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对话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山之祖,众水之源。神奇秘境,大美青海。世代居住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瑰宝。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为我们搭起了一条青海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为丰富多彩的高原文化凝炼出一段壮美的画卷。
  
  吉狄马加在《一种声音》中说道:“我写诗是因为我的父亲是彝族,我的母亲也是彝族。他们都是神人支呷阿鲁的子孙。”种族的自我认同使吉狄马加站到了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点上,对民族文化的深深浸润使他对民族文化有种由衷的热恋。走上青海这片土地的几年时间里,他为这方土地上世代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艺术所震撼,他觉得应该为青海的璀璨艺术做点什么,《秘境青海》的构想由此而生。
  记者:您怎么会想到打造一台关于青海的歌舞史诗?
  吉狄马加:作为青藏高原主体构成部分的青海省,有着源远流长的高原文化,孕育了中国远古文明的昆仑山神话也在此地诞生。1973年在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期舞蹈文彩陶盆,就证明了在四五千年前,青海地区的先民创造的文化艺术就已达到相当水平。所以我们一直在问自己:地处中国西部高原、深居内陆腹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青海,除了那些我们必须谨慎对待、科学有序开发的自然资源,我们其它方面的突出优势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青海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更具体地说,是以藏文化为特征、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多元民族文化和以三江源为代表、青藏高原为基础的自然生态文化。这些都为我们推出具有青海独特的文化、民族和自然地理标志、又具有现代精神和国际水准的精品节目创造了条件,这也是我们打造《秘境青海》的前提。
  记者:在以前的采访中您谈过,青海有责任为全国守住一方净土。这是否意味着青海正在向一个生态大省挺进?
  吉狄马加:实际上,青海省确定的生态立省、以生态和文化为品牌打造旅游名省的战略,都清楚地表达了这一思路。同样,近几年青海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国际唐卡艺术节和热贡艺术出国展示、青海民族歌舞出国演出等等,都取得了让世界了解青海、让青海走向世界的成效,赢得了国际认同,实现了交流与对话。
  记者:那么,打造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这部戏也是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青海了?
  吉狄马加:对。我觉得需要有这么一台节目来展现青海文化艺术的精华,使青海的品牌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欢它。
  记者:展现青海的民族文化形式有很多种,为什么想到用歌舞史诗?
  吉狄马加:因为青海这个地方民族民间歌舞蕴藏量十分丰富。在青海各民族中,都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说法,说明高原人个个能歌善舞。而且,青海各民族的舞蹈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如土族舞蹈非常地热情纯朴,撒拉族舞蹈又给人一种柔美抒情的感觉,藏族舞蹈显示着浪漫豪放。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是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到历史、宗教、战争、劳动、生活、爱情、民俗等多方面,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景。这些浩如烟海、包罗万象的民族民间舞蹈,凝聚了青海各族人民群众的理想和希望,表现了人们的情趣和追求,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和生活,现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记者:其实,大家对青海最深的印象大概都来源于王洛宾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样的歌曲,说明青海的民歌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只是陕北民歌之类的东西,您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雪白的鸽子——青海花儿音乐诗剧》是不是就是要来扩大青海民歌的影响?
  吉狄马加:青海的民歌与舞蹈一样丰富多彩。“花儿”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以情歌为主的民歌。它有着独特的歌词格律,有着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为文学界、音乐界所关注,使众多中外来客为之倾倒。在民间,有着许多“花儿”歌手,他们不但会演唱许多脍炙人口的传统“花儿”,还能即兴编词演唱和对歌,演唱场面十分热烈精彩。虽然现在“花儿”没有大范围的流行,没有被更多的人了解,但是我相信青海“花儿”也一定会像陕北民歌一样被大家喜欢。《雪白的鸽子》采用的曲调主要是来源于著名的乐曲《花儿与少年》,就是根据青海“花儿”的曲调“四季歌”“五更鼓”等改编的。
  记者: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几位主创人员都说,这部戏的故事架构其实比较难。听说之前有人写了个剧本出来,但是都不满意,最后还是由您来执笔了?
  吉狄马加:用什么样的主线来串这部戏是比较难的。之前大家也想过一些别的题材,但是最后我想还应该以昆仑文化为线来表现青海。而且我在青海工作了几年时间,会有些切身感受,又加上诗人的名号,所以剧本就由我来做。
  记者:那您为什么会想到用昆仑文化中的西王母的传说了呢?
