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两化融合”的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地区为全国首个“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搞好“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不仅可为全国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借鉴,对于推动自治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内蒙古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地缘优势得天独厚
创新试验恰逢其时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连续7年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之首,而呼包鄂地区,始终在全区处于领头羊地位,占全区经济份额比重逐年提高,2008年呼包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到全自治區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
从区位、区域及发展条件、环境看,呼包鄂地区总面积13.1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1%,常住人口65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7.3%。呼包鄂三市北与蒙古国交界,邻近俄罗斯,南与晋陕宁三省区接壤,邻近京津,是沟通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联系的枢纽和向北开放的前沿,构成了一个资源富集、人才集中、基础较好、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优势明显的三角型区域,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是自治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北方非常重要的产业密集区。
改革开放以来,呼包鄂三市以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三化”进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尤为可贵的是,三市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已经形成。名列全国500强的企业,包钢有限责任公司、北方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一区域。全区资产最大的100家企业中,呼包鄂区域占总数的42%,上市公司占全区的79%,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竞争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内蒙古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在付出着资源能源的过份消耗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而呼包鄂地区,与其发展速度、经济份额成正比,这种过份耗能、浪费,与环境污染的状况同样显得突出。无论是单位GDP耗能还是排放,自治区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呼包鄂地区同样居前列,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和科技含量较低的状况也正在成为制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需要进一步加快呼包鄂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而主动地去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确有其特殊意义。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把呼包鄂地区确定为“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真正是恰逢其时。
近年来呼包鄂地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已经具备了“两化融合”的较好基础,大型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跟进的企业信息化格局正在形成。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3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90%。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成效明显,在装备制造、冶金、绒纺、稀土、电力、电子、化工、建材、乳业、制药等行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计算机辅助工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应用率达60%。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率达90%。这些都是自治区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条件。
实施六大工程
搭建九大平台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要求,结合自治区呼包鄂地区的实际,自治区已研究制定开展呼包鄂地区“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的实施意见和近期的工作目标。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制定及贯彻落实。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研究制定推动呼包鄂“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的相关优惠政策,完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大政府引导、扶持配套资金的投入。《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实施意见》提出自治区财政和呼包鄂地方财政,分别在 “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上每年投入不少于上一年度财政收入的0.2%;带动和鼓励社会、企业资金投入“两化融合”建设,达到每年不低于上一年度收益的1%,并切实把这些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二,重点抓好“两化融合”的普及推广工作。2009年,在呼包鄂地区选择50家龙头企业作为试点,广泛调研摸底,提出“两化融合”标准。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多方参与的形式,指导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全方位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同时,要加大“两化融合” 知识普及培训力度。面向呼包鄂三地规模以上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专业人员和职工,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化技能技术培训,3年内受训者要达到1万人次。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深入宣传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中的作用,展示“两化融合”成果,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表彰奖励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两化融合”的浓厚氛围。
第三,精心抓好呼包鄂“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进“两化融合”,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的支撑上。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初步确定3年内在呼包鄂地区完成“六大工程”和“九大平台”建设。
六大工程:一是龙头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在呼包鄂地区选择50家龙头企业作为试点,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集团控制、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二是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达标工程。在呼包鄂地区选择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达标试点建设,在此基础上,3年内使85%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两化融合”标准。三是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3年内使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四是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工程。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大投资力度,使呼包鄂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满足“两化融合”的需要。五是信息化普及培训工程。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重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六是消费信息资源开发工程。把消费市场转化为政府可以科学预测和宏观调控的市场资源,将无形消费市场资源变成全社会的宝贵财富,构建起“服务民生、打造诚信、构建和谐”于一体的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
“九大平台”:一是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信息化应用服务,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二是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集约化经营,使企业和消费者享受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所带来的便利。三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呼包鄂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应用。四是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广RFID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促进物流企业加强业务协作,提高区域物流竞争能力。五是企业诚信体系服务平台。建立权威的企业诚信信息发布和查询体系,并形成企业诚信奖励和惩处机制。六是奶业生产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一套集奶牛防疫、谱系管理、科学饲养、奶源监控、质量监察和产品追溯等为一体的奶业安全管理服务体系,确保奶业健康发展。七是网络安全服务平台。引导和推动电信运营商与专业的网络安全服务商合作,为企业提供安全服务。八是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冶金、煤炭、电力、建材、重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系统,有效提高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能力。九是消费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便民服务“一卡通”手段,掌握真实的消费信息资源、消费能力及消费趋向,建立起企业、居民消费信用体系,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并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地缘优势得天独厚
