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清相国》原是王跃文应约写的一部电视剧本,后来改写成小说出版。这是王跃文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也是他众多政治题材小说中,把主人公作为“完人”来塑造的唯一的一部小说。无论是《国画》中的朱怀镜,还是《苍黄》中的李济运,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只有《大清相国》中的陈廷敬几乎可称完人。王跃文说:“陈廷敬莫说放在古代是位好官,放在今天也是难以见到的好官。”①对好官的景仰、诠释和艺术塑造是《大清相国》的政治伦理价值所在。
王跃文在接受《东方早报》的记者采访时说:“我写这部小说的重要初衷就是向陈廷敬致敬。”②由此可见陈廷敬在王跃文心目中的地位。作者先是借陈廷敬的亲家张汧的口说出了“陈廷敬不是圣人,却可称完人”。③张汧是陈廷敬相交相知多年的好友,他的评价当然很有说服力。陈廷敬的顶头上司康熙皇帝在陈廷敬即将退休时,也有一段饱含深情的评价。他说:“四十八年了,朕现在回头一想,找不出陈廷敬的过错!朕对陈廷敬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④王跃文致力还原历史现场,回溯陈廷敬的人生经历,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揭示潜存于陈廷敬精神世界的敬畏、悲悯与喜悦。作者对“完人”陈廷敬的深情歌吟,是《大清相国》的主旋律。
陈廷敬是孝亲敬友的典范。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即在朝廷为官,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统治集团的主要官员。由于政务繁忙,他无法伺候双亲、照料家人,常常以不孝自责,感念愧对家人。当他听说母亲身体欠安,便发下誓愿,替母亲抄几部佛经,保佑老人康泰平安。当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制三年,终日住在墓庐读书抄经。陈廷敬因亲家张汧贪贿案受牵连被罢斥归家,他却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一心陪伴家人。小说里专门描写了陈廷敬为父亲搓澡的场景:他先是试试水温,再扶着老太爷躺进澡盆里去,然后慢慢地给爹搓着身子,没多时又吩咐家人加热水。陈廷敬尽人子之孝,朴实的行为,充满温情。他的弟弟陈廷统进入官场后,总希望通过走门子达到晋升。陈廷敬则不厌其烦严词劝导。翰林院掌院学士卫向书在陈廷敬闹府学时,明辨冤情,救出陈廷敬,在会试中又力荐陈廷敬;他对陈廷敬既有救命之恩,又有知遇之情。当卫大人被罢斥告老还乡,官场之人生怕受到连累时,陈廷敬带着家人,特意置备了酒水,守候在城外为向大人送行。陈廷敬始终以感恩之心对待朋友。
陈廷敬忠直刚正,不朋不党。他所处的时代,明珠、索额图呼朋引类、培植羽翼、专权擅政、党同伐异,很多王公大臣,不是明党就是索党,要不卷入门派之中,十分不易。明珠曾想方设法拉拢陈廷敬。他提醒陈廷敬不要与异见人士傅山来往,以免授人以柄,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这对陈廷敬来说是友好的表示。但陈廷敬以国事为重,始终不参与任何派别的权力斗争。他看到通政使司给朝廷上折子,都要先经过明珠改定,各级职位出缺,都由明珠拟定人选,明珠的专权严重危及大清的政权时,毅然向康熙弹劾明珠。他向朝廷荐举的嘉定知县陆陇其、青苑知县邵嗣尧、吴江知县刘相年,都是清廉爱民耿介之士。当明珠劝说陈廷敬不要推荐这几个人,怕这几个人性子刚烈,惹来麻烦,受到连累时,陈廷敬不改初衷,他说:“只要他们真是好官清官,连累我了又何妨?”⑤陈廷敬忠直刚正的品格跃然纸上。陈廷敬刚正不阿的品格也让他吃过苦头。山西阳曲知县戴孟雄,打着阳曲百姓自愿捐建龙亭的幌子,把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刻成龙碑,村村建龙亭,想以此换得皇帝垂青,获取政治资本。陈廷敬硬是顶着被革职的风险,去阳曲县督查捐建龙亭的弊端,建议终止了这项劳民伤财的个人崇拜工程。当然,惹恼康熙后果很严重,陈廷敬因此被罢斥回家,永不叙用。
