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协同建设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同时解决在京生物医药企业的原料药生产和认证的现实需求,帮助其在京津冀区域内优化布局、合理安排产业链环节,2014年5月,北京市经信委与北京市食药监局会同河北相关部门共同启动了“促进京津冀區域协作、完善首都生物医药产业链”专项工作,拟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机遇,在北京周边选址建设北京生物医药专业园,为京药企业提供上游化学原料药及中药提取生产环节配套服务,促进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建设模式:深入走访调研,企业自主选择,签订合作协议
  先期走访,摸清底数。专项工作启动后,市经信委与市食药监局组成联合工作小组,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先后前往天津滨海新区、蓟县上仓工业园,河北曹妃甸、廊坊、沧州、涿州等共6个园区进行实地考察,对比分析各开发区产业定位、土地储备等情况,逐一形成调研报告并进行了汇总整理。按照“产业定位明确、配套设施齐备、具备年底动工建设”的选址条件,优选出河北沧州、廊坊以及天津蓟县三个开发区,计划按照“组团入驻、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的原则进行产业布局。在对各开发区摸底的同时,两部门也共同针对企业的协同发展需求启动了调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调研座谈会等方式掌握到了第一手的信息,并归纳整理形成了《京津冀区域协作北京生物医药园企业需求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全市有产业协同发展需求的企业47家,其中化药33家、中药14家,涵盖了我市化药企业中泰德、悦康、双鹤、万生、协和等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重点企业;涉及品种共385个,其中化学原料药172个、年产量3065吨,中药提取品种213个;这些品种中有近一半为恢复生产和新增产品,其中三类以上新药达14个;企业土地总需求3500亩,39家企业计划在2年内开始建设,一期土地需求2500亩。
  同台比武,企业选择。在完成初步调研摸底后,北京市于2014年9月连续组织召开了两次区域协作工作会。其中,9月12日,市经信委与市食药监局召集全市全部化药和中药生产企业120余家进行了政策宣讲,介绍京津冀产业协同政策导向、本市医药产业发展意见和监管政策,向各企业通报了市经信委与市食药监局前期开展工作的进展情况。为了让各企业对相关产业园区有更加直接的认识和了解,9月23日,进一步邀请具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和意愿的沧州、廊坊及蓟县三个开发区,向本市企业进行现场推介,以“同台打擂”的形式进行园区展示。在推介会现场,三个开发区各自拿出看家本领向本市企业作了全方位展示,不但制作了专题介绍资料,还摆出了能够提供的各类优惠政策,同时就企业关心的园区定位、产业服务、手续办理等关键问题一一作了解答。会上,蓟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给企业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沧州作为国家级石化基地的产业基础以及园区管委会的服务理念也让企业家十分动心。2014年10月份,参照企业的入驻意向,本市两部门分两次组织有明确合作意向的30余家企业到沧州和蓟县进行实地考察,在对区位交通、土地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等综合配套条件进行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对用工来源、优惠政策、开工时间等企业关心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现场座谈咨询。沧州园区的优质服务进一步坚定了本市企业合作的信心,由于化学制药企业对产业协同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经慎重考虑,决定优先启动与沧州的产业协同工作,先期组织部分企业入驻沧州。
  合作签约,园区落地。2014年11月17日,市经信委会同市食药监局与河北省工信厅进行了正式工作对接,商定两省市共同建设“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并组织项目签约仪式,就园区的建设理念、发展规划、利益共享等内容进行了沟通,初步达成了一致意见。2015年1月19日,京冀两省市在石家庄举行项目签约仪式,市经信委与河北省工信厅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共建、共管、共享”打造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北京市工业设计院与渤海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对北京园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2015年4月11日,首批开工的10个项目同期举行现场奠基。随着企业的陆续加入,截至2016年年底,园区签约京津冀医药企业66家,其中北京企业53家,包括上市公司7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计划总投资155亿元;园区在建北京企业项目共14项,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建设进度最快的朗依、北陆两个项目已经竣工投产,万生药业、普瑞东方科技、恩泽嘉事、葡立药业等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已经完成。
  经验总结:秉持共建共享理念,统筹推力吸力动力
