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所扮演的角色将有许多变化,尽管其教学控制将一同改变,但其重要性并未减弱,因为只要有教学存在,就会有教学控制,它永远是教学系统正常运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是教学控制在不同时候其特点和功能是不一样的。在新时期,教学控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控制激发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调动教学系统的良性组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控制将伴随新课程和新学习的产生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教师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根本性转变。
课堂教学现场不可控制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来看一个课堂“意外”:
高中英语课上,教师让学生用“HOPE”与“HOPELY”造句,其中的一名女学生凡被点名站起来后,直接用课文里的句子大声地说道:“我希望我的四个孩子能平等地坐在……”男生与女生先是偷偷地笑,更多的学习意会过来后,笑出了声;当凡明白过来,脸涨得通红,低着头。年轻的男老师的脸终于也绷不住了,闪过一丝笑之后,迅速地说“很好”,结束了这一堂课。
课堂中这样的哄笑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计划安排之外发生的,可归为“意外事件”。女生凡沉浸在课文中,没有注意到当时的课堂情境——一个年轻的男教师与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她忽视了自己的性别,也忽视所身处的地方文化要求女孩子羞涩内敛的“习俗”,大声地谈论孩子……女生凡气定神闲,落落大方,她沉浸在教学情境中。但她的不少同学显然并未如凡一样沉浸在课文与教学的情境之中,他们更多地拥有一种现场感,或者说他们在根据地方“习俗”制造新的课堂情境:女生,哪怕是这个年龄的男生怎么能这样谈论自己的孩子!这与婚恋、与生育联系在一起,甚至可能与凡和哪个男生递过纸条联系在一起。
学生觉得看了一出好戏,女生凡意会过来后也不再大方了,而是难堪地顺从了同学们的笑声所营造的“嘲笑情境”。在地方文化中,青春期少年的行为应对此类问题保持缄默。教师也服从了学生的新情境,闪过一丝笑,他不允许失控的情境再持续下去,他要保护女生凡与他在教学情境中的正常对话,他要迅速将学生拉回教学情境之中,于是他迅速转移了话题。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意外”视为师生之间的共同休息,从正在进行的教学中出来,师生彼此的身份暂时弱化,都是玩笑的观众与参与者。引起玩笑者有轻微的紧张与难堪,玩笑多为无伤大雅的主题。在“意外事件”中紧张的课堂氛围得以缓解,随后,教师与学生又回到彼此的角色之中,课堂教学又有计划地进行。
在控制严格、气氛严肃的教学情境中,“哄笑声”是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要途径,也是让教师头疼的主要因素。学生从已建立好的运作规则中逃离出来,以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试图在课堂上与教师对话,与教师所营造的课堂现场秩序协商。常见的学生哄笑起因多为教师的语病、口头禅、表达失误等。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意外事件”像一篇文章的标点符号一样,使课堂变得有生气起来,学生的文化通过这样的失控表现出来,教师适当的妥协与尊重会使自己与学生分享更多的共识,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会有效地缩短。
控制与失控常常相伴而行,教学中的失控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譬如,小学课堂中教师“跑题”,教师丢开教科书信口开河时,最不专心的学生多也竖起耳朵认真听起来。教师所讲并非学生预习过的教程上的内容,学生在此听到了意外的内容,这样的新鲜给了他们启示。当丢开教科书的语言与逻辑时,教师已从设计好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逃出来,变成一个自言自语的发泄者或者一个有真诚交流欲望的表述者。学生听到了教师真实的个人语言或者是与日常生活内容有关的语言。在很多学生的回忆中,不是规定好的授课内容而是教师的“跑题”给他们深刻的印象。这种制度化过程的中断、控制中的无意失控、秩序中的无意脱序成了课程讲授中难得邂逅的浪漫,以至于有教师提出,在课程教授中应不时巧妙地“失控”。
那是春游回来的第一天,同学们的心情特别愉快。看着一张张可爱的脸,我决定上课也放松自己,“宽容”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我让想发言或有不同意见的同学直接站起来发言,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四人小组中先讨论,再推选代表发言。我强调:“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问题一出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与以往“死气沉沉”的局面真是天壤之别。起初,我还试图控制局面,可看着说得不亦乐乎的同学们,看着急切地想表达的他们,我放弃了,不自觉地下台与同学们一起争辩。