创新试验恰逢其时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连续7年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之首,而呼包鄂地区,始终在全区处于领头羊地位,占全区经济份额比重逐年提高,2008年呼包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到全自治區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
从区位、区域及发展条件、环境看,呼包鄂地区总面积13.1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1%,常住人口65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7.3%。呼包鄂三市北与蒙古国交界,邻近俄罗斯,南与晋陕宁三省区接壤,邻近京津,是沟通华北、东北和西北经济联系的枢纽和向北开放的前沿,构成了一个资源富集、人才集中、基础较好、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优势明显的三角型区域,被誉为内蒙古的“金三角”,是自治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北方非常重要的产业密集区。
改革开放以来,呼包鄂三市以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三化”进程。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尤为可贵的是,三市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已经形成。名列全国500强的企业,包钢有限责任公司、北方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一区域。全区资产最大的100家企业中,呼包鄂区域占总数的42%,上市公司占全区的79%,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竞争优势。而且这些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内蒙古经济在快速发展中,也在付出着资源能源的过份消耗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而呼包鄂地区,与其发展速度、经济份额成正比,这种过份耗能、浪费,与环境污染的状况同样显得突出。无论是单位GDP耗能还是排放,自治区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呼包鄂地区同样居前列,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和科技含量较低的状况也正在成为制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需要进一步加快呼包鄂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而主动地去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确有其特殊意义。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把呼包鄂地区确定为“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真正是恰逢其时。
近年来呼包鄂地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已经具备了“两化融合”的较好基础,大型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跟进的企业信息化格局正在形成。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3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90%。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成效明显,在装备制造、冶金、绒纺、稀土、电力、电子、化工、建材、乳业、制药等行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计算机辅助工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应用率达60%。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率达90%。这些都是自治区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条件。
实施六大工程
搭建九大平台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要求,结合自治区呼包鄂地区的实际,自治区已研究制定开展呼包鄂地区“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的实施意见和近期的工作目标。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制定及贯彻落实。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研究制定推动呼包鄂“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的相关优惠政策,完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大政府引导、扶持配套资金的投入。《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实施意见》提出自治区财政和呼包鄂地方财政,分别在 “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建设上每年投入不少于上一年度财政收入的0.2%;带动和鼓励社会、企业资金投入“两化融合”建设,达到每年不低于上一年度收益的1%,并切实把这些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二,重点抓好“两化融合”的普及推广工作。2009年,在呼包鄂地区选择50家龙头企业作为试点,广泛调研摸底,提出“两化融合”标准。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多方参与的形式,指导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全方位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同时,要加大“两化融合” 知识普及培训力度。面向呼包鄂三地规模以上企业高层管理者、企业专业人员和职工,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化技能技术培训,3年内受训者要达到1万人次。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深入宣传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过程中的作用,展示“两化融合”成果,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表彰奖励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两化融合”的浓厚氛围。
第三,精心抓好呼包鄂“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进“两化融合”,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工程项目的支撑上。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初步确定3年内在呼包鄂地区完成“六大工程”和“九大平台”建设。
六大工程:一是龙头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在呼包鄂地区选择50家龙头企业作为试点,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集团控制、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二是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达标工程。在呼包鄂地区选择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达标试点建设,在此基础上,3年内使85%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两化融合”标准。三是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3年内使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四是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工程。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大投资力度,使呼包鄂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满足“两化融合”的需要。五是信息化普及培训工程。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重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六是消费信息资源开发工程。把消费市场转化为政府可以科学预测和宏观调控的市场资源,将无形消费市场资源变成全社会的宝贵财富,构建起“服务民生、打造诚信、构建和谐”于一体的消费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
“九大平台”:一是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信息化应用服务,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二是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集约化经营,使企业和消费者享受到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所带来的便利。三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呼包鄂地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应用。四是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广RFID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促进物流企业加强业务协作,提高区域物流竞争能力。五是企业诚信体系服务平台。建立权威的企业诚信信息发布和查询体系,并形成企业诚信奖励和惩处机制。六是奶业生产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一套集奶牛防疫、谱系管理、科学饲养、奶源监控、质量监察和产品追溯等为一体的奶业安全管理服务体系,确保奶业健康发展。七是网络安全服务平台。引导和推动电信运营商与专业的网络安全服务商合作,为企业提供安全服务。八是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冶金、煤炭、电力、建材、重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系统,有效提高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能力。九是消费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便民服务“一卡通”手段,掌握真实的消费信息资源、消费能力及消费趋向,建立起企业、居民消费信用体系,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并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