  秉持共建共管共享理念。所谓共建。一是京冀双方决定以“园中园”的方式,即在渤海新区的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生物医药专业园区,按照建设标准、准入标准、服务标准不降低的原则,引入北京高端产业园区的建设管理理念,由北京工业设计院进行园区设计,北京城建集团等企业参与部分项目厂房的施工建设,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启动园区和城市规划建设,坚决避免简单平移式搬迁,要求入区企业一定要实现技术升级、设备升级和产品升级,将产业园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产业园区。二是沧州方面抽调出园区管委会、招商局、环保局、规划局、建委等部门同志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并由沧州市委副书记、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丁绣峰任组长。工作小组对企业入驻和项目建設的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坚持并联审批的原则,进一步缩短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间,并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由专人负责接待并协助企业办理各项手续;园区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为入区北京企业办理了分公司工商注册。2015年4月11日,首批开工的10个项目同期举行现场奠基,此时距签约仪式过去仅40个工作日,创造了“沧州速度”。
  所谓共管。一是北京市食药监局通过政策创新与突破,提出了在沧州建立直属京外分局实行异地监管的举措,使得本市企业避免了繁琐的药品转移审批、注册手续。市食药监局积极与国家食药总局进行沟通汇报,异地监管取得国家局的同意。二是北京市经信委与渤海新区管委会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和重大事项协调机制,推进入园企业重点项目落地,协调减免入园企业的土地勘探费用数百万元;优化园区建设设计规范,将原有的石化园区建设规范调整为医药专业园区建设规范,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三是北京市经信委与工信部对接,力促将沧州园列为全国医药工业“十三五”时期重点建设的绿色生态医药园,并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四是为了促进前往沧州的本市医药企业实现抱团发展,在本市两部门的直接策划下,在市医药行业协会的统筹下,签约入区企业共同发起设立北京医药行业协会沧州分会,协和药厂厂长当选为分会会长。协会帮助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起草本园区医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入园企业遵照实施,帮助园区管委会加强绿色生产监督管理。   所谓共享。一是尊重企业意愿在当地设立分支公司,按照规定可以将园区工业产值和税收留在当地,以此支持带动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综合一期投资效益指标看,22家企业总投资74亿元,企业平均单位土地投资强度约307万元/亩,预计实现产值约150亿元,吸纳当地就业约8000人。二是通过该园区建设,北京企业有序集中疏解不符合城市功能的一般性生产环节,减少劳动用工和资源消耗,在京企业集中精力發展研发、销售和高端制剂环节。按照原料药与制剂1比6的带动比推算,该园区的建设将带动本市药品制剂产值900亿元,有利于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链环节上的高端发展。
  统筹推力吸力动力合一。产业协同中有“三力”必不可少,一是北京主动作为,以壮士断腕精神进行产业转移的“推力”,二是津冀作为项目落户承接地,以自身优势吸引企业扎根的“吸力”,三是企业作为工作主体,以转移促发展,向协同要效益的“动力”。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能够取得今天的进展,核心在做到“三力合一”。
  从“推力”角度,一是北京市制定发布《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14年版)》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版)》,明确在2017年底前彻底实现化学原料药生产环节的退出、禁止新增和扩大中药前处理及提取产能,主动推动相关产业环节的转移;二是北京市围绕沧州园的定位进行深入思考,确定产业协同的主要目的、步骤,保留产业核心尖端环节、避免产业空心化。这种“推力”不是简单的疏解和转移,而是“扶上马送一程”。从“吸力”角度,沧州市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工作,以产业集聚、专业化园区的定位牢牢吸引住企业目光,以高效、专业服务打动企业,在国家产业园区相关政策调整变动的时间节点坚持履行园区对企业的承诺,让企业家们吃下了“定心丸”。在土地供给政策方面,企业实际拿地成本为每亩5万元,相当于北京远郊区县工业用地价格的十二分之一。当然,这种“吸力”也符合沧州自身利益需求,随着北京医药企业的相继落地,将推进当地由重化工业向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升级,实现京津冀产业一盘棋,打造生物医药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示范区。从“动力”角度,首先,企业原来受到限制的生产环节得到了妥善安排、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上下游生产环节配合更加顺畅;其次,选择哪个园区落地主要由企业说了算,政府的作用就是搭建平台。沧州当地的服务承诺、资源价格和用工成本,让企业看到了未来的盈利空间和发展信心。在三力合一的作用下,企业疏解转移实现了由被动变主动,由犹豫变积极,由无序到集中。
  2014年以来,北京市经信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核心,全力推动京津冀經济和信息化协同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部署,北京产业发展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立足三地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秉持共建共管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力吸力动力的叠加效应,在京津冀大格局中谋求首都产业转型升级,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由蓝图走向现实。
  责任编辑 / 沈 聪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必须更加重视党建的科学性、有效性,重视党建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统领作用,以大党建的思维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近年来,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围绕“大抓党建,抓大党建”的工作思路,以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为抓手,聚焦
