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云深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延续于清代,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余所书院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形式留存下来,成为各地的文化教育场所及重要的文化景观,服务于今人,造福于社会。
书院教育历时2000多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书院是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走进任何一所书院都能感受到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那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致趣闻,给人一种舒适、爽朗的感觉。置身其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书院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说起“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书院走向世界起始于明代。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书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国外,为传播中华文明,并促进这一文明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进而推进世界文明的向前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代中国书院纷纷举起,大多是国学培育、书画交流之所。
武汉中心城区往东,穿过武汉最具发展潜力地区的阳逻经济开发区,在风景如画的倒水河畔,云深书院就这么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云深书院是武汉新洲籍企业家孙兴建先生,为振兴家乡文化事业,报答家乡父老乡亲,弘扬儒学文化,培植人文道德与价值观,于2005年投资近300万元兴建的一所古典书院建筑。书院按明代建筑风格设计,参考国内多所书院格局而建。2006年底建成后,对社会公益开放,举行了一系列儒学讲习和研讨活动,成为国内外儒学同道以文会友的场所,吸引了很多人到此学习。云深书院不是政治书院,不讨论国家政治体制及发展;不是宗教书院,不讨论宗教问题;也不是汉学院,对中华56个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史起的作用均予以肯定。通过兴学实践,云深书院将加强对中华礼仪的推广和教学。用行礼仪和读经典,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亲爱家爱国的品质,成为学校德育的第二课堂。教成人、家庭行礼仪,为民众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书院对企业、团体讲学和主持礼仪,促进“礼仪武汉”建设。书院还在传统节日里,举行具有传统特色的礼乐活动,是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云深书院大门并不开阔,里面是一方小院,用来停车。一道篱笆将停车场和院墙分开,中间是一条小道。整个书院仿造明清风格,青砖小瓦,挑梁斗拱,花窗挂落,简洁明快。回廊三面,围起一座花园。园中有方池,花树环绕。园子正对面是云深课堂,馆阁之中摆满蒲团,供讲座解学之用。从课堂往两边走,一边为接待室,设明清家具,劲瘦简洁的桌椅,古香古色;另一边是图书室,几个木头书架上摆满诸子百家。从书院侧门往后院走,要经过一个木头藤架。穿过藤架,是一排小屋,可以供人居住。在书院读书累了,到这里小憩,倒是不错的选择。
在这里,人们容易浸入一种文化的氛围之中,被一种安静的情绪所感染。信步里,去看那些“养正”的礼仪,去演习那些“拱手礼”、“揖礼”,去翻阅儒学的典籍……即使在这里呆上的时间有限,或许仅仅只是大半天,却依然能给予每一位带着一身繁世尘埃的来者不少宁静、带走不少浮躁。书院必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看好,逐渐成为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一方净土。
书院人物
孙兴建的家庭很普通,母亲信奉佛教,从小耳闻目睹。结婚生子后夫人和小孩信奉基督教,周末陪她们去礼拜堂时,偶尔在里面听听,有时在外面看报纸等待,那时的他开始思考:“大部分的中国人周末在干什么呢?除了逛街、打球、上网外,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培养伦理价值观及礼仪规范的场所?民族传统里是否有这样的教化场所呢?和谐社会中最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除了学生时代接受课堂教育外,是不是成年以后存在一个继续教育的问题?我们的古人创造了那么辉煌的中华文明,他们在这个事情上是如何做的呢?”过去的中国有书院传承中华文化,是否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进行?于是,孙兴建把云深书院作为教化工作的试验田,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而他所期望的是“云深书院能直接或间接培养出正直、博爱、智慧好学并有创新精神的仁人君子”。
孙兴建是六十年代生人,作为八十年代鲜有的大学生,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虽然是工科学生,但是他的文化底子很深厚,也很博学,并且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热爱之情。毕业后,孙兴建先是在上海和武汉从事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后南下深圳在著名的新加坡企业嘉里集团工作。后来开始自己创业,主要从事化工油脂行业设备制造与工程建设。经历了让人鲜艳的国企、外企工作,然后选择自己独立创业,有着三十多年的人生沉淀和积累。
