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渊源
赊店镇源于夏、兴于汉、盛于清,古称赊旗店。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赊刘记酒幌为帅旗举兵反王莽成就一代霸业将兴隆集改为赊旗镇,简称赊店。
清代乾嘉年间,赊店由于水路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极为繁盛,被誉为“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豫南巨镇”,是清代“万里茶路”的重要中转站。
1965年11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将县名赊旗县改为社旗县,寓意“社会主义旗帜”。一副对联最能说明社旗的独特之处。上联:古赊店皇帝御封,下联:新社旗总理亲定,横批:绝无仅有。
赊店古镇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标本,2007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赊店古镇完整保存了明清时代城墙、码头、街道、店铺、民居,独具特色。
古镇建筑整体以山陕会馆为中心,72条街、36条胡同、9座城门对称布局,基本上保存了清代商业店铺的原貌。以山陕会馆为中心的清代一条街、火神庙、广盛镖局、厘金局、蔚盛长票号、福建会馆等古建筑排列有序,设计考究,体系完整,享有“天下店,数赊店”的美誉。
赊店古城,9座城楼,72条街,人多时达到13万,各省会馆十余个。而今我们看见的已经不完美的古建筑,却可以看见惊人的过去。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个地方。
在明代的河南地图上,还找不到赊旗镇这个地方,到了清朝,这个镇迅速成为商业重镇,并将繁华维持了两个世纪。.
尤其在明清,晋商驰骋天下达到顶峰时,这里是万里茶路的中心点。咸丰八年,此时,离刘秀下旨赐名赊旗已经有了1000多年。赊旗人借喻刘秀赊旗起兵的典故,在原基础上大修,重展72条大街,9座城楼。要这样做,违背了皇规国法,谓之为大,有犯上越过或者与皇城平起平坐之嫌。好在明清以来,赊旗是商人高手云集。他们见多识广,思维活络,既要让这儿固若金汤,南来北往富庶昌盛安康,又不违礼制,精心制作了一块承恩匾,挂在赊旗东北门城楼上。这块匾一挂,表示感谢皇恩,这里的富裕,欣欣向荣,都是承蒙圣恩,把匾挂在赊旗的东北门,是皇帝所在的京城在这个方向。天子在这方向,恩赐着下面这方民众。在承恩匾上,写着八个字:金汤永固,殷昌之安。这八个字,衬托着主题承恩匾三个字,与匾额的朝向一起将这个故事传唱至今。
“赊店古镇千年传,三河四水围中间。七十二街有规则,三十六行行占先”,形象地反映了赊店镇的历史、地理和商业发展状况。
一座古镇,半部商业史
赊店镇是作为南方和北方物流中心而迅速崛起的,这里有幸成为著名的水陆码头,河里千帆竞扬,岸上驼铃鸣响,南方的木材、布匹、茶叶、瓷器,北方的棉花、粮食、药材在这里汇集、流动。而本地的酿酒业、制药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也迅速成长,使得这里成为商机无限、生机勃勃的名镇。.
赊店镇商业可追溯到远古社会,境内许多古代遗址出土的大量富含南北文化交流信息的陶器、石器、骨器便是有力的佐证。
夏代仪狄造酒、汉代刘秀赊旗的传说、宋代史籍中赊店酒课税的记载都说明当地酿酒业由来已久。明初大移民,赊店镇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移民区,大量迁居而来的山西人历有经商之习,得此优越地理位置,开埠立市,渐次繁荣。明清时期,因水运发达成为连南贯北商业交通大动脉的中枢,全国十六省商贾云集赊店。
尤其是作为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万里茶路中转站,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四通八达,在古代万里茶路上占据枢纽地位,被英国学者贝思飞称为“中国最富有的商业贸易中心”。民谚赞为“金汉口、银赊店”“天下店、数赊店”。
这里也不仅仅是茶的中转集散。赊旗,像京杭大运河在扬州设立的一个重要支点一样,成了另一个值得大书的交通要道的连心球。
而这一切都和一条河流有关,如今已经载不动小木船的唐河在当年是庞大的长江水系中比较靠北的支流,赊旗镇就在唐河上游几十里处。据《茶叶杂咏》一书记载:“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当时山西商人把福建、浙江的茶叶先集中到江西,把湖北、湖南的茶叶先集中到汉口,然后一路北上到内蒙古,再穿越大漠,到达恰克图,进而深入西伯利亚,直至俄罗斯心脏圣彼得堡、莫斯科。这是继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代兴起的又一条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路,一般称之为“茶叶之路”。这条商路贸易额巨大,曾经占到俄国进口贸易额的40%。.