期刊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力度大、节奏快、实施稳,取得了积极成效。市领导高位推动,多次深入一线督查督办,重点围绕腾笼换鸟、重点区域环境整治、“留白增绿”、便民服务网点建设等进行现场调度,及时问诊把脉。通過月度点评、月度调度把方向、找问题,各项任务抓得紧、抓得实。坚持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并重,深化治理和控新增防反弹并重,疏解整治和整体提升并重,巩固治理效果,实现了
期刊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居民收入的主渠道、社会稳定的“压舱石”。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把“稳就业”放在“六个稳”工作的第一位,强调要做好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工作,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首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牢牢把握新时期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把城市管理精细化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向来具有风向标作用的北京,近期制定了《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和《关于深化首都功能核心区文明创建的实施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核心区2435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任务,引爆了新一轮城市管理精细化之战。这里可以从西城区广外街道开展背街小巷整治工作的
期刊
当前,北京市全面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与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相得益彰、互为促进。两项工作都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首都城市品质的实际举措。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全面展开,不仅是城市环境治理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首都核心区群众对高品质城市环境追求的意志体现。广外街道办事处开展的工作,抓住了“满足群众需求”的点、也抓住了“保障城市发展”的面,用了心、下了功夫。  强化“红墙意识”,加强
期刊
抓好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改善市容面貌,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强调的“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区,又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小胡同”要求的具体体现。蔡奇书记多次明察暗访,针对背街小巷存在的脏乱差“城市病”和城市管理薄弱环节问题,要求从讲政治和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责的高度,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深入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按照全市統一部署,东城区、西城区积极行动,结合疏解整治促提
期刊
炸酱面、糖油饼、卤煮火烧、面茶……散发着浓郁的北京味道,承载着多少北京援藏干部的乡情。能在雪域高原——拉萨品尝到正宗的家乡美食,对北京援藏干部来说,是件幸福的事。  人们常说,家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是关爱的味道。对离家千里之遥的北京援藏干部而言,吃到家乡菜是最大的心理慰藉,也正因如此,北京首旅集团援藏后勤服务团队为之付出了很多很多。  于旸是这支队伍中的“老前辈”了,因为他早在2009年就来过拉萨
期刊
《尚书》原名《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也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要旨主要有两点:一是明仁君治民之道;二是明贤臣事君之道。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为现实生
期刊
在新的歷史起点上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对大势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个大势主要是世情国情党情,尤其是要深刻把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總依据的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不断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十六大是“全面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农村土地权利制度与经济社会形态演变要求契合的理论判断展开,对当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形态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固化的农村土地权利制度与城乡经济社会形态演变中产生的多元化新诉求之间出现了摩擦和明显失衡,提出从二权分离迈向三权分离,就是以契合多元诉求为导向对农村土地权利在各权利主体间的再分配,以此阐明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农村土地; 三权分置; 农村土地制度供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