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由于我国电网智能化系统等方面的迅速发展,电网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因此,建立一个标准化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文中提出了建立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方法,旨在借助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促进信息化和业务深度融合,引导未来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网信息化;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前言
近年,电网信息化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全面反映电网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状况和不足,指导规划未来信息化建设方向和目标。
一、信息化水平评价
信息化水平评价,也称为信息化评估或信息化测评。通过对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进行评估,建立信息化标杆单位,对比企业内部单位和标杆的差距,为企业制定登高计划,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帮助企业建立内部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实践方案,对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形成标准、客观及定量的分析结论,为信息化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从而有依据性的衡量、统筹及指导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成为促进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和工具。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可以深化公司全员对信息化的认识,推动信息化企业建设,进而提升现代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
电网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主要包括评价体系框架设计、评价体系指标设计、评价指标权重设计和评价指标评分标准设计四个环节,最终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电网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原则如下:
1.实用性。指标实用性强。要便于对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含义明确,指标数据可获取且能够准确度量,可以适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电力企业,评价结果可以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向。
2.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指标数据易于获取,既体现完整性,又要进行必要的简化,突出关键指标,能够体现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的支撑。
3.完整性。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地反映投资与效益的关系。指标体系覆盖面要广,能够全面反映影响信息化水平的各种因素;结构要明晰,能够点面结合,从整体和局部的不同角度系统地反映信息化水平。
4.系统性。指标体系融合电力企业运营活动,层级分明,同层次的指标应相互独立,保证相互之间不重复,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和单因素评价,体现较强的系统性。
5.融合性。着眼国内外最新信息化企业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融合先进的国际标准;关注IT战略和企业战略的结合,关注IT运营与企业运营的一致性;反映电力企业“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思想,体现“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和智能电网的需求。
三、评价體系建立方法
企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上去,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去整合企业现有的规划、生产、制造、管理和销售等,建成现代化企业、信息化企业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能够及时地为企业领导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和决策参考,使企业能够敏捷地对不断变化和难以预测的市场环境做出协调的响应。电网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要考虑以下企业要素,具体如下:
1.组织柔性化水平。信息化协助企业建立灵敏的环境洞察能力和完善的风险防御体系,使企业快速应对经营环境变化、集团管控模式转变所带来的组织机构调整。
2.竞争力支持度。信息化支撑电力企业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保持客户对企业的高度信任,满足提升企业服务的客户化水平、控制服务使用成本的要求,支持企业成功实现战略转型,支撑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发展。
3.资源整合水平与协同能力。企业借助信息化实现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具有强大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能力,实现企业内外部的高度协同,呈现出较高的业务集约化水平,构成高质量的企业价值网络。
4.管理信息化先进性。管理信息化先进性包括核心业务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特别是风险控制能力,对于国家电网公司来讲,具体包含:公司信息化建设需满足全面支撑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提高企业核心业务管理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决策管理能力;公司财务、营销、安全生产、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物资、项目及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功能得到充分应用,实现管理与信息化互相促进、持续提升。
5.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信息化工作围绕企业核心价值,企业具有强大的信息化领导力与执行力,较高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和信息化战略与评估水平,以及先进的系统架构和技术路线。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并且涉及到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难以逐一地全面地去寻找信息化影响的每一个指标。当然,把每一个产生效益的环节都认为是企业信息化作用的结果,也会使最终的指标偏离评价目的,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准确。
四、评价指标体系
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要从信息化建设、应用及基础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并考虑现有水平下的信息化投资所带来的效益。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电力企业特点,提出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总体框架。
1.企业信息化不仅要求企业在软硬件等方面进行建设投入,更是要求企业在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能够将信息化技术与企业自身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因此,将从建设水平、应用水平和信息化基础能力三个方面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