陈廷敬不惧权势,改革时弊。山东巡抚富伦奏报朝廷,说山东当年丰收,为报朝廷前几年赈灾之恩,自愿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捐给朝廷。富伦的娘是康熙的奶妈,他又是明珠保荐做到巡抚的。正在康熙要准奏时,陈廷敬上奏此事尚需斟酌。他认为山东幅员辽阔,不可能全省都丰收了,纵然丰收了,所有百姓都自愿捐粮十分之一,实在不可信。康熙没辙,只得派陈廷敬前往核查。陈廷敬没费太多的周折就查清了富伦奏折的不实之处。更为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清廷救灾制度上的弊端。“原来地方上受灾,清查灾情,大约需费时三个月。从省里上报朝廷,大约费时三个月。朝廷审查,大约费时四个月。朝廷又命各地复查,又得花三个月时间。再等朝廷钱粮下来,拨到灾民手里,又要大约五个月。”⑥救灾如救火。等到一年半、两年,人早饿死了。而且富伦推行的救灾办法更为荒唐的是,救济钱粮随地亩发放,税赋却按人头负担。这样,大户占便宜,穷人吃亏。陈廷敬在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之后,奏请朝廷改革救灾制度:救灾以救人为要,灾情上报后即刻发放救济钱粮,为防冒领,事后再核查。救灾钱粮按受灾人头发放,税赋按地亩平均负担。陈廷敬的救灾思路和对弊端的纠正,体现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智慧和大无畏的改革精神。陈廷敬在金融领域主导的那场“督理钱法”改革,也是惊心动魄,成就卓著。康熙年间,民间制钱短缺,百姓生活不便,也阻碍了经济发展。他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原来是制钱份量重,铜价贵,不法商人勾结造钱厂,毁钱鬻铜,谋取私利。陈廷敬按照市场的办法来破解这个金融难题。他提出减轻制钱的重量,让不法商人无利可图;同时,取消采铜税,鼓励采铜,扩大铜源;奖励办铜官员,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这个改革方案,当然需要经济家的才干,但更需要政治家的勇气。因为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部委一级的官员,还来自造钱厂的工头,损害了这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就会与改革者拼命。这也是历史上的改革者常常碰得头破血流的教训所在。
陈廷敬勤勉做事,严谨务实。在陈廷敬半个世纪的官宦生涯中,勤勉实干、严谨细致始终是他坚守的为官之道。《清史稿》中对陈廷敬的评价用的就是“清勤”二字。陈廷敬的勤勉务实是他获得盛誉的重要原因。在去山西阳曲县督查捐建龙庭一事时,他没有顺路去探望父母,只是派大顺回家代为看望,真可谓过家门而不入。朝廷命他督理钱法,他带着贴身随从吃住在宝泉局,亲自监督盘点库存,搞清了铜料亏空的陈年旧账;他亲自监督铸钱,弄清楚铸钱的火耗。就这样扎扎实实弄清每一个细节后,他才向康熙皇帝提出自己的钱法整顿方略。 陈廷敬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俭朴,恪守清廉。他在和张汧的谈话中,回忆自己的祖上曾经是一贫如洗,先是替人挖煤为生,然后自己开煤矿,后又炼铁,做铁锅跟犁铧生意,世代勤俭,聚沙成塔,方有家业。当朝中有人建议皇上修建行宫避暑,陈廷敬以三番未平,国事尚艰为由,认为要尚俭戒奢,反对修造行宫。他认为奢靡之风是贪腐的根源之一,这种太平之乱比乱世之乱更为可怕。陈廷敬的家教甚严。他的父母经常告诫他做官不能有贪心,母亲要他“慎毋爱官家一钱”。他一生清廉自守。在督理钱法时,他一上任便当众指天为誓,不受毫厘之私,愿与诸位共勉。打铁还需自身硬。陈廷敬带头革除收受新铸制钱样钱的陋习,将自己收受的一枚秦钱和掉在他办公室的一枚制钱,交回宝泉局。陈廷敬的清廉之风在康熙朝的官僚士大夫中可谓独树一帜。他对贪官的惩处毫不心慈手软。在查处山东巡抚富伦、云贵总督王继文之后,他对贪官的认识又较常人深入了一层。“做官的贪利只是小贪,贪名贪权才是大贪。自古就有些清廉自许的官员,为了博取清名,为了做上大官,尽干些苛刻百姓的事。”⑦贪名贪权的贪官更具隐蔽性,危害更烈。
