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对镜理红妆”的精神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ppl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典诗歌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部分。铜镜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必需物品,除却其“照面饰容”功用外,还体现出诸多深层的文化内涵。本文就古典诗歌中“对镜理红妆”的精神展开分析论述,并借此传承与弘扬中国古典诗歌所展现的艺术美。
  关键词:古典诗歌 对镜理红妆 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国古人也不例外,人们“照面饰容”的器物为铜镜,从齐家文化时期延续至清朝晚期,铜镜都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如果只是关注铜镜的“照面饰容”功用,却忽视了铜镜在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中所展现的深层文化内涵,未免显得过于鄙陋和肤浅。中国古代铜镜多为青铜所做,圆形,正面被打磨得极为光亮,可用来照人,通常被称为“鉴”。与揽镜人本来面貌相比,铜镜所呈现的人相存在一定差距,但无论如何,铜镜为中国古代女性所钟爱的器物,上至后宫嫔妃,下至乡野民妇,都将拥有一面铜镜视为悦事,即使没有铜镜,爱美的女子们也可以临水自顾,这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女为己容悦”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璀璨如夜空中的繁星,而古典诗歌就犹如这繁星中最为绚烂的一颗。
  一 中国古代的铜镜情缘
  自古以来,女性就对美有着不倦的追求,而镜子是女性照见自身容颜的必要物品,中国古代民众更是对铜镜存在着深厚的情缘。铜镜被中国古代女性所钟爱,并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齐家文化晚期。1976年,在位于青海省贵南县的尕马台遗址25号墓中,出土了一面七角星纹铜镜,这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铜镜,距今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女性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对镜理红妆”了。在齐家文化时期以后的多个朝代里,铜镜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长达三千八百年之久,直到清代中晚期,铜镜才逐渐为玻璃镜所取代。在中国古代品类繁杂的金属器物中,铜镜被使用的时间最长,使用的范围最广,产生的影响也很大。
  铜镜除了有“照面饰容”的用途外,铜镜背面大多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因此可以堪称工艺品,为人们所喜爱和欣赏。经过四千多年的历史传承,铜镜中既浓缩了各朝代人民的社会生活百相,也折射出各朝代人民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自春秋时期就已开始,铜镜这种中国古代人所广泛应用的器物,必然会成为众多人文骚客所吟咏的对象,“对镜理红妆”也成为古典诗歌中所常见的现象,可以说,铜镜这时已经不单是人们的使用工具,更被赋予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精神。无论是专门以铜镜为题材的“咏镜诗”,还是零星写到“对镜理红妆”内容的古典诗歌,都可以成为我们今人研究和探讨的对象,以更好地感知“对镜理红妆”所折射出的诗歌作者的创作主旨,并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元素传承和发扬下去。
  二 古典诗歌中“对镜理红妆”的文学精神
  1 讴歌忠贞不渝的爱情
  从西汉时期开始,铜镜成为了男女间的爱情信物,通过相互赠送铜镜,可以表达“心心相映”的情意;也有在人死后将铜镜埋入坟墓的做法,寓意着生者与死者间有同样的心动、同样的喜悦、同样的怀想和同样的眷恋,这体现出生者对逝者的“生死不渝”。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汉代就有铜镜被刻上有关爱情的铭文,如“愿长相思,久毋见忘”;“见日之光长毋相忘”等。而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很多诗篇被用来吟咏忠贞不渝的爱情,如唐代长孙佐辅的乐府诗《对镜吟》,诗中所描写的铜镜光彩耀人,诗人采用了比喻手法,将其比作为新娶的爱妻,爱妻揽镜鉴面的同时,也鉴出她的愈加深厚的情意,这讴歌了心心相印般浓郁的爱情。
  2 表现出女儿家的柔情
  中国古代女儿家的柔情往往由“揽镜理红妆”中显现出来,如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其中就有“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句子,这些动作极富年轻女性特征,描写的是花木兰久战归来的换装梳妆动作,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花木兰在征战多年终得恢复女装的兴奋和喜悦心情,这让我们在领略到她替父出征、为国杀敌的女英雄形象之后,更为深切地领悟到了她的儿女柔情。
