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4—0183—01
浙江日报曾发表了题为《我省道路安全定下硬指标》的新闻。应该说这篇文章是按照新闻的流行规范来写的,内容罗列得较为详细,文字也较为精炼,可算得上是一篇会议新闻的精品。可另外一个记者是“那样写”的,题目是《1—7月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浙江在全国居第二》,其寫法显得有点另类。
说其“另类”,就是此文没有这些会议新闻常见的套话,文章用的是散文笔调,穿插着一些花絮和点评,读来有点像“软新闻”。
由此可见,新闻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那样写”的会议新闻让人耳目一新。看似另类,其实是一种创新。在此分析《1—7月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浙江在全国居第二》,可以看出,这种写法的优点具体有三:
一、把亮点写入导语,用幽默吸引受众。这篇会议新闻的导语不是写会议上的情况,而是记者捕捉到一个花絮,其实是会后的一个亮点,并以此作为文章的开头,给受众幽默感,吸引受众。第三段一句话“轻松的对话背后,是所有这次安全工作会议与会者肩头那块沉沉的大石”,就“言归正传”、把新闻的主题——“安全生产”——提了出来。这样的开头,使整篇文章有了散文味,也有了可读性。
二、没有了“强调”“指出”,会议精神更突出。这篇会议新闻中,见不到司空见惯的“××强调”、“××指出”,但是把会议的主要精神——安全生产问题更凸现在新闻中。一是通过记者在写作上的创新,减少了许多说教味,从而增加了与受众的亲近感,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文中一段有关新闻背景的文字,如果用“某某指出”来表述,就没有现在这么亲切了。二是记者大胆地运用了会议新闻写作中一般不大会用的议论,恰到好处地作了点评,使新闻的重点更加突出了。如:“几个数据让与会者触目惊心”,“各类数据表明,目前全省的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尤为明显。”又如:“显然,按目前的形势,要在年底达到政府强调的‘零增长’目标,还有点悬。”这样的点评能有效地加深受众对会议精神的认识。三是对领导的讲话不是全部照搬,而是用记者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同时择其中最关键的几句话用直接引语引出来。如文中说到的金德水副省长坦言,“今年要实现‘零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在全省发生的各类事故中,85.6%是道路交通事故,所以能否实现“零增长”,“关键在于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能否得到有效控制。”这样,既把任务摊开,也对存在的困难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使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领导人的形象,这有利于上下同心协力把安全工作做好。
三、用平民视角选材,使新闻通俗明白。写新闻要明确受众是谁。给老百姓看与给各级领导看,写法应该不同。记者应深谙此道。一是用平民视角选材。会议上领导讲话的内容非常多,如要开展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专项行动,启动100处特别危险路段的整治工作,特别要整治临水、临崖高落差路段的安全设施;要对人口密集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搬迁等。这些内容多数老百姓不会过多关心,所以记者在文中用较多笔墨写了占整个安全生产事故大头的“道路交通事故”,并告知受众将开展专项治行动,既重点突出,又满足了受众的应知欲。二是避开过分专业的词汇。安全生产专业上把死人3人以上、5人以上和10人以上分为三种不同事故性质,作为一般受众何必去分得这么清楚,而记者在报道中对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提法都回避掉了,非常通俗地解释了“零增长”的概念:“‘零增长’是浙江省对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一个衡量标准,也就是说,争取每一年发生的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都低于前一年,并力争有所减少。”这又是老百姓必须知道的。受众看这样的报道,无疑是接受了一次安全生产的教育。
“那样写”的会议新闻,是一种创新,它打破程式化的写作模式,用贴近受众的语言,运用讲故事的手法,给受众以亲近感。虽然报道的内容没有“这样写”的新闻来得详尽,但是从受众“应知”“欲知”这个角度选材,会博得受众的好感。新闻的功能主要是宣传。如果受众不喜欢看,新闻写得再长再详尽也是没有用的。当然,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这样写”。因为“这样写”的新闻也是多少代记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其写作格式固定,几近模式化了,记者写作容易上手,审稿也非常快捷容易通过。而且内容详尽,领导满意,权威性也比较强。但是,我们的新闻不应让“这样写”一枝独秀下去,还应该有各种各样的“那样写”。只有写法上的百花齐放,才会增强可视性,才会贴近受众群众。