  吉狄马加:古老的汉藏文记载和民间传说普遍认为青海湖神是一位女神。学者们一般倾向于认为青海(西海)神就是大名鼎鼎的西王母,这是中国古老而深厚的昆仑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从环青海湖地区的地理及民间故事中论证了诸如《山海经》这样的典籍中记述的有关西王母的各种业绩,西王母的瑶池就是今青海湖似乎已是无疑。古藏文文献中记载的神通广大的女神王赤雪洁莫与汉族西王母的传说有诸多一致之处。在以昆仑山为脊梁的青海高原,西王母这一伟大的远古创造者和统治者,已经超越时空而幻化为一种不朽的精神力量,她化为无处不在的声音和气息运行于大地,化为世象万物的形象对我们说话。
  记者:您能给我们简单讲讲这个故事大概是什么情节吗?
  吉狄马加:这是一个以众神之神西王母女神为核心的故事;这是一个宣扬天人合一、人类和谐的极具象征意义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试图通过阐释神与神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表达人神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深刻而微妙的关系。故事的背景远在亘古的青海高原和莽莽昆仑山,故事的灵魂是立足当今、面向未来的生存思考。在这个具有史诗意味的宏大故事里,西王母率领诸神从固有的神话与传说中复活,她是具体世界和象征世界的创造者、救赎者与引领者,她以充满人性光芒的大爱和牺牲精神照亮时空,她以至高至善的自然之神和人文之神形象受到神人万物的顶礼称颂。
  记者: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分几幕演出?每一幕大概是什么情形?
  吉狄马加:这台节目共分为六幕。整个故事,是对善的彰显,对爱的肯定,对美的礼赞,是对人与神以及人类与万物和谐共存的欢呼歌唱。
  第一幕,神鸟的眼泪。主要表现在创世之初,人类对生命的赞颂,对诸神的赞颂。
  第二幕,三江源的爱情。主要表现水与人类万物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讲述人神之间从原始的自然和平状态到相互对立,再到相互沟通、理解并达成友好默契的故事。
  第三幕,太阳部落的儿子。讲述人类和万物与太阳神(亦是火神)的故事。展示了文明与火、生存与火的息息相关。
  第四幕,沙漠中的灵山。讲述人类和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力量——山神之间恩恩怨怨的故事。
  第五幕,生命树下的轮回。讲述人类在轮回中从生到死的故事,以美丽中略带忧伤的旋律歌唱人的诞生、相爱、繁衍和死亡的过程。
  第六幕,风与影的述说。讲述人与万物和谐共处和西王母女神呼唤众神并且率领众神重返净土秘境的故事。在这里,神的人性化和人的神性化成分都得到张扬和提升,展现出感天动人的精神之美、人文之美、交融之美。
  记者:听起来是非常美的一个故事啊!从您开始创作到完稿大概用了多长时间呢?
  吉狄马加: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
  记者:其实对于您来说,在这部戏中的身份是编剧,但是又不仅仅是编剧,整部戏的构想以及需要达到的效果与目的也是在您的考虑范围之内的吧?