山陕会馆的碑记中提到的茶叶大商号很多,这表明那些茶叶大部分是由长江经汉水北上,沿唐河到赊旗镇,再转陆路经平顶山、洛阳,过黄河穿山西到达内蒙古的。如此说来,唐河是这条“茶叶之路”上重要的一环。而在这一区域,赊旗镇无疑是运作最为成功的水陆码头。山陕会馆,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中国第一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社旗,馆内正殿供奉关羽坐像,所以会馆的绝大部分对联、门榻、匾额都是颂扬关羽的功德,故又称关公祠,道光年间称鼎元社,民国十二年改称山陕会馆。
该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历时136年。会馆是由当时山西、陕西两省在社旗镇的商贾集资兴建,作为他们接客迎仕、商贾联谊和同乡集会的场所。
会馆坐北朝南,总占地10885.29平方米。会馆全部殿宇为清代木结构建筑,采用了我国特有的中轴对称式的传统风格,从南端琉璃照壁开始,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和春秋楼,依次排列,两边旗杆、石狮、马厩、钟楼、鼓楼、廊房、马王殿、药王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这座建于古建筑艺术臻于完美时期的商业会馆,集皇宫、庙宇、民居、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既雄伟壮观、雍容华贵,又玲珑秀丽、典雅有致。与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相比有十分独到之处:会馆之最、琉璃照壁之最、铁旗杆之最、戏楼之最、石雕艺术之最、木雕艺术之最、慈禧太后御笔亲书“龙、虎”二字、清代民间刺绣品之最、道房院之最、商业道德规则碑之最。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铁映、胡绳、张思卿及古建筑专家杨廷宝、郑孝燮、吕济民、单士元等相继莅临会馆考察研究,并给予高度评价,“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辉煌壮丽,天下第一”。
据有关碑文记载,社旗山陕会馆仅兴建春秋楼及附属建筑就花费白银707844两,兴建大拜殿及附属建筑花费白银 88788两。如此庞大的资金来源,加之各地商人为树立本籍的商业形象,相互攀比,使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之时得以“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其选材范围之广、材质之优、延聘工匠之多,为斯时斯地建筑工程之最。各地的能工巧匠齐集于此,各展绝技,从而使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达到了当时的巅峰状态。其建筑集宫殿、庙宇、商馆、民居、园林建筑之大成,既雄伟壮观、雍容华贵,又玲珑秀丽、典雅有致;既渲染了宫殿的气势和庙宇的静穆,又充满着柔美色彩和诗情画意,给人以艺术整体美的强大震撼力。特别是其装饰艺术,如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画、宫灯、剌绣品等,其镂雕之精巧、内容之丰富、色彩之华丽,堪称绝品。会馆之整体建筑布局严谨,排列有序,装饰富丽气派,诚为国内罕见的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多位全国著名古建筑权威专家对社旗山陕会馆精湛的建筑装饰艺术及丰富的商业文化内涵均给予高度评价。
社旗山陕会馆在现存80 余座同类建筑中,首家于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业内专家公认为“中国第一会馆”。
历史故事二千年了。现在的赊店老酒,你坐下慢慢品,酒里的滋味绵长,依然可以在酒里喝出这历史故事。多少年来,人欢马叫,大车吱吱呀呀,骆驼铃响叮当。鼎盛时,500多商号,21家骡马店,48家过载行,若干票号和镖局。朝夕客商不断,日夜装卸不停。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旅華日记》发出感叹:赊旗,蛮好!
