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谁不爱好官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清相国》原是王跃文应约写的一部电视剧本,后来改写成小说出版。这是王跃文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也是他众多政治题材小说中,把主人公作为“完人”来塑造的唯一的一部小说。无论是《国画》中的朱怀镜,还是《苍黄》中的李济运,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只有《大清相国》中的陈廷敬几乎可称完人。王跃文说:“陈廷敬莫说放在古代是位好官,放在今天也是难以见到的好官。”①对好官的景仰、诠释和艺术塑造是《大清相国》的政治伦理价值所在。
  王跃文在接受《东方早报》的记者采访时说:“我写这部小说的重要初衷就是向陈廷敬致敬。”②由此可见陈廷敬在王跃文心目中的地位。作者先是借陈廷敬的亲家张汧的口说出了“陈廷敬不是圣人,却可称完人”。③张汧是陈廷敬相交相知多年的好友,他的评价当然很有说服力。陈廷敬的顶头上司康熙皇帝在陈廷敬即将退休时,也有一段饱含深情的评价。他说:“四十八年了,朕现在回头一想,找不出陈廷敬的过错!朕对陈廷敬的评价是八个字:宽大老成,几近完人!”④王跃文致力还原历史现场,回溯陈廷敬的人生经历,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揭示潜存于陈廷敬精神世界的敬畏、悲悯与喜悦。作者对“完人”陈廷敬的深情歌吟,是《大清相国》的主旋律。
  陈廷敬是孝亲敬友的典范。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即在朝廷为官,历经顺治、康熙两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统治集团的主要官员。由于政务繁忙,他无法伺候双亲、照料家人,常常以不孝自责,感念愧对家人。当他听说母亲身体欠安,便发下誓愿,替母亲抄几部佛经,保佑老人康泰平安。当母亲去世后,他回家守制三年,终日住在墓庐读书抄经。陈廷敬因亲家张汧贪贿案受牵连被罢斥归家,他却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一心陪伴家人。小说里专门描写了陈廷敬为父亲搓澡的场景:他先是试试水温,再扶着老太爷躺进澡盆里去,然后慢慢地给爹搓着身子,没多时又吩咐家人加热水。陈廷敬尽人子之孝,朴实的行为,充满温情。他的弟弟陈廷统进入官场后,总希望通过走门子达到晋升。陈廷敬则不厌其烦严词劝导。翰林院掌院学士卫向书在陈廷敬闹府学时,明辨冤情,救出陈廷敬,在会试中又力荐陈廷敬;他对陈廷敬既有救命之恩,又有知遇之情。当卫大人被罢斥告老还乡,官场之人生怕受到连累时,陈廷敬带着家人,特意置备了酒水,守候在城外为向大人送行。陈廷敬始终以感恩之心对待朋友。
  陈廷敬忠直刚正,不朋不党。他所处的时代,明珠、索额图呼朋引类、培植羽翼、专权擅政、党同伐异,很多王公大臣,不是明党就是索党,要不卷入门派之中,十分不易。明珠曾想方设法拉拢陈廷敬。他提醒陈廷敬不要与异见人士傅山来往,以免授人以柄,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这对陈廷敬来说是友好的表示。但陈廷敬以国事为重,始终不参与任何派别的权力斗争。他看到通政使司给朝廷上折子,都要先经过明珠改定,各级职位出缺,都由明珠拟定人选,明珠的专权严重危及大清的政权时,毅然向康熙弹劾明珠。他向朝廷荐举的嘉定知县陆陇其、青苑知县邵嗣尧、吴江知县刘相年,都是清廉爱民耿介之士。当明珠劝说陈廷敬不要推荐这几个人,怕这几个人性子刚烈,惹来麻烦,受到连累时,陈廷敬不改初衷,他说:“只要他们真是好官清官,连累我了又何妨?”⑤陈廷敬忠直刚正的品格跃然纸上。陈廷敬刚正不阿的品格也让他吃过苦头。山西阳曲知县戴孟雄,打着阳曲百姓自愿捐建龙亭的幌子,把康熙的《圣谕十六条》刻成龙碑,村村建龙亭,想以此换得皇帝垂青,获取政治资本。陈廷敬硬是顶着被革职的风险,去阳曲县督查捐建龙亭的弊端,建议终止了这项劳民伤财的个人崇拜工程。当然,惹恼康熙后果很严重,陈廷敬因此被罢斥回家,永不叙用。