浙江日报曾发表了题为《我省道路安全定下硬指标》的新闻。应该说这篇文章是按照新闻的流行规范来写的,内容罗列得较为详细,文字也较为精炼,可算得上是一篇会议新闻的精品。可另外一个记者是“那样写”的,题目是《1—7月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浙江在全国居第二》,其寫法显得有点另类。
说其“另类”,就是此文没有这些会议新闻常见的套话,文章用的是散文笔调,穿插着一些花絮和点评,读来有点像“软新闻”。
由此可见,新闻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那样写”的会议新闻让人耳目一新。看似另类,其实是一种创新。在此分析《1—7月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浙江在全国居第二》,可以看出,这种写法的优点具体有三:
一、把亮点写入导语,用幽默吸引受众。这篇会议新闻的导语不是写会议上的情况,而是记者捕捉到一个花絮,其实是会后的一个亮点,并以此作为文章的开头,给受众幽默感,吸引受众。第三段一句话“轻松的对话背后,是所有这次安全工作会议与会者肩头那块沉沉的大石”,就“言归正传”、把新闻的主题——“安全生产”——提了出来。这样的开头,使整篇文章有了散文味,也有了可读性。
二、没有了“强调”“指出”,会议精神更突出。这篇会议新闻中,见不到司空见惯的“××强调”、“××指出”,但是把会议的主要精神——安全生产问题更凸现在新闻中。一是通过记者在写作上的创新,减少了许多说教味,从而增加了与受众的亲近感,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文中一段有关新闻背景的文字,如果用“某某指出”来表述,就没有现在这么亲切了。二是记者大胆地运用了会议新闻写作中一般不大会用的议论,恰到好处地作了点评,使新闻的重点更加突出了。如:“几个数据让与会者触目惊心”,“各类数据表明,目前全省的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尤为明显。”又如:“显然,按目前的形势,要在年底达到政府强调的‘零增长’目标,还有点悬。”这样的点评能有效地加深受众对会议精神的认识。三是对领导的讲话不是全部照搬,而是用记者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同时择其中最关键的几句话用直接引语引出来。如文中说到的金德水副省长坦言,“今年要实现‘零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在全省发生的各类事故中,85.6%是道路交通事故,所以能否实现“零增长”,“关键在于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能否得到有效控制。”这样,既把任务摊开,也对存在的困难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使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领导人的形象,这有利于上下同心协力把安全工作做好。
三、用平民视角选材,使新闻通俗明白。写新闻要明确受众是谁。给老百姓看与给各级领导看,写法应该不同。记者应深谙此道。一是用平民视角选材。会议上领导讲话的内容非常多,如要开展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专项行动,启动100处特别危险路段的整治工作,特别要整治临水、临崖高落差路段的安全设施;要对人口密集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搬迁等。这些内容多数老百姓不会过多关心,所以记者在文中用较多笔墨写了占整个安全生产事故大头的“道路交通事故”,并告知受众将开展专项治行动,既重点突出,又满足了受众的应知欲。二是避开过分专业的词汇。安全生产专业上把死人3人以上、5人以上和10人以上分为三种不同事故性质,作为一般受众何必去分得这么清楚,而记者在报道中对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提法都回避掉了,非常通俗地解释了“零增长”的概念:“‘零增长’是浙江省对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一个衡量标准,也就是说,争取每一年发生的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都低于前一年,并力争有所减少。”这又是老百姓必须知道的。受众看这样的报道,无疑是接受了一次安全生产的教育。
“那样写”的会议新闻,是一种创新,它打破程式化的写作模式,用贴近受众的语言,运用讲故事的手法,给受众以亲近感。虽然报道的内容没有“这样写”的新闻来得详尽,但是从受众“应知”“欲知”这个角度选材,会博得受众的好感。新闻的功能主要是宣传。如果受众不喜欢看,新闻写得再长再详尽也是没有用的。当然,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这样写”。因为“这样写”的新闻也是多少代记者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其写作格式固定,几近模式化了,记者写作容易上手,审稿也非常快捷容易通过。而且内容详尽,领导满意,权威性也比较强。但是,我们的新闻不应让“这样写”一枝独秀下去,还应该有各种各样的“那样写”。只有写法上的百花齐放,才会增强可视性,才会贴近受众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