一节课下来,不仅练习、作业效果奇佳,而且学生与我亲近了许多,平时见我就躲的同学,也跑过来与我说这聊那。一个“小淘气”说:“课堂纪律越差,学习兴趣越高!”从这一堂课我发现:放手让学生说,不但“乱不了”,反而激活了学生的灵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控制方式的变化上,教师应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是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在教学控制上,教师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过去的教学倡导的是全面控制,学生没有自主权,今天学生有了自我控制的权利,教师也就没有必要再一概包干。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不需要全面控制,只是这种全面控制是反映在对宏观层面情况的全面把握上,如果教师在宏观上对教学没有比较全面地把握和控制,整个教学就有可能失控。但是在微观或具体的事情上,教师确实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把行动的着力点放到极需要控制的地方,比如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上,纪律控制并不是关键,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才是控制的重点。
二是精确控制与模糊控制的关系。所谓精确控制,就是当反馈信息清晰全面,而又有必要和可能进行及时的、明确的控制方式。在反馈信息不清或暂时没有好的控制措施时所采取的不定性和边缘性的控制措施就是模糊控制。精确控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处理及时性等特点,当事态紧急但情况明朗时比较有效;但教师不可能事事都是知情者,特别是在复杂的环境系统里,因此不能每件事情都采取精确控制,教师还应适度地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模糊控制意味着大略地处理或延迟行动,它既可以让教师避免匆忙作决断而犯错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控制和教学系统的自调功能。比如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偶尔犯了错,教师并不点名批评他,只告诉大家此类事情是不对的,这个学生私下里就能很好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自我调控。
三是刚性控制与柔性控制的关系。中国人历来崇尚刚柔并济。事实上,人既需要严格加以约束,也要进行引导和沟通,对待学生也是一样。一方面要用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他们,当他们犯了错误时要给予追究;另一方面又需要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给予充分的情感关怀和心理帮助。在家庭里面,这两种控制常由父母分别操作,但在教学中,就只能由教师一人承担,教师们需要消除的一个错误想法是认为只有刚性控制才能体现教师的尊严,而柔性控制是在向学生示弱。在这方面教师们非常有必要接受良好而充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训练并发展健全的人文观和人本主义思想。
课堂教学现场不可控制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来看一个课堂“意外”:
高中英语课上,教师让学生用“HOPE”与“HOPELY”造句,其中的一名女学生凡被点名站起来后,直接用课文里的句子大声地说道:“我希望我的四个孩子能平等地坐在……”男生与女生先是偷偷地笑,更多的学习意会过来后,笑出了声;当凡明白过来,脸涨得通红,低着头。年轻的男老师的脸终于也绷不住了,闪过一丝笑之后,迅速地说“很好”,结束了这一堂课。
课堂中这样的哄笑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计划安排之外发生的,可归为“意外事件”。女生凡沉浸在课文中,没有注意到当时的课堂情境——一个年轻的男教师与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她忽视了自己的性别,也忽视所身处的地方文化要求女孩子羞涩内敛的“习俗”,大声地谈论孩子……女生凡气定神闲,落落大方,她沉浸在教学情境中。但她的不少同学显然并未如凡一样沉浸在课文与教学的情境之中,他们更多地拥有一种现场感,或者说他们在根据地方“习俗”制造新的课堂情境:女生,哪怕是这个年龄的男生怎么能这样谈论自己的孩子!这与婚恋、与生育联系在一起,甚至可能与凡和哪个男生递过纸条联系在一起。
学生觉得看了一出好戏,女生凡意会过来后也不再大方了,而是难堪地顺从了同学们的笑声所营造的“嘲笑情境”。在地方文化中,青春期少年的行为应对此类问题保持缄默。教师也服从了学生的新情境,闪过一丝笑,他不允许失控的情境再持续下去,他要保护女生凡与他在教学情境中的正常对话,他要迅速将学生拉回教学情境之中,于是他迅速转移了话题。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意外”视为师生之间的共同休息,从正在进行的教学中出来,师生彼此的身份暂时弱化,都是玩笑的观众与参与者。引起玩笑者有轻微的紧张与难堪,玩笑多为无伤大雅的主题。在“意外事件”中紧张的课堂氛围得以缓解,随后,教师与学生又回到彼此的角色之中,课堂教学又有计划地进行。