  陈廷敬不惧权势,改革时弊。山东巡抚富伦奏报朝廷,说山东当年丰收,为报朝廷前几年赈灾之恩,自愿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捐给朝廷。富伦的娘是康熙的奶妈,他又是明珠保荐做到巡抚的。正在康熙要准奏时,陈廷敬上奏此事尚需斟酌。他认为山东幅员辽阔,不可能全省都丰收了,纵然丰收了,所有百姓都自愿捐粮十分之一,实在不可信。康熙没辙,只得派陈廷敬前往核查。陈廷敬没费太多的周折就查清了富伦奏折的不实之处。更为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清廷救灾制度上的弊端。“原来地方上受灾,清查灾情,大约需费时三个月。从省里上报朝廷,大约费时三个月。朝廷审查,大约费时四个月。朝廷又命各地复查,又得花三个月时间。再等朝廷钱粮下来,拨到灾民手里,又要大约五个月。”⑥救灾如救火。等到一年半、两年,人早饿死了。而且富伦推行的救灾办法更为荒唐的是,救济钱粮随地亩发放,税赋却按人头负担。这样,大户占便宜,穷人吃亏。陈廷敬在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之后,奏请朝廷改革救灾制度:救灾以救人为要,灾情上报后即刻发放救济钱粮,为防冒领,事后再核查。救灾钱粮按受灾人头发放,税赋按地亩平均负担。陈廷敬的救灾思路和对弊端的纠正,体现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智慧和大无畏的改革精神。陈廷敬在金融领域主导的那场“督理钱法”改革,也是惊心动魄,成就卓著。康熙年间,民间制钱短缺,百姓生活不便,也阻碍了经济发展。他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原来是制钱份量重,铜价贵,不法商人勾结造钱厂,毁钱鬻铜,谋取私利。陈廷敬按照市场的办法来破解这个金融难题。他提出减轻制钱的重量,让不法商人无利可图;同时,取消采铜税,鼓励采铜,扩大铜源;奖励办铜官员,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这个改革方案,当然需要经济家的才干,但更需要政治家的勇气。因为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部委一级的官员,还来自造钱厂的工头,损害了这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就会与改革者拼命。这也是历史上的改革者常常碰得头破血流的教训所在。
  陈廷敬勤勉做事,严谨务实。在陈廷敬半个世纪的官宦生涯中,勤勉实干、严谨细致始终是他坚守的为官之道。《清史稿》中对陈廷敬的评价用的就是“清勤”二字。陈廷敬的勤勉务实是他获得盛誉的重要原因。在去山西阳曲县督查捐建龙庭一事时,他没有顺路去探望父母,只是派大顺回家代为看望,真可谓过家门而不入。朝廷命他督理钱法,他带着贴身随从吃住在宝泉局,亲自监督盘点库存,搞清了铜料亏空的陈年旧账;他亲自监督铸钱,弄清楚铸钱的火耗。就这样扎扎实实弄清每一个细节后,他才向康熙皇帝提出自己的钱法整顿方略。   陈廷敬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俭朴,恪守清廉。他在和张汧的谈话中,回忆自己的祖上曾经是一贫如洗,先是替人挖煤为生,然后自己开煤矿,后又炼铁,做铁锅跟犁铧生意,世代勤俭,聚沙成塔,方有家业。当朝中有人建议皇上修建行宫避暑,陈廷敬以三番未平,国事尚艰为由,认为要尚俭戒奢,反对修造行宫。他认为奢靡之风是贪腐的根源之一,这种太平之乱比乱世之乱更为可怕。陈廷敬的家教甚严。他的父母经常告诫他做官不能有贪心,母亲要他“慎毋爱官家一钱”。他一生清廉自守。在督理钱法时,他一上任便当众指天为誓,不受毫厘之私,愿与诸位共勉。打铁还需自身硬。陈廷敬带头革除收受新铸制钱样钱的陋习,将自己收受的一枚秦钱和掉在他办公室的一枚制钱,交回宝泉局。陈廷敬的清廉之风在康熙朝的官僚士大夫中可谓独树一帜。他对贪官的惩处毫不心慈手软。在查处山东巡抚富伦、云贵总督王继文之后,他对贪官的认识又较常人深入了一层。“做官的贪利只是小贪,贪名贪权才是大贪。自古就有些清廉自许的官员,为了博取清名,为了做上大官,尽干些苛刻百姓的事。”⑦贪名贪权的贪官更具隐蔽性,危害更烈。
