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天游的音乐特征及艺术特色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531313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陕北民歌“信天游”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独特的音乐形式,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它是黄土地上人民群众自己的创作。“信天游”作为一种长期根植于陕北社会历史土壤的艺术形式,内含丰富深沉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陕北人生活习性的写照,集中反映着民众的心理、情感和情绪,折射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意识和文化想象。笔者将以“信天游”的音乐特征、演唱形式以及取材内容为基点,通过对信天游中所反映的音乐特点以及与陕北人社会生活进行联系,从而使我们对“信天游”的文化特征获得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信天游 音乐特征 艺术特色 曲调 唱词 方言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无论是在远古时代,还是在当代,到处都可以感受到音乐的身影,如陕北常见的山歌体裁——信天游,它作为中国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信天游就是以其悠长高亢的曲调、自由的节奏、简单明了的词句,描绘了陕北人的社会生活面貌,展示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体现了其独特的音乐特征及艺术特色。下面,笔者将从信天游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形式以及信天游的取材等方面进行浅析,把信天游的本体特征与陕北山歌的艺术特色结合起来,以便大家能更全面地了解信天游的文化特征。
  一 滋生在陕北高原上的民歌——信天游
  在陕北高原的那片黄土地上,孕育着朴实真切、和蔼憨厚、劳苦耕作的陕北人,他们在山上辛勤耕耘,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为了表达陕北人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他们常常借景抒情,即兴创作,编唱歌曲,于是优美动听的歌声就信天而游,遍及山野乡村,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形式叫作“信天游”,也叫“顺天游”。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它的旋律开阔、奔放,节奏自由,曲调悠扬高亢,粗狂奔放,旋律优美和协,这同沟壑遍布的陕北地貌有着非常密切而直接的联系。在当地,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人们习惯于站在峁顶上、沟底,在劳作的时候,为了消遣,他们大声地呼叫和对答,因为距离较远,为了彼此能更清楚的交谈,他们的调常常会喊得很高,音拖的也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些对信天游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信天游也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文化,它汇聚了万万千千劳苦大众对生活的素描,凝结了与自然抗衡的陕北人对自我的倾诉。大多信天游的曲调高亢奔放,扣人心弦,透着一股陕北人民不加修饰的淳朴之美,它是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抒发情感最直接、最简单、最优美的艺术形式,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
  二 信天游的音乐特征
  中国民歌的音乐特征体现在曲式、调式、演唱形式、唱词、音阶、节奏等方面,笔者主要从曲式、调式、演唱形式和唱词这几个方面对信天游的音乐特征进行分析。
  1 曲调方面的特征
  多姿多彩的信天游,大约有一百多种基本曲调,同一曲调的各种变体,它或浪漫抒情、单纯朴实,或高亢悠扬,各有特色,却又不失其同一的风格和韵味。信天游的曲调短小,按其发展手法,分为呼应式和承递式两种。呼应式最为普遍,即两个乐句中,下句是上句的重复或变化重复,变化主要指末尾发生改变,使之结束在调式主音上。承递式即下句通常是根据上句的曲调走向,作进一步的延伸、对比和发展。
  信天游的曲调按其规律旋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速度平缓、旋律悠长而自由,大音程的跳进,音域宽广。另一种是,结构较为严谨,节奏平稳、旋律优美流畅。所以通常,信天游的曲调演唱起来时而委婉深情,时而高亢激昂,情感的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陕北人民自由的天性,很好地表现了陕北人的情感世界。
  在民族调式中,宫、徵调式均属于大调式,色彩明亮、光润,音乐开放、宽阔,具有直上直下的质朴和酣畅感。陕北信天游曲调所用的调式以徵调式、商调式为主,以徵、宫、商为骨干音,并用羽音加以装饰,《脚夫调》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描绘的是在过去交通极不发达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穷苦人为了谋生,被逼离家的脚夫边走边思念妻儿,悲叹着苦难命运的主题。在歌曲一开始就出现三个骨干音,并贯穿全曲,除最后两小节出现了羽音,旋律从开始连续作展开性的四度跳进,然后在主音上延长,之后旋律先起后降,滑音运用自如。歌曲的节奏,应用了典型的切分节奏,在切分音上加以节奏的自由延长,力度加强,突出了陕北地方语言习惯,以及信天游即兴性的艺术特点。总体来说,这首曲子旋律起伏大,演唱起来时而奔放辽阔,时而平和抒婉,情感的跌宕起伏非常适合陕北劳动人民自由天性的抒发。