《大清相国》自2007年出版以来,即受到读者的追捧。但也有人质疑作者宣扬的是陈腐的清官意识。他们认为,清官意识让人们更多地关注掌权者,而不是制度,这是威权政治的孑遗,是与民主政治背道而驰的。我从孝亲敬友、刚正不阿、大胆改革、勤勉务实、俭朴清廉几个方面来分析陈廷敬,揭示一个杰出官员的私德与公德,政治勇气与领导艺术,政治智慧与执行力,意在纠正人们对《大清相国》的误读。《大清相国》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陈廷敬的清正廉洁,但不止于此,它刻划的是“完人”陈廷敬的艺术形象。《大清相国》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好官理念的艺术开拓。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民主已经深入人心的当代,都需要清官、能官、好官,社会才可能日渐进于善政。百姓谁不爱好官?这也合于民主制度将治理选择权还于人民的理路。诚如作者所言:“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流变演进,为人做官的基本道理是亘古不变的。”⑧王跃文的官场系列,既有对贪官庸官劣官痛下的药石,暴露了不少官场丑闻黑幕,亦树立了时代需要、人民期待的好官典范。作者于当代固有深心、有担荷、有厚望焉,读者还勿作热闹看过。
注释:
①夏义生、龙永干:《用作品激发人性的光辉》,《理论与创作》2011年第2期。
②石剑锋:《相比清官意识,制度建设更重要》,《东方早报》2013年12月25日。
③④⑤⑥⑦王跃文:《大清相国》,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88页、第474页、第196页、第174页、第390页。
⑧王跃文 :《我写<大清相国>》,《新华文摘》2014年第6期。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联)
责任编辑 马新亚
王跃文在接受《东方早报》的记者采访时说:“我写这部小说的重要初衷就是向陈廷敬致敬。”②由此可见陈廷敬在王跃文心目中的地位。作者先是借陈廷敬的亲家张汧的口说出了“陈廷敬不是圣人,却可称完人”。③张汧是陈廷敬相交相知多年的好友,他的评价当然很有说服力。陈廷敬的顶头上司康熙皇帝在陈廷敬即将退休时,也有一段饱含深情的评价。他说:“四十八年了,朕现在回头一想,找不出陈廷敬的过错!朕对陈廷敬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④王跃文致力还原历史现场,回溯陈廷敬的人生经历,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揭示潜存于陈廷敬精神世界的敬畏、悲悯与喜悦。作者对“完人”陈廷敬的深情歌吟,是《大清相国》的主旋律。
陈廷敬是孝亲敬友的典范。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即在朝廷为官,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统治集团的主要官员。由于政务繁忙,他无法伺候双亲、照料家人,常常以不孝自责,感念愧对家人。当他听说母亲身体欠安,便发下誓愿,替母亲抄几部佛经,保佑老人康泰平安。当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制三年,终日住在墓庐读书抄经。陈廷敬因亲家张汧贪贿案受牵连被罢斥归家,他却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一心陪伴家人。小说里专门描写了陈廷敬为父亲搓澡的场景:他先是试试水温,再扶着老太爷躺进澡盆里去,然后慢慢地给爹搓着身子,没多时又吩咐家人加热水。陈廷敬尽人子之孝,朴实的行为,充满温情。他的弟弟陈廷统进入官场后,总希望通过走门子达到晋升。陈廷敬则不厌其烦严词劝导。翰林院掌院学士卫向书在陈廷敬闹府学时,明辨冤情,救出陈廷敬,在会试中又力荐陈廷敬;他对陈廷敬既有救命之恩,又有知遇之情。当卫大人被罢斥告老还乡,官场之人生怕受到连累时,陈廷敬带着家人,特意置备了酒水,守候在城外为向大人送行。陈廷敬始终以感恩之心对待朋友。
