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刘鹗通过一位走方郎中的游历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揭示出晚清上至朝廷官吏,下至地方百姓的真实生活。小说中的清官形象尤为印象深刻。他们的“清”仅在于“不要钱”,然其本质与我们所熟知的酷吏、昏官无二致。本文从两个方面具体分析《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形象,首先,通过传统意义上的清官形象与小说中的“清官”形象进行对比;其次,具体分析小说中的“清官”形象。
【关键词】:老残游记;清官;传统
一、《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传统意义的清官的对比
传统意义的清官形象总是为民伸冤,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不与其他官吏同流合污,能够敢于死谏,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面对邪恶势力永不低头,并且能够迎难而上。且传统意义上的清官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能够做到不要钱不受贿。且在百姓心中,称一位官员为清官,则等同于这位官员便是好官。而《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只是不要钱,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官,他们其实是坏官,恶官。从小说中的一些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来:“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鹬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1]这是主人公在听闻了“清官”的所作所为之后在墙上题的一首诗,专咏毓资之事。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样的官哪里是清官,甚至比强盗还可怕。“血染顶珠红”他们的目的在于升官,想要通过严酷的刑罚恐吓、威胁百姓,显示出一片清明、路不拾遗的盛况。我们从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右边人道:茹因为他办强盗办的好,不封一年,竞有路不拾遗的景象。富保赏识非凡。前日有人对宫保说,曾走曹州府某乡庄过,亲眼见有个蓝布包袱弃在路旁,无人敢拾。某就闻土人:‘这包袱是谁的?为何没人收起?’土人道:‘昨儿夜里,不知何人放在这里的。’某问:‘你们为甚么不拾了回去?’都笑着摇摇头道:‘俺还要一家子性命吗?’如此,可见路不拾遗,古人竟不是欺人,今日也竟做得到的。宫保听着,很是喜欢,所以打算专摺明保他。”[2]他们期待达到的路不拾遗竟是如此可笑,不得不说讽刺意味十足。这样的清官形象当然与传统意义的清官形象大相径庭。是的,清官是不贪钱财,不要钱的,但并不是说不贪钱的官吏都是好官吏,都是真正的清官,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清官。
二、小说中的“清官”形象
刘鹗在小说中主要塑造了玉贤、刚弼的官吏形象,围绕他们二人的事件,构成了《老残游记》艺术结构的主线。通过对他们的描述以及文章中的主要话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根本目的:“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睹不知凡几矣。试观徐桐、李秉衡,其显然者也。二十四史'中指不胜届。作者苦心愿天下清官勿以不要钱便可任性妄为也.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乏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3]作者从多个方面描写了不要钱的“清官”形象。
1.玉贤的形象
从文章刚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玉贤的“能干”过他的能干,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站笼天天有人站,且冤案从不缺少。“旁边一人道:冤枉一定是有的,自无庸议,但不知有几成不冤枉的?’ 左边的人道:叠佐臣人是能干的,只嫌太残忍些。来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右边人道:大凡酷吏的政治,外面都是好看的。诸君记得当年常剥皮做兖州府的时候,何常不是这样?总做的人人侧目而视就完了。”[4]这样的治理方式怎么不会让百姓心寒呢。从小说后面的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玉贤的其他 “功绩”:于朝栋父子被冤杀;王胜夫妇的儿子因说错话而命丧站笼;马村集客店的妹夫由于被人报复,最终也死于站笼。此外,还有对他办案时的描写:““毓大人喊叫把他们站起来。就有几个差人横拖倒拽,将他三人拉下堂去。这边值日头儿就走到公案面前,跪了一条腿,回道:‘禀大人的话:今日站笼没有空子,请大人示下。’那毓大人一听,怒道:‘胡说,我这两天记得没有站甚么人,怎会没有空子呢?’值日差回道:‘只有十二架站笼,三天已满。请大人查簿子看。’大人一查簿子,用手在簿子上点着说:‘一,二、三,昨儿是三个。一.二、三、四、五,前儿是五个。