和大多数60年代的小孩一样,孙兴建的童年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忧无虑。直到他在大连读大学期间 ,他最爱的就是去海边和爬南山。孙兴建喜欢楚文化,他觉得楚人在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那一时期的新高峰。后面的汉唐文化也沿续了楚文化的因素。中华文明是一种文明,并没有人种和国家或者地域的区分。他个人认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也不存在国教的问题,儒家学说倡导培养的是一个正直、博爱、智慧好学且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希望云深书院能直接或间接培养出正直、博爱、智慧好学并有创新精神的仁人君子。
书院现任副院长
汪金胜
汪副院长之前一直从事着儒学的研究工作,直至09年开始加入到书院工作之中。他主管了书院的日常工作,生活在书院,工作在书院,是一个标准的“书院人”。
BOSS:您觉得现代书院之所以能建立起来,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汪副院长: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有了更高的追求。而且现代人普遍都有一定的教育程度,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人们会选择自己有意向、兴趣的文化区接触、了解。
BOSS:云深书院在您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汪副院长:在云深书院,大家对儒学价值观都是认同的,甚至可以说,把儒学作为自己的信仰,同时坚持对儒家学术的学习、坚持、弘扬等。通过兴学实践,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学校德育的第二课堂;教成人、家庭行礼仪,为家乡民众提供传统文化学习;书院还在传统节日里,举行具有传统特色的礼乐活动。书院还在传统节日里,举行具有传统特色的礼乐活动,使书院成人们节假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BOSS:对于儒学的推广、弘扬,您觉得除了书院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
汪副院长:传统文化、儒家经典,是历史精华的沉淀积累,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思考,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承下去。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我觉得如果能适当导入相关课程的教育会对经典的学习更有帮助。
BOSS:来云深书院的人群,基本是哪些类型的?
汪副院长:来我们云深书院的人,有很多种。有大人,也有小孩;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一开始就喜欢儒学的,也有到了这边受到熏陶而投入其中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来到这里都是对儒学、儒学精神的一种肯定和关注吧!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延续于清代,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余所书院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形式留存下来,成为各地的文化教育场所及重要的文化景观,服务于今人,造福于社会。
书院教育历时2000多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书院是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走进任何一所书院都能感受到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那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致趣闻,给人一种舒适、爽朗的感觉。置身其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书院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说起“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书院走向世界起始于明代。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书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国外,为传播中华文明,并促进这一文明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进而推进世界文明的向前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代中国书院纷纷举起,大多是国学培育、书画交流之所。
武汉中心城区往东,穿过武汉最具发展潜力地区的阳逻经济开发区,在风景如画的倒水河畔,云深书院就这么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云深书院是武汉新洲籍企业家孙兴建先生,为振兴家乡文化事业,报答家乡父老乡亲,弘扬儒学文化,培植人文道德与价值观,于2005年投资近300万元兴建的一所古典书院建筑。书院按明代建筑风格设计,参考国内多所书院格局而建。2006年底建成后,对社会公益开放,举行了一系列儒学讲习和研讨活动,成为国内外儒学同道以文会友的场所,吸引了很多人到此学习。云深书院不是政治书院,不讨论国家政治体制及发展;不是宗教书院,不讨论宗教问题;也不是汉学院,对中华56个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史起的作用均予以肯定。通过兴学实践,云深书院将加强对中华礼仪的推广和教学。用行礼仪和读经典,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亲爱家爱国的品质,成为学校德育的第二课堂。教成人、家庭行礼仪,为民众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书院对企业、团体讲学和主持礼仪,促进“礼仪武汉”建设。书院还在传统节日里,举行具有传统特色的礼乐活动,是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云深书院大门并不开阔,里面是一方小院,用来停车。一道篱笆将停车场和院墙分开,中间是一条小道。整个书院仿造明清风格,青砖小瓦,挑梁斗拱,花窗挂落,简洁明快。回廊三面,围起一座花园。园中有方池,花树环绕。园子正对面是云深课堂,馆阁之中摆满蒲团,供讲座解学之用。从课堂往两边走,一边为接待室,设明清家具,劲瘦简洁的桌椅,古香古色;另一边是图书室,几个木头书架上摆满诸子百家。从书院侧门往后院走,要经过一个木头藤架。穿过藤架,是一排小屋,可以供人居住。在书院读书累了,到这里小憩,倒是不错的选择。