  3 体现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古代女性的社交范围很窄,铜镜照影,镜中显现的不光是她们的容颜,也显现了她们积郁于心的心事。如南北朝时期梁代的何逊,他诗风宛转而清新,有谢眺的风致。他曾做下《咏镜》诗,诗句如下:“珠帘旦初卷,停机晨未织。玉匣开览形,宝台临净饰。对影独含笑,看光时转侧。聊为出画眉,试染夭桃色。羽钗如何闲,金钿畏相逼。荡子行未归,啼妆坐相忆。”诗歌最后两句深切地反映出“荡子”远行后,主人公内心的那种相思想念之情。
  4 体现主人公内心的孤独
  唐代温庭筠曾写下《菩萨蛮》,诗句如下:“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上阕开始两句描写独守空闺妇女刚起床的情态,妇女的空闺置有绘有金色明灭重叠小山的围屏,而妇女的绣榻就为这围屏所围绕,少妇在绣榻上慵懒地坐起,她的鬓发散乱着,像云般度过她雪一样白的脸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娇慵的少妇面貌;诗歌三四句写妇女下床后的梳妆状态,“懒”和“迟”两字将诗歌由对少妇的外表描写转为内心描写,反映出少妇的无情无绪神情。诗歌下阕“照花”两句写的是少妇对镜簪花,簪花和人面交相辉映,可见少妇的容颜光艳动人,这两句描写的虽是人物活动,但却显示出其“对镜理红妆”的自赏自怜,既有对人美如花的自赏,也有对盛年独处的自怜;而诗歌的最后两句,写少妇看到新衣服上的“双双金鹧鸪”,对于满怀心事、娇慵梳妆的少妇而言,眼前这双双的金鹧鸪真是叫人情何以堪。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所用的是反衬手法,成双的鹧鸪更突显出少妇的孤独,而这也是上阕描写少妇“懒起”和“梳洗迟”的原因。
  5 展现主人公内心的愁绪
  从唐代起,菱花镜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铜镜可以是六角形的,也可以是背面刻有菱花的,更可以是边缘为八朵花瓣,且背面铸有花鸟禽鱼,也正因如此,“菱花”成为铜镜的代称,而“菱花照影”也成为众多女性日常生活中常做的动作。菱花照影,在眼光流转间或许也有小小的遗憾,让人感受到人公丝丝愁绪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一种淡淡的美。如唐代李商隐擅长写无题诗,其中的一首中就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诗句。例句中“晓镜”句是写主人公自己,“云鬓改”反映出她因受痛苦折磨而夜不能眠,导致容颜憔悴。女子清晨对镜时因为容颜的憔悴而愁苦,并用“但愁”二字加以限制,体现出主人公夜间是为追求爱情的不得实现而愁苦,而次日清晨则是为了容颜的憔悴而愁苦,这体现了女主人公昼夜循环、缠绵往复的感情,在痛苦而执着中,体现了其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夜吟”句是由己及人,女主人公想象对方和自己有着一样的痛苦,对方大概也是夜晚难眠,只能借吟诗来抒发情怀,但却因愁绪深重而无从排遣,这也就使得他越发地感受到周边环境的凄清,在寒冷的月光下,他的心情也更加暗淡。诗句的绝妙之处在于诗人借生理上的寒冷来反映心理上的凄凉。而一个“应”字,更是凸显出诗中主人公的揣度和料想口气,主人公对情人的那种思念之情和了解都跃然纸上。除此之外,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唐寅也曾写下“对镜理红妆”的诗句,如其所作《二郎神》,曲中就有“整云鬟,对菱花,教人怕见愁颜”的句子。   6 展现主人公甜蜜的爱情
  杨慎为明代有名的学者,在其《词林万选》中有一首《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这首词多被认为是李清照新婚后所写,“理罢”句是诗人为“檀郎”演奏动听的乐曲后,再“对镜理红妆”。“檀郎”可以理解为对爱人的昵称,该词展现的是诗人对丈夫赵明诚的挑逗行为,体现的是二人婚后的甜蜜爱情。
  7 体现美人迟暮的恐慌
  菱花照容颜,让人看到美丽姿容的同时,也易让人看清韶华的流逝,人生的易老。中国古典诗歌中慨叹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篇章很多,如唐代诗仙李白的《代美人愁镜》(其一),“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拂拭交冰月,光辉何清圆。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在明亮的金鹊镜和稀有的玉镜台前,诗中主人公擦拭如月般清圆的铜镜,感叹昨天还好像很年轻,而今年的白发就多了许多。青春貌美者自然会祈求青春永驻,而金鹊镜的存在,却让主人公徒增了美人迟暮的凄然和恐慌。纵观古今,怕韶光易逝,恐美人迟暮是所有女性的神经最为敏感之处。李白通过联想慨叹容颜老去的诗篇不止该篇,如在他的《揽镜抒怀》中,也有“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的句子。诗中主人公醒来后揽镜自照,不禁自己都要嘲笑镜中的那个人了,于嬉笑自嘲间,让读者领略到诗中主人公的恐慌与无奈。
  8 抒发对亡者的思念之情