2.各类信息化的投资除了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外,更多的是带来隐形效益,包括企业能力的扩展、效率的提升等。因此,在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投资所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将从效率提升和效益改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里,电力企业要保持成功,仅凭原有的利用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仅凭良好的管理和技术也是不够的,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拥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变革能力。电力企业图求发展时要有变革能力和超前意识,只有采用信息技术,才可能使得这样的变革变为现实和获得成功。信息管理技术将支持企业持续不断地变革和改进,将大大提高管理者、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并将减少企业的复杂管理层次,使组织向扁平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企业敏捷性是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下生存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表征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方面。最后,考虑到信息化建设的最终使命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敏捷性。因此,在对电网信息化投资效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敏捷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评价方法
为量化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在完成框架设计、指标设计,需要进一步进行指标权重设计和指标评分标准设计,因此在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参考国内外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成果,结合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色,通过实际的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参照国家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有规范或标准,在深入研究电力企业核心业务的基础上,确定适合本企业下属各单位的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并借助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计算。
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主要应用了基于多属性线性评价模型的线性综合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贡献率分析模型。
1.线性综合评价模型
多属性线性评价模型综合了多种权值计算方法对指标进行权值设置,并结合指标归一化值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实现了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解决了信息化评价困难的问题。
2. 其他评价模型
(1)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基于模糊理论的评价模型通过权重计算,构建评语集,构建评价矩阵,模糊评价四个过程,对定性的指标进行评价,有效防止主观判断引起的误差,弥补了信息化只能进行主观评价的缺陷。
(2)贡献率分析模型
信息化投资效益贡献率模型采用国际通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方法,以量化的方式认识电力企业信息化在管理效率提升、经济效益改善方面带来的实际作用的大小,评价信息化投资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
结语
为解决电网信息化水平评价的需求,提出建立信息化评价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方法;针对电力企业特点,以促进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效为目标,初步确立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框架和评价模型,为电力企业开展信息化水平评价、引导未来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智冬.李晖.李隽等.智能电网的评估指标体系[J].电网技术.2009..
[2]高赐威.程浩忠.王旭.信息的模糊评价模型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
关键词:电网信息化;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前言
近年,电网信息化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全面反映电网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掌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状况和不足,指导规划未来信息化建设方向和目标。
一、信息化水平评价
信息化水平评价,也称为信息化评估或信息化测评。通过对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进行评估,建立信息化标杆单位,对比企业内部单位和标杆的差距,为企业制定登高计划,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帮助企业建立内部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实践方案,对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形成标准、客观及定量的分析结论,为信息化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从而有依据性的衡量、统筹及指导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成为促进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和工具。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可以深化公司全员对信息化的认识,推动信息化企业建设,进而提升现代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
电网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主要包括评价体系框架设计、评价体系指标设计、评价指标权重设计和评价指标评分标准设计四个环节,最终研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电网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原则如下:
1.实用性。指标实用性强。要便于对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含义明确,指标数据可获取且能够准确度量,可以适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电力企业,评价结果可以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向。
2.可操作性。指标体系指标数据易于获取,既体现完整性,又要进行必要的简化,突出关键指标,能够体现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的支撑。
3.完整性。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地反映投资与效益的关系。指标体系覆盖面要广,能够全面反映影响信息化水平的各种因素;结构要明晰,能够点面结合,从整体和局部的不同角度系统地反映信息化水平。
4.系统性。指标体系融合电力企业运营活动,层级分明,同层次的指标应相互独立,保证相互之间不重复,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和单因素评价,体现较强的系统性。
5.融合性。着眼国内外最新信息化企业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融合先进的国际标准;关注IT战略和企业战略的结合,关注IT运营与企业运营的一致性;反映电力企业“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思想,体现“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和智能电网的需求。