在这里,人们容易浸入一种文化的氛围之中,被一种安静的情绪所感染。信步里,去看那些“养正”的礼仪,去演习那些“拱手礼”、“揖礼”,去翻阅儒学的典籍……即使在这里呆上的时间有限,或许仅仅只是大半天,却依然能给予每一位带着一身繁世尘埃的来者不少宁静、带走不少浮躁。书院必将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看好,逐渐成为传承和发展文化的一方净土。
书院人物
孙兴建的家庭很普通,母亲信奉佛教,从小耳闻目睹。结婚生子后夫人和小孩信奉基督教,周末陪她们去礼拜堂时,偶尔在里面听听,有时在外面看报纸等待,那时的他开始思考:“大部分的中国人周末在干什么呢?除了逛街、打球、上网外,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培养伦理价值观及礼仪规范的场所?民族传统里是否有这样的教化场所呢?和谐社会中最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除了学生时代接受课堂教育外,是不是成年以后存在一个继续教育的问题?我们的古人创造了那么辉煌的中华文明,他们在这个事情上是如何做的呢?”过去的中国有书院传承中华文化,是否可以从这个方面着手进行?于是,孙兴建把云深书院作为教化工作的试验田,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而他所期望的是“云深书院能直接或间接培养出正直、博爱、智慧好学并有创新精神的仁人君子”。
孙兴建是六十年代生人,作为八十年代鲜有的大学生,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虽然是工科学生,但是他的文化底子很深厚,也很博学,并且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热爱之情。毕业后,孙兴建先是在上海和武汉从事石油化工工程设计,后南下深圳在著名的新加坡企业嘉里集团工作。后来开始自己创业,主要从事化工油脂行业设备制造与工程建设。经历了让人鲜艳的国企、外企工作,然后选择自己独立创业,有着三十多年的人生沉淀和积累。
和大多数60年代的小孩一样,孙兴建的童年物质生活贫乏,但是无忧无虑。直到他在大连读大学期间 ,他最爱的就是去海边和爬南山。孙兴建喜欢楚文化,他觉得楚人在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那一时期的新高峰。后面的汉唐文化也沿续了楚文化的因素。中华文明是一种文明,并没有人种和国家或者地域的区分。他个人认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也不存在国教的问题,儒家学说倡导培养的是一个正直、博爱、智慧好学且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希望云深书院能直接或间接培养出正直、博爱、智慧好学并有创新精神的仁人君子。
书院现任副院长
汪金胜
汪副院长之前一直从事着儒学的研究工作,直至09年开始加入到书院工作之中。他主管了书院的日常工作,生活在书院,工作在书院,是一个标准的“书院人”。
BOSS:您觉得现代书院之所以能建立起来,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汪副院长: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有了更高的追求。而且现代人普遍都有一定的教育程度,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人们会选择自己有意向、兴趣的文化区接触、了解。
BOSS:云深书院在您看来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汪副院长:在云深书院,大家对儒学价值观都是认同的,甚至可以说,把儒学作为自己的信仰,同时坚持对儒家学术的学习、坚持、弘扬等。通过兴学实践,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学校德育的第二课堂;教成人、家庭行礼仪,为家乡民众提供传统文化学习;书院还在传统节日里,举行具有传统特色的礼乐活动。书院还在传统节日里,举行具有传统特色的礼乐活动,使书院成人们节假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BOSS:对于儒学的推广、弘扬,您觉得除了书院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
汪副院长:传统文化、儒家经典,是历史精华的沉淀积累,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思考,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承下去。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我觉得如果能适当导入相关课程的教育会对经典的学习更有帮助。
BOSS:来云深书院的人群,基本是哪些类型的?
汪副院长:来我们云深书院的人,有很多种。有大人,也有小孩;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一开始就喜欢儒学的,也有到了这边受到熏陶而投入其中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来到这里都是对儒学、儒学精神的一种肯定和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