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傍晚时分,独自漫步于街头。在车马冷落的街头,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渺茫的二胡声,是《二泉映月》,一支我不知听过多少遍的曲子。
我蓦地停住了,凄冷、沙哑、断断续续的曲音萦绕在我周围,宛如幻梦。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突然攫住了我的心,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也许是曲中流淌出的浓重的悲哀,也许是曲后隐藏的金子般的灵魂。
日本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了《二泉映月》后含着热泪说:“这样的乐曲只能跪着听。”这绝不是夸张,这支曲子宛如清冷的月光一般悲伤,在听这支曲子时,仿佛能看到从地平线浮起的月光在空气中流淌。那是一个脆弱而坚强的生命内心最深处的表达,它可以使任何一个精神上的巨人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软弱与渺小。然而,在这曲子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至纯的灵魂?这灵魂又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才能将自己一生的不幸融入到一支曲子中?
阿炳是个私生子,其父是一所道坛的掌教道士。他从小便接触音乐,十二岁时便已可以弹奏多种乐器。这一时期的阿炳是不知辛酸为何物的纨绔子弟,不必为生计发愁,过着奢华而荒唐的日子。三十岁时,他因生活不检而害了眼病,以致双目先后失明。之后,他被自己的哥哥排挤出家门,流落街头,此刻他才开始体味到世间冷暖。无家可归的阿炳迫于生计,只好背起了他熟悉的二胡,每日以在街头拉曲为生。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大树身上,一曲《二泉映月》便在这日复一日的艰难困苦中被酝酿出来。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这支曲子便成了他心灵惟一的慰藉,它就像温柔的月光,照亮了阿炳一片黑暗的世界。在这凄冷的曲调中,人生绝不会照出阴沉的面目。那些冰冷的、狂乱的、灼热的,乃至所有纷纷扰扰、无法安定的日子,见了它都逃避了,它那温柔的光芒照亮了过去和未来。
听着这支曲子,仿佛在听一个不幸的生命将他一生的磨难娓娓道来。那是一场平静的倾诉,这倾诉没有对生命的指控,没有对上天的埋怨,它有的,只是一份平静的悲伤,平静得让人心悸,平静得让人灵魂战栗。
总有人将阿炳和贝多芬相提并论,然而两人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贝多芬是个伟人,而阿炳只是个街头卖唱的穷艺人。阿炳不仅要忍受生理与心理上的折磨,还要忍受灵魂上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然而阿炳忍下来了。尼采说:“创造是痛苦的大救济和生命的慰藉。”在那段岁月里,《二泉映月》便成了他缓解痛苦的惟一凭借。
《二泉映月》第一次为人所知是在一所大学的课堂上。一名学生选择了《二泉映月》为结业考试的曲子。他的导师便是著名的音乐家杨荫浏先生。他一开始拉,杨先生便呆住了,忙问他这支曲子是从何处学来,学生说,是听一位街头艺人拉的。杨荫浏先生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当时已身患重病的阿炳,并和他在泉边谈了一夜。杨先生问阿炳曲名,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山庭上拉。”杨先生说:“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浑身一颤,两行浑浊的泪水从他久已失去光彩的眼睛里流了下来,原来还有人懂自己,而且懂得这么深。
那之后,没多久,阿炳便病逝了,然而他的《二泉映月》却流传了下来,感动了无数的人——命运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一个被它捉弄过的不幸者的愧怍。
单从音色上来讲,《二泉映月》的音色并不明亮,旋律也不十分优美,然而它表达的却是一种生命的本质,可以直击别人灵魂的最深处——毕竟有些声音无关耳朵,正如有些情感理智上无法说清。
阿炳就是这样,默默用音乐装点了自己贫困潦倒的一生。这世上,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无言以对,那就是在困境中不屈与挣扎的力量。他如戴轭的牛,艰难前行也一声不吭,尽管有时弱小,可也有顶天立地的豪迈与胸襟。
阿炳用他的生命诉说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注定是一项受苦的事业。
从某种角度来讲,艺术(指那些真正伟大的艺术)就是坦然独对死亡与苦难,并能保持尊严与平静的温和,就是阿炳的月光和梵·高的向日葵!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痛苦联结着生活与生命,无论痛苦多少,人都无法超越它,只有经历它。
二胡的声音还在断断续续地传来。周围极静,听得见叶子一片片落下的细小声音。我渐渐闭紧双目,进入一种冥想的境界,仿佛进入了一段酣酣的长寐。
听到《二泉映月》,便仿佛看到了那个一生艰辛的盲人艺术家。阿炳拥有怎样的纯金般的灵魂?在没有月的晚上,他便自己创造一轮明月,那曲调便是温柔的月光,照亮了他的内心世界。我听着那曲声清晰地传来,响在过去,响在现在,也响在未来,经久不散,如同永恒的月光照着广袤的大地。斯人已去,月光依旧,江河浩荡,谁解心怀?
