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月光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傍晚时分,独自漫步于街头。在车马冷落的街头,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渺茫的二胡声,是《二泉映月》,一支我不知听过多少遍的曲子。
  我蓦地停住了,凄冷、沙哑、断断续续的曲音萦绕在我周围,宛如幻梦。有一种神秘的力量突然攫住了我的心,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也许是曲中流淌出的浓重的悲哀,也许是曲后隐藏的金子般的灵魂。
  日本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了《二泉映月》后含着热泪说:“这样的乐曲只能跪着听。”这绝不是夸张,这支曲子宛如清冷的月光一般悲伤,在听这支曲子时,仿佛能看到从地平线浮起的月光在空气中流淌。那是一个脆弱而坚强的生命内心最深处的表达,它可以使任何一个精神上的巨人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软弱与渺小。然而,在这曲子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至纯的灵魂?这灵魂又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才能将自己一生的不幸融入到一支曲子中?
  阿炳是个私生子,其父是一所道坛的掌教道士。他从小便接触音乐,十二岁时便已可以弹奏多种乐器。这一时期的阿炳是不知辛酸为何物的纨绔子弟,不必为生计发愁,过着奢华而荒唐的日子。三十岁时,他因生活不检而害了眼病,以致双目先后失明。之后,他被自己的哥哥排挤出家门,流落街头,此刻他才开始体味到世间冷暖。无家可归的阿炳迫于生计,只好背起了他熟悉的二胡,每日以在街头拉曲为生。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大树身上,一曲《二泉映月》便在这日复一日的艰难困苦中被酝酿出来。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这支曲子便成了他心灵惟一的慰藉,它就像温柔的月光,照亮了阿炳一片黑暗的世界。在这凄冷的曲调中,人生绝不会照出阴沉的面目。那些冰冷的、狂乱的、灼热的,乃至所有纷纷扰扰、无法安定的日子,见了它都逃避了,它那温柔的光芒照亮了过去和未来。
  听着这支曲子,仿佛在听一个不幸的生命将他一生的磨难娓娓道来。那是一场平静的倾诉,这倾诉没有对生命的指控,没有对上天的埋怨,它有的,只是一份平静的悲伤,平静得让人心悸,平静得让人灵魂战栗。
  总有人将阿炳和贝多芬相提并论,然而两人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贝多芬是个伟人,而阿炳只是个街头卖唱的穷艺人。阿炳不仅要忍受生理与心理上的折磨,还要忍受灵魂上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然而阿炳忍下来了。尼采说:“创造是痛苦的大救济和生命的慰藉。”在那段岁月里,《二泉映月》便成了他缓解痛苦的惟一凭借。
  《二泉映月》第一次为人所知是在一所大学的课堂上。一名学生选择了《二泉映月》为结业考试的曲子。他的导师便是著名的音乐家杨荫浏先生。他一开始拉,杨先生便呆住了,忙问他这支曲子是从何处学来,学生说,是听一位街头艺人拉的。杨荫浏先生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当时已身患重病的阿炳,并和他在泉边谈了一夜。杨先生问阿炳曲名,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山庭上拉。”杨先生说:“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浑身一颤,两行浑浊的泪水从他久已失去光彩的眼睛里流了下来,原来还有人懂自己,而且懂得这么深。
  那之后,没多久,阿炳便病逝了,然而他的《二泉映月》却流传了下来,感动了无数的人——命运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一个被它捉弄过的不幸者的愧怍。
  单从音色上来讲,《二泉映月》的音色并不明亮,旋律也不十分优美,然而它表达的却是一种生命的本质,可以直击别人灵魂的最深处——毕竟有些声音无关耳朵,正如有些情感理智上无法说清。
  阿炳就是这样,默默用音乐装点了自己贫困潦倒的一生。这世上,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无言以对,那就是在困境中不屈与挣扎的力量。他如戴轭的牛,艰难前行也一声不吭,尽管有时弱小,可也有顶天立地的豪迈与胸襟。
  阿炳用他的生命诉说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注定是一项受苦的事业。
  从某种角度来讲,艺术(指那些真正伟大的艺术)就是坦然独对死亡与苦难,并能保持尊严与平静的温和,就是阿炳的月光和梵·高的向日葵!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痛苦联结着生活与生命,无论痛苦多少,人都无法超越它,只有经历它。
  二胡的声音还在断断续续地传来。周围极静,听得见叶子一片片落下的细小声音。我渐渐闭紧双目,进入一种冥想的境界,仿佛进入了一段酣酣的长寐。
  听到《二泉映月》,便仿佛看到了那个一生艰辛的盲人艺术家。阿炳拥有怎样的纯金般的灵魂?在没有月的晚上,他便自己创造一轮明月,那曲调便是温柔的月光,照亮了他的内心世界。我听着那曲声清晰地传来,响在过去,响在现在,也响在未来,经久不散,如同永恒的月光照着广袤的大地。斯人已去,月光依旧,江河浩荡,谁解心怀?