  2 演唱方面的特征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产物,是歌唱者对生活的感情抒发。信天游的作者大都是农民,他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不论在山沟里,或是在家里干农活、做家务,都能随时随地脱口而唱。歌唱者用不着对自己隐藏什么,也不讲究什么特殊的方式,他们唱给自然听,唱给自然里的自己听,唱给窗外的风沙、灶里的火苗、涧畔上的小路听,因而信天游听起来情真、意切、形象又感人。信天游的演唱不受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只要歌者认为适当,任何时候都可以哼唱几首出来,许多演唱都是在没有第二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信天游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居多。
  陕北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由于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所以这里经常是广种薄收、十年九旱。过去这里的人们日日夜夜面对着深沟巨壑、荒漠风沙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相当困苦,因此传统信天游的演唱者常使用干涩、苍劲的音色来演唱歌曲,给人一种凄凉但又有力度的感觉。不难让人联想起黄土高原的空旷寂寥,应该说这样的一种演唱音色也是体现信天游音乐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天游的演唱,往往给人以高亢、质朴、毫无粉饰之感。由于大跳音程较多,音域宽广,歌唱者完全用真声在演唱技巧上往往不容易做到。在陕北比较特殊的地理环境中,要使声音唱的高、传的远,就必须借助假声,因此,信天游的演唱中常有使用真假声结合的现象。假声大多是出现在悠长的拖腔之后的上方四度装饰音处,这样就形成了前后鲜明的对比,更让人在歌声中感受到了陕北的特殊气息。信天游的演唱中还要注意像前倚音、下滑音、波音等润腔形态,它们使得信天游的旋律更曲折、生动,韵味更浓郁、特点更鲜明。   3 唱词方面的特征
  陕北人在“信天游”中所表达的是一种“原始”的对情感的释放与感触,这些淳朴苍凉,奔放激情之美在信天游的唱词中就能体现。在陕北信天游中描写男女之间甜蜜、感伤、离别的内容最多,语言直白,听起来扣人心弦,如《赶牲灵》的歌词片段:“走头头地那个拉骡子呦三盏盏灯,戴上了那个铜铃哟哇哇的声,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路。”该歌词描写的是一位姑娘对远行情人的等待,并以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姑娘在等待中的心理活动。
  信天游的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多数也是上下句结构,字数无严格规定,上句常常使用“比”、“兴”的手法,展开意境和想象,下句则点题,着重于对故事的叙述或抒发内心的情感,上句的“比”、“兴”,为的是引出或映衬下句的具体诉说。例如,《兰花花》是流传较广的一首传统信天游,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与歌词的特征相配合的,是信天游的曲调的音高运动规律。上句整体的音高进行大起大落,在情感的表达上酣畅淋漓,下句的音调没有对力度的强调,而是形成了深沉的感慨和无奈的叹息效果,预示了歌曲主人公凄凉、悲惨的命运,也寄托了歌曲创作者对兰花花命运的深深同情。
  三 信天游的艺术特色
  1 信天游的内容源于陕北人的日常生活
  陕北人的社会民俗和生活习性包含了无数形形色色悲欢离合的故事,它是信天游产生与存在的基础,并为信天游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从而使信天游的内容丰富多彩。信天游以群众生活为基础,传递思想感情,题材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那些在草地上拉骆驼的揽工人,沟壑间赶牲灵的脚夫们,窑洞里绣金匾的媳妇,风箱前抹眼泪的童养媳,还有那些在山上、沟里招手的恋人等,这些无不展现着形象生动的画面。
  封建时期的陕北,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山地贫瘠,靠天吃饭而且少雨多旱,农作物收入低,那些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农民,为了另谋生计,不得不撂下妻儿老小或相爱的恋人,长途爬涉,到有“塞上仓谷”之称的河套平原去觅衣食,谋生存,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走西口”。传统的信天游主要是控诉悲苦与表达爱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婚姻枷锁的厌恶,都饱含在那感情炽烈的歌声里了,没有做作,朴实自然。现在的陕北,人们脱离了贫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不断的提高,信天游也随着生活的转变而转变。基本上是以赞美和歌颂为主题,有一些是诙谐的情歌,有一些是赞美的歌,还有一些歌曲是颂歌,从各个角度来反映现代美好自由的生活。但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点:语言淳朴平淡、基调高昂、激情饱满、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和平美好的艺术享受。
