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事小学数学教育二十二年,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一直都在做各种尝试,从中获得了一些经验,现在整理出来,与各位同行共勉。
一、问题情境“生活化”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指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出能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和环境。这样的问题情境使新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教师的要求,而是孩子们的自身需求。例如我在教学“按比分配”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A. 你父亲和王叔叔合伙开公司,需要100万元做成本。你父亲出资60万元,王叔叔出资40万元,三年以后,公司盈利,王叔叔要求把所得利润平均分。你认为公平吗?
B. 师徒二人到工厂做工,师傅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徒弟每小时加工12个零件。如果是你这个工厂的老板,发工资时是否把工资平均分给师徒两人?
设置以上的问题情境,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原先学的“平均分”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怎样分配公司盈利和师徒俩人的工资成为学生急切想解决的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知识应用“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上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会到数学的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例如,近期教了“比和比例”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并计算操场边的旗杆的高度。旗杆的高度有十几米高,测量不到。怎么办?在少数同学的提议下,学生量出旗杆旁边的小树的高度和影长以及旗杆的影长,用所学到的新知识计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通过知识的应用生活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习题设计“生活化”
教学小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时,常有类似这样的题目出现:一个水池有一条进水管和一条出水管,单独打开进水管需20小时把空水池注满,单独打开放水管需24小时放完整池水。问:同时打开进水管和放水管,几小时可以把水放满?有些人认为,像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这一问题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采用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来把水池放满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没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同时打开的情境呢?上学期,当我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交给六年级的学生讨论时,学生们的回答很是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同时打开进水管与出水管”的现象几乎十分普遍,如:
A. 班里学生0的转入转出。我们班原有40人,本学期转入4人,转出2人,现班中有42人。
B. 银行。不断存入的钱和不断被客户取出的钱。
C. 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的补充和不断的消耗。
D. 社会人口的增减。不断出生的人和不断死亡的人,出生的人多于死亡的人时,人口就增加;反之则减少。
E. 零花钱。还没花完,父母又给了一些。
……
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在学生的理解体系里,进、出水管同时打开是表示有进有出的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对动态平衡意识的感悟,是一种多么有价值的数学体验!这样设计数学练习题,能够让孩子身临其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对于小学生,他们还不大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这个陌生而又神奇的世界,作为他们的数学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地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生活中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更是要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问题情境“生活化”
“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指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出能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氛围和环境。这样的问题情境使新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教师的要求,而是孩子们的自身需求。例如我在教学“按比分配”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A. 你父亲和王叔叔合伙开公司,需要100万元做成本。你父亲出资60万元,王叔叔出资40万元,三年以后,公司盈利,王叔叔要求把所得利润平均分。你认为公平吗?
B. 师徒二人到工厂做工,师傅每小时加工20个零件,徒弟每小时加工12个零件。如果是你这个工厂的老板,发工资时是否把工资平均分给师徒两人?
设置以上的问题情境,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原先学的“平均分”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怎样分配公司盈利和师徒俩人的工资成为学生急切想解决的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知识应用“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上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会到数学的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例如,近期教了“比和比例”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并计算操场边的旗杆的高度。旗杆的高度有十几米高,测量不到。怎么办?在少数同学的提议下,学生量出旗杆旁边的小树的高度和影长以及旗杆的影长,用所学到的新知识计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通过知识的应用生活化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习题设计“生活化”
教学小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时,常有类似这样的题目出现:一个水池有一条进水管和一条出水管,单独打开进水管需20小时把空水池注满,单独打开放水管需24小时放完整池水。问:同时打开进水管和放水管,几小时可以把水放满?有些人认为,像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这一问题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采用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来把水池放满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没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同时打开的情境呢?上学期,当我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交给六年级的学生讨论时,学生们的回答很是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同时打开进水管与出水管”的现象几乎十分普遍,如:
A. 班里学生0的转入转出。我们班原有40人,本学期转入4人,转出2人,现班中有42人。
B. 银行。不断存入的钱和不断被客户取出的钱。
C. 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的补充和不断的消耗。
D. 社会人口的增减。不断出生的人和不断死亡的人,出生的人多于死亡的人时,人口就增加;反之则减少。
E. 零花钱。还没花完,父母又给了一些。
……
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在学生的理解体系里,进、出水管同时打开是表示有进有出的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对动态平衡意识的感悟,是一种多么有价值的数学体验!这样设计数学练习题,能够让孩子身临其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对于小学生,他们还不大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这个陌生而又神奇的世界,作为他们的数学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地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生活中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更是要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