  辉煌的落日正决绝地向下滑去,顷刻间便淹没于灰紫色的暮霭后,顿时,天色暗了许多,我也有些黯然神伤。一只夜归倦鸟悲啼一声,掠过树梢。光秃秃的街与街旁的梧桐都换上了苍蓝的面孔。月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天真的黑下了,我也到了该回去的时辰。
  [山东高密五中高三(13)班
  指导老师:焦敏]
其他文献
前面是大漠,背后是大河。南北是大山,中间是浩瀚的戈壁滩。  我曾是大戈壁的新移民,听说过雄奇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戈壁曾是嶙峋的怪石。在大海翻腾的时间里,天鸟将怪石孵化成卵石抖落在大浪淘沙的温床上。突然有一天,时间把细沙的睡床骤然隆起,大海向东流去。于是这里取名戈壁,卵石成为戈壁的伴生儿,永远留驻在这里。  一次次我迎着吹来的狂风,打开胸襟,去审视戈壁和卵石,去诵读大戈壁的苍凉和壮阔。面对严酷的
期刊
茶峒,小溪,溪边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小船开渡,双桨在澄净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一圈,一圈,散开去。夕阳西沉,小船收渡,一抹温暖的金色蔓延。这生活无形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和味道。  生活是流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这座小小的古城,也许就是一幅静止的图画,亘古不变。生活在其中的人叫画中人,他
期刊
沿着垂向江边的小径,踏着石阶,扶着铁栏,我小心翼翼地一步步走下去。这是采石矶,崖石笔陡,蓬蓬的树枝遮蔽着崖畔,看不见脚下的江水。一种说不清的探知心理,促使我慢慢地在这“之”字形石阶道上走下去。脚步沉重。每踩一下。似乎都会脱手坠落。  这就是采石矶吗?这就是那条在支流泪罗江吞噬过屈原、在下游又接纳了李白的长江吗?浑浊的江水,汹涌着恐怖,没有一点诗意的浪漫和飘逸。  在李白公元762年去世后的第124
期刊
作家周海亮《答应过眼睛》与《嗨,迈克!》两篇短篇小说,共同表达了一个跨越国界的、永恒的生命赞歌——“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两篇小说在内容的构思安排、艺术表现技巧等方面却各有千秋,同中有异。犹如两朵盛开的并蒂莲。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给人带来人间亲情的大爱温暖,以及审美的精神愉悦。  山的沉稳  ——父亲用一腔爱心让儿子找到了光明  小说《答应过眼睛》开头以“我”的见闻为线索,描写一位年轻的父亲和一
期刊
【考点解说】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教学大纲》共列举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近几年高考试卷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要求辨别古今词义差异,二是直接判断词义的对错。前者在前几年出现较多,后者则是近两年的主要考查方式。例如2009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的第4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
期刊
2008年8月28日,奥林匹克终于来到了华夏大地,来到了古老的东方。现在,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早已熄灭,曾经带给我们激情的奥运赛事也离我们渐行渐远,而我们知道,2008——北京奥运,这将是我们所有中华儿女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几首小诗重走北京城,再续奥运情。    奥运·北京  佚 名    曾经  一直  我们就在为申奥而奔忙  我们强烈地希望  可历史却给了我们  太多的创伤—— 
期刊
把自己开成一朵花,把生活装扮成花的海洋,不需要华服美食,不需要金银宫殿。香车宝马,其实只是健康的身体,和一点爱与幸福的感觉。    一位富商在捐款仪式结束后。被安排到各捐助点视察——看看贫困乡村那些可喜的变化。一路上,有个小孩瞪大圆溜溜的双眼,紧盯着他手里喝了一半的瓶装矿泉水。这位富商发现之后,让秘书取来一瓶新的矿泉水,亲手递给那个小孩,并关切地说:“你口渴是吗?拿去喝吧。”  那个小孩领走一瓶矿
期刊
常看到年轻的父母搂抱着自己的孩子,小心翼翼、无微不至,仿佛在为小家伙随时可能的意外而提心吊胆。如若孩子发出几声啼哭,母亲更会有积极的迎合:掀起胸衣。让宝宝吮进乳汁。每每目睹这样的情形,我自然而然地想象着自己曾在母亲怀抱里的感觉。  额上有一块伤疤,是我身上最为明显的标志,大约是在5岁的顽皮期留下的。虽然东北的冬天冰天雪地的,可家的门关不住我。那次。我在冰面上疯跑,脚下一滑,额头叩在了水泥台上,流了
期刊
饶庆年,湖北蒲圻人,1981年在《诗刊》上发表处女作《教师笔记》,随后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诗作300余首,并多次获奖。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山雀子衔来的江南》、《T·D的情人》和《饶庆年抒情诗精选》等。他创作的《山雀子噪醒的江南》组诗获得全国最佳诗歌奖,被誉为“为中国乡村编织花环”的诗人。饶庆年的诗美丽、纯朴,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他被中国诗坛称为当代中国乡土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期刊
古人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是一种博爱的心境,学会分享,就有了通向快乐的桥梁。生活需要快乐,快乐就要分享。    提到项链,人们可能会联想到莫泊桑的《项链》,联系到那个为项链而失去一生快乐的玛蒂尔德。的确,项链能够使人变得美丽,但是如果简单地为了爱慕虚荣,便会失去所有的快乐。  《合戴的钻石项链》描写了一群特殊的女性,她们没有成为名贵项链的奴仆,而是通过聪明才智不仅获得了美丽的项链,并且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