如今,河水安静,已经看不见曾经的繁忙,如会馆留下的遗迹,也没有了曾经的完美。然而,赊旗这个地方,曾经水路转运非此地,是地理条件使然,是晋商智慧所选。闪耀着金银的光,她可以把中原的珍贵的河流,夜晚都照耀着而亮如白昼。光阴荏苒,月亮还是她。水,还在流。这里的水,接汉水,接长江,接大海。令人铭记人文之厚重,回味“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的独特意境。
赊店镇源于夏、兴于汉、盛于清,古称赊旗店。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赊刘记酒幌为帅旗举兵反王莽成就一代霸业将兴隆集改为赊旗镇,简称赊店。
清代乾嘉年间,赊店由于水路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极为繁盛,被誉为“地濒赭水,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豫南巨镇”,是清代“万里茶路”的重要中转站。
1965年11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将县名赊旗县改为社旗县,寓意“社会主义旗帜”。一副对联最能说明社旗的独特之处。上联:古赊店皇帝御封,下联:新社旗总理亲定,横批:绝无仅有。
赊店古镇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标本,2007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赊店古镇完整保存了明清时代城墙、码头、街道、店铺、民居,独具特色。
古镇建筑整体以山陕会馆为中心,72条街、36条胡同、9座城门对称布局,基本上保存了清代商业店铺的原貌。以山陕会馆为中心的清代一条街、火神庙、广盛镖局、厘金局、蔚盛长票号、福建会馆等古建筑排列有序,设计考究,体系完整,享有“天下店,数赊店”的美誉。
赊店古城,9座城楼,72条街,人多时达到13万,各省会馆十余个。而今我们看见的已经不完美的古建筑,却可以看见惊人的过去。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个地方。
在明代的河南地图上,还找不到赊旗镇这个地方,到了清朝,这个镇迅速成为商业重镇,并将繁华维持了两个世纪。.
尤其在明清,晋商驰骋天下达到顶峰时,这里是万里茶路的中心点。咸丰八年,此时,离刘秀下旨赐名赊旗已经有了1000多年。赊旗人借喻刘秀赊旗起兵的典故,在原基础上大修,重展72条大街,9座城楼。要这样做,违背了皇规国法,谓之为大,有犯上越过或者与皇城平起平坐之嫌。好在明清以来,赊旗是商人高手云集。他们见多识广,思维活络,既要让这儿固若金汤,南来北往富庶昌盛安康,又不违礼制,精心制作了一块承恩匾,挂在赊旗东北门城楼上。这块匾一挂,表示感谢皇恩,这里的富裕,欣欣向荣,都是承蒙圣恩,把匾挂在赊旗的东北门,是皇帝所在的京城在这个方向。天子在这方向,恩赐着下面这方民众。在承恩匾上,写着八个字:金汤永固,殷昌之安。这八个字,衬托着主题承恩匾三个字,与匾额的朝向一起将这个故事传唱至今。
“赊店古镇千年传,三河四水围中间。七十二街有规则,三十六行行占先”,形象地反映了赊店镇的历史、地理和商业发展状况。
一座古镇,半部商业史
赊店镇是作为南方和北方物流中心而迅速崛起的,这里有幸成为著名的水陆码头,河里千帆竞扬,岸上驼铃鸣响,南方的木材、布匹、茶叶、瓷器,北方的棉花、粮食、药材在这里汇集、流动。而本地的酿酒业、制药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也迅速成长,使得这里成为商机无限、生机勃勃的名镇。.
赊店镇商业可追溯到远古社会,境内许多古代遗址出土的大量富含南北文化交流信息的陶器、石器、骨器便是有力的佐证。
夏代仪狄造酒、汉代刘秀赊旗的传说、宋代史籍中赊店酒课税的记载都说明当地酿酒业由来已久。明初大移民,赊店镇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移民区,大量迁居而来的山西人历有经商之习,得此优越地理位置,开埠立市,渐次繁荣。明清时期,因水运发达成为连南贯北商业交通大动脉的中枢,全国十六省商贾云集赊店。
尤其是作为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万里茶路中转站,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四通八达,在古代万里茶路上占据枢纽地位,被英国学者贝思飞称为“中国最富有的商业贸易中心”。民谚赞为“金汉口、银赊店”“天下店、数赊店”。
这里也不仅仅是茶的中转集散。赊旗,像京杭大运河在扬州设立的一个重要支点一样,成了另一个值得大书的交通要道的连心球。
而这一切都和一条河流有关,如今已经载不动小木船的唐河在当年是庞大的长江水系中比较靠北的支流,赊旗镇就在唐河上游几十里处。据《茶叶杂咏》一书记载:“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当时山西商人把福建、浙江的茶叶先集中到江西,把湖北、湖南的茶叶先集中到汉口,然后一路北上到内蒙古,再穿越大漠,到达恰克图,进而深入西伯利亚,直至俄罗斯心脏圣彼得堡、莫斯科。这是继古代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清代兴起的又一条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路,一般称之为“茶叶之路”。这条商路贸易额巨大,曾经占到俄国进口贸易额的40%。.