在控制严格、气氛严肃的教学情境中,“哄笑声”是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要途径,也是让教师头疼的主要因素。学生从已建立好的运作规则中逃离出来,以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试图在课堂上与教师对话,与教师所营造的课堂现场秩序协商。常见的学生哄笑起因多为教师的语病、口头禅、表达失误等。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意外事件”像一篇文章的标点符号一样,使课堂变得有生气起来,学生的文化通过这样的失控表现出来,教师适当的妥协与尊重会使自己与学生分享更多的共识,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会有效地缩短。
控制与失控常常相伴而行,教学中的失控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譬如,小学课堂中教师“跑题”,教师丢开教科书信口开河时,最不专心的学生多也竖起耳朵认真听起来。教师所讲并非学生预习过的教程上的内容,学生在此听到了意外的内容,这样的新鲜给了他们启示。当丢开教科书的语言与逻辑时,教师已从设计好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逃出来,变成一个自言自语的发泄者或者一个有真诚交流欲望的表述者。学生听到了教师真实的个人语言或者是与日常生活内容有关的语言。在很多学生的回忆中,不是规定好的授课内容而是教师的“跑题”给他们深刻的印象。这种制度化过程的中断、控制中的无意失控、秩序中的无意脱序成了课程讲授中难得邂逅的浪漫,以至于有教师提出,在课程教授中应不时巧妙地“失控”。
那是春游回来的第一天,同学们的心情特别愉快。看着一张张可爱的脸,我决定上课也放松自己,“宽容”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我让想发言或有不同意见的同学直接站起来发言,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四人小组中先讨论,再推选代表发言。我强调:“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响应,问题一出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与以往“死气沉沉”的局面真是天壤之别。起初,我还试图控制局面,可看着说得不亦乐乎的同学们,看着急切地想表达的他们,我放弃了,不自觉地下台与同学们一起争辩。
一节课下来,不仅练习、作业效果奇佳,而且学生与我亲近了许多,平时见我就躲的同学,也跑过来与我说这聊那。一个“小淘气”说:“课堂纪律越差,学习兴趣越高!”从这一堂课我发现:放手让学生说,不但“乱不了”,反而激活了学生的灵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控制方式的变化上,教师应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是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在教学控制上,教师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过去的教学倡导的是全面控制,学生没有自主权,今天学生有了自我控制的权利,教师也就没有必要再一概包干。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不需要全面控制,只是这种全面控制是反映在对宏观层面情况的全面把握上,如果教师在宏观上对教学没有比较全面地把握和控制,整个教学就有可能失控。但是在微观或具体的事情上,教师确实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应把行动的着力点放到极需要控制的地方,比如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上,纪律控制并不是关键,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才是控制的重点。
二是精确控制与模糊控制的关系。所谓精确控制,就是当反馈信息清晰全面,而又有必要和可能进行及时的、明确的控制方式。在反馈信息不清或暂时没有好的控制措施时所采取的不定性和边缘性的控制措施就是模糊控制。精确控制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处理及时性等特点,当事态紧急但情况明朗时比较有效;但教师不可能事事都是知情者,特别是在复杂的环境系统里,因此不能每件事情都采取精确控制,教师还应适度地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模糊控制意味着大略地处理或延迟行动,它既可以让教师避免匆忙作决断而犯错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控制和教学系统的自调功能。比如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学生偶尔犯了错,教师并不点名批评他,只告诉大家此类事情是不对的,这个学生私下里就能很好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自我调控。
三是刚性控制与柔性控制的关系。中国人历来崇尚刚柔并济。事实上,人既需要严格加以约束,也要进行引导和沟通,对待学生也是一样。一方面要用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他们,当他们犯了错误时要给予追究;另一方面又需要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给予充分的情感关怀和心理帮助。在家庭里面,这两种控制常由父母分别操作,但在教学中,就只能由教师一人承担,教师们需要消除的一个错误想法是认为只有刚性控制才能体现教师的尊严,而柔性控制是在向学生示弱。在这方面教师们非常有必要接受良好而充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训练并发展健全的人文观和人本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