陈廷敬忠直刚正,不朋不党。他所处的时代,明珠、索额图呼朋引类、培植羽翼、专权擅政、党同伐异,很多王公大臣,不是明党就是索党,要不卷入门派之中,十分不易。明珠曾想方设法拉拢陈廷敬。他提醒陈廷敬不要与异见人士傅山来往,以免授人以柄,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这对陈廷敬来说是友好的表示。但陈廷敬以国事为重,始终不参与任何派别的权力斗争。他看到通政使司给朝廷上折子,都要先经过明珠改定,各级职位出缺,都由明珠拟定人选,明珠的专权严重危及大清的政权时,毅然向康熙弹劾明珠。他向朝廷荐举的嘉定知县陆陇其、青苑知县邵嗣尧、吴江知县刘相年,都是清廉爱民耿介之士。当明珠劝说陈廷敬不要推荐这几个人,怕这几个人性子刚烈,惹来麻烦,受到连累时,陈廷敬不改初衷,他说:“只要他们真是好官清官,连累我了又何妨?”⑤陈廷敬忠直刚正的品格跃然纸上。陈廷敬刚正不阿的品格也让他吃过苦头。山西阳曲知县戴孟雄,打着阳曲百姓自愿捐建龙亭的幌子,把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刻成龙碑,村村建龙亭,想以此换得皇帝垂青,获取政治资本。陈廷敬硬是顶着被革职的风险,去阳曲县督查捐建龙亭的弊端,建议终止了这项劳民伤财的个人崇拜工程。当然,惹恼康熙后果很严重,陈廷敬因此被罢斥回家,永不叙用。
陈廷敬不惧权势,改革时弊。山东巡抚富伦奏报朝廷,说山东当年丰收,为报朝廷前几年赈灾之恩,自愿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捐给朝廷。富伦的娘是康熙的奶妈,他又是明珠保荐做到巡抚的。正在康熙要准奏时,陈廷敬上奏此事尚需斟酌。他认为山东幅员辽阔,不可能全省都丰收了,纵然丰收了,所有百姓都自愿捐粮十分之一,实在不可信。康熙没辙,只得派陈廷敬前往核查。陈廷敬没费太多的周折就查清了富伦奏折的不实之处。更为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清廷救灾制度上的弊端。“原来地方上受灾,清查灾情,大约需费时三个月。从省里上报朝廷,大约费时三个月。朝廷审查,大约费时四个月。朝廷又命各地复查,又得花三个月时间。再等朝廷钱粮下来,拨到灾民手里,又要大约五个月。”⑥救灾如救火。等到一年半、两年,人早饿死了。而且富伦推行的救灾办法更为荒唐的是,救济钱粮随地亩发放,税赋却按人头负担。这样,大户占便宜,穷人吃亏。陈廷敬在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之后,奏请朝廷改革救灾制度:救灾以救人为要,灾情上报后即刻发放救济钱粮,为防冒领,事后再核查。救灾钱粮按受灾人头发放,税赋按地亩平均负担。陈廷敬的救灾思路和对弊端的纠正,体现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智慧和大无畏的改革精神。陈廷敬在金融领域主导的那场“督理钱法”改革,也是惊心动魄,成就卓著。康熙年间,民间制钱短缺,百姓生活不便,也阻碍了经济发展。他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原来是制钱份量重,铜价贵,不法商人勾结造钱厂,毁钱鬻铜,谋取私利。陈廷敬按照市场的办法来破解这个金融难题。他提出减轻制钱的重量,让不法商人无利可图;同时,取消采铜税,鼓励采铜,扩大铜源;奖励办铜官员,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这个改革方案,当然需要经济家的才干,但更需要政治家的勇气。因为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部委一级的官员,还来自造钱厂的工头,损害了这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就会与改革者拼命。这也是历史上的改革者常常碰得头破血流的教训所在。