  吉狄马加:打造两台节目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是为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探路架桥。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重建中,文化的影响力已从旧时代的从属地位上升到了决定作用的主导地位。历史将证明这种影响力甚至会表现得比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更加强大和持久。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文化作为一种源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创造性生产力,它所产生的文化经济正成为提升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力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是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题中之义,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其中,一个拥有健康发达的文化产业的青海,才是一个真正繁荣和充满希望的青海。
  发展文化旅游正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方面。把开发和利用高原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重点,充分认识文化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确立旅游发展与文化资源同步开发的原则。利用我省特殊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特别是把民族民间歌舞资源与旅游结合起来,可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
  
  采访后记
  在跟随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剧组采访的这段时间里,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台戏的促成主要因素在于吉狄马加。可以说,吉狄马加是这部戏的主要推动者。从他自身来说,不管是诗人的角度还是出于青海省副省长的立场,吉狄马加始终站在弘扬青海民族文化的最前沿,我们也同样相信,大型音画歌舞史诗《秘境青海》这部颂歌与天籁的共鸣能够为更多的人打开喜爱青海的门窗。
其他文献
2008年6月14号,适逢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五届民族文化旅游节在古城西宁隆重开幕。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宋秀岩,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曲青山,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建军,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洛桑,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昂毛、副省长吉狄马加、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以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歌剧舞剧
期刊
人类的生存空间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每一个人,甚或每一个民族,都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无论是外在的物化的东西,还是内在的精神层面或者文化层面。我们的祖先也许从前发出过很强的声音,创造出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但今天,过度的商业和物化,会不会让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逐渐消耗殆尽?世界山地纪录片节为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迪。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
期刊
水和生命的发现  吉狄马加    原谅我,大自然的水  我生命之中的水  或许是因为我们为世俗的生活而忙碌  或许是因为我们关于河流的记忆早已干枯  水!原谅我,我已经有很长时间  在梦想和现实的交错中将你遗忘  我空洞的思想犹如一口无底的井  在那黑暗的深处,我等待了很久  水!水!我要感谢你,在此时此刻  我的生命又在你的召唤下奇迹般地惊醒  是因为水,人类才抒写出了  那超越时空的历史和文明
期刊
三江源国际摄影节,被很多同行亲切地称之为一场江湖盛会,背着“大炮”的摄影师好似远赴昆仑祁连修炼神功的剑客侠士般飘逸自在。在2008年的第三届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上,我终于亲身体验了一回江湖之远,感受了一回高原的美丽和摄影的魅力,终于明白青海为什么被誉为“摄影艺术的天然宝库”“摄影家的天堂”。青海,让我由衷觉得——最是高原好风光,风景深处是天堂。      在当今世界,影像艺术已成为沟通人们心灵的使者。
期刊
记者:我一直非常喜欢您笔下这样的诗句:“一切开始。不是鸡叫那一声,是我睁眼/那一刹”。我觉得这是对“解放思想”这四个字的一种很美妙的诗意阐释。在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中国再次掀起“解放思想”的热潮。近段时间,中国多个省市纷纷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解放思想”大讨论。请问您对新的历史起点上的“解放思想”这样一个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关键词,是怎样理解的?在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大背景下,思想解
期刊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从2002年开始,每年7至8月在青海省举行。每年比赛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0支左右运动队1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总距离1300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赛程9天,奖金总额25万美元。  对于举办环湖赛的初衷,青海省体育局局长冯建平说道:“这是当时的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在2002年提出的。就是按照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来举办一项赛事,当时就以
期刊
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是世界杯攀岩系列赛的分站赛,由国际竞技攀登委员会主办,中国登山协会和青海省体育局等单位共同承办。这次比赛单项最高奖金5000美元,奖金总计6万美元。    世界杯攀岩赛是目前世界上高水平的攀岩赛事,代表了当今竞技攀登项目的世界最高水平,在国际和国内都有极为广泛的影响。亚洲只有新加坡、中国上海、中国青海等少数城市举办过该项赛事的分站赛。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采用由国际攀岩联
期刊
第一乐章 水的诗篇  这是青海高原上一个美好的夜晚。  夕阳和晚霞,已经降临贵德的丛山绿树之间。  流经贵德的黄河,碧波荡漾,清澈平静,这是黄河咆哮奔突之后的沉淀与深思呢?还是人类以音乐之声倾听黄河并与之交流的时刻?诗人吉狄马加正是在黄河边上发出了人类语言中庄严而沉重的咏叹:原谅我,大自然的水,我生命之中的水……    第二乐章 大地的乳汁  上去高山望平川啊!  青海是登高望远之地。你听见了吗?
期刊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青海省政府联合中国诗歌学会向国际展示“大美青海”的一张文化牌。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拥有神奇的自然造化、独特的文化积淀和充满魅力的人类生活传承,这是诗歌的基础。可以说,青海就是一部宏大的诗篇。所以,举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青海独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通过诗歌节的形式赋予青海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实质,通过打造青海特色文化品牌,提升青海新形象,为青海省政治、经济、
期刊
见到风尘仆仆的吕刚是在青海西宁的一个冬日的下午,他这一年为了海西州旅游品牌宣传的事总是辗转于北京与青海之间。按他的话说,“我们不能坐等机会,青海不能捧着金饭碗挨饿”。  青海海西真正走入人们的视线是源于2008年8月举行的“激情穿越柴达木——2008中国·青海海西汽车摩托车集结赛”。对于摩托车爱好者来说,这是继银川摩旅节之后又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节日。激情穿越柴达木——汽车摩托车集结赛在青海只是初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