一,二,三、四,大前儿是四个。没有空,倒也不错的。’差人又回道:‘今儿可否将他们先收监,明天定有几个死的。等站笼出了缺,将他们补上好不好?请大人示下。’毓大人凝了一凝神,说道:‘我最恨这些东西!若要将他们收监,岂不是又被他多活了一天去了吗?断乎不行!你们去把大前天站的四个放下,拉来我看。’差人去将那四人放下,拉上堂去。大人亲自下案,用手摸着四人鼻子,说道;‘是还有点游气。’复行坐上堂去,说:‘每人打二千板子,看他死不死。’每人不消得几十板子,那四个人就都死了。众人没法,只好将于家父子站起,却在脚下选了三块厚砖,让他可以三四天不死。”[5]他视百姓生命如草芥,随意虐待甚至剥夺百姓的性命。此外,他们还主观臆断,只要自己认为是这样,别人根本无从改变,他一定会按着他的想法,使事件的发展服从于自己的主观意愿。在于朝栋一家的案件中,由于搜出了打鸟儿用的土枪,便断定他家就是强盗,尤其是看到被强盗栽赃的衣服时,更是不顾于氏父子的喊冤,只想捉拿他们。这样的官吏,又如何当得了百姓的父母官,真心实意为百姓服务呢?此外,玉贤还是冷漠甚至是冷血的。于家的儿媳为了救于氏父子泪水都快哭干了,响头也不知磕了几千,可是玉大人丝无动于衷,谁也感动不了他,说服不了他。
2.刚弼的形象
刚弼在小说中也是形象鲜明,其突出的特点便是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他的名字的谐音正好完美的展示了他的形象。 “刚弼也是个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然而,如此的描写,含有深刻的讽刺。他断案,不收集证据,仅凭仆人的求情就认为他们家做贼心虚,就认定他们家一定有罪。文中对他判定贾家十三人的命案的理由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刚弼哈哈大笑,说:‘你不知道,等我来告诉你,你就知道了。昨儿有个胡举人来拜我,先送一千两银子,说你们这一案,叫我设法儿开脱,又说如果开脱,银子再要多些也肯。我想,你们两个穷凶极恶的人,前日颇能熬刑,不如趁势讨他个口气罢。我就对胡举人说。你告诉他管事的去,说害了人家十三条性命,就是一千两银子一条,也该一万三千两。胡举人说:恐怕一时拿不出许多。我说:只要他心里明白,银子便迟些日子不要紧的.如果一千银子一条命不肯出,就是折半五百两银子一条命,也该六千五百两,不能再少。胡举人连连答应.我还怕胡举人孟浪,再三叮嘱他,叫他把这折半的道理告诉你们管事的,如果心服情愿,叫他写个凭据来,银子早迟不要紧的.第二天,果然写了这个凭据来。我告诉你,我与你无冤无仇,我为甚么要陷害你们呢?你要摸心想一想,我是个朝廷家的官,又是抚台特特委我来帮着王大老爷来审这案子。我若得了你们的银子,开脱了你们,不但辜负抚台的委任,那十三条冤魂肯依我吗?我再详细告诉你。倘若人命不是你谋害的,你家为甚么肯拿几千两锻子出来打点呢?这是第—据l在我这里花的是六千五百两,在别处花的且不知多少,我就不使深究了。倘人不是你害的,我告诉他照五百两一条命计算,也应该六千五百两,你那管事的就应该说:‘人命实不是我家害的,如蒙委员代为昭雪,七千八千俱可,六千五万两的数目却不敢答应。为甚么他毫无疑义,就照五百两一条命算帐呢?是第二据。我劝你们早迟总得招认,免得锘上许多刑具的苦楚:’那父女两个连连叩头,说:‘青天大老爷!实在是冤枉’刚弼把桌子一拍,大怒道:‘我这样开导你们,还是不招,再替我夹拶起来’底下差役炸雷似的答应了一声“嘎”夹棍拶子望堂上一摔。惊魂动魄价响。”[6]通过这一段的描写,深刻的揭示了他不要钱的丑恶嘴脸,是的,他不要钱,要的是百姓的生命,这样的独断,显示了他惨无人道的酷吏本质。
小说通过对这两个“清官”的描写,我们可以看他们的虚伪,对百姓的伤害,作者也有借老残的口吻说出在这类官吏的统治下的百姓的生活:“'这些鸟雀虽然冻饿,却没有人来放枪伤害他,又没有什么网罗来捉他,不过暂时饥寒。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像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待,用站笼站杀,吓的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苦吗?”[7]这是对百姓生活的真切感慨,令人动容。
三、总结
刘鹗笔下的所谓的“清官”,自以为不要钱便可以随意轻视、掠夺百姓的生命,他们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在他们的管理下,百姓如惊弓之鸟,不敢说坏,只能说好,甚至一不留神就会丢掉性命,这样的“清官”,其实质是披着“清官”外衣的酷吏,庸官。
注释:
[1](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43页
[2](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19页
[3](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129页
[4](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20页
[5](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32页
[6](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123、124页
[7](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43页
参考文献:
[1]杜贵晨.评《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J].齐鲁學刊,1992(6).
