设计目的是为了配合坐在月亮上的兔儿爷,兔儿爷是老北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通过这种灯光的配合,烘托了一种十分温馨的节日气氛。
二、展品的陈列
此次展品共计181件(套),这些展品中有121件由日方提供,包括图片资料、生活民俗资料、工艺品等各类型展品。
(一)文物选择紧扣主题
首先,要选择贴合展览主题的文物展品,展出的文物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能够很好地说明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如本次展览的第一个章节“城市营造”选择了《北京内外城地图》和《江户城内城绘图》,北京城依据儒家经典《周礼》而建,紫禁城位于正中心,包围着紫禁城的是政府机关与宫苑组成的“皇城”,“皇城”外是各级官府衙门及百姓居住的“内城”。户城主要由德川家康创建,石砌的城墙和顺时针螺旋状的内、外护城河组成防御工事。此次展览开篇选择了北京和东京城郭图,先给观众一个直观的关于城的感受,了解二者从建制上的不同、城市居址上的差别,对于东京和北京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可以说此处是展览的“总”。
其次,文物的等级并不是选择其作为展品的唯一标准。在第二章“城市生活”中,有许多不同小分类,这些分类都是日常生活的部分缩影,其中在童趣部分选择中日儿童的服装、玩具、三字经等启蒙书籍。如江户百日开食仪式用过的食案和碗,孩子出生100-120天时,会举行“开食”仪式,希望孩子一生不会为吃饭发愁,庆贺当天会精心为孩子制作小小的祝贺膳食,让孩子模仿吃饭。在这一画面前,笔者发现驻足的人颇多,大多数人也许和笔者一样第一次了解这种传统的日本洗礼的习俗。这些展品在文物等级上并非居于前列,但是却具有代表性,引人入胜,摘取了人们生活的片段,让观众和文物产生联系,与展览产生共鸣。
(二)对比的陈列方式
在展示空间中,对文物进行合理的分类陈列,会使文物展示秩序更具逻辑性,文物组合的叙事能力更为系统。此次展览展品的排放均采用对比的效果,两种文化、两种都市生活、两种童趣,直观地展现了北京与江户文化的发展的不同。尤其是如《康熙六旬万寿图》,描绘了康熙皇帝六十岁寿辰庆典的盛大场面,皇城内外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和《康熙六旬万寿图》形成对比的,是日本的《熙代胜览》图,原图收藏于德国亚洲柏林艺术博物馆。原图描绘了由神田今川桥绵延至日本桥一带,商业繁荣、商铺鳞次栉比、熙熙攘攘的景象。这两幅卷轴的展览放在两个长长的玻璃展柜内,画卷篇幅较长,两幅近4米的画卷竖长对立摆放在人们眼前,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使观众直观地看到了房屋建筑的不同、衣着方式不同、中日的民俗不同。如果是单独摆放一幅长画卷观众未必沉下心去观看,但是这种对比陈列调动了观众的兴趣,观众在两幅画中找寻两者的差异性,观察越发仔细。 (三)辅助展品
展览中的文物脱离了原始环境,要使观众更理解一件件静止的“物”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情形,是很困难的,为了帮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文物,陈列采用文物复制品、电脑触摸屏、视频播放、还原历史文化场景等辅助手段。
除了一些横躺于展柜的展品之外,还有一些放在立式的大玻璃柜中展示的文物,这主要是华彩之衣。例如:民国京剧名角之一马连良(1901-1966)在《临潼山》中登场的大靠、靠旗。“靠”是中国戏剧服装专用名称,在戏中是表现元帅、大将所穿用的戎服。这件大靠为马连良先生在《临潼山》一出戏中扮演唐高祖李淵穿用的靠,体现了京剧融合汉族传统服饰的特点。利用辅助展品高度还原了当时舞台场景,使观众直面华美之戏服。除了场景还原还有一些利用媒体等辅助手段,本次展览通过多媒体互动,展示了老北京的三班六十行画册,一些北京人驻足观看,还有一些家长给孩子指那些自己小时的老北京文化,追忆童年时光。
三、展览设计
一个精品的展览除了珍贵的展品之外,必不能离开展览设计环境的烘托。
(一)公共区域——别出心裁的休息区
在“城市营造”这一部分,先用展示板介绍江户和北京城市缘起。在进入展区后,策展人对空间进行了充分的利用,除了展示一些建筑构件外,还专为公众开辟一个等比例的日本传统房屋。休息区的设计重点是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在此前提下做到有个性特征,不仅能够提升整个展览的空间品质,还可以让观众在休息之余感受美的存在。这个房屋具有日式风格的榻榻米,用日式传统的扇门将外部分割开来,并且在前方循环播放日本传统院落建筑介绍,观众既可以缓解逛展的疲惫,同时又可以了解日本的建筑史。在整体中式风格下融入了日本文化元素,使观者备感新奇,缓解了参观的审美疲劳与身体上的疲惫感。
(二)流畅的展线
展览的展示顺序和展线布局有严格的逻辑,展线是由无数个展点连接成的一个整体的网线,这种抽象路线直接影响整个展览设计的成败,观众从走进博物馆展厅的入口开始,便被四周的展板、图片和整个空间的氛围所吸引。此次展览采用直线型的展线,使观众进入展区后按照章节顺序进行参观。整个展览线路清晰明确,以不同主题划分不同区域,在区域与区域之间巧妙地过渡。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跨越国界的馆际合作办展使博物馆间互通有无,顺畅交流,更容易推出高质量的展览,从而提升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能力,近年来,我国博物馆馆际合作办展已经渐成大势,各种合作展精彩纷呈,也接触了不少国际精品展览策展经验。这次中日合作的“都市·生活——18世纪的东京与北京”展,促进了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对话,将两种不同的文明或者地域文化对比展示,使展览更直观,在碰撞和比较中,加深观众对本地文明的认识,同时又了解新的文明。
参考文献:
[1]陈德辉.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风格[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七).北京: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7:2.
[2]王杨.试论博物馆文物展品的陈列[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
[3]王林.博物馆陈列多形式设计风格[J].才智,2016(3).
[4]刘媛媛.论博物馆展览的逻辑展示顺序及展线布局原则[J].美术教育研究,2018(4).
[5]王龙,孙岱萌.展览合作“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馆际合作办展模式探析[J].中国博物馆,2017(3).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