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样题呈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9年高考福建《考试说明》语文科样题)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A项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不是为了表现鲍勃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而是为了表现鲍勃“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以此表现鲍勃的心虚,为小说的结尾作铺垫(或埋下伏笔);C项说“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不当,这是鲍勃为了向警察讲述深夜站在这里的理由,是小说展开情节的需要。]
2、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3、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4、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对鲍勃的看法,只要观点鲜明、紧扣文本,无论认同哪一种观点都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无论认同哪一种观点,都要紧扣文本,观点鲜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检语文试题)
画家和职业经理人
邵孤城
安生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超平寻常的绘画天赋。他刷刷几笔,就能把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的光辉形象留到纸上。
可是,老师们不知道,安生的父亲,其实是一名真正的画家。
安生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却吃了画画的亏。十年浩劫,他被下放到农场,等他从遥远的新疆回归故土的时候,看见的是妻子小小的坟茔。
所以,当我们的美术老师牵着安生的手来到安生父亲面前的时候,他的父亲冷冷地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
美术老师局促不安又尴尬异常地坐了片刻后起身告辞,从此再不提教安生画画的事。
但是,安生偷偷的学,偷偷的画,到高中的时候,他 的画已经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了。高三那年,安生决定去报考美术学院。当然征求了父亲的意见。“你知道什么是井底之蛙吗?”安生的父亲有些不屑,“你至少得拿几个奖回来证明给我看吧!全国的不说,市里的总该有吧?”
安生开始频繁地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类美术比赛,当然,结果都在他父亲的预料之中,他不仅没拿到奖项,甚至连自信也在这期间被消磨殆尽。
安生问我:“你说,我能成为一名画家吗?”我坚定地点头:“安生,如果你也成不了画家,没人会成为画家的。”安生感激地看着我:“谢谢你。我准备再去参加一次比赛,最后一次。”
安生给我看一张当天的报纸,有一则本地一家企业征集产品徽标的启事。
然而当结果公布出来后,安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安生彻底放弃了,高考时,他按照父亲的意思,以高分被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管理学院录取。
然后,我们开始了各自的人生。我陆陆续续从他的老父亲处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毕业后,他先是留在北京一家国有企业。然后跳槽到广东一家跨国公司,从基层的管理人员一直做到了中国区助理总裁。他的父亲,非常满意安生的现状。
我们再见面时是在谈判桌上,我所在的啤酒厂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而安生的公司愿意收购。我是用我们自己生产的“芦花”牌啤酒招待安生的。我说,“芦花”牌啤酒现在是我们的,但很快就是你们的了。你该好好喝一杯!
酒端上桌的时候,安生没有说话。他很久都默默注视着那几瓶酒,然后,伏在桌子上失声痛哭。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痛哭的其实应该是我啊。
安生指着“芦花”牌啤酒的商标图章说:你知道吗?我参加的最后一次比赛,画的就是这个徽标啊!
我帮安生找到了那次的评委会主任。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件事。他对安生说:“你是安佑之老师的儿子吧,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可是,啤酒厂的人非常喜欢你的作品,执意要拿它去做商标。”
啤酒厂并购成功后,安生给我打过一次电话。“我父亲常说。‘有心栽花,花未必不成;无心插柳,柳也未必成荫’。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父亲有心栽下的那株未必不成的花啊。”安生在电话里有些欲言又止。良久,他告诉我,“我辞职了,我又开始画画了。我想,我能做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就一定能做成一名优秀的画家。可是,你说,我这样做,值得吗?”
我顿了很久。说:“也许值得吧!”
