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bsh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国家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长沙理工大学道路工程方向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背景,围绕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的专业培养特色,对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对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构建“三层次、四模块、五融合、两渗透”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创新教育平台,科研促进教学等,显著地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关键词: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秦仁杰(1969-),男,陕西富县人,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道路工程系主任,教授,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秦志斌(1969-),男,湖南宁乡人,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道路工程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土木工程(道路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道路方向本科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0-0012-03
  
  长沙理工大学道路工程方向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道路方向本科培养方案改革研究”、“道路方向本科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道路方向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等10余项校级质量工程为基础,结合学校道路工程等交通主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对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开设创新课堂,搭建创新教育平台,科研促进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显著地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形成了产学研相互促进、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特色、招生与就业两旺、社会声誉日高的办学格局。
  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探讨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从世纪之交开始,随着我国基础性建设投资的加大,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地铁、房屋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高校相应加大了对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而随着高速公路的大量修建,我国高速公路、大型桥梁、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投资、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工程一线迫切需要既懂工程技术又懂工程经济和管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且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道路方向)一方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以学科引领专业,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改革提高质量,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应用型人才定位,确立工经管知识融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原有课程体系,增加工程经济与管理类课程。在强化实践教学时,加强工程经济与管理实践教学,培养工经管知识融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同时高起点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教育基地,开展创新教育;开设新技术前沿选修课,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工经管知识融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密切结合行业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研究创新教育体系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不仅有不同的培養条件,而且有不同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培养条件除良好的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办学格局外,还包括创新文化、创新性教学团队、创新性教育基地等。
  创新教育体系由创新性课程、创新性实验和创新教育活动三个层次构成。创新性课程包括新技术前沿选修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课;创新性实验包括在实验教学中开设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产学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吸收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基础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展创新性实验;创新教育活动包括营造创新文化、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开展创新竞赛、开展创业教育等。
  通过一系列研究实践,总结出创新能力培养应寓于实践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之中,创新之根在实践。
  三、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培养道路工程方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比较优势、用人单位和社会需要,确立了立足交通,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构建“基础+前沿”以及工经管融合的知识体系,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培养计划。重点做了以下改革。
  1.按“三层次、四模块”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通过“五结合、两渗透”,推进综合素质教育
  将道路工程系列课程分为三层次、四模块进行设置,详见表1所示:
  表1 道路工程系列课程体系
  层次 模块1 模块2 模块3 实践教学模块
  专业基础课程 ①建筑材料
  ②土力学
  ③结构设计原理 ①测量学 ①工程经济 ①建筑材料实验
  ②岩土工程实验
  ③混凝土结构实验
  ④测量学实验
  ⑤测量学实习
  ⑥工程经济大作业
  专业主干课程 ①路基路面工程 ①道路勘测设计 ①施工组织与概预算 ①路基路面实习、课程设计
  ②道路勘测实习、课程设计
  ③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实习、课程设计
  专业拓展课程 ①道路复合材料
  ②路面管理系统
  ③路面养护管理系统
  ④道路施工技术
  ⑤路面电算
  ⑥路面工程系列专题 ①公路CAD
  ②公路线形与环境设计
  ③桥隧控制测量 ①公路经济学
  ②工程费用监理 ①公路工程监理、工程测量、公路工程造价、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等专业技能培训
  ②测量技能、道路材料实验技能、“挑战杯”科技创新等竞赛活动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重理论的同时联系工程实际,加强技能训练;专业课程教学中重应用的同时引入科学研究,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拓展课教学中重创新的同时鼓励探索;实践教学包括课程试验、课程实习、综合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教学中重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2.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代之以启发式、双向互动式、自学讨论式、研究式等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主动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传统的课堂讲授、提问、作业、考试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课堂讨论与交流、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与辅导、双语教学、学生研究训练(SRT)等现代教学理念与方法,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通过实验(实践)研究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改革教学管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部实行分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相互听课、试讲、集体审查PPT课件和教案等质量保障制度,实行考教分离、集中阅卷和封闭阅卷等措施,实施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加强青年教师的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实行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和责任教授三级深入青年教师课堂听课制,听课后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将期中教学检查意见、学生座谈会意见和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评估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
  (2)外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多年来实施教学目标管理制,以学年为周期进行教学管理的PDCA循环,每学年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在检查中开展绩效评估,不断寻求质量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政府监督、社会监控、自我监控”的“三方”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通过开展校、院两级专家督导制度以及教研室的相互听课制度,实施学生网上评教制度等,构建了能自我监控的学校内部“三方”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校、院、教研室及学生)。
  4.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科研促进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了以下活动:
  (1)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例如根据“土工合成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的研究成果,相关教师以科研成果为基础,主编了统编教材《道路复合材料》、《土木工程复合材料》,以及交通部技术规范《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等教学参考书,并且开设了“道路复合材料”、“土木工程复合材料”等新技术前沿选修课。
  (2)科研促进实践教学。包括吸收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服务,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向学生提供“三性”实验所需要的科研仪器设备,依据科研线索开设“三性”实验项目。例如,道路工程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利用科研仪器设备开设了以公路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为内容的“三性”实验课“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技术”,课时由原来的14课时增加到34课时。毕业设计中结合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技术服务项目开展专题研究和设计。据统计,2009届毕业设计的40%来自导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
  (3)科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一方面,科研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使教师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接触该课程的新技术前沿,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科研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素材,应用性研究增加了教師的工程背景和实践知识,使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4)科研经费支持教学。例如从科技发展基金中拿出经费(近2000万元)用于奖励一线授课教师、添置仪器设备、补贴“四项经费”以及支持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等。
  (5)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包括吸收学生参加科技项目试验、野外调查、测试、计算程序编制、软件设计等工作。近年来,每年有300多人参加导师的技术复杂高速公路、大型桥梁隧道工程建设及施工控制的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些学生写出了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四、提出了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矩阵
  结合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的实际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表2的创新人才能力培养实现矩阵。
  五、结语
  长沙理工大学通过一系列研究实践,总结出创新能力培养应寓于实践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之中,创新之根在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突出“实践、应用、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校道路工程等交通主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对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能力实现矩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显著地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宏燕,孙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07-109.
  [2]孟宪强,王凯英,廖明军,等.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4):55-58.
  [3]吴洁,刘瑾瑜.土木工程专业“4+4”创新型教学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
  [4]吴瑾,程吉昕.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及其特点[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4):87-89.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中国教师》:面对现代社会手机的普及,您是怎么看待“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园”这一现象的呢?李冬: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手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它方便了
摘要:文章对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 模式、美国的CBE模式、我国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四种不同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与讲解,提出了引校入企的重要性。  关键词:现代企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  作者简介:韩常在(1963-),男,北京人,神华国华(北京)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人才开发培训中心副总经理。(北京100025)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摘要:结合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论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推广应用的必然性,并就实际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长忠(1969-),男,吉林大安人,大庆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黑龙江大庆163254)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0-0005-01    一
“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若违规即被开除”,类似的近乎苛刻的“霸王条款”引起了一片争议,有的支持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的做法,有的则对学校的做法“拍砖”。究竟学生该不该在校园中使用手机,对“违规”带手机到学校的学生如何管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发展道路……我们时时刻刻被裹挟在这些不同之中,各种各样的诱惑同样也存在于学生们的周围,有的人在纷繁复杂的世
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专业人才是企业制胜的利器。没有充足的而且是高品位的人才做支撑,企业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对电网公司来讲,人才是推进“两个转变”、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重要支撑。近年,甘肃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甘肃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落实人才规划、加大培训投入,开展全员培训和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創新适合公司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与机制,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