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移动职能设备价格的下探,自媒体迅速普及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群体中人文素养的缺失与自媒体的存在特性有着一定的关联。
关键词:自媒体人文素养信息快消品服务意识
2016年2月,央视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开播并迅速引发了广大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关切;另据媒体报道,2017年该节目第二季收官之战收视率排在了实时第一位。虽然收视率统计数据中没有具体列出收视人群的年龄层,但从网络话题的火爆讨论来看,《中国诗词大会》还是引起了广大年轻人的关注。节目中有一句话特别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是本文讨论的最主要的问题,其中百人团有一位年轻人说他小时候很喜欢诗词,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个节目将自己内心的“火苗”给引发出来了。当今社会,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并伴随着自媒体本身的特点,人文素养在社会中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的存在感会越来越弱。因此对于人文素养方面缺失的现状,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其相应对策,作为高校更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体制来保证大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和能力。
早在1964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理论。的确,媒体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类对于信息有着原始般无法压抑的渴求。因此媒介的变化会直接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我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现在人们接触比较多的媒体有电视、电脑网络、手机移动网络等。报纸媒介、杂志媒介等纸质媒介已经逐渐淡出了大部分主流年轻人的生活圈。在大学生群体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更是占据了他们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以至于部分高校在上课时间强制学生上交手机,这也是无奈之举。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移动网络媒介和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介有什么区别?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媒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采编发布者与普通受众的身份界限,使得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利用手机发布信息,这也是“自媒体”的最主要的特点。传统的媒介例如电视媒介、报纸媒介,首先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建立媒介发布机构,成立报社、电视台,同时设立行业准入门槛,招聘具有专业新闻采写能力的科班毕业生,再经过校队、审查无重大错误后才能向广大受众发布新闻信息。这样的媒介当然还是主流媒体,并且该类媒介在提倡社会风尚和倡导主流价值观的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绝对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同时,主流的大众媒介由于收视率、机构庞大等众多原因的存在,同时还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进一步多元化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人们需要信息能够更快速的传播,同时对于各阶层都能接受的娱乐信息的需求也在增加,还有对于自我身份的肯定也广泛存在,而诸如此类的需求大众媒介没有办法完全照顾到。
自媒体的出现和爆发,可以说是上述需求进一步发展的自然结果,同时也得益于移动媒体的普及,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原因就是我国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智能手机价格的下探。移动网络速度加快、移动网络资费降低、手机价格下探,这些原因促成了大学生群体达到了自媒体的全覆盖。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自我认同急剧发展的阶段,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同龄人或者自己圈子的关注,而自媒体就很好地提供了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学生们通过各种APP发布有关自己和他人的即时讯息,其他人也可以快速阅览。这样,传统的必须从事新闻专业的采编发布工作就变成了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工作了,同時也可以作为受众接收别人的信息,这就是自媒体的特点。
前面已经分析过,媒介自身的存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一种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了,那么就说明逆转这种潮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可能在课堂上禁止学生用手机,但是不可能要求大学生们摆脱对于手机的依赖。
那么自媒体的发展究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哪些变化?相对于传统的大众媒介来说,自媒体的采写发布要求并不严格,一段话或者几张图片甚至没有认真审阅就发布了出去,导致了我们在浏览手机新闻的时候,经常遇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的情况,例如“再”和“在”不分,新闻标题出现歧义等现象出现。其实这都属于大学生群体基本的人文素养之一,而且在高中阶段错别字和语法是重点学习内容,但到了大学由于不重点考查相关的人文素养,移动媒体又缺乏有效的审核,因此造成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同时,移动网络媒体的出现造成了信息和文化逐渐变成了“快消品”。我们知道,人类留存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都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时间的积淀,我国优秀的唐诗宋词历经这么久读起来还是非常优美。也就是说优秀的文化是需要时间揣摩和品味的,而自媒体的存在方式不允许大家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去仔细琢磨那两三百字,甚至在社交媒体当中,“长文”是不受欢迎的,大家也没有那种心情去仔细阅读。这就导致了图片取代了文字成为自媒体时代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社交方式——毕竟用APP修图比“推敲”文字容易的多。所以文化产品在当今社会变成了“快消品”。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文素养的缺失有其客观存在的原因。对于高校而言,可能绝大多数学生离开大学之后就不会再进入全日制全校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了。因此高校起到了连接社会的作用,如果不在高校进行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那么二十出头的学生一旦毕业,人生有几乎超过五十年以上都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的人文素养教育了。
其实人文素养教育大部分人都觉得无从下手,或者说把这件事情想的太复杂。就本人的工作实践而言,人文素养教育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都不需要做太高的投入,也不需要做太复杂的课程体系、教育手段的改变。有一件事我深有体会,上早课之前学生们为了赶时间有时候会带早餐或者零食在课前吃,吃完之后会有一些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如果教室里没有垃圾桶,有的学生会自觉扔到教室外走廊内的垃圾桶里,有的学生嫌麻烦就直接塞进了桌洞。当然,学校会安排保洁人员进行打扫,但是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我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可以就近在教室里安置垃圾桶,那么保持卫生的学生会不会增多?;第二、任课老师是否可以在课前简单提醒学生垃圾不要留在桌洞里? 从这件事情当中我发现,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说教、学生听课的方式上,学生是要进行学习,但是也要为其提供方便。我相信如果在教室内放置垃圾桶,任课老师再提醒一下,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自觉保持卫生的,而“在教室放置垃圾桶”就应该由学校提供这种条件。对于保持卫生而言可以提供这样的方便,那么人文素养教育的其他方面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社会道德风尚等等议题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利用校内的现有条件先為学生提供方便,然后再进行教育,这样会不会更有效果呢?