电话那头,很久不出声。然后,我听到轻轻的一声叹息。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十年浩劫中,安佑之因为画画而被迫离开妻子并永远地失去了她,为了避免儿子重蹈他的覆辙,他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安生学画。
B、“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一句话让读者明白:为了打消儿子学画的念头,父亲要儿子获奖却又利用自己的影响不让他获奖。
C、事业有成的儿子在得知当年的真相后,为了报复父亲,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职位,重新拿起画笔。继续圆上儿时的梦想。
D、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安排了大量的对话、心理等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父亲、安生这两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体现了批判性的主题。
E、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对父亲的批判并不完全是作者本意,实际上作者对父亲也有同情的一面,十年浩劫父亲是个受害者,对儿子学画的干涉也是出于父爱。
2、安生的父亲对美术老师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这里的“资格”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C、“为了报复父亲”的说法有误。D、“大量的”“心理”“描写”说法有误。)
2、安生的父亲所说的“资格”既指教绘画的专业素养,更是指导安生生活方向的资格。
3、答案示例1: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与下文安生的一次次失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表现了“父亲”通过他的影响来阻挠安生选择绘画,并且成功地把儿子蒙在鼓里,达到了控制、决定儿子的未来走向的目的,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批判主题。答案示例2:作者的这种渲染,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引发读者对安生成长的期待和最后结局的思考,行文一波三折,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备考策略
(一)把握“五个”关键词语
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主要根据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侧重围绕着五个关键词语:
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描写:分析小说中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的作用。
主题: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探究: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小说的深刻思想;从不同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我的见解。
备考时,把握住这五个关键词语包含的意思,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遵循“四步”解题思路
根据小说阅读命题的五个关键词语,结合上面样题,笔者认为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1、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的解题思路。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如2004年北京安徽春季招生卷第20题,表现驼爷优秀品质的言行有十几处,而有些是好几处言行表现同一个优秀品质的,合并归类后可概括出五点。根据题目的要求,答案只要写出其中的三点就可以了。这就要对有关材料进行归类概括和恰当的表述,答题才能符合要求。
2、分析“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解题思路。
一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如本文“样题呈现”(二)中的第3题,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与下文安生的一次次失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表现了“父亲”通过他的影响来阻挠安生选择绘画,并且成功地把儿子蒙在鼓里,达到了控制、决定儿子的未来走向的目的,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批判主题。
二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三是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2004年北京安徽春季招生卷小说阅读材料中,“雁阵”的出现就具有以下含义和作用:①“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性的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②它对主题的表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矛盾冲突。
3、分析“小说描写作用”的解题思路。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②再现自然风光;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找到有关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看其属于何种描写。不同的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分析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②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③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④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⑤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如本文“样题呈现”(一)中的第2题,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考查分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文中两处关于“冷飕飕的风”的描写,均与小说的环境气氛和情节发展有关,第二次描写还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再如本文“样题呈现”(一)中的第3题,本题考查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文本。抓住小说中与人物形象相关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文中主人公鲍勃能够不远千里赶赴二十年前的一个约会,表现出他信守诺言、重视友情的性格;见到吉米后滔滔不绝地述说。表现出他心直口快、乐观开朗的性格;因犯罪被通缉后潜逃,表现出他想逃避法律制裁的心理。
4、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的解题思路。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本文“样题呈现”(一)中的第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本题考查对文本主题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要求考生对小说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目所给四种观点是概括的。该题就是要立足文本将这些观点具体化,寻找到所认同观点的具体内容及其认同理由的依据。答案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考生可以通过抓人物形象、抓情节发展、抓写作背景来归纳主题,进而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9年高考福建《考试说明》语文科样题)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C[A项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不是为了表现鲍勃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而是为了表现鲍勃“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以此表现鲍勃的心虚,为小说的结尾作铺垫(或埋下伏笔);C项说“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不当,这是鲍勃为了向警察讲述深夜站在这里的理由,是小说展开情节的需要。]
2、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3、①重视友情,信守诺言;②乐观开朗,心直口快;③企图逃避法律。
4、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对鲍勃的看法,只要观点鲜明、紧扣文本,无论认同哪一种观点都可。)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④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无论认同哪一种观点,都要紧扣文本,观点鲜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检语文试题)
画家和职业经理人
邵孤城
安生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超平寻常的绘画天赋。他刷刷几笔,就能把正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的光辉形象留到纸上。
可是,老师们不知道,安生的父亲,其实是一名真正的画家。
安生的父亲是一名画家。却吃了画画的亏。十年浩劫,他被下放到农场,等他从遥远的新疆回归故土的时候,看见的是妻子小小的坟茔。
所以,当我们的美术老师牵着安生的手来到安生父亲面前的时候,他的父亲冷冷地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
美术老师局促不安又尴尬异常地坐了片刻后起身告辞,从此再不提教安生画画的事。
但是,安生偷偷的学,偷偷的画,到高中的时候,他 的画已经在学校里小有名气了。高三那年,安生决定去报考美术学院。当然征求了父亲的意见。“你知道什么是井底之蛙吗?”安生的父亲有些不屑,“你至少得拿几个奖回来证明给我看吧!全国的不说,市里的总该有吧?”
安生开始频繁地参加市里举办的各类美术比赛,当然,结果都在他父亲的预料之中,他不仅没拿到奖项,甚至连自信也在这期间被消磨殆尽。
安生问我:“你说,我能成为一名画家吗?”我坚定地点头:“安生,如果你也成不了画家,没人会成为画家的。”安生感激地看着我:“谢谢你。我准备再去参加一次比赛,最后一次。”
安生给我看一张当天的报纸,有一则本地一家企业征集产品徽标的启事。
然而当结果公布出来后,安生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安生彻底放弃了,高考时,他按照父亲的意思,以高分被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的管理学院录取。
然后,我们开始了各自的人生。我陆陆续续从他的老父亲处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毕业后,他先是留在北京一家国有企业。然后跳槽到广东一家跨国公司,从基层的管理人员一直做到了中国区助理总裁。他的父亲,非常满意安生的现状。
我们再见面时是在谈判桌上,我所在的啤酒厂由于经营不善面临倒闭,而安生的公司愿意收购。我是用我们自己生产的“芦花”牌啤酒招待安生的。我说,“芦花”牌啤酒现在是我们的,但很快就是你们的了。你该好好喝一杯!
