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语言超越语言

来源 :当代外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我们为北外的成就倍感自豪和喜悦.北外的征程起始于语言,抵达星辰与大海,触及思想与心灵.rn1918年,语言学家、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2001:68)提出,“我语言的局限即是我世界的极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穿行跋涉,用可以建构意义的词句谈论周遭万物;用自己的话语讲述故事,让感受得到关注.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事物会脱离我们存在的疆域,陷入遥远神秘的所在.若将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推向极致,那么语言知识的有限便意味着生活的狭隘,无数可能性将不复存在.正因如此,数代北外人孜孜不倦,致力于通过学习和使用多种语言来拓展世界的边界.对我而言,这就是这所大学真正伟大的原因所在;而使其变得更为伟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致力于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集体.
其他文献
翻译是道路,往来鸿儒如过江之鲫,就是不喊“知识”的名字.翻译学一直走在半路上,向一切思考着、生产着知识的头脑和心灵发出呼唤:翻译是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语言与文化虽然总是显于其间、行乎其中,但它们只是翻译之用和翻译之维.因用忘体、见器失道,注定了翻译过去一直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别人家的孩子,而放弃了追求辉煌、伟大和壮丽的知识品格.关于知识的地方性与世界性的对话、互动与变迁是翻译的不可动摇的先验原理,是所有翻译实践的基本属性,其他所有外部关系和联系无非是其具体表现或衍生特征,因
期刊
辩证法是找寻真理的工具,而修辞是传播真理的工具.作为常规性国家对外翻译实践,十九大报告英译是以英语为语言媒介,面向世界开展的国家政治修辞活动,其修辞动机是通过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达到对外宣介国家方针政策、传播中国治国理念以及建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目的,而其修辞手段则是一切以维护、完善和提升国家形象为目的 ,具有潜在修辞力量的语言表达形式.研究发现,政治修辞与语言自信是表里关系,在语言自信的驱动下,译者才能充分发挥政治文献翻译的修辞力,重现演讲者的人格诉求、理性诉求、情感诉求,调动和创制各种修辞方法,从而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