陈廷敬勤勉做事,严谨务实。在陈廷敬半个世纪的官宦生涯中,勤勉实干、严谨细致始终是他坚守的为官之道。《清史稿》中对陈廷敬的评价用的就是“清勤”二字。陈廷敬的勤勉务实是他获得盛誉的重要原因。在去山西阳曲县督查捐建龙庭一事时,他没有顺路去探望父母,只是派大顺回家代为看望,真可谓过家门而不入。朝廷命他督理钱法,他带着贴身随从吃住在宝泉局,亲自监督盘点库存,搞清了铜料亏空的陈年旧账;他亲自监督铸钱,弄清楚铸钱的火耗。就这样扎扎实实弄清每一个细节后,他才向康熙皇帝提出自己的钱法整顿方略。 陈廷敬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俭朴,恪守清廉。他在和张汧的谈话中,回忆自己的祖上曾经是一贫如洗,先是替人挖煤为生,然后自己开煤矿,后又炼铁,做铁锅跟犁铧生意,世代勤俭,聚沙成塔,方有家业。当朝中有人建议皇上修建行宫避暑,陈廷敬以三番未平,国事尚艰为由,认为要尚俭戒奢,反对修造行宫。他认为奢靡之风是贪腐的根源之一,这种太平之乱比乱世之乱更为可怕。陈廷敬的家教甚严。他的父母经常告诫他做官不能有贪心,母亲要他“慎毋爱官家一钱”。他一生清廉自守。在督理钱法时,他一上任便当众指天为誓,不受毫厘之私,愿与诸位共勉。打铁还需自身硬。陈廷敬带头革除收受新铸制钱样钱的陋习,将自己收受的一枚秦钱和掉在他办公室的一枚制钱,交回宝泉局。陈廷敬的清廉之风在康熙朝的官僚士大夫中可谓独树一帜。他对贪官的惩处毫不心慈手软。在查处山东巡抚富伦、云贵总督王继文之后,他对贪官的认识又较常人深入了一层。“做官的贪利只是小贪,贪名贪权才是大贪。自古就有些清廉自许的官员,为了博取清名,为了做上大官,尽干些苛刻百姓的事。”⑦贪名贪权的贪官更具隐蔽性,危害更烈。
《大清相国》自2007年出版以来,即受到读者的追捧。但也有人质疑作者宣扬的是陈腐的清官意识。他们认为,清官意识让人们更多地关注掌权者,而不是制度,这是威权政治的孑遗,是与民主政治背道而驰的。我从孝亲敬友、刚正不阿、大胆改革、勤勉务实、俭朴清廉几个方面来分析陈廷敬,揭示一个杰出官员的私德与公德,政治勇气与领导艺术,政治智慧与执行力,意在纠正人们对《大清相国》的误读。《大清相国》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陈廷敬的清正廉洁,但不止于此,它刻划的是“完人”陈廷敬的艺术形象。《大清相国》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好官理念的艺术开拓。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民主已经深入人心的当代,都需要清官、能官、好官,社会才可能日渐进于善政。百姓谁不爱好官?这也合于民主制度将治理选择权还于人民的理路。诚如作者所言:“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流变演进,为人做官的基本道理是亘古不变的。”⑧王跃文的官场系列,既有对贪官庸官劣官痛下的药石,暴露了不少官场丑闻黑幕,亦树立了时代需要、人民期待的好官典范。作者于当代固有深心、有担荷、有厚望焉,读者还勿作热闹看过。
注释:
①夏义生、龙永干:《用作品激发人性的光辉》,《理论与创作》2011年第2期。
②石剑锋:《相比清官意识,制度建设更重要》,《东方早报》2013年12月25日。
③④⑤⑥⑦王跃文:《大清相国》,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88页、第474页、第196页、第174页、第390页。
⑧王跃文 :《我写<大清相国>》,《新华文摘》2014年第6期。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联)
责任编辑 马新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