[2]张洪瑾.论《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害民现象[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
[3]刘春芳,王元成.论《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形象[J].岱宗学刊,2005,9(3).
【关键词】:老残游记;清官;传统
一、《老残游记》中的清官与传统意义的清官的对比
传统意义的清官形象总是为民伸冤,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不与其他官吏同流合污,能够敢于死谏,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面对邪恶势力永不低头,并且能够迎难而上。且传统意义上的清官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们能够做到不要钱不受贿。且在百姓心中,称一位官员为清官,则等同于这位官员便是好官。而《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只是不要钱,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官,他们其实是坏官,恶官。从小说中的一些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来:“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鹬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1]这是主人公在听闻了“清官”的所作所为之后在墙上题的一首诗,专咏毓资之事。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样的官哪里是清官,甚至比强盗还可怕。“血染顶珠红”他们的目的在于升官,想要通过严酷的刑罚恐吓、威胁百姓,显示出一片清明、路不拾遗的盛况。我们从文章中也可以看出:“右边人道:茹因为他办强盗办的好,不封一年,竞有路不拾遗的景象。富保赏识非凡。前日有人对宫保说,曾走曹州府某乡庄过,亲眼见有个蓝布包袱弃在路旁,无人敢拾。某就闻土人:‘这包袱是谁的?为何没人收起?’土人道:‘昨儿夜里,不知何人放在这里的。’某问:‘你们为甚么不拾了回去?’都笑着摇摇头道:‘俺还要一家子性命吗?’如此,可见路不拾遗,古人竟不是欺人,今日也竟做得到的。宫保听着,很是喜欢,所以打算专摺明保他。”[2]他们期待达到的路不拾遗竟是如此可笑,不得不说讽刺意味十足。这样的清官形象当然与传统意义的清官形象大相径庭。是的,清官是不贪钱财,不要钱的,但并不是说不贪钱的官吏都是好官吏,都是真正的清官,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清官。
二、小说中的“清官”形象
刘鹗在小说中主要塑造了玉贤、刚弼的官吏形象,围绕他们二人的事件,构成了《老残游记》艺术结构的主线。通过对他们的描述以及文章中的主要话语,可以看出作者写作的根本目的:“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睹不知凡几矣。试观徐桐、李秉衡,其显然者也。二十四史'中指不胜届。作者苦心愿天下清官勿以不要钱便可任性妄为也.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乏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3]作者从多个方面描写了不要钱的“清官”形象。
1.玉贤的形象
从文章刚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玉贤的“能干”过他的能干,是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的。站笼天天有人站,且冤案从不缺少。“旁边一人道:冤枉一定是有的,自无庸议,但不知有几成不冤枉的?’ 左边的人道:叠佐臣人是能干的,只嫌太残忍些。来到一年,站笼站死两千多人。右边人道:大凡酷吏的政治,外面都是好看的。诸君记得当年常剥皮做兖州府的时候,何常不是这样?总做的人人侧目而视就完了。”[4]这样的治理方式怎么不会让百姓心寒呢。从小说后面的的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玉贤的其他 “功绩”:于朝栋父子被冤杀;王胜夫妇的儿子因说错话而命丧站笼;马村集客店的妹夫由于被人报复,最终也死于站笼。此外,还有对他办案时的描写:““毓大人喊叫把他们站起来。就有几个差人横拖倒拽,将他三人拉下堂去。这边值日头儿就走到公案面前,跪了一条腿,回道:‘禀大人的话:今日站笼没有空子,请大人示下。’那毓大人一听,怒道:‘胡说,我这两天记得没有站甚么人,怎会没有空子呢?’值日差回道:‘只有十二架站笼,三天已满。请大人查簿子看。’大人一查簿子,用手在簿子上点着说:‘一,二、三,昨儿是三个。一.二、三、四、五,前儿是五个。一,二,三、四,大前儿是四个。没有空,倒也不错的。’差人又回道:‘今儿可否将他们先收监,明天定有几个死的。等站笼出了缺,将他们补上好不好?请大人示下。’毓大人凝了一凝神,说道:‘我最恨这些东西!若要将他们收监,岂不是又被他多活了一天去了吗?断乎不行!你们去把大前天站的四个放下,拉来我看。’差人去将那四人放下,拉上堂去。大人亲自下案,用手摸着四人鼻子,说道;‘是还有点游气。’复行坐上堂去,说:‘每人打二千板子,看他死不死。’每人不消得几十板子,那四个人就都死了。众人没法,只好将于家父子站起,却在脚下选了三块厚砖,让他可以三四天不死。”[5]他视百姓生命如草芥,随意虐待甚至剥夺百姓的性命。此外,他们还主观臆断,只要自己认为是这样,别人根本无从改变,他一定会按着他的想法,使事件的发展服从于自己的主观意愿。在于朝栋一家的案件中,由于搜出了打鸟儿用的土枪,便断定他家就是强盗,尤其是看到被强盗栽赃的衣服时,更是不顾于氏父子的喊冤,只想捉拿他们。这样的官吏,又如何当得了百姓的父母官,真心实意为百姓服务呢?此外,玉贤还是冷漠甚至是冷血的。于家的儿媳为了救于氏父子泪水都快哭干了,响头也不知磕了几千,可是玉大人丝无动于衷,谁也感动不了他,说服不了他。