因此,在自媒体时代,要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首先就要要求校内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做到在适当的时间提醒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有哪些,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要做到哪些符合道德规范社会风尚的事情,不能做哪些不符合人文素养的事情。这两点在上完大学之后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内容,人文素养的内容虽然庞大复杂,但是其中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一些基本的素养起码应该让大学生知道,至于说能否遵守那还要看教育的成果。
其次,高校要在人文素养的教育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方便。这都存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当中,需要我们投入到教育当中,去发现学生们在接受教育时的不便之处,例如在卫生间放置烟头收集装置;在食堂、操场等公共场所播放《新闻联播》、中国文化主题等相关节目。总之要让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充分感受到人文素养的氛围,虽然这不需要考试,但是大学期间这几年可以形成对其重视的理念。
最后,学校可以适时举办相关主题的活动、比赛,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很好的示范,因为这档节目已经超出了普通比赛类节目的意义,它的存在唤起了广大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视和兴趣,而在节目中很多优秀的选手年龄都很小,可以给在校学生起到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作用。那么高校也可以在校内举办相关的人文素养的比赛,甚至可以逐渐把比赛提升到省级、国家级,让广大学生积极备赛、充分参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自然而然的开展了。
总之,自媒体时代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是年轻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人文素养的缺失也客观存在,应该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同时高校也要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J].译林出版社,2011.07
关键词:自媒体人文素养信息快消品服务意识
2016年2月,央视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开播并迅速引发了广大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热情关切;另据媒体报道,2017年该节目第二季收官之战收视率排在了实时第一位。虽然收视率统计数据中没有具体列出收视人群的年龄层,但从网络话题的火爆讨论来看,《中国诗词大会》还是引起了广大年轻人的关注。节目中有一句话特别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是本文讨论的最主要的问题,其中百人团有一位年轻人说他小时候很喜欢诗词,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个节目将自己内心的“火苗”给引发出来了。当今社会,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并伴随着自媒体本身的特点,人文素养在社会中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的存在感会越来越弱。因此对于人文素养方面缺失的现状,我们应该仔细研究其相应对策,作为高校更应该拿出切实可行的体制来保证大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养和能力。
早在1964年,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理论。的确,媒体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类对于信息有着原始般无法压抑的渴求。因此媒介的变化会直接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我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现在人们接触比较多的媒体有电视、电脑网络、手机移动网络等。报纸媒介、杂志媒介等纸质媒介已经逐渐淡出了大部分主流年轻人的生活圈。在大学生群体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更是占据了他们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以至于部分高校在上课时间强制学生上交手机,这也是无奈之举。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移动网络媒介和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介有什么区别?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媒介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采编发布者与普通受众的身份界限,使得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利用手机发布信息,这也是“自媒体”的最主要的特点。传统的媒介例如电视媒介、报纸媒介,首先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建立媒介发布机构,成立报社、电视台,同时设立行业准入门槛,招聘具有专业新闻采写能力的科班毕业生,再经过校队、审查无重大错误后才能向广大受众发布新闻信息。这样的媒介当然还是主流媒体,并且该类媒介在提倡社会风尚和倡导主流价值观的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绝对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同时,主流的大众媒介由于收视率、机构庞大等众多原因的存在,同时还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进一步多元化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人们需要信息能够更快速的传播,同时对于各阶层都能接受的娱乐信息的需求也在增加,还有对于自我身份的肯定也广泛存在,而诸如此类的需求大众媒介没有办法完全照顾到。
自媒体的出现和爆发,可以说是上述需求进一步发展的自然结果,同时也得益于移动媒体的普及,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原因就是我国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智能手机价格的下探。移动网络速度加快、移动网络资费降低、手机价格下探,这些原因促成了大学生群体达到了自媒体的全覆盖。大学生群体正处于自我认同急剧发展的阶段,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同龄人或者自己圈子的关注,而自媒体就很好地提供了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学生们通过各种APP发布有关自己和他人的即时讯息,其他人也可以快速阅览。这样,传统的必须从事新闻专业的采编发布工作就变成了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工作了,同時也可以作为受众接收别人的信息,这就是自媒体的特点。