  《大清相国》自2007年出版以来,即受到读者的追捧。但也有人质疑作者宣扬的是陈腐的清官意识。他们认为,清官意识让人们更多地关注掌权者,而不是制度,这是威权政治的孑遗,是与民主政治背道而驰的。我从孝亲敬友、刚正不阿、大胆改革、勤勉务实、俭朴清廉几个方面来分析陈廷敬,揭示一个杰出官员的私德与公德,政治勇气与领导艺术,政治智慧与执行力,意在纠正人们对《大清相国》的误读。《大清相国》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陈廷敬的清正廉洁,但不止于此,它刻划的是“完人”陈廷敬的艺术形象。《大清相国》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好官理念的艺术开拓。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民主已经深入人心的当代,都需要清官、能官、好官,社会才可能日渐进于善政。百姓谁不爱好官?这也合于民主制度将治理选择权还于人民的理路。诚如作者所言:“不管时代和社会如何流变演进,为人做官的基本道理是亘古不变的。”⑧王跃文的官场系列,既有对贪官庸官劣官痛下的药石,暴露了不少官场丑闻黑幕,亦树立了时代需要、人民期待的好官典范。作者于当代固有深心、有担荷、有厚望焉,读者还勿作热闹看过。
  注释:
  ①夏义生、龙永干:《用作品激发人性的光辉》,《理论与创作》2011年第2期。
  ②石剑锋:《相比清官意识,制度建设更重要》,《东方早报》2013年12月25日。
  ③④⑤⑥⑦王跃文:《大清相国》,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88页、第474页、第196页、第174页、第390页。
  ⑧王跃文 :《我写<大清相国>》,《新华文摘》2014年第6期。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联)
  责任编辑   马新亚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学观、历史观的变革,当代文学史编写与学科建设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态势。“20世纪文学史”“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引发了关于“新文学整体观”“民间立场”“潜在写作”以及审美、人性、启蒙等话题。这些新的思潮与观念出现,催生了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杨匡汉、孟繁华的《共和国文学五十年》等一批当代文学史的写作。这些文学史著作从原有的苏联模式中摆脱出
期刊
书法家杨炳南老先生生于1934年,虽年事已高,但与他接触实在难以将他与“老”字结缘,因性格乐观开朗、诙谐幽默,故杨老看起来是那样的容光焕发,神清气爽,讲话思路清晰,声音铿锵有力,全然不像耄耋之人。  杨老笔名一牛,别署墨耕斋,湖南桃源人,毕业于湖南桃源县师范学校。1949年当兵,在部队任宣传员、文艺指导员等职,1981年转业任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南省新闻图片社社长,1994年4月离休。现为中国书法家
期刊
用当今比较流行的话来说,谭仲池的诗是充满“正能量”的。这种正能量体现在他对民族、对国家赤诚的热爱,体现在对社会发展、进步、正义的讴歌,也体现为对良善、和谐、自然、美好等品质的坚持与礼赞。在当今这个礼崩乐坏、价值混乱、标准匮乏的时代,谭仲池堪称是一个异数,他有他自己的标准,有自己的价值追求,进行着自己的坚守与创造,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许多人将这种正能量与“主流”“政治化”相等同,并进而打上“概念化”
期刊
2014年的短篇小说当然不会有惊人之举,也许会让期待高的人有所失望,但我以为不必为短篇小说担忧,相比于其他年份,2014年并不逊色,而且有些作品的确写得不错。应该意识到,我们处在一个常态的文学时段,不要指望发生颠覆式的文学革命,不要指望突然降临外星人。在常态的写作环境中,一个短篇小说能够做到精益求精,就是很好的事情。那么,就从精益求精说起吧,因为一年的短篇小说中,真正做到精益求精的还是太少。文学需