  中国古典诗歌中也常通过“对镜理红妆”抒发生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思念之情。如苏轼的《江城子》就是古来悼亡诗中的名作,被人传唱吟咏至今。诗歌内容如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在十九岁时与同郡年方十六的王弗喜结连理,王弗年轻貌美,对公婆极为恭谨,对苏轼更是温柔贤惠,两个人恩爱情深。婚后苏轼出蜀入仕,他们夫妻两人琴瑟调和,同甘共苦。婚后十年,王弗亡故,我们可以想象苏轼心中的沉痛和所受的打击。而又是在王弗死后十年,词人在密州第一次梦到了至爱的亡妻王氏,生者和逝者间虽然幽明永隔,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始终存在,也正因如此,苏轼才能写出这首名扬千古的悼亡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句,词人常年漂泊在外,梦中忽然回到了想念的家乡,这是他与王氏有着甜蜜回忆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她正在梳妆打扮,情态和容貌都依稀当年。夫妻相见,不是久别重逢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真是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将沉痛之感抒发到了极致。这首词展现出了苏轼文学创作“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风格,不愧是悼亡诗中的佳品。
  9 凸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铜镜也可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抒发深厚情谊的媒介,如唐代白居易《以镜赐别》中写道:“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岂如玉匣里,如冰常澄澈。月破无暗时,圆明独不歇。”这首诗中,诗人将明月和铜镜做了比较,月亮有残缺和阴暗的时候,但保存在玉匣中的铜镜却永远团圆而明亮,他将这首诗赠别友人,深切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三 结语
  在中国古代,对于众多女性而言,能够在闲暇时对镜理红妆是一种心情享受;对于众多男性而言,对镜顾影是为世人所轻贱的,他们很少照镜子,旧时的观念,男人每日花费大量时间用来“对镜理红妆”是受人鄙夷的,终究男人不能单靠外表来征服周边事物。但无论如何,铜镜是深深融入了中国古代民众的生活里,融入了他们的文化意识里。如《贞观政要》曾载唐太宗李世民名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就体现出了铜镜的“鉴史”功用。如五代初年贯休也作下《古镜词》:“我有一面镜,新磨似秋月。等闲不欲开,丑者多不悦。”这是通过咏镜来明晰生活事理。众所周知,铜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它就如一扇窗户,通过“对镜理红妆”的古典诗歌,更利于我们了解和分析中国古人的生活及文学精神,让我们更为深刻地体悟中国古代的璀璨文明。
  参考文献:
  [1] 唐晋:《唐晋作品》,《现代青年》(细节版),2011年第2期。
  [2] 张思望:《汉代和唐代铜镜装饰之比较》,《榆林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 宋康年:《从镜钮形制的演变看历代不同的文化理念》,《收藏界》,2010年第3期。
  作者简介:卢玉,女,1978—,辽宁本溪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古代文化,工作单位: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深刻地揭示20世纪初期工业化给英国带来的弊端是现代英国文坛巨匠戴维·劳伦斯的写作特色。劳伦斯所谴责的丑恶现实并不为20世纪初的英国所独有,它跨越时空,在近一百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存在。那么,揭露这些弊端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工业社会的两大弊病,以期为今天的人们敲响警钟。  关键词:弊病 工业社会 戴维·劳伦斯 《恋爱中的女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 有读者片面认为爱伦·坡提倡小说创作的“简洁性”,所以其语言、逻辑应该也是极尽简洁的。而事实是,坡大量采用了重复法。他主要采用了两个层次的重复:一是句法层面的重复,二是逻辑层面的重复。重复法的运用是坡精心实践其短篇小说创作四原则中的“统一性”原则的需要。正是因为一些词语、意象和场景的精心重复,坡的短篇小说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统一的印象,即极致的恐惧。  关键词:爱伦·坡 重复 “统一性”原则  
期刊
