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我认为学法指导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从而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从而逐步形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以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无私的师爱帮助学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鼓舞学生,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启迪学生,以期待的目光激励学生,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体验到老师的爱给他们带来了知识的丰收,思想的充实,能力的提高。从而表现出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发展,由“我学会”向“我会学”发展。
二、模型读书法指导
此法与人们倡导的“推读法”、“未读先思法”极为相似,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非常有效。此法要求读书先设想一下,该“书”将说些什么?为什么说?怎么说?然后带着这个预构的模型,在“书”的内容中验证,然后据此修正或重构,主动地向“书”靠近。“假设——验证——结论”的模型读书法是一条发现之路,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之路。古今中外善于读书的人,实际上都会用到模型读书法。
如讲授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前,先问:“烈日下的马路是什么样的?下暴雨时又是什么样的?”接着又问:“此时此境之下,一个车夫拉车是什么滋味?他为什么要在这恶劣的天气下拉车?”这一问,促使学生思考总结出了小说主题。此时,再让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描写烈日、暴雨和祥子痛苦拉车的情景。前后一参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三、学法是好的教法运用的结果
我们强调学法的指导,发挥课堂中“主体”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放松教师对教法的研讨,而恰恰相反,正是科学有效且学生乐于接受的好教法才孕育了一系列好的学法。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以学为中心,以教导学,以教助学,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而,教师在研究教法的时候,应以是否有利于学法的落实为着眼点,只有备课时以“学”来定“教”,才能在教学时以“教”来导“学”。教法并不等于学法,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良好的学法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光看教法是不是落实了,是片面主义的一种错误。教法应该突出的是教师“主导”的作用,学法应该突出的则是学生“主体”的作用。例如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该如何指导呢?我们就应该在低中年级坚实的学法基础上来进行。就一篇课文来说,老师首先应该做也能够做到的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老师最好的帮手,我们就是要把探究、学习、掌握方法的动力安装进这架学习机器,并且还要在教学中多进行角色的互换,经常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需要掌握哪些方法,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它?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只教给他们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也不至于引导他们走已经走了无数遍的老路。平常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拿到一篇文章连题目也看不透甚至看不清,就试图往文章里钻,在考试中常常出现答的内容与题目不符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漏洞。那么,能不能准确地分解目标,让学生从点点滴滴开始积累,诸如能否从某一篇文章的题目入手,透过题目这个小窗口先领略一下文章中的大世界;比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能否从过渡段入手理顺文脉,利用过渡段理解文章,归纳文旨,利用过渡段仿学方法;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能否从中心句入手,弄清几件小事与中心句的关系;教学《草船借箭》时,能否时时注意前后的照应;教学《赵一曼》时,能否和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对比方法的妙用等等。
四、要注意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只顾教法,不作任何的学法指导,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的需要。
学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指点。例如识字教学,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识字的规律,教给学生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识记字形等等。如教“歪”字时,可告诉学生“不正”为“歪”来认识这个字,“看”可直接用手势动作演示,猜这个字怎么写,还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自主选择方法,过程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自学交流,有机通过“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形的呢?”“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呢?”如教学“闪”、“问”等字时,学生在交流中有的说:“‘闪’字就是一个人躲在门里”;还有的说:“我在家学习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要开门出去问问别人”等,通过交流记忆的方法,这样既能让大家分享识字的乐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促进口头语言、提高记忆、掌握了识字方法。
五、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学法的主阵地,学法指导要贯穿、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抓好课内学法指导的同时,必须重视课外的指导,将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结合起来,把课内学到的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外中去。如,识字教学,教师要抓住社会资源来识字、积累识字量,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字,用课堂学到的识字方法,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广告、标牌、商标、包装袋等,边走边看,边认边读,还可让学生在班级发作业本时认识同学的姓名等,再在语文课上交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提高识字能力。