2.刚弼的形象
刚弼在小说中也是形象鲜明,其突出的特点便是主观武断,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他的名字的谐音正好完美的展示了他的形象。 “刚弼也是个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然而,如此的描写,含有深刻的讽刺。他断案,不收集证据,仅凭仆人的求情就认为他们家做贼心虚,就认定他们家一定有罪。文中对他判定贾家十三人的命案的理由给出了详细的描述:“刚弼哈哈大笑,说:‘你不知道,等我来告诉你,你就知道了。昨儿有个胡举人来拜我,先送一千两银子,说你们这一案,叫我设法儿开脱,又说如果开脱,银子再要多些也肯。我想,你们两个穷凶极恶的人,前日颇能熬刑,不如趁势讨他个口气罢。我就对胡举人说。你告诉他管事的去,说害了人家十三条性命,就是一千两银子一条,也该一万三千两。胡举人说:恐怕一时拿不出许多。我说:只要他心里明白,银子便迟些日子不要紧的.如果一千银子一条命不肯出,就是折半五百两银子一条命,也该六千五百两,不能再少。胡举人连连答应.我还怕胡举人孟浪,再三叮嘱他,叫他把这折半的道理告诉你们管事的,如果心服情愿,叫他写个凭据来,银子早迟不要紧的.第二天,果然写了这个凭据来。我告诉你,我与你无冤无仇,我为甚么要陷害你们呢?你要摸心想一想,我是个朝廷家的官,又是抚台特特委我来帮着王大老爷来审这案子。我若得了你们的银子,开脱了你们,不但辜负抚台的委任,那十三条冤魂肯依我吗?我再详细告诉你。倘若人命不是你谋害的,你家为甚么肯拿几千两锻子出来打点呢?这是第—据l在我这里花的是六千五百两,在别处花的且不知多少,我就不使深究了。倘人不是你害的,我告诉他照五百两一条命计算,也应该六千五百两,你那管事的就应该说:‘人命实不是我家害的,如蒙委员代为昭雪,七千八千俱可,六千五万两的数目却不敢答应。为甚么他毫无疑义,就照五百两一条命算帐呢?是第二据。我劝你们早迟总得招认,免得锘上许多刑具的苦楚:’那父女两个连连叩头,说:‘青天大老爷!实在是冤枉’刚弼把桌子一拍,大怒道:‘我这样开导你们,还是不招,再替我夹拶起来’底下差役炸雷似的答应了一声“嘎”夹棍拶子望堂上一摔。惊魂动魄价响。”[6]通过这一段的描写,深刻的揭示了他不要钱的丑恶嘴脸,是的,他不要钱,要的是百姓的生命,这样的独断,显示了他惨无人道的酷吏本质。
小说通过对这两个“清官”的描写,我们可以看他们的虚伪,对百姓的伤害,作者也有借老残的口吻说出在这类官吏的统治下的百姓的生活:“'这些鸟雀虽然冻饿,却没有人来放枪伤害他,又没有什么网罗来捉他,不过暂时饥寒。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像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们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待,用站笼站杀,吓的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苦吗?”[7]这是对百姓生活的真切感慨,令人动容。
三、总结
刘鹗笔下的所谓的“清官”,自以为不要钱便可以随意轻视、掠夺百姓的生命,他们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在他们的管理下,百姓如惊弓之鸟,不敢说坏,只能说好,甚至一不留神就会丢掉性命,这样的“清官”,其实质是披着“清官”外衣的酷吏,庸官。
注释:
[1](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43页
[2](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19页
[3](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129页
[4](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20页
[5](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32页
[6](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123、124页
[7](清)刘 鹗著,老残游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09,第43页
参考文献:
[1]杜贵晨.评《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J].齐鲁學刊,1992(6).
[2]张洪瑾.论《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害民现象[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
[3]刘春芳,王元成.论《老残游记》中的“清官”形象[J].岱宗学刊,20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