  2 陕北方言在信天游中的运用
  语言是区分各地民族风俗、生活方式、音乐风格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习惯用语,如陕北一带的用语是以重词来形成当地用语的独特风格,信天游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信天游的歌词具有陕北语言的独特魅力,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歌词中常常出现陕北语言中惯用的重词叠字,主要是表现亲昵的语气或情感的再次渲染,使基础句式七字句唱词得到扩充,内容更加生动、丰满,如“清水水玻璃隔着窗子照,满口口白牙牙对着哥哥笑”,叠字“水”与“口”相应对称,突出了陕北语言的风格,充满亲切、喜悦、幸福的情感;还有“白格生生脸脸太阳晒,巧格灵灵手手掐蒜台”,“一对对鸭子一对对鹅,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这几句连续采用叠字,增强了感情表现力,又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又轻快活泼,让人觉得更亲切、更美妙。
  其二,信天游还经常采用陕北方言土语来加强语言的趣味性,严格地说,方言本身的字句发音不能算作是演唱方式,但不同的方言发音能导致不同发声方法,所以说地道的民歌应该用当地方言演唱,信天游也是如此。在信天游中有大量的方言土语入词,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歌词本身就来自当地的方言,如“前山糜子后山的谷,哪达儿响起哪达儿哭”,“对面面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是我勾命的二妹妹”,其中“那达儿”、“圪梁梁”等词都是方言土语,单纯质朴而具有鲜明的陕北语言个性特点。信天游的旋律格调与方言音韵的联系十分紧密,甚至相辅相成,所以只有用地道的方言去演唱才能真正让人感受到信天游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它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震撼力,与此同时,大量的方言土语也使“信天游”更具生活气息,突显出了这一西北歌种的唱词特色。
  千沟万壑、连绵起伏的陕北高原是民歌的海洋,它孕育了悠扬动听的“信天游”,这些信天游大多来自目不识丁的陕北民众对生活的观察和概括,并用特色的语言和艺术形式,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信天游的旋律音调又充分体现了陕北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个性”,也反映了陕北普通民众的婚姻、爱情、劳动等活动。信天游的音乐形象生动,艺术形象比较集中、单纯,表现的方法也很直接、朴实,纯朴而浓郁地体现了地方音乐风格与特色。信天游,是一部陕北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对爱情的赞歌,对生活的颂歌。
  参考文献:
  [1] 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2] 党音之:《〈脚夫调〉赏析》,《音乐天地》,2004年第9期。
  [3] 曹彦莉:《西北民歌的艺术风格与演唱》,《黄河之声》,2011年第2期。
  [4] 党红岩:《陕北信天游的艺术特点》,《音乐天地》,2008年第9期。
  [5] 刘大坚:《论“信天游”风格构成的三大要素》,《艺术研究》,2008年第1期。
  [6] 姚莉莉:《从“信天游”透视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特征》,《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作者简介:任铭月,女,1985—,河南商丘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声乐教育,工作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古典诗歌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部分。铜镜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必需物品,除却其“照面饰容”功用外,还体现出诸多深层的文化内涵。本文就古典诗歌中“对镜理红妆”的精神展开分析论述,并借此传承与弘扬中国古典诗歌所展现的艺术美。  关键词:古典诗歌 对镜理红妆 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国古人也不例外,人们“照面饰容”的器
期刊
摘要 赵蕃海纳万物的胸怀,沉静悠淡的心境,细密精微的观察,绽放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赵蕃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洞察,对现实的关注,使其诗歌呈现出悲愤沉郁的艺术特质和深邃通透的审美风格。本文从白描凝练清新质朴;以文为诗含蓄内敛;古淡瘦劲虚实相生三个方面对赵蕃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阐述。  关键词:赵蕃 诗歌 艺术 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赵蕃(1143-1229),字昌父,一作
期刊
摘要 译者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时,应该从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的语用前提出发,在目的语中寻找语用前提意义对称的语言文化要素,尽量传递给译文读者接近或等值的文化信息。  关键词:语用前提 翻译 文化差异 信息等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传递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郭著章、李庆生,1998)。研究