酒端上桌的时候,安生没有说话。他很久都默默注视着那几瓶酒,然后,伏在桌子上失声痛哭。我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想,痛哭的其实应该是我啊。
安生指着“芦花”牌啤酒的商标图章说:你知道吗?我参加的最后一次比赛,画的就是这个徽标啊!
我帮安生找到了那次的评委会主任。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件事。他对安生说:“你是安佑之老师的儿子吧,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可是,啤酒厂的人非常喜欢你的作品,执意要拿它去做商标。”
啤酒厂并购成功后,安生给我打过一次电话。“我父亲常说。‘有心栽花,花未必不成;无心插柳,柳也未必成荫’。我现在明白了,我就是父亲有心栽下的那株未必不成的花啊。”安生在电话里有些欲言又止。良久,他告诉我,“我辞职了,我又开始画画了。我想,我能做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就一定能做成一名优秀的画家。可是,你说,我这样做,值得吗?”
我顿了很久。说:“也许值得吧!”
电话那头,很久不出声。然后,我听到轻轻的一声叹息。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十年浩劫中,安佑之因为画画而被迫离开妻子并永远地失去了她,为了避免儿子重蹈他的覆辙,他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阻止安生学画。
B、“你的父亲说,不能让你得奖”一句话让读者明白:为了打消儿子学画的念头,父亲要儿子获奖却又利用自己的影响不让他获奖。
C、事业有成的儿子在得知当年的真相后,为了报复父亲,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职位,重新拿起画笔。继续圆上儿时的梦想。
D、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安排了大量的对话、心理等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父亲、安生这两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地体现了批判性的主题。
E、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对父亲的批判并不完全是作者本意,实际上作者对父亲也有同情的一面,十年浩劫父亲是个受害者,对儿子学画的干涉也是出于父爱。
2、安生的父亲对美术老师说:“你以为你有资格调教我的儿子吗?”这里的“资格”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C、“为了报复父亲”的说法有误。D、“大量的”“心理”“描写”说法有误。)
2、安生的父亲所说的“资格”既指教绘画的专业素养,更是指导安生生活方向的资格。
3、答案示例1: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与下文安生的一次次失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表现了“父亲”通过他的影响来阻挠安生选择绘画,并且成功地把儿子蒙在鼓里,达到了控制、决定儿子的未来走向的目的,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批判主题。答案示例2:作者的这种渲染,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引发读者对安生成长的期待和最后结局的思考,行文一波三折,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备考策略
(一)把握“五个”关键词语
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主要根据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侧重围绕着五个关键词语:
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描写:分析小说中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的作用。
主题: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探究: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小说的深刻思想;从不同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我的见解。
备考时,把握住这五个关键词语包含的意思,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遵循“四步”解题思路
根据小说阅读命题的五个关键词语,结合上面样题,笔者认为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1、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的解题思路。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如2004年北京安徽春季招生卷第20题,表现驼爷优秀品质的言行有十几处,而有些是好几处言行表现同一个优秀品质的,合并归类后可概括出五点。根据题目的要求,答案只要写出其中的三点就可以了。这就要对有关材料进行归类概括和恰当的表述,答题才能符合要求。
2、分析“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解题思路。
一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如本文“样题呈现”(二)中的第3题,作者极力渲染安生的绘画天赋和对绘画的热爱,与下文安生的一次次失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表现了“父亲”通过他的影响来阻挠安生选择绘画,并且成功地把儿子蒙在鼓里,达到了控制、决定儿子的未来走向的目的,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批判主题。
二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三是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2004年北京安徽春季招生卷小说阅读材料中,“雁阵”的出现就具有以下含义和作用:①“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性的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②它对主题的表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矛盾冲突。
3、分析“小说描写作用”的解题思路。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②再现自然风光;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找到有关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看其属于何种描写。不同的描写其作用是不同的。分析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②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③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④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⑤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如本文“样题呈现”(一)中的第2题,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考查分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文中两处关于“冷飕飕的风”的描写,均与小说的环境气氛和情节发展有关,第二次描写还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再如本文“样题呈现”(一)中的第3题,本题考查小说人物性格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文本。抓住小说中与人物形象相关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文中主人公鲍勃能够不远千里赶赴二十年前的一个约会,表现出他信守诺言、重视友情的性格;见到吉米后滔滔不绝地述说。表现出他心直口快、乐观开朗的性格;因犯罪被通缉后潜逃,表现出他想逃避法律制裁的心理。
4、分析“小说的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的解题思路。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本文“样题呈现”(一)中的第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本题考查对文本主题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要求考生对小说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目所给四种观点是概括的。该题就是要立足文本将这些观点具体化,寻找到所认同观点的具体内容及其认同理由的依据。答案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考生可以通过抓人物形象、抓情节发展、抓写作背景来归纳主题,进而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