前面已经分析过,媒介自身的存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的一种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了,那么就说明逆转这种潮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们可能在课堂上禁止学生用手机,但是不可能要求大学生们摆脱对于手机的依赖。
那么自媒体的发展究竟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哪些变化?相对于传统的大众媒介来说,自媒体的采写发布要求并不严格,一段话或者几张图片甚至没有认真审阅就发布了出去,导致了我们在浏览手机新闻的时候,经常遇到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的情况,例如“再”和“在”不分,新闻标题出现歧义等现象出现。其实这都属于大学生群体基本的人文素养之一,而且在高中阶段错别字和语法是重点学习内容,但到了大学由于不重点考查相关的人文素养,移动媒体又缺乏有效的审核,因此造成了上述现象的出现。
同时,移动网络媒体的出现造成了信息和文化逐渐变成了“快消品”。我们知道,人类留存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都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时间的积淀,我国优秀的唐诗宋词历经这么久读起来还是非常优美。也就是说优秀的文化是需要时间揣摩和品味的,而自媒体的存在方式不允许大家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去仔细琢磨那两三百字,甚至在社交媒体当中,“长文”是不受欢迎的,大家也没有那种心情去仔细阅读。这就导致了图片取代了文字成为自媒体时代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社交方式——毕竟用APP修图比“推敲”文字容易的多。所以文化产品在当今社会变成了“快消品”。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文素养的缺失有其客观存在的原因。对于高校而言,可能绝大多数学生离开大学之后就不会再进入全日制全校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了。因此高校起到了连接社会的作用,如果不在高校进行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那么二十出头的学生一旦毕业,人生有几乎超过五十年以上都没有机会接受完整的人文素养教育了。
其实人文素养教育大部分人都觉得无从下手,或者说把这件事情想的太复杂。就本人的工作实践而言,人文素养教育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都不需要做太高的投入,也不需要做太复杂的课程体系、教育手段的改变。有一件事我深有体会,上早课之前学生们为了赶时间有时候会带早餐或者零食在课前吃,吃完之后会有一些包装袋饮料瓶等垃圾,如果教室里没有垃圾桶,有的学生会自觉扔到教室外走廊内的垃圾桶里,有的学生嫌麻烦就直接塞进了桌洞。当然,学校会安排保洁人员进行打扫,但是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我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可以就近在教室里安置垃圾桶,那么保持卫生的学生会不会增多?;第二、任课老师是否可以在课前简单提醒学生垃圾不要留在桌洞里? 从这件事情当中我发现,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说教、学生听课的方式上,学生是要进行学习,但是也要为其提供方便。我相信如果在教室内放置垃圾桶,任课老师再提醒一下,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会自觉保持卫生的,而“在教室放置垃圾桶”就应该由学校提供这种条件。对于保持卫生而言可以提供这样的方便,那么人文素养教育的其他方面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社会道德风尚等等议题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利用校内的现有条件先為学生提供方便,然后再进行教育,这样会不会更有效果呢?
因此,在自媒体时代,要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首先就要要求校内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做到在适当的时间提醒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有哪些,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要做到哪些符合道德规范社会风尚的事情,不能做哪些不符合人文素养的事情。这两点在上完大学之后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内容,人文素养的内容虽然庞大复杂,但是其中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一些基本的素养起码应该让大学生知道,至于说能否遵守那还要看教育的成果。
其次,高校要在人文素养的教育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方便。这都存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当中,需要我们投入到教育当中,去发现学生们在接受教育时的不便之处,例如在卫生间放置烟头收集装置;在食堂、操场等公共场所播放《新闻联播》、中国文化主题等相关节目。总之要让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充分感受到人文素养的氛围,虽然这不需要考试,但是大学期间这几年可以形成对其重视的理念。
最后,学校可以适时举办相关主题的活动、比赛,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很好的示范,因为这档节目已经超出了普通比赛类节目的意义,它的存在唤起了广大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视和兴趣,而在节目中很多优秀的选手年龄都很小,可以给在校学生起到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作用。那么高校也可以在校内举办相关的人文素养的比赛,甚至可以逐渐把比赛提升到省级、国家级,让广大学生积极备赛、充分参与,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就自然而然的开展了。
总之,自媒体时代是当今时代的潮流,是年轻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人文素养的缺失也客观存在,应该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同时高校也要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J].译林出版社,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