山陕会馆的碑记中提到的茶叶大商号很多,这表明那些茶叶大部分是由长江经汉水北上,沿唐河到赊旗镇,再转陆路经平顶山、洛阳,过黄河穿山西到达内蒙古的。如此说来,唐河是这条“茶叶之路”上重要的一环。而在这一区域,赊旗镇无疑是运作最为成功的水陆码头。山陕会馆,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中国第一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社旗,馆内正殿供奉关羽坐像,所以会馆的绝大部分对联、门榻、匾额都是颂扬关羽的功德,故又称关公祠,道光年间称鼎元社,民国十二年改称山陕会馆。
该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历时136年。会馆是由当时山西、陕西两省在社旗镇的商贾集资兴建,作为他们接客迎仕、商贾联谊和同乡集会的场所。
会馆坐北朝南,总占地10885.29平方米。会馆全部殿宇为清代木结构建筑,采用了我国特有的中轴对称式的传统风格,从南端琉璃照壁开始,悬鉴楼、石牌坊、大拜殿和春秋楼,依次排列,两边旗杆、石狮、马厩、钟楼、鼓楼、廊房、马王殿、药王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这座建于古建筑艺术臻于完美时期的商业会馆,集皇宫、庙宇、民居、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既雄伟壮观、雍容华贵,又玲珑秀丽、典雅有致。与全国现存会馆类建筑相比有十分独到之处:会馆之最、琉璃照壁之最、铁旗杆之最、戏楼之最、石雕艺术之最、木雕艺术之最、慈禧太后御笔亲书“龙、虎”二字、清代民间刺绣品之最、道房院之最、商业道德规则碑之最。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铁映、胡绳、张思卿及古建筑专家杨廷宝、郑孝燮、吕济民、单士元等相继莅临会馆考察研究,并给予高度评价,“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公输匠艺,壮哉斯馆”“辉煌壮丽,天下第一”。
据有关碑文记载,社旗山陕会馆仅兴建春秋楼及附属建筑就花费白银707844两,兴建大拜殿及附属建筑花费白银 88788两。如此庞大的资金来源,加之各地商人为树立本籍的商业形象,相互攀比,使社旗山陕会馆建筑之时得以“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其选材范围之广、材质之优、延聘工匠之多,为斯时斯地建筑工程之最。各地的能工巧匠齐集于此,各展绝技,从而使社旗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达到了当时的巅峰状态。其建筑集宫殿、庙宇、商馆、民居、园林建筑之大成,既雄伟壮观、雍容华贵,又玲珑秀丽、典雅有致;既渲染了宫殿的气势和庙宇的静穆,又充满着柔美色彩和诗情画意,给人以艺术整体美的强大震撼力。特别是其装饰艺术,如木雕、石雕、砖雕、琉璃、彩画、宫灯、剌绣品等,其镂雕之精巧、内容之丰富、色彩之华丽,堪称绝品。会馆之整体建筑布局严谨,排列有序,装饰富丽气派,诚为国内罕见的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多位全国著名古建筑权威专家对社旗山陕会馆精湛的建筑装饰艺术及丰富的商业文化内涵均给予高度评价。
社旗山陕会馆在现存80 余座同类建筑中,首家于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业内专家公认为“中国第一会馆”。
历史故事二千年了。现在的赊店老酒,你坐下慢慢品,酒里的滋味绵长,依然可以在酒里喝出这历史故事。多少年来,人欢马叫,大车吱吱呀呀,骆驼铃响叮当。鼎盛时,500多商号,21家骡马店,48家过载行,若干票号和镖局。朝夕客商不断,日夜装卸不停。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旅華日记》发出感叹:赊旗,蛮好!
如今,河水安静,已经看不见曾经的繁忙,如会馆留下的遗迹,也没有了曾经的完美。然而,赊旗这个地方,曾经水路转运非此地,是地理条件使然,是晋商智慧所选。闪耀着金银的光,她可以把中原的珍贵的河流,夜晚都照耀着而亮如白昼。光阴荏苒,月亮还是她。水,还在流。这里的水,接汉水,接长江,接大海。令人铭记人文之厚重,回味“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的独特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