三、评价體系建立方法
企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上去,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去整合企业现有的规划、生产、制造、管理和销售等,建成现代化企业、信息化企业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能够及时地为企业领导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和决策参考,使企业能够敏捷地对不断变化和难以预测的市场环境做出协调的响应。电网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要考虑以下企业要素,具体如下:
1.组织柔性化水平。信息化协助企业建立灵敏的环境洞察能力和完善的风险防御体系,使企业快速应对经营环境变化、集团管控模式转变所带来的组织机构调整。
2.竞争力支持度。信息化支撑电力企业品牌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保持客户对企业的高度信任,满足提升企业服务的客户化水平、控制服务使用成本的要求,支持企业成功实现战略转型,支撑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与发展。
3.资源整合水平与协同能力。企业借助信息化实现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具有强大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能力,实现企业内外部的高度协同,呈现出较高的业务集约化水平,构成高质量的企业价值网络。
4.管理信息化先进性。管理信息化先进性包括核心业务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特别是风险控制能力,对于国家电网公司来讲,具体包含:公司信息化建设需满足全面支撑公司战略发展需要,提高企业核心业务管理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决策管理能力;公司财务、营销、安全生产、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物资、项目及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功能得到充分应用,实现管理与信息化互相促进、持续提升。
5.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信息化工作围绕企业核心价值,企业具有强大的信息化领导力与执行力,较高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和信息化战略与评估水平,以及先进的系统架构和技术路线。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并且涉及到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难以逐一地全面地去寻找信息化影响的每一个指标。当然,把每一个产生效益的环节都认为是企业信息化作用的结果,也会使最终的指标偏离评价目的,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准确。
四、评价指标体系
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要从信息化建设、应用及基础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并考虑现有水平下的信息化投资所带来的效益。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电力企业特点,提出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总体框架。
1.企业信息化不仅要求企业在软硬件等方面进行建设投入,更是要求企业在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能够将信息化技术与企业自身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因此,将从建设水平、应用水平和信息化基础能力三个方面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
2.各类信息化的投资除了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外,更多的是带来隐形效益,包括企业能力的扩展、效率的提升等。因此,在对电力企业信息化投资所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将从效率提升和效益改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里,电力企业要保持成功,仅凭原有的利用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仅凭良好的管理和技术也是不够的,企业生存的关键在于拥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变革能力。电力企业图求发展时要有变革能力和超前意识,只有采用信息技术,才可能使得这样的变革变为现实和获得成功。信息管理技术将支持企业持续不断地变革和改进,将大大提高管理者、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并将减少企业的复杂管理层次,使组织向扁平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企业敏捷性是企业在市场大环境下生存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表征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方面。最后,考虑到信息化建设的最终使命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敏捷性。因此,在对电网信息化投资效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敏捷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五、评价方法
为量化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在完成框架设计、指标设计,需要进一步进行指标权重设计和指标评分标准设计,因此在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参考国内外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成果,结合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色,通过实际的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参照国家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有规范或标准,在深入研究电力企业核心业务的基础上,确定适合本企业下属各单位的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并借助评价模型进行评价计算。
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主要应用了基于多属性线性评价模型的线性综合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贡献率分析模型。
1.线性综合评价模型
多属性线性评价模型综合了多种权值计算方法对指标进行权值设置,并结合指标归一化值计算出综合评价得分,实现了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解决了信息化评价困难的问题。
2. 其他评价模型
(1)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基于模糊理论的评价模型通过权重计算,构建评语集,构建评价矩阵,模糊评价四个过程,对定性的指标进行评价,有效防止主观判断引起的误差,弥补了信息化只能进行主观评价的缺陷。
(2)贡献率分析模型
信息化投资效益贡献率模型采用国际通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方法,以量化的方式认识电力企业信息化在管理效率提升、经济效益改善方面带来的实际作用的大小,评价信息化投资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
结语
为解决电网信息化水平评价的需求,提出建立信息化评价的基本思路和评价方法;针对电力企业特点,以促进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效为目标,初步确立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框架和评价模型,为电力企业开展信息化水平评价、引导未来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智冬.李晖.李隽等.智能电网的评估指标体系[J].电网技术.2009..
[2]高赐威.程浩忠.王旭.信息的模糊评价模型在电网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