期刊
杨蔚然是个资深的文艺青年,也是湖南文艺圈的达人。他玩音乐,搞策展,拍电影,写小说,保持了对文艺、对创作持久的热情,也释放出一波又一波的活力和创造力。2014年他出版的长篇小说《失魂记》,就是这种创造力的一个新佐证。  这部小说在三个层面上抓住了我。  首先是故事。小说有悬疑、有商战、有情爱、有凶杀,有谜中谜、局中局、案中案,有一部畅销小说的几乎所有元素,非常抓人。前面的节奏稍微差一点,读到后面叙事
期刊
油画家、湘潭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周小愚教授,以坚毅的精神、杰出的才华在艺术峰巅不懈攀登,继巴黎、苏格兰、格拉斯哥等地举办个展之后,为了隆重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历时五载创作了近五十幅史诗般的组画——《人民的耀邦》系列油画。读此系列震撼不已,其题材之重大,意境之圆融,技法之精湛,形成高雅自然、空灵苍凉之独特画风,堪称中国油画史乃至世界油画史上之奇观。周小愚以艺术的形式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伟大的无产阶级
期刊
格雷厄姆·默多克是西方传媒批判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开创者,当今英国“新左派”的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文化理论家。2013年默多克作了一场题为《跟着钱的去向》(Following the Money)的讲演,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对当今互联网文化作了深入分析,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该问题开启了新的视角。  围绕互联网文化的开放性与闭合性问题,默多克在这一讲演中先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由表及里、深入细致的探讨。
期刊
近年来,做当代文学批评的人越来越多,这或许与时代大环境有关,与学术发展自然规律有关,当然,也与学者个人学术兴趣有关。在众多的当代文学研究者中,“80后”学人,逐渐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杨庆祥、刘涛、金理、黄平、周明全、李德南、何同彬、傅逸尘、徐刚等,这一批年轻学者,充满活力,关注文学现场,主动介入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发展,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开阔的知识背景和学术积累,理性的思想判断力和艺术审美观。他们沿
期刊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主要有两个传统:以鲁迅、王鲁彦等为代表的左翼乡土写实传统和以废名、沈从文等为代表的京派乡土抒情传统。也有学者将乡土小说分为“启蒙乡土小说”和“精神乡土小说”,揭示出作家对于乡村落后性与超越性两种不同性质的认知:“前者完全站在乡村之外或超越于乡村之上批判和俯视乡村之落后愚蒙麻木的非人性之所在。而后者以乡土精神来反衬和抗击城市文明的情绪理念,也无疑是‘城市文化’的产物。”①按此分类,左
期刊
荆亚平(以下简称“荆”):吴老师,这些年人们对当代文学批评有很多的讨论,特别是前几年,时值“新中国文学60年”,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总体评价是很多人热衷讨论的话题,意见当然是有褒有贬,各家的观点争议也比较大。您怎么看待当代文学批评?  吴秀明(以下简称“吴”):评价当代文学批评,我以为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该将其纳入整体视域进行观照和把握。这里所说的整体视域,可从这样两个层面来看:第一,就是当代文学批评至
期刊