辉煌的落日正决绝地向下滑去,顷刻间便淹没于灰紫色的暮霭后,顿时,天色暗了许多,我也有些黯然神伤。一只夜归倦鸟悲啼一声,掠过树梢。光秃秃的街与街旁的梧桐都换上了苍蓝的面孔。月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天真的黑下了,我也到了该回去的时辰。
[山东高密五中高三(13)班
指导老师:焦敏]
我蓦地停住了,凄冷、沙哑、断断续续的曲音萦绕在我周围,宛如幻梦。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突然攫住了我的心,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也许是曲中流淌出的浓重的悲哀,也许是曲后隐藏的金子般的灵魂。
日本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了《二泉映月》后含着热泪说:“这样的乐曲只能跪着听。”这绝不是夸张,这支曲子宛如清冷的月光一般悲伤,在听这支曲子时,仿佛能看到从地平线浮起的月光在空气中流淌。那是一个脆弱而坚强的生命内心最深处的表达,它可以使任何一个精神上的巨人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软弱与渺小。然而,在这曲子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至纯的灵魂?这灵魂又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才能将自己一生的不幸融入到一支曲子中?
阿炳是个私生子,其父是一所道坛的掌教道士。他从小便接触音乐,十二岁时便已可以弹奏多种乐器。这一时期的阿炳是不知辛酸为何物的纨绔子弟,不必为生计发愁,过着奢华而荒唐的日子。三十岁时,他因生活不检而害了眼病,以致双目先后失明。之后,他被自己的哥哥排挤出家门,流落街头,此刻他才开始体味到世间冷暖。无家可归的阿炳迫于生计,只好背起了他熟悉的二胡,每日以在街头拉曲为生。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大树身上,一曲《二泉映月》便在这日复一日的艰难困苦中被酝酿出来。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这支曲子便成了他心灵惟一的慰藉,它就像温柔的月光,照亮了阿炳一片黑暗的世界。在这凄冷的曲调中,人生绝不会照出阴沉的面目。那些冰冷的、狂乱的、灼热的,乃至所有纷纷扰扰、无法安定的日子,见了它都逃避了,它那温柔的光芒照亮了过去和未来。
听着这支曲子,仿佛在听一个不幸的生命将他一生的磨难娓娓道来。那是一场平静的倾诉,这倾诉没有对生命的指控,没有对上天的埋怨,它有的,只是一份平静的悲伤,平静得让人心悸,平静得让人灵魂战栗。
总有人将阿炳和贝多芬相提并论,然而两人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贝多芬是个伟人,而阿炳只是个街头卖唱的穷艺人。阿炳不仅要忍受生理与心理上的折磨,还要忍受灵魂上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然而阿炳忍下来了。尼采说:“创造是痛苦的大救济和生命的慰藉。”在那段岁月里,《二泉映月》便成了他缓解痛苦的惟一凭借。
《二泉映月》第一次为人所知是在一所大学的课堂上。一名学生选择了《二泉映月》为结业考试的曲子。他的导师便是著名的音乐家杨荫浏先生。他一开始拉,杨先生便呆住了,忙问他这支曲子是从何处学来,学生说,是听一位街头艺人拉的。杨荫浏先生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当时已身患重病的阿炳,并和他在泉边谈了一夜。杨先生问阿炳曲名,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山庭上拉。”杨先生说:“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浑身一颤,两行浑浊的泪水从他久已失去光彩的眼睛里流了下来,原来还有人懂自己,而且懂得这么深。
那之后,没多久,阿炳便病逝了,然而他的《二泉映月》却流传了下来,感动了无数的人——命运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一个被它捉弄过的不幸者的愧怍。
单从音色上来讲,《二泉映月》的音色并不明亮,旋律也不十分优美,然而它表达的却是一种生命的本质,可以直击别人灵魂的最深处——毕竟有些声音无关耳朵,正如有些情感理智上无法说清。
阿炳就是这样,默默用音乐装点了自己贫困潦倒的一生。这世上,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无言以对,那就是在困境中不屈与挣扎的力量。他如戴轭的牛,艰难前行也一声不吭,尽管有时弱小,可也有顶天立地的豪迈与胸襟。
阿炳用他的生命诉说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注定是一项受苦的事业。
从某种角度来讲,艺术(指那些真正伟大的艺术)就是坦然独对死亡与苦难,并能保持尊严与平静的温和,就是阿炳的月光和梵·高的向日葵!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痛苦联结着生活与生命,无论痛苦多少,人都无法超越它,只有经历它。
二胡的声音还在断断续续地传来。周围极静,听得见叶子一片片落下的细小声音。我渐渐闭紧双目,进入一种冥想的境界,仿佛进入了一段酣酣的长寐。
听到《二泉映月》,便仿佛看到了那个一生艰辛的盲人艺术家。阿炳拥有怎样的纯金般的灵魂?在没有月的晚上,他便自己创造一轮明月,那曲调便是温柔的月光,照亮了他的内心世界。我听着那曲声清晰地传来,响在过去,响在现在,也响在未来,经久不散,如同永恒的月光照着广袤的大地。斯人已去,月光依旧,江河浩荡,谁解心怀?
辉煌的落日正决绝地向下滑去,顷刻间便淹没于灰紫色的暮霭后,顿时,天色暗了许多,我也有些黯然神伤。一只夜归倦鸟悲啼一声,掠过树梢。光秃秃的街与街旁的梧桐都换上了苍蓝的面孔。月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天真的黑下了,我也到了该回去的时辰。
[山东高密五中高三(13)班
指导老师: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