总之,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不断地向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经常指点学生进行学法迁移,使他们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法应成为学法的示范,让学生会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我认为学法指导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从而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从而逐步形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以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无私的师爱帮助学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鼓舞学生,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启迪学生,以期待的目光激励学生,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体验到老师的爱给他们带来了知识的丰收,思想的充实,能力的提高。从而表现出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发展,由“我学会”向“我会学”发展。
二、模型读书法指导
此法与人们倡导的“推读法”、“未读先思法”极为相似,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非常有效。此法要求读书先设想一下,该“书”将说些什么?为什么说?怎么说?然后带着这个预构的模型,在“书”的内容中验证,然后据此修正或重构,主动地向“书”靠近。“假设——验证——结论”的模型读书法是一条发现之路,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之路。古今中外善于读书的人,实际上都会用到模型读书法。
如讲授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前,先问:“烈日下的马路是什么样的?下暴雨时又是什么样的?”接着又问:“此时此境之下,一个车夫拉车是什么滋味?他为什么要在这恶劣的天气下拉车?”这一问,促使学生思考总结出了小说主题。此时,再让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描写烈日、暴雨和祥子痛苦拉车的情景。前后一参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三、学法是好的教法运用的结果
我们强调学法的指导,发挥课堂中“主体”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放松教师对教法的研讨,而恰恰相反,正是科学有效且学生乐于接受的好教法才孕育了一系列好的学法。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以学为中心,以教导学,以教助学,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而,教师在研究教法的时候,应以是否有利于学法的落实为着眼点,只有备课时以“学”来定“教”,才能在教学时以“教”来导“学”。教法并不等于学法,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良好的学法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光看教法是不是落实了,是片面主义的一种错误。教法应该突出的是教师“主导”的作用,学法应该突出的则是学生“主体”的作用。例如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方法该如何指导呢?我们就应该在低中年级坚实的学法基础上来进行。就一篇课文来说,老师首先应该做也能够做到的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老师最好的帮手,我们就是要把探究、学习、掌握方法的动力安装进这架学习机器,并且还要在教学中多进行角色的互换,经常从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需要掌握哪些方法,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它?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只教给他们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也不至于引导他们走已经走了无数遍的老路。平常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拿到一篇文章连题目也看不透甚至看不清,就试图往文章里钻,在考试中常常出现答的内容与题目不符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教学的一个漏洞。那么,能不能准确地分解目标,让学生从点点滴滴开始积累,诸如能否从某一篇文章的题目入手,透过题目这个小窗口先领略一下文章中的大世界;比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能否从过渡段入手理顺文脉,利用过渡段理解文章,归纳文旨,利用过渡段仿学方法;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能否从中心句入手,弄清几件小事与中心句的关系;教学《草船借箭》时,能否时时注意前后的照应;教学《赵一曼》时,能否和学生一起探讨作者对比方法的妙用等等。
四、要注意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只顾教法,不作任何的学法指导,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的需要。
学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指点。例如识字教学,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识字的规律,教给学生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识记字形等等。如教“歪”字时,可告诉学生“不正”为“歪”来认识这个字,“看”可直接用手势动作演示,猜这个字怎么写,还可以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知识、经验,自主选择方法,过程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自学交流,有机通过“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形的呢?”“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呢?”如教学“闪”、“问”等字时,学生在交流中有的说:“‘闪’字就是一个人躲在门里”;还有的说:“我在家学习遇到了不懂的问题,要开门出去问问别人”等,通过交流记忆的方法,这样既能让大家分享识字的乐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促进口头语言、提高记忆、掌握了识字方法。
五、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学法的主阵地,学法指导要贯穿、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抓好课内学法指导的同时,必须重视课外的指导,将课内指导和课外指导结合起来,把课内学到的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外中去。如,识字教学,教师要抓住社会资源来识字、积累识字量,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字,用课堂学到的识字方法,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广告、标牌、商标、包装袋等,边走边看,边认边读,还可让学生在班级发作业本时认识同学的姓名等,再在语文课上交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能提高识字能力。
总之,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应不断地向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经常指点学生进行学法迁移,使他们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法应成为学法的示范,让学生会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