摘要 “威塞克斯”小说里最优秀的要属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写的《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的作品将语言的艺术形式与主题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本文试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从丰富多彩的叙述词汇、得体的人物话语和耐人寻味的典故这三个方面,将小说的美学效应在小说里表达出来。  关键词:语言艺术 意象 《德伯家的苔丝》 哈代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马斯·哈代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英国著名的诗
期刊
摘要 简·奥斯丁是英国18世纪最优秀的女性小说家,她的小说的深度以及对社会探寻的广度,因其终老一生的英国乡村生活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她的小说对于当时英国社会的形态与世俗生活的真实刻画与反映,改变了当时小说创作中的俗套与庸俗气息,她的代表作《理智与情感》就很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英国的世俗生活,可谓是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截面。  关键词:英国乡村生活 《理智与情感》 庸俗气息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
摘要 品达·罗斯是希腊早期的抒情诗人。他的诗以歌颂奥林匹亚竞技胜利者见长。体育竞技在当时的希腊非常盛行,是一项敬神的活动。李白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他的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巧妙地把体育活动融化到自然景物中。两位诗人都以辞藻文采描述了体育活动对人的身心所产生的激情与情趣,写出了引起读者共鸣的诗作,丰富了世界诗歌艺术的宝库。品达·罗斯的诗体现了体育“刚”的境界,李白的诗却体现了体育“柔
期刊
摘要 李白的思想在形成过程中非常明显地受到了宗教、神仙、游侠等元素的影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在他的思想中还含有大量的体育元素,体育思想隐藏在体育元素之中,需要从中总结出李白的体育思想。本文通过分析唐朝体育的大环境,并在唐朝体育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李白的体育思想,接下来还分析了李白的体育思想在体育元素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李白 体育 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期刊
摘要 屈原戏,即演述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史事的戏剧。元明清三代涌现的以屈原故事为题材的历史戏属中国传统的累积型文学作品,有着前后演化的痕迹。在其演化期间,随着各个时代的政治环境、社会因素的变化,屈原故事戏及其主人公屈原形象呈现出各具侧重的不同风貌,其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时间阶段的典型特征昭示出当时戏曲文学创作的大众趋势。  关键词:屈原故事题材戏 形象流变 人物塑造模式 创作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催生了古代文论话语的生态审美化特征,在诗人与自然生态之间构建了有别于西方文论的颇具特色的生态话语理论体系。及至宋代,在苏轼的诗论中,这种理论话语的生态叙事策略、凸显的生态思维方式以及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等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对当下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建设与现代转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苏轼诗论中的创作发生论、构思论及创作规律论三方面探究其理
期刊
摘要 常宁方言中的体标记有进行体标记“哒1、起、在”,经过体标记“过、哒2”,完成体标记“刮、倒”。体标记内部有分工,是语言接触和不同的词汇语法化为功能词的结果。  关键词:常宁方言 体标记  中图分类号:H17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体标记是指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态或阶段的,属于指动补语的一种”。普通话中最常见的体标记是“着、了、过”,方言中的体标记无论从语音形式或数量方面来看,有的跟普
期刊
摘要 欧·亨利《命运之路》中的大卫·米格诺特和鲁迅《彷徨》中的魏连殳,虽然身处不同时空,并且人生之路和死亡方式也截然不同,但从存在主义的哲学视角来看,他们的死亡原因以及死亡模式都体现着个人存在的虚无以及人生选择的无奈: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孤独使他们经历了“情死——心死——身死”的死亡过程。他们先是经历了情死,即爱情或亲情的缺失;然后是心死,即信仰和希望的消亡;最后就是肉体的死亡。这样的死亡模式是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