期刊
摘要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此视角下对严复《天演论》译介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做出解读。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环境、思想环境和“学贯东西”的严复,得出严复译介的《天演论》是当时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选择的结果;然后从译者对译文文本、文体、翻译策略、译学理论和原著思想的选择与操纵,得出《天演论》是译者依据当时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做出选择
期刊
摘要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将翻译视作两种符号之间的转换。本文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在对像《圣经》这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习语的翻译进行研究中,充分重视其指称意义以及语用意义,同时也考虑其在语言符号内部所形成的言内意义,并由此认同翻译的最高标准“信息再现”,所以运用此翻译法有利于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圣经习语中的文化负载现象,从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 圣经习语 文化负载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刘姥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足见刘姥姥在书中的地位。评价理论是人际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态度系统来分析“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刘姥姥话语的评价意义。研究发现: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善于运用鉴赏和情感子系统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意义,迎合了贾母等人爱慕虚荣的心理,构建了适宜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满载而归”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刘姥姥二进大观园 态度系统 评价意义 交际目的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红楼梦》前五十六回的“蒙”字被动式及其三个英译本中的对应翻译为语料,通过定量分析,对《红楼梦》中的“蒙”字被动式所体现的文化意蕴进行探讨,找出其使用规律,并对三个译本的英译特点进行描述,以现有语料及数据为依据,从文化层面比较分析三位译者对“蒙”字被动式的翻译考量,以便为翻译实践或翻译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料库 《红楼梦》 “蒙”字被动式 英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红楼梦》中金陵判词巧妙地暗示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结局,既要把人物的性格、经历、命运和结局隐藏起来不泄露天机,又要呼应小说情节。金陵判词的翻译既要与小说构成互文结构,又要使读者产生互文联想,而互文性研究文本、作品、语言、文化、作者、译者、读者、评论者等之间动态关系,互为主客体,互为文本。  关键词:互文性 金陵判词 典籍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互文性与金陵判词英译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说为例,分析了评价理论视角下态度资源分布及其原因,挖掘了语言背后演讲者所传递的执政理念与价值道德观,揭示了演讲者如何通过评价资源进行人际构建、联络听众、有效表达自己的态度。本文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提高其对于政治演讲语篇的鉴赏与评价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态度资源 评价理论 政治演讲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系统功能语
期刊
摘要 在全民娱乐的时代下,音乐艺术成为了引领艺术创作的领头羊,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音乐艺术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还必须建设与大众娱乐环境所相互适应的创作环境。本文就大众娱乐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创作缺失做了简单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大众娱乐 美学 音乐流派 精英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  音乐艺术创作的发展,从古到今的变异历程是由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